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
学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 阙:削减,使……削减(使动用法)
• 利:使……获利,(使动)
• 敝:损害
与:结交
• 去:离开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教学学目目标标
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 式。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新课导入
俗话说,“有理还得有礼”。一番入情入理的话, 不仅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奇妙地离间了敌 人,保全了自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 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 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佚之狐 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
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 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也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 见性。
合作探究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可使学生认识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 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攻 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 面指出保郑对秦的益处;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但不卑 不亢,从容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可 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
归纳总结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
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手法:行文伏笔照应 故事情节曲折
方法指点释词译Leabharlann 要诀: 实词看上下文虚词看语法
译法要诀: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在经过一番拉拢勾引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 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 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 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 且留兵助守。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04 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 01 课时)1.《左传》原名《》,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为《十三经》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合称为“”。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2.读课文,识生字。

氾( )南佚( )之狐缒( )而出阙( )秦共( )其乏困 亡郑以陪( )邻秦伯说( ) 杞( )子逢( )孙3.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______”)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__________”)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______”)1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 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的紧急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 在胸。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B.缒.(zhuì) C.共.其乏困(ɡōnɡ) D.逢.孙(pánɡ)失其所与.(yù) 佚.之狐(yì) 夫.晋(fú) 以鄙.远(bǐ)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亡郑以陪.邻(péi) 焦、瑕.(xiá)朝.济.(zhāo jì) 阙.秦(quē)舍.郑(shě) 秦伯说.(yuè)杞.子(qǐ) 肆.其西封(sì)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3.解词义 (1)晋军函陵 军:______驻__军______ (2)是寡人之过也 是:_____这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 鄙:边__邑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词,当做边邑
(4)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___增__加_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_____渡__河_______
第一步:“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此次见秦伯的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师,但他
并没有一见秦伯就开始说服,而是第一向秦伯承认郑
国处在危亡的地步,以此赢得秦伯的好感,为接下来
的说服做准备。这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
技能。在策略上,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 --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
第五步: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说完历史,烛之武又回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贪得 无厌,在东边和在西边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且是 建立在使秦国土地减少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领土。这 就使秦伯意识到了如果自己跟晋国合作,不仅不能获 利,而且还会遭受损失:使秦伯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 危险的地步。最后烛之武借此奉劝秦伯要从长远的的 利益考虑这件事。
4 烛之武退秦师
• 学习目标
•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了解文言文的一些 重要语法知识。
•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 能。
•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其书
• 1、本文出自《左传》,对这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 ,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 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是智者?
烛之武: 佚之狐: 郑文公:
游说之 伯 智乐之智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说服秦伯。

秦伯不仅撤退走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一些了解。

高中文言教学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教学的特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鉴赏能力,落实到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分析,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一、旧课导入,了解《左传》1、由初中学习过的《曹刿论战》导入,学生回顾,教师补充,并齐诵《曹刿论战》的精彩语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复习《左传》常识,教师补充。

《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与《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含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含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氾.南(Fán)(2)函.陵(Hán)(3)佚.之狐(Yì) (4)夜缒.而出(ì)(5)杞.子(Qǐ)2.多音字(1)共.其乏困(gō) (2)君之薄.(bó)(3)阙.秦(ē) (4)逢.孙(Pá)(5)失其所与.(yǔ)二、说文解字亡“亡”是死,逃跑,失去。

《说文解字》:“亡,逃也。

”甲骨文1和金文1写作“”“”,像人被截去手的形状。

是对奴隶逃亡的惩罚,失去手也有亡义。

金文2和小篆写作“”“”,已不如甲骨文直观。

有学者据此释作“人藏于处”。

非初义。

隶书(汉帛书、1.以.其无礼于晋【文言虚词】以:2.且贰..于楚也①【文言虚词】且:②【文言实词】贰: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①【文言实词】辞:②【文言虚词】之: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①【文言实词】为:②【通假字】已:5.夜.缒而.出①【词类活用】夜:②【文言虚词】而:6.敢以.烦执事..①【文言虚词】以:②【文言实词】执事:7.邻之厚..,君之薄.也①【文言虚词】之:②【词类活用】厚:③【词类活用】薄: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文言实词】微:②【古今异义】夫人:古义: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称呼9.因.人之力而敝.之①【文言虚词】因:②【文言实词】敝:10.失其所与.,不知.①【文言实词】与:②【通假字】知:11.亦去.之【文言实词】去:答案:1.因为 2.①连词,并且②从属二主3.①推辞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①做②同“矣” 5.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6.①介词,拿,用②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7.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③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薄弱8.①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那人,指秦穆公9.①依靠②损害10.①结交,亲附②通“智”,明智11.离开四、积累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又名、,与、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编年春秋《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五、整体感知文本1.读了课文后,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答:答案:公元前630年(鲁僖公30年),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2.文脉图示阅读课文,完成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B.何厌.之有厌:厌倦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地位低下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解析:选A。

B项,“厌”是“满足”。

C项,“微”是“没有”。

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秦伯说,与郑人盟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选C。

①写郑国所处的紧急状态;⑥写劝说的结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里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时,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兵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解析:选B。

“在郑文公亲自……勉强答应去见秦伯”不对。

课时跟踪检测(四)一、基础知识(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夫晋,何厌之有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A。

B项,“共”通“供”,供给。

C项,“厌”通“餍”,满足。

D项,“已”同“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子犯请击.之击:袭击B.是.寡人之过也是:表判断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解析:选B。

是:代词,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解析:选D。

A项,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项,①转折连词,然而;②词尾,……的样子。

C项,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项,都是介词,当“对”讲。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选A。

B.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夫人: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称呼。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以其无礼于晋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选A。

A项,宾语前置句。

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6.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迈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郑国转危为安。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

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

(3分)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下联:解析:要结合烛之武的事例,且符合对联的特点。

答案:(示例)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师7.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3分)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

”他还提出《左传》的作者可能是吴起。

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

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

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

《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未知所据。

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2)第二方面:(3)第三方面:解析: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①,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②,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俦、叔刘。

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

公子受飨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③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奉匾沃盥,既而挥之。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节选自《左传》)【注】①校:较量、对抗。

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

③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B.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C.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D.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解析: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