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德育教育教案《完璧归赵》

幼儿园大班德育教育教案《完璧归赵》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背景和含义,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背景和含义,培养幼儿的诚信意识。
难点: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幼儿体验和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巩固幼儿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事课件、讨论卡片、诚信游戏道具等。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有利于幼儿专注听讲和参与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故事背景和含义。
2. 讲述故事: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让幼儿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3.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诚信的认识和看法。
4. 诚信游戏:组织幼儿参与诚信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活动内容,强调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幼儿树立诚信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讨论环节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3. 评估幼儿在诚信游戏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诚信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诚信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诚信的重要性。
2. 开展诚信日记活动,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记录自己的诚信行为。
3. 邀请家长参与诚信教育活动,共同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
八、教学反馈:1.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向幼儿询问对诚信的认识和体会,了解教学效果。
2. 收集幼儿在诚信游戏中的表现,分析他们的诚信实践能力。
精讲《完璧归赵》故事的教案二

教案二故事梗概《完璧归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赵高设计将完美的“璧”送回赵国的故事。
在秦朝时期,有一块“璧”被赵高夺取。
璧是一种重要的礼品,是传统礼仪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原主将此事报告了国王赵盾。
赵盾不想因此而打仗,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赵高把璧还回来。
可是赵高不愿意这么做。
赵盾于是召见了墨家的墨子,向他请教如何让赵高把璧交还回来。
墨子告诉赵盾,如果让赵高知道璧对自己很重要,如果真的打起战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也会卷入战争,那么赵高自然会把璧还回来。
于是,赵盾便跟墨子商量着如何让璧对自己越来越重要。
最终,赵盾听从墨子的建议,按照一个假象,把璧看做赵国的国祚,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赵高被骗了,相信了这个假象,把璧交了回来。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完璧归赵》这个历史故事,并能够以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讲述故事情节和含义。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这个故事表达的主要思想。
3、通过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学习如何应对难以解决的困境,以及对于权力和责任的不同理解。
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思想。
2、提高学生的讨论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使学生对这个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并以此理解故事中的主题。
2、在学生们可能面对的类似的问题中,把这个故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程序第一步:简述背景教师简单介绍秦朝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完璧归赵》这个历史故事的背景。
第二步:故事讲解教师讲解《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并向学生说明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
第三步:讨论和问答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这个故事表达的主要思想和学习到的道理。
第四步:展示和角色扮演在展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要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思想。
第五步:总结和评估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评估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讲解和演示2、小组讨论3、展示和角色扮演教学手段1、教师讲解2、黑板和彩色笔3、展示和角色扮演活动4、幻灯片展示教学媒介1、幻灯片2、课件教学时长课程时间:60分钟。
《完璧归赵》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完璧归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
(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
(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
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
(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
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单说说理由。
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复习,巩固所学。
4.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运用所学生字词和成语,编写一篇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续写。要求情节合理,语句通顺,字数在150-200字之间。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4.通过角色扮演、复述故事等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5.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忠诚担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讲解成语“完璧归赵”的含义,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成语的用法。
4.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感悟故事中人物的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故事中,蔺相如为什么要冒险将璧送回赵国?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品质?”
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5.情感教育:结合故事内容,设计情感教育环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并通过讨论、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6.评价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幼儿园大班德育教育教案《完璧归赵》

幼儿园大班德育教育教案《完璧归赵》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成语“完璧归赵”的含义,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增强他们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成语“完璧归赵”的含义,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难点:培养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诚信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让幼儿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幼儿学会在实际中运用诚信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故事内容、图片等。
2. 教学卡片:用于游戏环节。
3. 故事视频或图书:用于讲述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完璧归赵”的含义,激发幼儿兴趣。
2. 故事讲解: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成语的来历。
3. 讨论交流:提问幼儿关于诚信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诚信的重要性。
4. 情境模拟: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诚信的价值。
5. 游戏环节:运用教学卡片,进行诚信相关的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7.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践行诚信,做到“完璧归赵”。
8. 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诚信实例,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游戏等环节。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验幼儿对成语“完璧归赵”和诚信的理解程度。
3. 实践应用:关注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诚信品质的情况,如分享、归还物品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幼儿的接受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开展诚信主题的活动,如诚信绘画、诚信故事分享等,让幼儿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完璧归赵的教案

完璧归赵的教案教案标题:完璧归赵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完璧归赵”的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完璧归赵”的意义和来历。
2. 成语“完璧归赵”的用法和相关例句。
3. 学生团队合作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引入成语“完璧归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1. 介绍成语“完璧归赵”的来历和故事背景。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寓意。
3. 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成语的用法和语境。
拓展:1.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展示成语“完璧归赵”的运用。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展示,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巩固:1. 教师总结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成语“完璧归赵”的文章,包括成语的意义、用法和相关故事。
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资源:1. 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2.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3. 课堂展示和点评的评价表。
4. 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

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学设计三篇《完璧归赵》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开门见山秦国是强国。
赵国不甘又不敢不和秦国提出15座城交换和氏璧的无奈,烘托出强秦恃强凌弱、肆无忌惮的面目。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9个,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抓住“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
纯晶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里当中是无价之宝。
2、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
(边说边板书)现在人们也用“璧”通称美玉。
(出示:美玉)3、今天课文中提到的这块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称它——“奇珍异宝”。
(出示,齐读)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
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可见和氏璧是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宝玉,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围绕这块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齐读:完璧归赵出示课题:完璧归赵5、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6、“完璧归赵”是中国历的一个典故,现在已成为成为成语。
请大家看动画,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
(1)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完好无损)。
问:主人公是谁?(2)指导读好“蔺相如”的名字。
(门里面不是佳,左边是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明确复述的要求。
完璧归赵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将第一句变换颜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两种颜色表示。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通过理解“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先的崇高品质。
二、制订依据:
1、教材分析:
课文《完璧归赵》是第六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着重通过蔺相如与赵王和秦王之间的4组对话,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有勇有谋的爱国忠臣。这一单元的总体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为学习复述,在情感体验方面为增长历史知识,感受人物品德,激发学生爱过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蔺相如说的四句话为教学突破口,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忠心爱国的品质,并且以此作为复述训练的抓手,在课堂中扎实地训练好学生的详细复述能力。
2、布置作业:
⑴练习详细复述。
1详细复述4-7小节。
2思考8-10小节该如何复述,在小组内尝试复述。
⑵课外阅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作业布置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形成有效地训练。
预习作业
1、认读课后生字,读通课文,用一两个词语来评价蔺相如。
2、查词典理解词语:完好无损绝口不提瑕斑理直气壮
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蔺相如说的话。
交流
思考、交流
了解故事内容对三年级下的学生来说并不难,难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上课前就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对整堂课的学习有着指导性的作用。针对本课主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将蔺相如说的四句话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璧归赵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10个,重点学习“璧”的字形和字义,理解“斋”的字义,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重点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
纯净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目当中是无价之宝。
2 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出示图片)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
(边说边板书)3在玉中,最珍贵的就是和氏璧了,它是宝中之宝,课文中称它为“奇珍异宝。
”(出示)读好这个词。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老师整理了一段资料(媒体出示):师介绍:传说,和氏璧是我国最有价值的一块璧。
据历史记载,这块璧洁白无瑕、光润晶莹,能在暗处发光,能够除去尘埃,驱邪防身,有夜光璧之称。
把它放在房中,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蝇蛇虫不侵,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
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5围绕这块玉,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也就是今天要学的课文的课题。
补全课题:13完璧归赵6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叫“完璧归赵”,请打开书,快速默读找到。
(1)交流出示:“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对照这句句子,课题中的“完”就是“完好无损”的意思。
板书:完好无损(2)这里的“我”指谁?板书:蔺相如(指导“蔺”的字形,读好“蔺相如”的名字。
)蔺相如是课文的主人公。
(3)“一定”这个词表明了蔺相如的决心,结果如何?(4)蔺相如能从骄横跋扈的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把它完好无损地归还赵国。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 明确复述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讲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
要复述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2 交流,出示。
指名读。
“大王放心。
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
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
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是奇珍异宝。
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
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
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第一句是对赵王说的,后三句是对秦王说的。
(媒体字的颜色区分)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2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读读1—3节,简单说说原因,指出赵王不放心即可。
3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接),为了能让赵王真的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接)4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承诺,保证)5试着读好这句话,要让赵王放心。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1 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
(板书:献)2 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想想蔺相如为什么这样对秦王说。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可见秦王毫无诚意。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可是和氏璧本属于赵国,这并不是真正的骗,而是“要”。
(板书:要)(3)玉上有瑕斑,即使再名贵,它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秦王当然不希望自己钟爱的和氏璧是一块次玉,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使他相信了自己的话,这就叫——(出示)信以为真(4) 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 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勇敢)(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
(出示)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
(板书:理直气壮)(6)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摔玉。
板书:摔而且他将献出自己的生命,真是“玉在人在,玉碎人亡”.。
(7)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诺言吗,他说——(出示:齐读临行前的话)(8) 和氏璧是赵国的镇国之宝,赵王是迫不得已才答应交换的,如果真的把玉平白无故地送给秦国,赵国的颜面将会丢尽,摔玉的目的是为了护玉,护玉则是为了护国啊!看来,蔺相如想保住的不仅是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啊!(“摔”改“护”)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9)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读好这段话。
5 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
(机智)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1)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2)指名读句。
(3)蔺相如以斋戒为借口,(出示)斋戒注释:在秦王斋戒的五天里,不可以饮酒、不可以(板书:送)这是他的一个缓兵之计。
(4)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2 接着,我们试着将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进行复述,蔺相如的语言是重点,能不看书准备吗?3 指名一人一句。
(你是第一个蔺相如,你是??)4 谁能一个人连起来试试。
5 我们将故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它是有语境的,接着老师和同学配合,我讲语境,在什么情况下他说这样的话,这就是复述,仔细听老师的话。
(请三位同学配合)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知道他没有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的摔坏宝玉,就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
秦王同意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指相应的板书)6 同桌两人学着复述。
交流。
7 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
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著名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8知识链接:“负荆请罪”小故事板书设计:13 完璧归赵完好无损蔺送秦相理直气壮摔(护)随手指点如要信以为真王献绝口不提《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知识;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主学习】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合作探究】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开端:秦王求璧发展:决策入琴高潮:智斗秦王结局:完璧归赵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前(一)品读3——5段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缪贤舍人”。
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初显胆识出使中(二)阅读6——11段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①设计智取。
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
”(示,给??看。
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
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
(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
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
”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道歉请罪。
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地点礼节第一次章台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第二次廷斋五日,设九宾礼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使后(三)、品析12—13段1、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拓展延伸】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三:13 完璧归赵设计课题:13 完璧归赵第 1 教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璧、秦、氏、侍、僵、殿、颅、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