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中草药学教学设计

实践性强
中草药学注重实践,通过 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 使学生掌握中草药的实际 应用技能。
学科交叉性强
中草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 域,如植物学、化学、药 理学等,需要学生具备跨 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中草药基础理论
中草药实践技能
包括中草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及应 用等基础知识。
包括中草药的识别、炮制、配伍、应用等 实践技能。
题型设计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 题等,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 握情况。
实验报告和实践成果要求
实验报告
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写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及分析等。教师根据报告 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定。
实践成果
学生需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如药材 采集、制剂制备等,并提交相应的实 践成果。教师根据成果的完成情况和 质量进行评定。
作业完成情况
根据作业的难度、量度和完成质量进行评定,占总评成绩 的20%。
阶段性测试
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主要为该阶段所学知 识点,占总评成绩的30%。
期末考试形式及内容设计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
考试内容
涵盖本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包 括基础理论、药材辨识、药性归 经、配伍禁忌等。
实验教学部分
中草药识别与鉴定
通过实验,教授学生识别 与鉴定常见中草药的方法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
中草药制剂与炮制
指导学生掌握中草药制剂 的制备方法及炮制技术,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中草药药理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中草药的 药理作用及机制,加深学 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
野外实习
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中草药资源 调查、采集与鉴定,培养学生实
大学教学大纲_中药药剂学专论

《中药药剂学专论》教学大纲Teaching Outline of Advanced Pharmaceutics of TCM forGraduated Students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S09182.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3. 总学时数:60学时4. 开课部门:中药学科5.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6.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7. 预修课程:中药药剂学、药剂学或生物药剂学等8. 主讲教师:冯年平、王长虹等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10.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侯世祥. 《现代中药制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版参考资料:陆彬.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杂志Molecular Pharmaceutics杂志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药药剂学专论》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前沿技术,基于中药现代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
本课程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中药学高端人才为宗旨,以中药制剂技术和新型给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为主线,通过专题讲授、文献研读、以及学术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向学生介绍中药制剂技术和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等专业研究生。
第一章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Novel Delivery Systems of TCM)1. 主要内容1.1 药物制剂与新型给药系统:药物制剂的历史沿革;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1.2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缓控释、迟释、速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研究实例。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选用教材】《中药药剂学》【课程性质、目的】《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它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学习常用剂型的辅料和专用设备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改进剂型、研制新药和解决药剂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高级中药师。
本门课程总学学时为154,其中课堂讲授时为102;实验和见习学时为52。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典、部颁标准。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含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3、药物剂型的分类。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
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第二章中药调剂【目的要求】1、.掌握调剂工作制度和程序,审查处方和调配药剂的要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
【教学内容】1、处方:介绍处方的含义、种类、内容、格式;中药处方组成的特点。
2、调剂工作制度、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配伍及妊娠禁忌药等知识。
3、中药处方的审查、调配、复核及发药的要求与方法;特殊药品的处理方法;配方注意事项。
《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Western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学分:1总学时:24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其它专业选修课选用教材: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必读书目:[1] 季钟朴.十论中医生理学与中西医结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2]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学苑出版社,1991;[3] 张文康.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 陈士奎.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陈可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选读书目:[1]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李志平.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 冯永泽.中西医比较.科学出版社,2001;[4] 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1997;[5] 于尔辛.中西医结合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6;[6]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朱文峰.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二、课程教学目标本教材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及各门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知识的咀嚼和消化,力图从整体上反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最新成就及其特点和规律,记录人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展现我国首创的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面貌等,使学生能从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理解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来龙去脉,科学地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及其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热爱、向往和责任感。
药用植物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学第八版教学大纲引言: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对人类健康的益处以及相关应用的学科。
本文旨在介绍药用植物学第八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一、课程目标药用植物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和素养:1. 掌握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了解药用植物的传统应用和现代研究进展;3. 理解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4. 掌握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和药效学;5. 培养分析和解决与药用植物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药用植物学的概述1.1 药用植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药用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3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保护2. 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2.1 药用植物中常见的活性成分类型2.2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方法2.3 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析和鉴定技术3. 药用植物的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3.1 主要药用植物的传统医药应用3.2 药用植物的现代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3.3 药用植物中的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的比较4. 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与药效学4.1 药用植物的资源鉴别与质量评价4.2 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研究方法4.3 药用植物的质量标准与药效评价5. 药用植物学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5.1 药用植物的种子繁殖和传统繁育方法5.2 药用植物的组培与快速繁殖技术5.3 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工程方法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1.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药用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1.2 实验操作:开展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1.3 学术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2. 评估方式2.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和讨论等;2.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4 科研项目:评估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表现;结语:药用植物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促进医药领域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中药的研学课程设计

关于中药的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分类;2. 掌握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基础知识;3. 了解中医理论中与中药相关的基本原理。
技能目标:1. 学会查阅中药资料,分析中药的性能与应用;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等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中药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自然、关注健康的价值观;3. 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旨在提高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定义、历史发展、分类和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对中药形成整体认识。
2. 常见中药的性能与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等,详细讲解其性味、归经、功效和临床应用。
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性能和应用。
3. 中医理论在中药中的应用:介绍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等基本概念,并分析这些理论在中药中的应用。
4. 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各种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意识。
5. 中药文化及现代研究:引导学生了解中药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中药事业的热爱。
同时,介绍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中药基础知识第二课时:常见中药的性能与应用(上)第三课时:常见中药的性能与应用(下)第四课时:中医理论在中药中的应用第五课时: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第六课时:中药文化及现代研究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中药知识,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化学学时:126(72/54)学分:7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中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制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概念、基本化学结构及分类、重要理化性质、常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重要类型化学成分(如黄酮、蒽醌等)的波谱特征及结构确定方法,某些常见中药(如麻黄、黄连、洋金花、槐米、黄芩、葛根、秦皮、五味子、大黄、人参、甘草等)所含主要成分的结构类型、重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为学习后继其它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的研究、生产、检验等工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奠定化学成分方面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掌握中药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熟悉中药化学的作用,了解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5学时)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熟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一般程序及波谱法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了解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苷类化合物的含义、结构特点、重要理化性质,苷类成分一般提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苷类分类及代表成分,糖的结构与分类,多糖的重要性质和提取方法,苷类化合物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及方法;了解糖类的生物活性和分布,苦杏仁苷结构及重要性质。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重要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研究方法,大黄所含主要醌类成分的类型和提取分离方法;熟悉醌类化合物的分类,除蒽醌以外的其它醌类化合物的一般性质,丹参所含主要醌类成分的结构类型和提取分离方法;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布、活性;紫草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及主要性质。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香豆素的基本结构、重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波谱特征和结构研究方法,秦皮、五味子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结构及理化性质;熟悉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分类,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含义、结构特征、重要性质;了解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常见木脂素类型的主要波谱特征,前胡、连翘、细辛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中药专业)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与地位:中药资源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在学习完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后上的另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学及教学实习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对中药资源的在制药、中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今后从事中药研究及中药工作有一个基础及帮助。
2、知识要求:掌握中药类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环境特征、环境特性、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中药资源(中药新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熟悉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中药资源与化学的关系;中药资源的保护及更新内容;新的中药资源寻找及寻找方法及过程;了解中药资源学研究的意义及现代研究的进展。
3、能力要求:本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除完成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讲授外,还应现代中药资源研究新内容和研究新方法作介绍,要求学生认真作好笔记和完成相关的作业;实习调查时,学生应在教师和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调查方法应用及调查实习报告撰写,分析调查成功经验和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认真完成实习报告。
通过具体的资源调查实习,学生具有初步资源的调查方法及手段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生药学、制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和药物合成反应等课程奠定相关。
学生今后可从事中药资源开发、中药新药生产、中药学研究、中药药理等相关的工作。
也为学习中药GAP生产技术、中药农业工程、中药新产品开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在今后的中药研究、开发及从事中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数分配1、要求:掌握中药类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环境特征、环境特性、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中药资源(中药新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熟悉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中药资源与化学的关系;中药资源的保护及更新内容;以选定的教材为基础,讲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有时还辅以挂图和实物(药材品种、地图等),以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2009 年修订36 学时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来自于天然产物,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特点。
在近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中药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中药的应用源自中医理论,客观的认识中医、认识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用性、甚至科学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药在世界范围内既属于传统医学(TCM ),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势;又能够作为OTC (非处方用药)、或DRUGS (药品)直接治疗疾病。
传统医学的优势应该与现代西方医学沟通,现代中药的进展就是追求更多、更新的药品服务于临床、造福于人类健康。
本门课程的开设基于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分类介绍其进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中药目前的发展状态,有助于确立研究目标,在学习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中药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医学、药学与现代各相关学科相结合、并借助用其他学科的思路和技术优势以促进自身的进步。
传统医学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继承,保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寻求有效的发展。
第一章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中药学,天然药物的概念;
1.2 熟悉临床中药学的优势和不足,中药安全使用的要求;
1.3 了解中药特点和分类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重点讲解对中药、中药学的古今认识,天然药物的概念以及与中药的关系。
2.2 系统认识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特点,简介中药的现代分类方法。
2.3 介绍目前临床中药学的概念、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2.4 重点认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防范措施。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4. 教学时数:4 学时
第二章药事法律法规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现代化的涵义及其意义;
1.2 熟悉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1.3 熟悉中药现代化研究法规与意义;
1.4 了解GAP、GLP、GCP、GNP、GMP、GSP等基本内容。
2 教学内容:
2.1 介绍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讲述其基本概念、主要精神、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2.2 举例说明中医药发展的优势与困扰,讲述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市场价值及其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
2.3 简要介绍中药现代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及相关联系。
2.4系统概述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系列法规GAP、GLP、GCP、GNP、GMP、GSP等基本内容。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4. 教学时数:4 学时。
第三章基于化学手段的中药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熟悉中药的活性成分概念以及通过化学的分析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1.2 了解通过特选植物的分析研究可以为新药研制、寻找新药源提供有效途径。
1.3 了解中药现代研究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介绍冬凌草、石杉属的资源分布状况。
2.2 现阶段我国对冬凌草、紫杉醇、石杉属研究概况。
2.3 冬凌草、石杉碱甲活性成分以及化学成分分析。
2.4 贵州冬凌草、石杉碱甲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工作总结。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4. 教学时数:4 学时。
第四章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了解国内外中药质量控制现状,中药质量标准发展趋势;
1.2 熟悉中国质量标准概况;
1.3 掌握中药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 教学内容
2.1 重点讲解国内外中药质量控制现状、中国质量标准概况、中药质量标准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2.2 简介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是中药疗效和安全保证的意义。
2.3 强调并认识高新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工作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实践。
4.教学时数:6 学时。
第五章中药炮制及饮片规范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炮制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1.2 规饮片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及其发展。
2 教学内容
2.1 概括性讲述传统的炮制工艺,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炒、炙、煅、蒸、煮、燀、复制、发酵、发芽、制霜、水飞、提净、干馏等)
2.2 重点讲授各种炮制工艺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2.3 讲解中药炮制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2.4 简介饮片规范化的现状及发展。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实践。
4.教学时数:6 学时。
第六章分子生物学的形成、技术和应用进展
1教学目的
1.1 掌握分子生药学的概念;
1.2 了解分子生药学的形成、现状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现状;
1.3 掌握中药资源学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
1.4 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背景、家底和中药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物种濒危与保护等级的划分标准;了解分子生药学在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2 教学内容
2.1 系统介绍分子生药学学科的形成、概念、发展和理论基础,与中药鉴定学的关系及其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2 介绍PCR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技术原理和简介研究实例;
2.3 简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遗传多样性的定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相关条例和等级标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
2.4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辅助育种和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4.教学时数:4 学时。
第七章中药药效与临床应用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强调药品为临床服务的原则。
掌握药理药效研究的思路在于把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1.2 熟悉抗肿瘤中药药效研究的选药基本要求。
1.3 了解抗衰老、抗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肝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2 教学内容
1.1 系统讲授中药及其提取成分在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了解抗肿瘤常用的中药种类以及中医治疗肿瘤疾病“扶正抗邪” 的理论依据。
1.2 讲解中药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和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1.3 简介中药在现代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中的研究思路:重在预防,全身调理,扶正祛邪,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4.教学时数:8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