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件(共49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94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94人教PPT课件

统一度量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

等爵制
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
严肃军纪
普遍推行县制
政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

连坐法
制定秦律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习俗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积极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
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 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商鞅认为“六虱”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 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 后的历史发展造成怎样的消极影响? 使秦朝法律严苛、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 是导致秦亡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 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 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课堂练习
(1)韩非子对商鞅的“轻罪重刑”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
“连坐”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是强化对基层民众的
▪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 为思想武器
▪ 总结: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
▪ 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 教训
二、背景 (二)秦国小环境
▪ (二)秦国小环境: ▪ 1、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
1、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 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 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 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 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 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 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 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 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 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5、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 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 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统统毁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 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 势,以巩固统治
6、九岁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到:通过时光 魔琴回到秦国,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 家,搬到郑兴对面。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中哪一项规定造成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B、文化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

造成上述现象的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小农经济
B、革新社会风貌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 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 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 (共67张PPT)

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 (共67张PPT)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 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二)强兵之举: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为什么要把农、战放在首位呢?
社会安定的前提;
保证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奠定基础; 时代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 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 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 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 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 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 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 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 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 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 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 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件(共28张PPT)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件(共28张PPT)

【合作探究一】
阅读教材23页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分析 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霸 王之道感兴趣?
提示:帝王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 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
提示:称霸之道即法家治国理论,主张适应时 代发展进行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奖励耕战, 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和封建经济发展的需 要,有利于秦孝公称霸大业。
——《史记•商君列传》
作用: 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提高军队战斗力 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提供了途径
三、加强集权
1.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集合)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县。
材料二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连坐。 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以上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 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 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 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的特点
3、商鞅变法措施中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战制度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5、商鞅变法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18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186人教PPT课件

政治: 经济:
军事:
三、变法的局限性 A 轻视……鼓吹…… B 加重了…… C 未与…… 划清界限
训练 1.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2.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没有遇到风险和阻力 B.改革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改革措施坚决且取信于民 D.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
否定。
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 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P29 学习延伸:阅读上述材料,你应当 怎样评价商鞅和他在秦国的变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 天赋,而应当看到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 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 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为田开阡陌封疆”。
两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都是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力的提高
D.都是实行新的土地制度
4.“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大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
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知识拓展: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奴隶制崩溃, 封建制兴起
核心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内容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的富国 强兵改革
结果
奠定雅典民主政 治的基础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 和后来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46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46张PPT)

项 目 军事
经济
政治 文化
措施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实行什伍制度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建立县制 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轻罪重刑 焚烧诗书
塞私门之请
习俗 强制分家,推行一夫一妻
小家庭政策
意义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 斗力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提高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和控制,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 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兵马俑中 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冲在战争 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为什 么连头盔都不给士兵配备?
• 材料一:
•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 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 得的爵位就越高。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在王国的西
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
早的秦人。这是一个传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
儿,什么时候迁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公元前771年,来自于西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了都城镐
京,周王朝被迫迁都。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
秦人出兵护送。为了感激秦人的忠诚,周天子封秦人的首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 4、思想
• “燔诗书而明法令”——焚毁儒家著作,制定 秦律
加强思想控制,但钳 制了思想,摧残了文 化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共56张PPT)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共56张PPT)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巩固新 兴地主阶级统治,加强中央 集权 法律严酷 强化对人民统治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增加税收,改变民风
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 仇比于丘山。
——刘向《新序》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法律严苛 • 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 保留一些旧的制度和风俗习惯
领域 经济 军事
军事
政治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主要内容
废除井田制,法律确认土地私有,重 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废分封制,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夫一妻小家庭
作用
井田制
相地而衰(cuī)征 ——齐国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秦国变法的有利条件
• 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继位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
变法强国
崇尚霸道
秦国变法的有利条件
• 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 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 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 弟,若禽兽耳。
法律 文化 习俗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夫一妻小家庭
商鞅方升,秦孝公十八年制作的标准器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主要内容
作用
废除井田制,法律确认土地私有,重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激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战 国

时 期




、 长






游 地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群 雄纷争,强者为王,变法图强的潮流在各国激荡。 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在“欲兴秦、图天下”的 秦孝公继位后,重用胸怀大志的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力排变法阻力,循历史潮流而动,行“富国 强兵、殷民图霸”之法。其“身虽死”而“法卒 行”,为“秦王扫六合”建千秋伟业而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 阶级属性。
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 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认识和启示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
进步性;局限性。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 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 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 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 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杀。
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 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 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 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国语》
祭祀宗庙——农耕
由公田到私田
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史记•秦本纪》
三见孝公 变法论战 移木立信 Nhomakorabea第一次变法(前356年)
户籍制 连坐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 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
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控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军功 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
这是对宗法制的彻底否定,同时也可以把大家庭里多余的劳动力全部挖掘 出来,使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秦国的实际耕种土地必定会增加,与土地 挂钩的田租、户赋和刍稿(田赋)也会水涨船高,秦国必将富强。
——吴晗《读史札记》
生产力
废井田、重农抑商、 小家庭、统一度量衡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诸如其早期君权的 强大、其民风的驯朴勇悍、其礼乐传统之淡漠、其封建制和宗法 制的薄弱,都为商、韩法治学说之贯彻,提供了沃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秦孝公与求贤令
下令国中曰:“……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 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 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禁私斗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小家庭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重农 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劳役和赋税)。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第二次变法(前350年)
设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废井田 为田开阡陌封疆, 开阡陌 而赋税平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 “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 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 四个方面下重手。
6.“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B )
行政效率
推行县制、户籍制度、 连坐法
战斗力
军功授爵制、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封建土地 私有制
改 变





地主阶

级专政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
课后练习:根据其中的观点来解读商鞅变法的措施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D )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以歧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 能攻诸戎,即有其地。” (穆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人名)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 霸西戎 。
——《史记·秦本纪》
思考:结合秦国兴起的历史,分析秦国变法的有利条件?
以战立国,尚武精神浓厚
BC771 BC770 BC476
亡西迁平 齐田晋三 周王 氏家 灭东 代分
BC256 BC221
亡东 周 灭
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关系日渐复杂,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 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不改革就面临着亡族亡国的危险,也要求各国实 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左传》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 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经济:铁 犁 牛 耕 政治:礼 崩 乐 坏 军事:战 争 频 繁 文化:百 家 争 鸣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要求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希望通过改革富国强兵 奠定思想、人才基础
春秋改革: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重在改革经济(税制), 没有触及政治制度。
战国改革: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 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其共同根源是( C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公元前361年
秦国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 ” ——《史记·秦本纪》
魏国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史记·商君列传》
当求贤若渴的 秦孝公遇到
满腔抱负 的公孙鞅
……
时间坐标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BC2070
BC1600
BC1046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你能否从这段材料中寻找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变法的背景?结合 所学知识,你是否还可以进行补充?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兼并战争、百家争鸣
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哪种土地制度?
它的性质是什么? 3、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探究:根据材料的观点,任选一个角度来解读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 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
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
——孙闻博《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铁器牛耕 生产力的提高 私田开垦增多 “公田不治”现象增多 土地逐渐私有化 新兴地主、自耕农
思考以下问题: 1、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这种制度下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2、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制度遭到冲击的表现是什么?
繻(xu)葛之战:(前707年),王(周桓王)夺郑伯 (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大发展、大动荡
大变革
战国七雄
燕昭王改革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变革 邹忌改革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变法风潮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变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思考:从地图上观察秦国的地理位置,分析秦国变法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偏居关中,比中原落后;战略位置绝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