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相会和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将相和》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一、完璧归赵:战国时期,秦国看中了赵国无价之宝和氏璧,打算用15个城邑换取和氏璧,赵国很为难,担心秦国没有诚意,拿了和氏璧却不给城邑。
赵相蔺相如携璧入秦,发现秦王果真没有交换的诚意,于是,携璧以死相逼,宁为玉碎,定要秦国先划让城邑,秦王自觉理屈,退殿而去,蔺相如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史称完璧归赵。
二、渑池之会:秦昭襄王为了攻打楚国,主动要求赵国交好。
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会谈。
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于是蔺相如陪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三、负荆请罪:蔺相如在渑池会盟后被封为上卿,蔺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之后二人成为至交。
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小结:“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合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_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_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同时也是在中国教科书供后人学习的人物,人们对他并不陌生。
蔺相如最经典的,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贵重的“和氏璧”,希望赵王承诺。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磋商,要不要承诺。
要想承诺,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承诺,又怕冒犯秦国。
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那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地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承诺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钱是够高的了。
要是赵国不承诺,错在赵国。
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
宁肯承诺,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
但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否则,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
秦昭襄王自得地在别宫里接见他。
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兴奋。
他把壁递给佳丽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
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道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
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
但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能力拿回来呢?他情急智生,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宝贵,但是也有点小漏洞,不轻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觉得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退却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肝火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简写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简写
《将相和》这个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和“负荆请罪”。
以下是每个故事的简写:
1.“完璧归赵”:
故事开始于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璧。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用巧妙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这次任务,保全了赵国的利益。
2.“渑池会”:
几年后,秦王邀请赵王进行渑池会面。
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并在会上与秦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3.“负荆请罪”:
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出色表现,他被封为赵国的上卿。
然而,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他认为蔺相如的出身和地位不应该超过他。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以免影响国家的稳定。
最终,廉颇
意识到了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和爱国之心,于是他亲自前往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共同为国家的前途而努力。
《将相和》这个故事以蔺相如的智勇和廉颇的直率、勇猛为线索,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
关于蔺相如的三个故事

关于蔺相如的三个故事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而闻名于世。
下面分别讲述这三个故事。
1.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如何将赵国的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归还给秦国。
当时,秦国以15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但实际上并没有打算真正交出城池。
蔺相如巧妙地利用秦王的贪婪心理,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并让秦王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个故事展示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
2. 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一次重要会面。
在这次会议上,秦王企图让赵王出丑,但又被蔺相如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蔺相如以他的智谋和勇气,不仅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还让秦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个故事进一步展示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勇气。
3.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最为感人的一幕。
廉颇是赵
国的大将,因为蔺相如的成就而感到嫉妒,并扬言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话后,选择了回避,并让门客告诉他,自己并非害怕廉颇,而是因为争斗对国家不利。
廉颇听后,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府前请罪。
这个故事表现了廉颇的坦诚和蔺相如的宽容与大度,同时也展现了两位重要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团结一致的精神。
它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福祉;同时也要具备智慧、勇气和胸怀宽广等优秀品质才能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立足并成就事业。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通用3篇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通用3篇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1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后,秦昭襄王恼羞成怒,起兵攻赵。
后因为要攻楚,于是主动交好,才有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于国有功,获得封赏,廉颇一时妒忌,才有了负荆请罪的典故。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概括

完璧归赵的故事概括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一个珍贵的玉璧被秦国夺走后,赵国为了夺回玉璧不惜一切代价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斗争,更展现了人们对珍贵物品的珍视和追求。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完璧归赵》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争霸,烽烟四起。
赵国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被秦国夺走。
赵国国君非常愤怒,决定要夺回玉璧。
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秦国,要求归还玉璧。
但是秦国国君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赵国的要求,赵国国君只好另寻他法。
赵国国君得知秦国国君非常喜欢美女,便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派出了美丽的女子和珍贵的礼物前去秦国,想要诱惑秦国国君,以此来夺回玉璧。
果然,秦国国君被美女和礼物所吸引,答应将玉璧归还给赵国。
赵国国君得知消息后,派出精壮的士兵前去接回玉璧,最终成功将玉璧带回了赵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珍贵的物品往往引起人们的争夺,而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在那个时代,国家之间争斗不断,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
而赵国国君为了夺回玉璧,不仅派出了美女和珍贵的礼物,还派出了精壮的士兵,最终成功将玉璧夺回,展现了赵国的强大和决心。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巧妙地运用策略和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赵国国君派出美女和珍贵的礼物,成功地诱惑了秦国国君,最终夺回了玉璧。
这种策略的运用,对于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斗争,更展现了人们对珍贵物品的珍视和追求。
同时,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需要巧妙地运用策略和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做到处事有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近义词】物归原主、物归旧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翻译】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lsquo;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rsquo;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lsquo;愿意交个朋友rsquo;,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lsquo;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rsquo;。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
将相和故事意思

将相和故事意思将相和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秦昭王得知赵惠文王有一件稀有的和氏璧,就派人上书昭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枚璧。
赵王担心秦王诡诈,不想派遣璧,又怕秦王假借攻赵之名攻赵,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蔺相如。
他将和氏璧献给秦王后,见秦王只是欣赏玉器,并无上交城邦的意思,便以有瑕疵为由将玉器夺走。
于璧欲示于秦王,怒斥秦王无诚。
他还严厉警告秦王,如果逼不得已,他会砸碎他的脑袋和柱子上的玉石。
秦王怕他真的动手,假意请人弄了一张地图,画了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见秦王仍不肯投降,便说秦王要斋戒五日,方可献璧。
秦王被迫同意。
蔺相如趁此机会,让身边的一名侍从穿上了百姓的粗布衣服,与和氏璧沿着小路逃回了赵国。
2.渑池之会: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打算与赵王和解,在西河外的渑池会合。
廉伯、蔺相如认为大王不走,赵国就会显得软弱懦弱。
于是昭王赴会。
”秦王喝得高兴,说道:“听说赵王私下喜欢音乐,请弹琴吧!赵王弹琴。
秦史官挺身而出写道:某年某日,秦王与赵王相见饮酒,命赵王弹琴。
蔺相如上前说道:“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弹琴好。
请准许我给秦王一壶符,好让我们互相招待!”秦王大怒,不肯叩府。
蔺相如道:“五步之内,我就能把脖子上的血洒在本王身上!”直到宴会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3.负荆请罪:一天,蔺相如出来,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而来,就吩咐下人调转马车,避开廉颇。
周围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笑着问大家:“连将军和秦王,你们觉得谁更好?”众人异口同声:“当然是秦王更好。
”国家公开骂秦王,他怎么会怕连将军?只以为秦强因我们二人不敢侵赵。
如果我们打起来,敌人就会钻空子。
不能忘记国家安全危在旦夕!”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惭形秽,不带套带钉钉,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急忙迎见廉颇。
廉颇跪在蔺相如面前,双手握着尖刺,让苓相如鞭打自己。
《将相和》告诉我们的是,要始终把国家利益和大局放在首位,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渑池相会和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
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秦国想抵赖经过一翻波折最后蔺相如带着玉回了赵国
渑池相会在“渑池之会”时,秦王要赵王奏瑟,赵王不知是计,弹完后,秦御史马上作下记录:某年某月某**,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势,马上以性命威胁秦王为赵王击缶(盛酒浆的瓦器),并且让赵国的御史也迅速地记录下来。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
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