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 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30句精髓大气格言,常读常悟,感悟豁达人生!

《道德经》30句精髓大气格言,常读常悟,感悟豁达人生!《道德经》30句精髓大气格言,常读常悟,感悟豁达人生!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妈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说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效法大地,比如四季轮回,根据节气来耕种劳作;大地春来花开,冬有冰雪,这是大地效法天,遵循天所做出的变化,天是遵循道的原则,道就是遵循大自然规律,也就是人与天、人与地都要遵循自然法则。
4、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美妙的音乐会使人听不到正常的声音,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丰盛的美食会使人吃得一时爽快,野外驰骋狞猎会使人心变得残忍疯狂,拥有难得的财宝会使人行为不轨,而要作出防范。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真正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人,但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这才是开明,具是有智慧的人,能够战胜别人只是凭着一种力量,能战自已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他有三件宝贝:一是善良慈爱,二是懂得节俭,三是不敢在众人面前争先恐后。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一种无形的规律,是独一无二的,道可分为阴、阳二气,由阴阳结合才产生第三者,世间万物都产生于阴、阳的结合。
这是“道”所阐述的规律。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之时就要防止、而有所作为;在事情还没有到大乱的时候就先要进行惩治,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这两句话,说的是德与道的关系。
从于道者为德,所以老子说:唯道是从。
老子用“唯......是......”的句式强调的是,是不是德,有没有德,只看是否尊道、守道、行道。
道是德之本。
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道不离天地万物。
“万物作焉而不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德,是天地万物对不辞于自身的道的体现。
道是德之本,德是天地万物对道的体现,所以,德是道之表,是虚有。
虚有的意思是空虚无为,所以,老子把德,称之为孔德。
孔者,空虚为为也。
天地万物,有其形,有其象,有其色,有其声,有其状,有其态,有其物,有其体。
天地万物的如此形象,从其有道而言,是无为。
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看起来是“有其为”,但天地万物的看似“有其为”是道的具体体现。
所以,天地万物尊道守道行道而生生不息,表达的是道的无为。
而天地万物对道的如此无为表达,就是德。
所以,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容者,形象也。
老子既然说“孔德之容”,就要对德之形象具体描述。
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具体描述了德之“容”。
德之“容”如何?“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段话,是老子对“孔德”之“容”有描写:可分三层来理解:第一层: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之为物,是说,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天地万物是道这个本的“物”之体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是具体的事物,有形,有象,有状,有态,有色,有声,有动,有静,这就是物,道之物态化。
但深藏在如此物态化里的道,是什么样呢?唯恍唯惚。
唯恍唯惚是什么样的?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有也恍惚,无也恍惚;无,不见其形,有,运化无穷。
深藏于天地万物的道,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道是恍惚的,但在如此恍惚中,有象,有物,象和物就是天地万物的形、象、状、态,即能看得见的物之体。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解读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解读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大德的形态行踪,以随着“道”转移的。
“道”这个东西,飘忽不定。
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
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幽深不明,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既真又纯,可相信可体验。
由今天上溯到远古,大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
我是怎么认识到万物发展的始终的呢?就是从认识“道”开始的。
解读心得1.本章阐述“德”与“道”的关系,即“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
大德之人,总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只有细心体认了“道”,才能认识到万物发展之始终,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2.“道”虚无缥缈,深不可测。
但并非捉摸不到。
它虽然恍惚,但其中确实有形有象,有实物,得道之人可触摸到它;它虽然幽深不明,但其中有精神实质,得道之人能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诚实可信、真纯可验。
说明“道”是真实存在、值得人追求的。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
”3.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以其为宗,它是主宰万物的真理所在,所以我们只有顺道而行,才能抓住这个事物发展的真理,从而及时行动,获得成功。
老子自己就是这么洞察万物的,所以领悟到如此深刻的哲理。
4.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
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前人校注道本不可以物言,此言为物者,病万物皆出于道也。
——范应元道唯恍惚无形之中,独有万物法象。
道唯恍惚,其中有一,经营生化,因气立质。
——河上公阅自门而出者,一一而数之,言道如门,万物皆自此往也。
——王辅嗣圣人之所以能知万物之所以然者,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道德经》经典名句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著阅读笔记摘录及感想鉴赏因此,大道废弃物——《道德经》经典名著阅读笔记摘录及感想鉴赏感谢:道德经经典名句:因此,大道有弊,有仁义。
智慧来自风筝,有很大的虚伪。
六亲不睦,有孝子。
房价乱,有忠臣。
道德经汉语解释:因此,只有废除“大道”,仁义才会出现。
领导在用各种智慧技巧管理时,很容易遇到各种伪装。
六亲不睦时,才真正需要说孝子。
国家乱的时候会出现忠臣。
这是“太上皇、河智植”达不到管理境界的情况,也就是“大路”废除后的管理措施。
当我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提倡什么的时候,其实社会已经没有这种素质了。
大道废除后要强调仁义,管理者要以仁义管理。
大道存在的时候,老百姓都有仁义,已经这样做了,不用说了,不用强调。
大道废除后,仁义消失,仁义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特别强调。
老子其实不反对仁义。
他反对的是不按照大道原则做事,过分提倡仁义。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虚伪。
儒学在汉朝从盛行到没落,看到了人们看到当时社会风气恶化而实行的“仁、义、孝、慈”,看到了口齿和现实的巨大差异,看到了虚伪。
老子也反对在管理老百姓时应用太多技巧和智慧。
管理者使用技巧和智慧只是为了伪装自己,欺骗老百姓。
没有这种尝试,管理者完全可以坦然面对,没有其他公式和技巧。
当然,当领导伪装自己的时候,被管理的老百姓也学会伪装自己,使管理更加困难。
历史上最能伪装的是篡汉的王莽。
他是个很聪明的人。
当时西汉末年,外戚王室的全权没有王室地位高,所以他把自己打扮成礼贤下士、慷慨仁慈、爱护百姓的名士。
在盛气凌人的王家,他以清流脱颖而出,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所以当时士大夫和老百姓都认为他周公又活过来了。
但是他掌权后,彻底改变了一个人,是一个专制贪婪的暴君,篡夺了一个时代。
当然,最终结果也是死于非命。
孝是子女对大人的爱。
仁慈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成为幸福美满的家庭,大家和睦相处的话,每个人都是孝子贤孙,不需要比较谁孝顺谁不孝。
当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另一个坚持孝子性的品格显得尤为珍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译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什么意思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出自 《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 “道”认识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 (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德经》、下篇 《道经》,不分章,后改为 《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 “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一句话感悟

道德经一句话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精髓”,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1.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这句话是道德经的开篇,意思是说,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无法通过外在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第二章)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和丑是相对的,只有在对比中才能体现出来。
如果没有丑陋的存在,美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不好的事物,因为它们也是构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章)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别人需要智慧,了解自己需要清醒的头脑。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4.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章)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鲜一样,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五章)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地是没有感情的,它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
人类也应该像天地一样,对待万物都应该平等,不应该有偏见和歧视。
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四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知道满足和适度,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过于放纵。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无法用言语和形式来表达的,只有通过内心的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迷惑。
8.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第三十二章)这句话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财富,这样才能让民众安心、和谐地生活。
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精选《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赏析!道德经是一部经典著作,我非常喜欢,其中深奥的道家哲学是我非常推崇和推荐学习的,读过之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收获很多不一样的心得,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文化底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帛甲本老子第58章〔注:蓝色字,帛甲本缺,是参照其他版本补上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行本道德经第14章两个版本在细节上有不少差异。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注释】:(wēi)上微下耳,可能通“聻〞(jiàn),本意是微小的声音。
引申为“微〞,微小,细微。
希:寂静无声,大音假设希。
捪:〔mín〕通“抿〞,抚摸。
夷:无形之物。
至計:全部都计数出来。
:(kǔn)外口内束,可能通“捆〞,捆绑、归结;帛乙本是“〞;王弼本是“混〞。
【解析“〞“希〞和“夷〞】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
——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续三·卷十四我理解:人死为鬼,鬼是有形体的,因为人死去之后,还有活着的人对他有印象,能想起他的样子。
这个阶段,叫做“鬼〞。
鬼死为聻: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慢慢被人遗忘,只是偶尔有关于他的声音。
这个阶段,叫做“聻〞。
聻死为希:再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没有人再提起了,只有他的坟和在世上留下的痕迹,比方比方住过的屋子,在无声地述说着他曾活过。
《道德经》经典名言及解释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言及其解释1、“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不知常,妄作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
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有了狡诈和虚伪。
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
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句话的意思是,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句话的意思是,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8、“物壮则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9、“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10、“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这句话的意思是,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11、“固至誉无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1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1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交冲下而成新的和谐体。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导读:读书笔记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沕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精呵。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道德经释义解答:
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
道虽然深远、深奥,但还是有迹可寻。
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
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
其精是真的,有着不变的东西。
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
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道德经读后感赏析:
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
容,意为运动。
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
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
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
手册。
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
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
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
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
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
冥,暗。
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
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
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
读后感·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
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
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开端。
老子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万物都是顺着道的理念生长的。
老子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这四个层面都包括道里面。
这是老子的全息理论。
我们现在知道的生命形成的过程,也与老子讲的事物形成一致。
首先有受精卵、然后形成胚胎,再形成生命体。
作者:高风清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