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1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4.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 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 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统治。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的 不同
1.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建立霸业;后者 是为了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 专政,实现统一。 2.内容不同:前者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后者主要是废井田, 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 励农业、军功,建立县制,建立中央集权, 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 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 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 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 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 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向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 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 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 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3)政治上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 度,建立和强化_封__建__专__制___统治。 (4)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 战争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 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_法__家____学 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由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有 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也日趋活跃。社 会生产力发展迅速。 (2)政治上:生产力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阶级 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两大阶级,他们要求 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各国为达到上述目的,纷纷要求 变法改革。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4日星期五2022/3/42022/3/42022/3/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42022/3/42022/3/43/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42022/3/4March 4,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42022/3/42022/3/42022/3/4
(3)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 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2.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相同 点
从背景看:都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趋势从目的看:为了富国强兵,在战
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不同 点
内容不断深化: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 面,未触及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 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成效不断扩大:春秋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 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 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商鞅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商鞅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商鞅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经济基础变化;(2)新兴地主阶级兴起,阶级基础变化;(3)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基础;(4)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措施经济:(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政治:(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3)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4)制订《秦律》文化:焚烧诗书风尚:改革社会风尚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影响(1)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2)确立了确立土地私有制度(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4)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观察联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
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
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二) 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董仲舒、苏轼评价商鞅变法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上述评价的动身点。
(7分)[解析] 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1)问,留意辩证分析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观点。
二者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都掺杂了个人观点,既有确定,也有确定的主观歪曲,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第(2)问评价两人的动身点,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思索。
[答案] (1)董仲舒:指出了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后秦国存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现象,是客观的;但董仲舒只强调变法后农夫的贫困,未相识到变法对促进秦统一全国的作用。
苏轼:看到秦国经过变法,经济发展,国力增加,成为七国中最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客观的;但秦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是暴政,苏轼归结为变法,则是错误的。
(2)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苏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
苏轼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召怨天下”,导致秦“旋踵而亡”,以攻击王安石变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视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单元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总结(二)一、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封建性改革结果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不同点内容深度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影响深远程度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商鞅变法梭伦改革不同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确立起封建制度性质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结果与影响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相同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例题(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3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文本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回眸0

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
1.性质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
(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封建性的,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2.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了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
(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
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
(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
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
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1.相同点
(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
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事商贾”即做商人,即要考生回答,普通人做商人,对于国家的危害。
抓关键: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重农,由“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知抑商。
由此可知,其主要指导思想为重农抑商。
第(2)问由材料中“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即可得出答案。
扣知识:第(1)问,联系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思想为重视农业的发展,轻视并抑制商业的发展。
第(2)问,可联系商鞅变法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依此为依托,分析、概括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变式训练】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解析第(1)问,不同之处,可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影响进行比较。
第(2)问,可从人物性格、阶级立场、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所受阻力、民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解题技巧总结
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答案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材料的中心论点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
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