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整理

填空题《十三经注疏》《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名词解释古注的术语1、曰,为,谓之不仅用来释义,且分别同义词间的差别,解释为叫做,称作2、谓解释词义,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前,用具体释抽象,用一般释特殊3、言(用于串讲句意,往往紧接古书原文,直接串讲古书句义,若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义4、犹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解释为“等于说”,“相当于”,被解释词放在犹的前面5、貌,之貌一般用来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解释为“……的样子”6、之言,之为言被解释词放在前面,用“声训”,有时是双声叠韵7、读为,读曰被解释词放在前面,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8、读若,读如被释词放在前面,有时用来解释假借字9、如字用来标明多音字读音,如字表示其本音10、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有时用来表明通假11、脱,衍(1)脱这里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2)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里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中古三十六字母1、五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2、七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3、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4、次清:发音时送气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5、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6、次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半母音隋陆法言《切韵》北宋陈彭年《广韵》《广韵》共分为206韵,后又减少为106韵,这106韵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中古音以切韵为代表,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阳声韵:以鼻音-m、-n、-长n收尾的韵;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整理(主要是文化以及通论的名词解释)第一章《左传》关于《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到了晋代,杜预把它附在《春秋》后边;②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

比较系统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③在文学上和语言上成就很大,既善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任务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④春秋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邑:人所聚居的地方;都:国都(有宗庙先君之主);城:城墙;鄙:边邑:封:疆界(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君子:国军、品德高尚之人;小人:老百姓、没有修养的粗鄙之人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通行的《史记》版本)社:土神;稷:谷神乱:兵作乱于内;寇:作乱于外古者昭穆相承,左为昭,右为穆。

古公亶父…臘: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殡:停柩待葬虚着为棺,实者为柩《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右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在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

车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并且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

妇家为婚,婿家为姻谷不熟是饥。

菜不熟是馑《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

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

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

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

有关《周礼》的著疏,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贾公彦的《周礼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

《仪礼》的主要内容《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鄭伯克段于鄢要點提示一、文字【通假字】 1.莊公寤生。

(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帥—)3.若闕地及泉。

(闕—掘)【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

(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

(厭—饜,注:義通)【異體字】1.佗邑唯命。

(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獘)4.無庸,將自及。

(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

(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錫—賜)二、词汇【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貳:兩屬)3.厚將得衆。

(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

(完:修葺)5.繕甲兵。

(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

(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

(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

(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三、语法【句式】[一]判斷句:1.制,巖邑也。

(主語:制,謂語:巖邑)2.國之害也。

{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

(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4.潁考叔,純孝也。

{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二]被動句: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三]賓語前置句: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四]雙賓語句:1.謂之京城大叔。

(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2.不如早爲之所。

(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3.公賜之食。

(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五]習慣句式: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詞類活用】1.莊公寤生,驚姜氏。

(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2.愛共叔段,欲立之。

(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3.夫人將啓之。

(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

(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重要虛詞】1.公弗許。

(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久)3.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以,連詞。

)4.公伐諸鄢(諸,之於的合音,是代詞“之”與介詞“於”的結合)5.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相,指代性副詞,從形式上看是副詞,從意義上看是指代詞,指代第一人稱或說話人)6.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也,放在句中,是表提頓的語氣詞,與放在句尾不同)7.其是之謂乎?(其,表推測的語氣詞,可譯爲“恐怕”)齊桓公伐楚要點提示一、文字【古今字】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2.王祭不共(共—供)3.女實征之(女—汝)二、詞彙【古今異義詞】1.師進,次於陘。

(次,臨時駐紮) 2.楚子使屈完如師。

(如:往,到……去)3.屈完及諸侯盟(盟,訂立盟約)4.西至於河。

(河,黃河。

特指)【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以,介詞,憑,爲,作爲,動詞)三、語法【句式】[一]判斷句:1.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主語:貢之不入(這),謂語:寡君之罪)[二]賓語前置句:1.寡人是征(是,前置賓語,無複指代詞指示)2.寡人是問(是,前置賓語,無複指代詞指示)3.豈不穀是爲。

(不穀,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4.先君之好是繼。

(先君,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三]雙賓語句:1.賜我先君履。

(我先君,間接賓語,履,直接賓語)[五]習慣句式:1.無以縮酒。

(無以……,沒有什麽可以用來……)【詞類活用】1.楚子使與師。

(使,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派譴使者)【重要虛詞】1.貢之不入。

(之,放在主謂結構中的結構助詞,其作用是取消主謂結構的獨立性)2.寡君之罪也。

(之,放在定中結構的結構助詞)3.君其問諸水濱。

(其,表委婉的語氣詞。

諸,“之於”的合音字)。

4.豈不穀是爲?(豈,表反問的語氣副詞,可譯爲“難道”) 5.無所用之。

(所,特指代詞,與“用之”一起構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一起作動詞“無”的賓語)晉靈公不君要點提示一、文字【通假字】 1.三進及溜。

(溜—霤,注:爲義通) 2.鮮克有終。

(鮮—尟)3.袞職有闕。

(闕—缺,注:爲義通)4.既而與yù爲公介。

(介—甲,注:爲義通)【古今字】1.厚斂以彫牆。

(彫—雕)2.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辟—避)3.宰夫胹熊蹯不孰。

(孰—熟)3.諫而不入。

(入—內)4.宣子田於首山。

(田—畋)5.亡不越竟。

(竟—境)6.反不討賊。

(反—返)【異體字】1.寘諸畚。

(寘—置)二、詞彙【古今異義詞】1.宣子驟諫。

(驟:多次)2.使鋤麑賊之。

(賊:殺)3.宣子未出山而復。

(復:跑回來)【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宣子未出山而復。

(出山:逃出國境)三、語法【句式】[一]判斷句:1.過三爵,非禮也。

(主語:過三爵,注:此爲話題主語,謂語:非禮)2.翳桑之餓人也。

{主語:我(省略),謂語:翳桑之餓人}3.子爲正卿。

{主語:子(您),謂語:爲正卿(宰相)}4.董狐,古之良史也。

(主語:董狐,謂語:古之良史)5.趙盾,古之良大夫也。

(主語:趙盾,謂語:古之良大夫)[二]賓語前置句:1.則莫之繼也。

(之,前置賓語,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故提前。

)2.其我之謂矣!(我,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故提到動詞“謂”之前)[三]雙賓語句:1.爲之簞食與肉。

(之,間接賓語,簞食與肉,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1.雖猛何爲?(何爲,是表示反詰的固定搭配。

意爲用不著,沒什麽作用)【詞類活用】1.晉靈公不君。

(君,名詞用如動詞,意爲“行君道”)2.宰夫胹熊蹯不孰。

(胹,形容詞用如使動,意爲“使……爛熟”)3.吾知所過矣。

(過,名詞用作動詞,意爲“犯過錯”。

)4.過而能改。

(過,名詞用如動詞,意爲“犯了過錯”)5.晉侯飲趙盾酒。

(飲,及物動詞用作使動。

意爲“使………飲酒”)6.提彌明死之。

(死,用作爲動,主語爲賓語而動,意爲“爲他而死”)6.舍于翳桑。

(舍,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爲“投宿”)7.食之。

(食,及物動詞用爲使動,意爲“使……吃”)8.免之。

(免,不及物動詞用爲使動。

意爲“使……免”)【重要虛詞】1.寘諸畚(諸,之於的合音,是代詞“之”與介詞“於”的結合)2.會請先。

(請,表謙敬的副詞,是說話人請聽話人允許自己做什麽事。

與使令動詞“請”的意義完全不同,下文“請以遺之”中的“請”同)3.吾知所過矣。

(所,特指代詞,與動詞性的詞語一起構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4.則能補過者鮮矣。

(者,特指代詞,與動詞性的詞語一起構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5.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

(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謂結構中,取消其獨立性,這裏是使主謂結構作條件複句中的一個分句)6.遂扶以下。

(以,連詞。

連接兩個動作性的詞語)7.公嗾夫獒焉:(焉,兼詞,可譯爲“在這時”) 8.鬬且出。

(且,連詞,意爲:“一邊……,一邊……”,表示同時進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作)齊晉鞌之戰要點提示文字【通假字】 1.余姑翦滅此而朝食。

(翦—剪,注:爲義通,詳見此句注釋) 2.齊師敗績。

(績—迹)【古今字】1.師陳於鞌。

(陳—陣)2.旦辟左右。

(辟—避)3.奉觴加璧以進。

(奉—捧)【異體字】1.韓厥執縶zhì馬前。

(縶—馽)2.無令輿師陷入君地。

(無—毋)詞彙【古今異義詞】1.余病矣。

(病:傷得很重)2.吾子忍之。

(吾子:是對聽話人的敬稱。

相當於您)3.擐huàn甲執兵,固即死也。

(兵:武器)4.故中禦而從齊侯。

(從:追趕)5.斃於車中。

(斃:倒下去)6.再拜稽首。

(再:表示一個動作進行了兩次)7.如華泉取飲。

(如:到)8.以勸事君者。

(勸:鼓勵)語法【句式】[一]判斷句:1.君子也。

(主語:此,承前省略。

謂語:君子)[二]被動句:1.有一於此,將爲戮乎?(爲,引進行爲的施動者,其賓語之省略)[三]兼語式:1.寡君使群臣爲魯、衛請。

(群臣爲兼語,既作使的賓語,又作爲魯、衛請的主語)[四]習慣句式:1.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

(若之何,表示反問的習慣句式)【詞類活用】1.從左右,皆肘之。

(肘,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爲“用胳膊肘去碰”)2.臣辱戎士。

(辱,用如使動,意爲“使……受辱”)3.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免,使動用法,意爲“使……免於禍患”)【重要虛詞】1.吾子忍之。

(之,語氣助詞,補湊一個音節,無實義) 2.擐huàn甲執兵,固即死也。

(固,情態副詞,本來)3.射其禦者,君子也。

(者,特指代詞,與動詞性的詞語一起構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4.奉觴加璧以進。

(以,連詞,連接兩個動作性的詞語)馮諼客孟嘗君要點提示一、文字【通假字】1.不拊愛子其民。

(拊─撫) 2.無纖介之禍者。

(介─芥)【古今字】1.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屬─囑) 2.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於薛者乎?(責─債) 3.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反─返) 4.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反─返) 5.孟嘗君不說。

(說─悅)【異體字】1.券徧合,起。

(徧─遍)二、詞彙【古今異義詞】1.食以草具。

(具:備辦的食物) 2.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

”(比:比照、等同於) 3.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揭:高舉)4.孟嘗君問曰:“馮公有親乎?”(親:父母雙親) 5.請而見之,謝曰……(謝:道歉) 6。

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約:纏束、捆縛。

) 7.孟嘗君就國於薛。

(就:走近、前往)8.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

(被:遭受)【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乃臣所以爲君市義也。

(所以:所用來……的方式)三、語法【句式】(一)判斷句:1.曰:“此誰也?”(主語:此;謂語:誰也) 2.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主語:承前省略;謂語: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3.千金,重幣也。

(主語:千金;謂語:重幣也) 4.百乘,顯使也。

(主語:百乘;謂語:顯使也) 5.馮諼之計也。

(主語:承前省略;謂語:馮諼之計也) (二)被動句:1.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

(介詞“於”引進施事者)(三)賓語前置:1.孟嘗君曰:“客何好?”(前置賓語:何,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謂語,前置) 2.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