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五) 63字说听毁誉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取求奉致得益竭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253.【说】(一)说明,解释。
论语八佾:“成事不~。
”(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
)又名词。
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
”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
说服。
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è。
喜悦。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
”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一)读tīng,又读tìng。
听。
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
”引申为理会。
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
听从。
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
”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
旧又读tìng。
治理,判断。
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
〔~事〕(1)治理政事。
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
”(2)名词。
中堂叫“~事”。
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
”晋书陶侃传作“厅事”。
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
任从,由着,放任。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
”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一)损坏,伤害。
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
跟“誉”相对。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
”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称赞。
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
”引申为好名声。
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
”现代变为双音词“名~”。
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1899-1985),字鲁直,山东莒县人,中国现代古代汉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王力先后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纽约州立大学,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于研究者们了解古代汉语演变规律和汉字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王力在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中,尤其注重词义的细微差别和古代汉语词汇的历史沿革。
他曾撰写《古汉语常用字词诠释》等著作,对于古代汉语的词汇解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古代汉语名词的王力解释:1. 书法(shū fǎ):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王力认为,书法包括了构字、布局、笔画和笔法等方面的要素,是一种集合了文学、美学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
2. 儒学(rú xué):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学派。
王力解释,儒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礼仪、经典和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和善政治理,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辞章(cí zhāng):古代指文辞的章节,即楚辞和汉赋。
王力指出,辞章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艺术特点,代表着古代汉语豪放自由的表达风格。
4. 管仲(guǎn zhòng):春秋时期鲁国人,被誉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王力解释,管仲为鲁国的宰相,致力于改革和治理,推行了一系列以「法治」为核心的政策,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宋词(sòng cí):古代文学体裁之一,以唐代和宋代为主要发展时期。
王力解释,宋词是一种以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对生活之感受为主的诗歌形式,具有婉约、细腻和含蓄的特点,对于后世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王力的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注重词义的准确和对于词汇的历史演变的把握。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变化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词(五) 63字说听毁誉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取求奉致得益竭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253.【说】(一)说明,解释。
论语八佾:“成事不~。
”(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
)又名词。
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
”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
说服。
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â。
喜悦。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
”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一)读tīng,又读tìng。
听。
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
”引申为理会。
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
听从。
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
”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
旧又读tìng。
治理,判断。
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
〔~事〕(1)治理政事。
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
”(2)名词。
中堂叫“~事”。
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
”晋书陶侃传作“厅事”。
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
任从,由着,放任。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
”今成语有“~其自然”。
(一)损坏,伤害。
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
跟“誉”相对。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
”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称赞。
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
”引申为好名声。
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
”现代变为双音词“名~”。
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

第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时互相替换或异体字。
第三,省声结构。
第四,声符的表义问题。宋代“右文说” 右文说是关于通过形声字的声符推求词义的一种主张。右文,指形声字的声符,因形声字多为左右结构,其声符大都居右,故名。此说最早由宋人王圣美提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科学,只能作为分析形声字本义的一种辅助手段。贡献:注意到了“义存乎声”的现象,对于探索音义关系有一定的启示。缺陷:1、陷入绝对化,其实有很多声符相同的字其义并无联系;2、它局限于“形”,而未认识到“声”,故不能解释字形不同而音近义通的字。
甲骨文: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特点:1.沿用图画写实手法;2.形体结构没有定型;3.书写款式没有规范化;4.偏旁不固定,可以更换;5.笔画方折,线条瘦直。
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钟鼎文、吉金文字。是古文字中历时最长的一种文字,从商代中期到秦统一六国,约有1200多年。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特点:笔画粗肥深厚,带有一定弧度,线条平直化
1)《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共收47035字,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体例是先音后义。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為,武信是也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象形】 用曲折婉转的线来描摹事物整体形象或事物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的造字法。类别:整体象形(象、马)、特征象形(羊、牛)、附加象形(果、瓜)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礼、气气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
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律诗要求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
如“仄仄平平仄”就要对“平平仄仄平”。
如果没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失对”。
但如果是首句入韵的话,则因为第二句句末也要是平声字(这是押韵的要求),因此就不可能完全相反,而只能部分相反。
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则对句只能是“平平仄仄平”,而不能用“平平平仄仄”。
同样,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则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而不能是“平平平仄仄”,因为如果那样,就违反了必须以平声字押韵的规定。
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对仗一般平仄相对。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对:对仗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出现合掌对的诗从格式角度看是水平不算高的,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句子。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都是用两种不同动物的叫声来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可视为合掌对。
又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42、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所以叫做流水对。
例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即是。
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
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
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
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50、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51、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52、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53、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54、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55、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5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7、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5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