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9B.〔除,授职〕10B 〔①志向远大,④有谋略,⑥廉洁〕11D〔“举荐他任长史〞有误,只是仍让他做〕12⑴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劝、非、定、辩〞每个1分.〔2)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

〔4分〕〔大意1分,“乘〞“面〞“舆〞各1分〕13C 参考译文: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宗悫传》参考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人。

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败坏我们家族了。

〞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才刚过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没能进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向来有高尚的节操,他的儿子侄儿们都喜欢读书,独有宗悫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江夏王刘义恭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随同义恭镇守广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战斗。

刘义恭向文帝推举宗悫说他有胆量和勇力,于是任命为振武将军,作为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随同胶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

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

又派宗悫前往,宗悫分兵几路,放下军旗悄无声息的前进,一下子就攻破了敌军,占领区粟城,进入象浦。

林邑王范阳迈调动全国兵力前来抵抗,把铠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装起来,象群进入阵地前后没有边际,宋军不能抵挡。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 B B是明显的增加了文章内容从而改变了句意范围的错法。

回文定位可以找到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原文为“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

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藿香、郁金、麝香为多。

”可知选项中“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是正确的。

但是“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这句与原文相比,增加了“沉香就与”这几个字,扩大了合香主要原料的范围,因此错误。

2. D 错误在于改变了原文的内容,导致句意的改变。

回文定位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到“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贵富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多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可见,选项中的“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对香具是时尚”为正确,但是“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的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焚香倒在其次”并不是完全失去作用。

3. D错误在于强加了逻辑关系。

当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时,如果看到选项中存在着逻辑关联词,就一定要注意其逻辑的正确与否。

回文定位涉及“明清士人”和“仪式化”的内容分别位于第三自然段的“宋代人士之分享,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奔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以及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多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多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

”两者并没有逻辑联系,只是分别叙述了“宋代人的清韵”以及“明清士人失去了清韵”这两个事实。

4. C “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只是少数”分析错误。

根据材料二显示,认为参加国际游学的收获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占其六成以上,这与多数人选择游学的目的相吻合。

故选C。

5. A B项“中国学生”范围错误。

“游学对于留学申请的帮助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最先考虑的因素”,“对于高中和本科学生而言,他们更关注学习部分的课程安排”。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一、1、C(A项中,“氓”的读音应为“méng”,“百姓”的意思。

B项中,“秽”的读音应为“huì”,“窈”的读音应为“yǎo”。

D项中,“茝”应读为“chǎi”“削”应为xuē)2、D(A.“睨”改为“倪”;B.“得”改为“德”;C.“竿”改为“杆”)3、A(“表露”通常是有意识的,常从人的眼光、神情中反映出来;“流露”是无意识的,常常从人的面部表情、行动和语言中反映出来。

“信守”强调态度忠诚,对象一般为诺言、合同、条约等;“恪守”侧重于态度的恭敬、严肃和谨慎,对象一般是职责、戒律等。

“查看”着重指为检查情况而看,目的在于发现异情;“察看”着重指为了解情况而看,目的在于熟悉情况。

);4、B(“意兴阑珊”是指意趣、兴致低落将尽。

A、“安土重迁”,指不轻易搬迁,与文意刚好相反。

C“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5、C (A.后分句缺少主语,将“发生了”改为“发生的”。

B.“人心向背”与“盛旺”照应不周。

D.结构混乱,可在“而是”后加“由于”,删去“使得”,在“沉淀”后加“而”)6、D7、D8、B9、A二、10、D【解析】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

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D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思路分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清这里的“付出代价”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根据划线句子,“付出代价”是针对“现代医学”而言的。

D项相关信息是:“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句子说的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11、A【解析】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内江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统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统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修葺.(qì)联袂.(mèi)拘挛.(luán)萦.怀(yíng)B.阡.陌(qiān)拾掇.(duo)木屐.(jī)商贾.(gǔ)C.睿.智(ruì)静谧.(mì)茕茕.(qióng)挑衅.(xìn)D.悖.逆(bèi)遒.劲(qiú)后嗣.(sì)宽宥.(yǒu)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随着金融危机海啸般的扑来,昔日辉煌的日本股市也江河日下....,10月10日日经股指开盘十几分钟内即跌破9000点关口,创2003年6月3日以来新低。

C.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接到三鹿集团关于毒奶粉的情况报告,但政府采取大而化之....的做法,只作内部调查,未能及时上报,导致毒奶粉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D.台湾特侦组追查机要费案,近日发现陈水扁海外账户金额疑超过新台币10亿元。

此爆料在岛内犹如石破天惊....,震惊朝野,甚至绿营人士也感到非常愤怒。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B.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A(B lì C pí D cuō)2、C3. B 4 B。

A项,“脍炙人口”指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赞美。

此处应该用“大快人心”。

C项,“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D项,“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5、A。

6、C”7 B【解析】本语段的题旨是取得成就要耐得住寂寞。

A句把“才能”与“耐得寂寞”并列,未能突出本语段强调的重点(观点)。

C句内容不够合理,为了突出“耐得寂寞”而否认了“才能”的作用。

D句中把“耐得寂寞”放在第二位,未能突出本语段的中心。

【错解分析】错选D,未能把握整体语段的核心语意。

语段的主旨是强调“耐得住寂寞”。

二、科学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8.D【解析】D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
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

本小题逆推错误。

9、C【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

此题张冠李戴。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此项言过其实。

10、B【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
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11、D。

12、B。

13、C(关键是对文中“咨之故孝廉也”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是“赵咨原先任敦煌令时举荐的孝廉”;“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也比较模糊,这件事主要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14.(8分)(1)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

(4分)
(2)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4分)
15(8分)(1)一个“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4分)(2)、“晚”:“归艭”“钟声”“望”:“江”“远帆”“空”“老鹤”“青山”(4分)
【附诗词鉴赏材料】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愉悦的感受。

第一句写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横空老鹤南飞去”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谭敬昭笔下“老鹤”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即海幢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遥遥相对。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说“带得”,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象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使画面具有动感,造就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间,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
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16.(8分)略 17.、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

(4分)18、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4分)19、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4分)
20、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4分)
21、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4分)
22.示例:雪碧,音译自Sprite,是一种饮料。

"雪",有寒意;"碧",清澈碧绿,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产生喝这种饮料解渴的欲望。

【附录】文言阅读材料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

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

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不到任,延熹元年,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

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

后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

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了母亲,于是先到门口迎接强盗,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体养,家中贫困,无隔夜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

”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要求。

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

”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

从此赵咨更加出名。

朝延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

上任时,途经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暠,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赵咨却不停留。

曹暠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没有赶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

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这地步。

赵咨作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

作官司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

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有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