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健康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第一篇:计划行为理论概述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制定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的一种理论模型,它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意向与行为间的相互影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计划和意向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具体而言,行为的产生是由行为意向直接或间接地决定。
行为意向是指一个人想要或者准备做某件事情的内心状态,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先验概率,它由个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识量等因素组成。
而行为则包含实际动作和行为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还认为,人们的行为意向和行为是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的,比如环境和他人行为等因素。
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强调有意识的意向形成是行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意向的形成可以促进行动的实现。
同时,计划行为理论也指出,行为意向的强度是影响行为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行为意向越强,行动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要素:态度、规范、控制信念,这三个要素可以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态度是指对行为对象的总体倾向性评价,主观规范是指周围人对个人行为的期望以及个人对他人期望的重视程度和满意度,控制信念是指影响行为实现的知识和信念。
这三个要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意向和行为,进而影响行为的实现。
总之,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模型,它提出了三个主要要素:态度、规范、控制信念,并阐述了它们与行为的关系。
同时,该理论也指出多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和他人行为,使行为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行为的实现产生影响。
第二篇: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展计划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其中,对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检验。
这方面的研究表明,意向和行为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意向是预测行为发生的重要变量。
二是控制信念对行为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发现,控制信念可以影响个体是否执行计划,也就是说,控制信念可以影响行为的实现。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展中,其中一个领域是对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健康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1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的前身[1-3]。
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 attribute Attitude)[4]。
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
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1, 5, 6]。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
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
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
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
2 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8]。
2.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健康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1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的前身[1-3]。
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 attribute Attitude)[4]。
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
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1, 5, 6]。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
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
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
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
2 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8]。
2.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计划行为理论在老年人当中的作用

计划行为理论在老年人当中的作用1. 引言1.1 概述老年人是指年龄超过60岁(或者根据国家标准而定)的人群,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速,老年人口规模逐渐扩大。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往往面临着诸多健康问题和挑战。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行为习惯变化、健康管理需求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挑战。
1.2 研究背景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并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者们开始应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和干预老年人的行为。
其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作为一种著名的心理学框架被广泛运用于研究老年人群体中的行为决策和行为改变。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计划行为理论在老年人当中的作用,并从概述、定义和由来、要素和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同时,将重点关注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与需求,以及计划行为理论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通过总结与启示、可持续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挑战等方面提出结论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老年人行为管理提供参考。
2.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2.1 定义和由来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预测和解释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采取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该理论由Martin Fishbein和Icek Ajzen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2.2 要素和特点计划行为理论包含几个重要要素。
首先是态度,即对于特定行为的主观评价或看法。
其次是主观规范,即周围他人对于某种行为的期望或社会压力。
最后是知觉行为控制,即个体相信自己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相关行为的信念。
此外,计划行为理论还具有以下特点:预测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以及启示实践意义明显。
通过测量以上要素,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个体可能采取某种行为的倾向性。
2.3 应用领域计划行为理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
健康教育学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是指他人的期望使行为主体作出特定行为的倾向程度,它 反映的是重要的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简单 地说,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在所处的社会中,对于能不能从 事某项行为,感受到社会对其的约束和规范。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三)感知行为控制
控制信念
是指对行为主体对控制行为可能性的感知,即个 体感知到可能促进和阻码实施行为的因素。
感知力
又称知觉力或自觉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控 制难易程度的感知,即每个促进或阻碍行为发生 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一个人针对前面可能遇到的 各种情况,自觉可以顺势或克服困难而顺利执行 行为的能力。
感知行为控制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执行某种特定行为或应付某 种困难情境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它反映的是个 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包括控制 信念和感知力。与行为意向一起共同影响行为, 也可以调整行为意向对行为的效果。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是针对自愿性行为所提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解释行为的实际发生取决 于行为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当个人能完全用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可用理性行动理论框 架分析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某项行为的发生。而当某项行为改变与个人的“价值期望”需要考虑身体、情感、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涉及近期和远期结果时,则需要考虑 用下面介绍的计划行为理论来分析和预测。
(一)行为态度
行为信念
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结果或特性所持的 信念,即个体在主观上,认为采取某项行为 可能造成某种结果的可能性。
行为结果评价
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所产生结果或特性的评 价;是个体赋予行为结果一个主观上的价值 判断。
计划行为理论在体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在体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1]。
而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2]。
因此,长久以来,体育在学校课程中,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身体教育课程。
再者,体育课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运动习惯最直接的课程,学校体育的开展是否实施得当,将会影响学生往后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愿及投入程度。
若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划行为理论预测老师的意图,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去从事运动,进而培养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计划行为理论起初在20世纪时,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社会行为的理论,其主要是被运用到测量人民的投票行为上,主张行为的完成或成功,是经由个人意志所控制,也受部分非个人意志因素的影响,例如受到机会或者是资源等不同因素所影响。
近年来,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当中,主要是用来预测人类的行为与意图。
许多研究都证实计划行为理论适用于预测各种行为意图。
教师的行为意图似乎是可以被预测的,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容轻忽的。
国内的研究中多数着重于从事运动的动机,很少对于体育教学进行论述,期待未来的研究或许能多着力于预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行为意图。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定义1.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是属于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TMA)与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衍生[3]。
主要目的是在于了解及预测个人的行为,其主张行为的完成与成功主要受个人意志控制,是一个解释人类行为决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另外,个人采取的行为意图会由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两项因子所决定,主观规范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行为态度则有正、负向两种评价。
但Ajzen认为人类的行为有更多的情形是受到其他外在客观的环境因素所影响,而并不是完全由意志所操控。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_完善与应用

文章编号:1006-8309(2012)01-0077-05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J20100014)作者简介:张锦(1954-),男,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电话)132********(电子信箱)ji-nusa2000@sina.com 。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张锦1,郑全全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要:本文试图按照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前身理性行为理论的发展轨迹,从该理论的形成,完善到全面提高这三个阶段,回顾和揭示了一个成功的行为预测理论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本文强调,计划行为理论是针对在应用实践中所显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与缺陷,进而自身进行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计划行为理论具有一定的教益。
另外,本文还对我国近20年的有关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同时指出了其局限和发展远景。
关键词: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情感处理模型;行为控制中图分类号:B849;C93文献标识码:A1引言如果从计划行为理论的前身———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的问世算起,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
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
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其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1]。
2计划行为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1计划行为理论的形成和不断修正阶段(1980-1990)早在198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Fishbein 和I.Ajzen 就假设,个体通常是颇为理性的,可以系统地利用自己能得到的信息,所以,人们是在决定参与或不参与一个特定的行为之前就考虑到其行动的影响[2]。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的内涵、发展历程、应用及其在实践中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社会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核心要素、研究进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系统的述评。
我们将回顾计划行为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其理论背景和研究脉络。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并解析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
我们还将关注计划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健康行为等,并评估其在实践中的效果。
在评述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展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其理论模型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
我们也将探讨计划行为理论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如理论的局限性、跨文化适用性等问题。
我们将展望未来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也愈发复杂。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计划行为理论,以适应新的社会实践和研究需求。
我们期待通过本文的述评,能够为计划行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自其诞生以来,在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理性行为理论假设个体行为是由其意向直接决定的,而意向则受到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理性行为理论在解释某些受外部条件限制或受个人意志力影响较小的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Ajzen在1985年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关键要素——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1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的前身[1-3]。
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 attribute Attitude)[4]。
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
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1, 5, 6]。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
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
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
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
2 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8]。
2.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2.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
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2.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2.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9]。
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10]。
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
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
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
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
3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2, 5, 6, 11, 12]:(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5) 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13]。
4 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方法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研究时,研究者多采用Ajzen 建议的测量方法[14]:测量时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研究的准备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引出突显信念,第二步编制正式测量问卷。
4.1一致性原则( The Principle of Compatibility)一致性原则指所有研究变量的测量必须包含相同的行为元素,即所测量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应是对特定行为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并且所测量的行为应与其真实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一致。
Ajzen 认为不遵守一致性原则会犯评估不一致的错误,容易混淆或低估变量之间的关系。
4.2引出突显信念( Eliciting Salient Bliefs)引出突显信念是整个研究最重要的一环,这与突显信念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突显信念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感基础。
突显信念不仅可以解释个体为何拥有不同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而且还可以为制定行为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3 编制正式测量问卷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用计划行为理论,Ajzen设计出了一套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的一般问卷模式供研究者们参考。
一般问卷包含整体的直接测量和基于信念的测量,所有测量项目均采用利克特等级评分法,其中态度的直接测量使用语义区分法。
在编制直接测量项目时要注意吸纳近些年的研究经验,态度的项目内容应包含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主观规范的项目内容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项目内容包括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
5 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5.1计划行为理论在健康行为领域的应用[15]计划行为理论具有很好的解释行为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预测行为的能力,可作为很多健康行为研究的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常用的行为领域包括:饮食行为[16, 17]、运动行为[18-20]、药物成瘾行为[21]、临床医疗与筛查行为[22-25]、社会与学习行为[26-28]等等。
5.1.1 TPB在运动行为方面的应用以TPB为理论基础的大量方法和模型被应用于人们体力活动的研究中,可以促进对人群体力活动意图和行为的理解,从而采取措施促进人们进行体力活动。
Boudreau对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活动的意图和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设计适当的咨询信息可以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
Trinh在针对肾癌幸存者有监督的体力活动研究中发现基于TPB的行为咨询在促进短期体力活动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此外,以TPB为基础的模型在孕妇、儿童、MS患者的体力活动研究中都发挥了的很大作用。
5.1.2 TPB在临床医疗方面的应用TPB是预测药剂师使用处方药监控系统(prescription drug monitoring programs)意图的有效理论框架。
Fleming等研究表明药剂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的道德义务都是很重要的影响意图的相关因素,了解该因素可以促进PDMPs的应用从而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社区药剂师是努力预防和减轻处方药物滥用和误用(prescription drug abuse and misuse)影响的关键干预点,Hagemeier等应用TPB为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发现药剂师由于缺乏自信、训练及时间而阻碍了他们有效的发挥作用。
此外,使用TPB 去探究医药信仰和个人疼痛经历作为一个意图自我治疗的相关因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疼痛缓解的价值高于对伤害的担忧时,人们更有可能使用非处方止痛药。
因此,TPB在监控药物使用和促进合理用药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5.1.3 TPB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TPB模型可以帮助探究疫苗接种意图及影响意图的因素。
Juraskova等通过研究表明TPB十分适合于探究HPV疫苗接种,并且阐明了道德规范在TPB中的作用。
然而Fisher等儿州应用TRA和TPB探究适龄男女接种HPV疫苗的意向,结果证实了TRA的命题,即表明态度和社会支持的感知在预测新一轮疫苗接种意图中发挥很大作用。
但是Hertweck等应用TPB模型证实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控制的影响是调整和干预社会市场去促进HPV疫苗接种的主要目标。
Askelson等使用TPB评估母亲让女儿接种HPV疫苗的意图,结果表明态度是影响疫苗接种意图的最重要因素,主观规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接种意图。
因而TPB模型在探究疫苗接种意图中仍具有一定作用。
5.2计划行为理论在健康外行为领域的应用国内研究中,计划行为理论在健康行为外常用的行为领域包括:消费行为[29, 30]、娱乐行为[31]、上网行为[22]、学生舞弊、交通违规行[32]为等等。
6计划行为理论展望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TPB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
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该理论能够更好的了解并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其控制感和自我效能,并且显著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
但是TPB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TPB虽能较好的解释行为意向的变异,但部分行为变异仍不能被解释,以及行为咨询对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仍需进行扩大和长期实验等。
这就需要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更加深入的探索TPB在健康行为领域的应用,从而促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1] Fishbein 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J]. Human relations. 1963.[2] Conner M, Sparks P.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health behaviour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6.[3] Montano DE, Kasprzyk D, Glanz K, Rimer BK, Viswanath K.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integrated behavioral model[J]. 2008.[4]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1975.[5]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50(2):179-211. [6] Beck L, Ajzen I. 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91,25(3):285-301.[7] 张锦, 郑全全.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J]. 人类工效学. 2012(01):77-81.[8] 余莉.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综述[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2):170.[9] 闫岩. 计划行为理论的产生、发展和评述[J]. 国际新闻界.2014(07):113-29.[10] 王静, 杨屹, 傅灵菲, 顾沈兵.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1(04):290-1+301.[11] Ajzen I.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Handb Theor Soc Psychol Vol One. 2011,1:438.[12]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Springer; 1985.[13]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2):315-20.[14] Ajzen I. TPB measurement: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2006.[15] 韩玉, 彭杨灵, 曲波, 刘洁, 张阳.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医学中的研究应用[J]. 实用预防医学. 2015(06):763-5.[16] 景建玲, 夏海鸥, 樊雅静, 周娟, 张娟. 计划行为理论在孕妇科学补钙行为干预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0(14):54-7.[17] 朱毓, 万宏伟, 侯燕文, 沈莹, 黄蓉, 孙思, et al. 计划行为理论在初产妇早期母乳喂养干预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5(20):2478-80.[18] 单益娟.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分析[J]. 运动. 2012(02):52-3+91.[19] 李京诚. 合理行为、计划行为与社会认知理论预测身体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9(02):35-7.[20] 李娜娜. 计划行为理论和跨理论模型预测锻炼行为的差异研究[硕士]: 武汉体育学院; 2014.[21] 周玉珍, 苏西越.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中学生戒烟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3):354-5+9.[22] 程坤.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糖尿病健康传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硕士]: 中南大学; 2009.[23] 亢克.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影响因素的研究[硕士]: 泰山医学院; 2013.[24] 孙涛.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求医意向模型的构建[硕士]: 山东大学; 2012.[25] 万莹, 徐红, 赵瑾珠, 任书华, 周涛, 孙奕.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探讨高血压患者遵医服药行为的影响因素[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04):253-5.[26] 林琳, 白新文.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5):855-9+63.[27] 茅倬彦, 罗昊. 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01):84-93.[28] 张海微.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性行为意向的研究[硕士]: 西南大学; 2008.[29] 劳可夫, 吴佳. 基于Ajzen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J]. 财经科学. 2013(02):91-100.[30] 朱园飞.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网上购物消费者持续购买意向的研究[硕士]: 上海师范大学; 2010.[31] 金丹.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微信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硕士]: 北京邮电大学; 2015.[32] 张磊, 任刚, 王卫杰.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自行车不安全行为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07):43-8.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