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整理

填空题《十三经注疏》《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名词解释古注的术语1、曰,为,谓之不仅用来释义,且分别同义词间的差别,解释为叫做,称作2、谓解释词义,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前,用具体释抽象,用一般释特殊3、言(用于串讲句意,往往紧接古书原文,直接串讲古书句义,若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义4、犹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解释为“等于说”,“相当于”,被解释词放在犹的前面5、貌,之貌一般用来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解释为“……的样子”6、之言,之为言被解释词放在前面,用“声训”,有时是双声叠韵7、读为,读曰被解释词放在前面,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8、读若,读如被释词放在前面,有时用来解释假借字9、如字用来标明多音字读音,如字表示其本音10、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有时用来表明通假11、脱,衍(1)脱这里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2)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里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中古三十六字母1、五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2、七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3、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4、次清:发音时送气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5、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6、次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半母音隋陆法言《切韵》北宋陈彭年《广韵》《广韵》共分为206韵,后又减少为106韵,这106韵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中古音以切韵为代表,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阳声韵:以鼻音-m、-n、-长n收尾的韵;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

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

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

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

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

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

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

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

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

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

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汉语,包括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代汉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特点。

下面将对几个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用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

1. 古代汉字的演变古代汉字的演变是指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和用法上的变化。

古代汉字最早源自象形文字,通过一系列的演变逐渐演化为今天所使用的汉字。

这个演变过程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的字体和字形中看出来。

古代汉字的演变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指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音节结构。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较为复杂,有声母、韵母、声调等要素。

声母是指在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指在音节中间或结尾的元音或鼻音,声调是指语音的音高和音调变化。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例如古代汉语的声调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

3.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包括古音、古义和古词。

古音是指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古代汉语的音韵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辅音和韵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

古义是指古代汉字的原始意义,因为古代汉字的演变,有些字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古词是指古代汉语中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献和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

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的词序、句法和虚词的使用。

古代汉语的词序较为灵活,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但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换。

古代汉语的句法较为简单,缺乏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句法结构,例如被动语态和复合句等。

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包括了介词、连词、副词等,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等作用。

5. 古代汉语的文体特点古代汉语的文体特点主要表现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个方面。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文雅性,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在高考语文中,古代汉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好古代汉语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的常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再如“卑鄙”,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可以指战争(“兵旱相乘”)。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动词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败逃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等。

二、虚词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灵活,可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作介词,表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表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作连词,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结果(“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等。

3、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作助词(“辍耕之垄上”中的“之”,动词,去、往)、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指知识和道理)、结构助词(“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4、于“于”常作介词,表处所(“战于长勺”)、表对象(“故燕王欲结于君”)、表比较(“苛政猛于虎也”)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2、语言有口语形式,也有书面语形式。

古代汉语书面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

具体来说,殷商为远古时期,周秦两汉为上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为中古时期,宋元明清为近古时期。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按照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部首。

5、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读给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方法。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读来给被切字注音的方法。

6、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又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7、从考古发现的汉字原始资料来看,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图画和契刻。

8、四体二用:六书中,真正与汉字形体有关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

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

9、象形:许慎《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10、指事:许慎《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
‘下’是也。


11、会意:许慎《说文·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12、形声:许慎《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