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雀》影评
电影孔雀的解析

电影孔雀的解析
电影《孔雀》是一部富有思考深度的剧情片,主要讲述了一名曾
经参与过警察行动的男子因为内疚而选择复出,找寻自己曾经留下的
案件线索,同时也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爱与家庭等话题。
影片的一开始,主角以及剧情的基础和背景都已经勾勒出来。
影
片的着重点集中在主角寻找线索的过程中,不断回忆着之前警察行动
的种种场景。
这些回忆把观众带进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情感世界,在主
角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考验之后,他开始认识到珍惜生命、热
爱家人的重要性,同时也释放出内心深处那份压抑已久的悲伤。
整部电影富有情感渲染力,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与联想。
导演运
用多种手法,如幻觉,情感抒发等,将主角内心较为复杂的情感呈现
出来,让观众可以体验到主角的切身感受,感同身受。
整个故事发展紧凑,在揭露案件真相的过程中,主角的性格和内
心也发生了多次转变。
这种变化、成长的历程,具有很强的人性关怀,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探讨,观众可以深入思考,引起共鸣。
可以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精神层面的作品,更是一次关于
生命、爱、家庭等人性话题的探讨。
在情节不断反转、期望不断打破
的过程中,影片的主题不断深入人心,观众在感受到悬疑和惊险的同时,也共同体验人性的觉醒。
孔雀----影评

《孔雀》影评

浪漫如花,现实如棘——浅析《孔雀》中的高卫红70年代的北方小城、一个普通的家庭、三个个性迥异的青年人。
顾长卫导演的作品《孔雀》,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段平常却深刻的故事。
电影《孔雀》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三个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大卫国的憨傻、功利,小弟卫强的避世、虚荣,这或许是沉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的缩影。
而二姐卫红却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浪漫、叛逆而不安于现实,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
卫红的浪漫,首先体现在人物塑造的细节:电影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卫红拉手风琴的镜头——音乐是卫红的爱好,这就最先为卫红的性格添上了一笔浪漫的色彩;而在之后的情节中曾多处出现卫红工作的地方下班的场景,在清一色的白衣蓝裤的女工中间,卫红穿的却是裙子。
卫红给我们的印象,是沉默、苍白、瘦弱的,而单薄的身体之下,却埋藏了卫红一颗飘渺、不安于现实的心灵。
她灵魂的内里,就如同导演安插在影片之中的番茄的红色,在青灰色的时代里分外耀眼,却也分外的不协调。
卫红的浪漫与理想主义,首次爆发在一次看跳伞的经历。
仰卧在房顶的草席之上,飞机滑过天际,伞兵依次跃下。
在卫红的眼里,白色的降落伞如同绽放在蔚蓝天空之上的花朵,于是当伞兵的梦想也悄悄在卫红的心底绽开。
为了追求梦想,卫红不惜偷窃家人的钱财,可是现实却给了她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锣鼓喧天的送别仪式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卫红的失落与悲伤——不仅仅是梦想的遗失,失掉的还有她沉默的初恋。
这次打击对卫红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此,她像所有任性的女孩一样,将自己关在房里不吃不喝。
当焦急的父母撬开她的房门时,卫红正坐在窗台上仰望。
家人气急败坏地把她拉下来,一片混乱之间,碧绿的风铃叮叮作响。
象征宽旷原野的绿色,此时也隐喻了卫红瘦弱身体支撑之下宽广的内心。
卫红并不就此妥协,她用大匹的蓝布亲手缝制了一只降落伞绑在自行车的后座招摇过市,那一朵蓝色的花,仿佛是叛逆的卫红向现实下的一封战书。
《孔雀》影评

《孔雀》影评陈梦影汉语言文学专业102班一部好的电影就要像一本好的小说,描绘一些发人深省的场景,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发掘生活的本质,使人有启发;一部好的电影就要像一幅幅美丽的画作,由许许多多唯美的画面构成;一部好的电影就要像一段真实的人生,或跌宕起伏,或平平淡淡,但终归是人自己的世界,刻画的是足以震撼人心的真实世界。
首先,《孔雀》这部电影有一个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的名字,若不是看完整部片子,没有人会知道这部影片到底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其实,光“孔雀”二字就足够引起我们的深思。
为何将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三姐弟之间的故事取名为“孔雀”呢我认为这就是顾长卫导演想要揭示的最深的内涵之一。
片中的姐姐梦想当伞兵,向往在蓝天中飞翔,可这个梦很快就破碎了。
之后,她不甘心,自己亲手缝制了一个天蓝色的降落伞,绑在自行车后座上,由车带动伞打开,享受模拟飞翔的喜悦。
在这一个镜头中,张静初饰演的姐姐背后拖拽着在半空中飘动的天蓝色的降落伞,映衬着她幸福的脸庞,她清瘦的脸上露出了鲜有的轻松、快乐,相信很多观众都被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飞翔的梦想化为海上的泡沫,那么她选择了在地上炫耀自己美丽,张扬自己的个性。
孔雀不也是如此吗没有飞翔的双翅,就用美丽的羽翼在世俗间张扬。
贯穿影片始终的是他们对梦想的追逐和梦碎的无奈,如同孔雀对天空的向往,叫人同情却又恨其不争,内心五味杂陈。
其次,影片分三段叙述姐弟仨在那年夏天的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却是紧密相连的。
三个故事由三个相同的一家人坐在走廊里吃饭的镜头串联,加上弟弟的一段别有寓意的旁白。
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组长镜头,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手风琴声,姐姐专注地缓慢地拉着琴,背后是幽深的长廊,给人唯美的感觉。
清晰地显现着姐姐清秀的脸庞,与世俗隔绝似的表情,旁边的水壶突突地冒着水汽,可她不理会,这一切彷佛都暗示着她的个性,倔强、执拗、为梦想不惜牺牲一切。
电影《孔雀》观后感

电影《孔雀》观后感《电影〈孔雀〉观后感》在观看完《孔雀》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电影中的画面就像是一幅幅陈旧却饱含温度的老照片,把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画卷缓缓展开在我眼前。
影片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开,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有的只是平凡生活中的琐碎和无奈。
姐姐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怀揣着对伞兵的梦想,那股子执拗和倔强,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她自己动手做降落伞,骑着自行车拖着那蓝色的梦想在街道上飞驰。
那一幕,她的脸上洋溢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仿佛那不是一个降落伞,而是能带她逃离现实的翅膀。
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她的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就像那被挂在树上破破烂烂的降落伞,无力又无奈。
还有那个哥哥,虽然脑子不太灵光,却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他在糖果厂工作,为了追求心爱的姑娘,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
他的单纯和直接,有时候让人觉得可笑,可仔细想想,又觉得心疼。
他不懂得那些弯弯绕绕,只是凭着自己的本能去生活,去爱。
而弟弟,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总是用一双迷茫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世界。
他在学校里的遭遇,他对家庭的复杂情感,都让人感同身受。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饭,灯光昏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和麻木。
姐姐默默地吃着饭,眼神空洞;哥哥狼吞虎咽,嘴角还沾着饭粒;弟弟则是低着头,筷子在碗里拨弄着。
没有言语,只有咀嚼声和偶尔的碗筷碰撞声。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压抑,一种被生活困住无法挣脱的无力感。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模样,它不是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充满了挫折和无奈的旅程。
它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没有让主角们实现所有的梦想,可这恰恰就是生活啊!我们都曾有过梦想,都曾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实现呢?就像电影中的姐姐,她的伞兵梦破碎了,但她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电影影评范文

电影影评范文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电影影评范文(一)——《孔雀》影评《孔雀》里最好的一场,就是在开头:姐姐在拉手风琴,背后开水壶突突的喷着热气,再远处一个老人枯坐着。
这一场可谓完美。
首先画面很漂亮,姐姐白衣黑裙,黑白琴键,长长的走廊很有纵深感;其次很好听,姐姐拉手风琴不很熟练,但很抒情,背景里还有水开的声音;再次,也是最好的一点,是把姐姐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的主要特色展现出来了。
按照常理,她应该放下琴,起身去灌水。
这样一来,她就是个寻常的、懂事的、正常的女孩。
但是她继续拉琴,任凭开水在背后翻腾依旧安之若素,她出离生活的性格表现出来了。
更细腻的是她的神情安然,不着急,也不愧疚,性格里强硬的一面也出露端倪。
再又就是最后曲子拉完,她还是回过头看了那喷气的开水壶,那种无可摆脱和烦躁,也出来。
这场是我看了几遍之后,才觉出好的。
第一次看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剪多次的电影,为什么留下这个没有叙事、也不提供叙事动力的场景呢?如果仅是抒情,未免多余。
再往后看,全部的场都有用,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
全部故事看完,再翻过头看第一场,就觉出提纲挈领的好了。
很多人对姐姐买西红柿痛哭那段很有感觉。
那场设计的好,好在西红柿,设想如果是买西瓜,那该有多难看。
另外,张静初的演技确实帮了大忙。
因为这场是在结尾部分之前,算是一个小高潮。
但是和片头姐姐的故事离开很远,所以多少还是有点突兀。
类似的场我感觉还是小心使用,否则就成了空对空,让人觉得用力过度,还挠不到痒处。
另一场是一家人打煤砖。
这一场也很精彩,出了面目始终模糊的爸爸,其他人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了。
妈妈是最坚忍的一个,姐姐是最早撒手的一个,弟弟是最没用的一个,哥哥还是最没所谓的一个。
我看得最难受的一场,就是姐姐靠在瓶子堆旁边,拉开自己的胳膊左看右看。
过了三个镜头,她就拉开伤痕累累的胳膊给她干爸看。
这是我唯一觉得戾气很重的一场,在这一场里,姐姐的性格失控了,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
《孔雀》的影评

《孔雀》是一部讲述人在社会大环境下成长变化的影片。
人在社会中成长,面临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理想或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由向往、自我主宰命运的愿望与现实中各种无形的限制力量之间的矛盾。
而编剧将影片大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念70年代——一个闭塞的、单元化的压抑的年代,正是强化突显了这种矛盾。
我们不会在物质文化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的今天找不到放飞梦想的窗口。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本片的主要矛盾,在三个主人公身上,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三个主人公中,有的对此有知觉却很无奈,有的对此无知觉,任由岁月雕刻。
姐姐是个活得“理想化、精神化”的人物。
有人单纯将她的理想归结为“当伞兵”、“音乐”,我认为都非实质,在一个文革还未结束,文化、政治高压,人民思想严重禁锢的年代,人们在简单得可怜的物质生活中打转,根本没有所谓的“精神生活”。
有思想的人最想得到的就是精神的自由。
姐姐是个天生有慧根的人,她意识到身处的社会是多么教条死气,她心中一直有个蒙笼的梦——这个梦是形而上学的,超越了现实中恼人的平庸。
寻求精神自由,以超脱于乏味死极闭塞的社会,是支撑姐姐的思想。
因为姐姐一直在主动追求精神自由,可见她对于自已与社会的矛盾是有知觉的。
形而上学的“精神自由”会有许多表现形式,导演是这样表现它的。
首先,音乐是个突破口,艺术是非物质的东西。
手风琴,那个年代最熟悉的乐器使姐姐暂且超脱于尘世。
拉琴的姐姐是多么的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
片头,倘佯于舒缓旋律的姐姐神态陶醉,和风摇动柔软的树枝,密叶哗啦啦响,姐姐此时正乘着歌声的翅膀游于物外——水壶响了,水开始往外扑,音乐依旧悠扬……这个镜头想告诉观众,姐姐在家是不管琐事的,洗衣烧饭洒扫喂鹅这些物质性琐碎之事与她的精神世界太格格不入。
之后妈妈数落姐姐的一名话:“总比让你去刷瓶子好,什么都看不上眼!”让我们看到了姐姐的心高气傲。
姐姐的这种生存状态总会让我想起张爱玲在《天才梦》里的自述。
张从小怀有天才梦,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在精神领域她自认是难得的天才,但一到现实生活中却完全是弱智。
影评 孔雀

《孔雀》影评在没看《孔雀》之前,我不经意的看过预告,还有一些人的评价。
老实说我是怕这种带着伤感故事的影片,不是因为讨厌,是我自己无法抵抗这种伤感。
明知那个时代是远离我们的,可是还是无法面对。
那个转型时期,是物质紧缺贫穷灰暗的革命与后革命交接的年代。
人人活的都小心翼翼,不知道到底在怕什么的压抑,是对未知的一切的恐慌。
有梦想可是却不敢放手追逐,不知道追逐后的结果是什么。
于是,敢于追逐梦想的高卫红便成了一种异类。
我不知道该怎么准确形容高卫红。
张静初的清秀的面容,高卫红的清教徒般的气质,两个恰当的贴合在一起。
借用他人的一句话,“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
要我用词来形容这个女人,就是孤勇。
追逐梦想的孤勇,不被他人理解的孤勇。
不知道是该说她在乎的太多,梦想自由什么都想要;还是该说,她什么都不在乎,所以什么都可以抛下。
她可以毫不顾忌的脱下裤子,为了向果子要来自己的降落伞;她可以随意的嫁给一个不熟悉的司机,为了换个工作。
她是矛盾又善变的,至少在我看来她是带着些许的人格分裂。
在阳台那个沐浴在阳光下的漂亮女孩,看着降落伞像朵朵白云落向大地。
这个画面是明亮的。
和这部影片处处透露出的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小巷子的灰暗和蓝天白云的明亮的对比,也是高卫红现实和理想的对比。
所以,她会毫不犹豫的骑着单车,奔向那朵朵白云的降落处。
用她羡慕的眼睛盯着那些伞兵,这个时候的她是可爱的,也是可怜的。
于是,很自然的,她去报名伞兵,认识了那个英俊的伞兵。
如果这是偶像剧,她肯定会在伞兵的帮助下,也成为伞兵,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可惜,这不是。
所以她只能看着自己因为没有别人更擅长的巴结,被淘汰。
那个已经成为伞兵的少女和那个想要成为伞兵的少女,在送别会上相见。
前者挥挥手,是道别,或许也是内心的嘲笑。
后者挥挥手,是祝福,或许也是内心的不甘。
带着这种不甘,高卫红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浑身长满美丽的羽毛,它开屏了,向我们展示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命颜色,相同的宿命。
每个人都不免老去,时代滚滚向前,我们夹杂在其间,匆忙而慌乱,日子还是那样静静流逝。
时光所带来的,激情、残忍、悲情,都展示在庸常的日常生活当中。
记得,有人说过人分几种类型,以动物来命名,老虎、孔雀、猫头鹰、小涣熊……其中的孔雀是展示的意思,观看别人,也被别人观看,生活真是在“大舞台”啊,大家都在表演。
观看,看似简单,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是能够逼视人性的。
我认为,孔雀讲的是命运对人的捉弄,讲的是三种人生态度,最终都逃不了宿命,天数茫茫不可逃,琐碎地活着吧!
哥哥,是实用主义者,他接受并承受生活赐予他的一切。
毫无怨言,在他眼什么都是合理的,没必要反抗什么。
他的要求那么平常,娶老婆,生孩子,有份工作。
他是一个受原始欲望驱动的人,有吃就吃,能睡便睡,守着女工下班,到女厕所听人家唱歌。
他并不傻,知道存钱,知道向人求饶,知道讨好并报复别人。
最后,他娶了农村老婆,搭个铺子讨生活。
他只知道妥协,服输,辛苦韧性地活着。
他无所谓反抗,所以也不会记得什么,甚至连父母的恩情都忘记了。
空中飘起雪花,小两口走在巷子里,他说,你也买双高跟鞋打扮打扮。
“油巴垃圾的,有啥好打扮的?”跛脚妻子回答。
他眼里只有跛脚老婆了。
哦不对,还有他的孩子。
多少人都是这样的面孔啊!
整部影片,姐姐是最亮丽的色彩!她看到伞兵,幻想自己也能飞翔蓝天。
面对挫折和不公,她奋起反抗。
即使当她的弟弟离家出走了,她仍然骗自己,说他去当海军了,脑子里看到弟弟英姿飒爽。
或许,有人说他不道德,做了不少卑鄙的事。
可是,面对苦闷和绝望的环境,谁能保持脆弱的道德?姐姐骑车,面带微笑,身后盛开着大伞,古老的街道为之变色。
但,当她看到过去的偶像,那个年轻时代英俊潇洒的伞兵,最终只不过只是个在路边吃包子的俗人,她忍不住了,痛哭了。
理想主义,有这样的时代,也有这样的年龄阶段。
我们恰恰生活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回顾过去的理想,只要不死去,我们最终还是要与生活和解。
和解,是哭泣的声音。
弟弟,是彻底的消极主义者,或者说犬儒主义。
他玩世不恭,得过且过,但对生活的感觉极为敏锐,所以他是作者的化身。
他似乎是一个局外人,早就看透了很多东西,不愿意违心地争取什么,只求在平淡生活中快点变老。
可你怎么逃得掉?所谓的旁观,只不过是一种姿态罢了,没有人能够像上帝一样旁观生活。
当他举起雨伞,扎向哥哥,隐藏的人性暴露无遗;他比任何人都虚荣,被人观看的时候,他显得更加慌乱、歇斯底里。
他想放毒药杀死哥哥,他不想改变自己,后来也不想改变他人。
于是,他只能逃。
先向空间里逃,逃到外地去;再向时间里逃,逃到老人堆里去。
死去之前快点变老吧!所以,他娶了个能干的老婆,年纪轻轻就想“相妻教子”,天天和老人下棋,回家做饭,任凭时间流过。
《孔雀》,展示这三种人的生活态度,是理想主义的悲歌。
与七十年代有关,也某个年龄阶段的心态相关,更与人性相通,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理想,曾经是那么璀璨的口号;理想,如今又是一个多么暧昧不清的词语。
人们能真正完全抛弃它吗?我看不可能。
这三个人是时代的标本。
当然,我们没那么极端,我们身上同时存在这三个人影子。
最后的一段,导演怕人看不懂,添加的了孔雀,画蛇添足地深化主题。
三个人各自成家,都去看孔雀。
(大意)姐姐说,孔雀不开屏,我自己抓过来养,让它天天为我开屏。
弟弟说,反正冬天也不开屏。
他早就放弃了。
哥哥说,臭孔雀,烂孔雀,有什么好看的。
他被生活蒙蔽了双眼。
最后,空无一人,孔雀开屏了,它静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