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拿来主义》课文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尊重态度,树立正确的拿来主义观念。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2)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2)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含义和意义。

(2)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作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作文。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以及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写作实践,评估学生对课文《拿来主义》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3. 写作能力:通过作文和评改,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比喻和讽刺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

《拿来主义》说课稿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说课稿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说课稿高中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

本文主要通过比喻的手法,阐述了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和看法,提倡“拿来主义”,即吸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比喻手法,领会作者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会运用比喻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比喻手法。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化遗产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提高学生对待外来文化的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比喻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比喻手法。

2. 对文化遗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看法。

(2)简介文章背景:鲁迅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文化遗产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比喻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领会作者的观点。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比喻手法,如“大宅子”、“鱼翅”、“鸦片”等。

(2)阐述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即“拿来主义”。

5. 练习与拓展(2)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文化遗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文化遗产要有鉴别的眼光。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化遗产问题。

2. 比喻手法教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 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论证方法的鉴赏;3. 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作者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评价;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分享心得的质量。

七、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拿来主义》相关的鲁迅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性学习,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文化遗产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占有,挑选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篇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篇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意义;2. 掌握《拿来主义》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 能够理解并分析《拿来主义》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a. 宜垒短提要: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作者夏丏尊,概括了《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b. 核心词句解析:解读关键词句,包括“拿来主义”、“外来”的含义和作用;c. 内容分析:理解并分析夏丏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的看法。

2. 课外阅读:a. 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了解《拿来主义》在文学界的评价;b. 比较《拿来主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拿来主义”主题的兴趣。

2. 课文解读(25分钟):a. 介绍《拿来主义》的作者夏丏尊以及作品的背景;b. 宜垒短提要的讲解;c. 核心词句解析的讲解;d. 分析夏丏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的看法。

3. 学习讨论(20分钟):a. 分组讨论关键问题,如《拿来主义》的意义、夏丏尊的观点等;b. 小组讨论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总结。

4. 课外阅读(15分钟):a. 分发相关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笔记;b. 指导学生比较《拿来主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学生自主发表观点,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b. 老师给予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拿来主义》的兴趣;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3. 思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夏丏尊的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多元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3篇】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3篇】

【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代表作之⼀,它从⽂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们认识其实质。

⽂章告诉我们,⽂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场上,对待外来⽂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中语⽂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标 知识⽬标 1、了解本⽂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的⽂体特征。

2、把握⽂中的⽐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杂⽂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风格。

潜⼒⽬标 1、揣摩课⽂中运⽤⽐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法。

2、学习运⽤⽣动形象的⽐喻论证法。

德育⽬标 1、正确对待中外⽂化遗产,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理解学习本⽂的现实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透过词语表⾯,分析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的感情⾊彩。

2、准确理解⽂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法 1、问题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标设计⼏个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如“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的”⼜如“作者是怎样揭⽰‘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和具体涵义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者对⽂化遗产到底持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是什么”等,交给学⽣讨论、交流,增强学⽣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的学习⽤⼼性,让学⽣充分体会本⽂思维的条理性。

2、概念⽐较法。

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透过概念间的⽐较,让学⽣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

以学⽣⾃⾏探究研讨为主,⼒求从课⽂资料出发向纵横拓展,⼒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转化,从⽽到达扩⼤思维含量,提⾼思维层次,增强学习潜⼒,完善学习素养的⽬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机、教学磁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三、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1)熟读1-4小节(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 残羹(gēng)冷炙(zhì )孱头(càn) 脑髓(suǐ) 蹩进 (bié) 玄虚 (xuán)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①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

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4)指导阅读8、9两节思考问题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孱头--怕、徘徊 -- 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错误的态度昏蛋--怒、烧光 -- 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废物--慕、吸鸦片 -- 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鱼翅--精华--吃掉(吸收)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

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

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

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

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

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

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课后练习三)4、作业: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二】教学目的:(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