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知阅读的重要性,这个暑假我认真研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内心感触颇深。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演讲集合而成的著作,作者一生都致力于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呕心沥血潜心贯注弘扬中国传统诗词的精华,在作者的书中,我重新认识了苏轼和辛弃疾。

从前,我只在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中读到过他在中秋夜对弟弟子由的思念,我只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读到他和好友张怀民一样孤独而又清高的品性,只在《密州出猎》中读到过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自信和洒脱,只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读到过他对亡妻深深的眷恋......谁曾想,在叶嘉莹先生的笔下我才真正读懂了苏东坡,那个在《赤壁赋》中“飘飘乎遗世独立”的洒脱形象至今还历历在目,那个“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深深真谛还记忆犹新,那才是苏东坡,既有儿女情长的那份的平凡,也有逆境中向阳而生的勇气和毅力,还有官场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依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君子形象,更有“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和理想。

这些形象无不让人对苏东坡肃然起敬。

再看,辛弃疾,别以为他只会抒发“醉里挑灯看剑”的苦闷和惆怅呢,在叶嘉莹先生的笔下,我也看到了不一样的辛弃疾。

宦海浮沉,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压抑在心理的愤慨无处抒怀,寄情于诗书,寄情于满腔的抱负,可是可昭日月的赤子之心换来的是垂垂暮老依然报国无门,读到此处,怎能不为他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在书中读到了他的悲惨命运,怎不令人感慨?读完了《唐宋词十七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在叶嘉莹先生的讲解中,开始由晦暗变得明晰,变得多姿多彩,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除此以外,叶老先生更是教会了我鉴赏诗词的方法。

叶老先生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解说中,讲解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让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在叶老先生的解说下慢慢地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能够畅游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让我们在诗人词人的文字中引发共鸣,也让我们能够在诗词的世界里遇见更美的自己,遇见更美的人生。

唐宋词17讲读后感

唐宋词17讲读后感

唐宋词17讲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唠唠那本让我着迷的《唐宋词17讲》。

哇,一提到这本书,我这脑袋瓜子就来了精神,怎么形容呢?就像是读了一场古代的盛宴,每一词都是一道美味佳肴。

我第一次翻开这书,是在那午后的阳光下,坐在窗边,阳光撒在书页上,那感觉,啧啧,简直就是光辉照耀下的传奇。

这本书,把唐宋那些文人骚客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的。

你知道吗?他们写的那些词,就像是写在心底的歌,每一句都是生活的注脚。

你看,那李白的诗,苏轼的词,他们的作品就像一坛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每一次读,心里都像拂过一阵清风,带着他们经历的风花雪月。

记得有一次,我还没看几页,就被苏东坡那豪放的笔触惊得合不拢嘴,我当时就在想,这人得有多洒脱,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呀!读到辛弃疾的时候,那可真是有趣,我忍不住心想,这人怎么能把爱国和儿女情长写得如此酣畅淋漓,敢情这才是真正的人生阅历写照。

我手里的书都差点被我捏出印子来了,心里头激动得很。

当然,也有不少让我忍俊不禁的地方。

比如说,书里提到那些个骚客写词时喝酒吟唱的场景,我心想,这不就是咱现代人的KTV派对吗?难不成古人也爱在一起喝酒唱歌?哈哈,真是不分时代啊。

说实话,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想法,如果那些个词人能时空穿越到现代,哎,你说他们是不是直接成了麦霸啊?我还想着,这些词,要真是能在现代谱上曲,被我们哼成流行歌,那该有多酷!不过呢,书里也有些让我深省的段落。

那些词句中流露的苍凉和感慨,仿佛在提醒我,人生如梦,岁月随风。

就像那薄雾遮月的晚上,那些词中的忧伤,也许就是他们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吧。

读罢此书,我对唐诗宋词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每翻一页,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我在想呀,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在时光的长河里,拿起笔写上几句自己的“词”,和他们遥遥呼应。

朋友,你读过这书吗?你对哪位词人印象深刻呢?不妨也来和我分享分享。

我觉得,这种读书的喜悦,和分享水蜜桃的乐趣,都是生活中莫大的欢愉啊。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想以前,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

有些词初读时觉得晦涩难懂,甚至于个别的字词都不认识,更别谈欣赏了。

最近,在三人行读书会的再三推荐下,才下定决心要好好重新认识词。

一个美好的遇见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对我而言,邂逅《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事。

叶嘉莹对词的解读不仅仅放在词本身,而是会根据词人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生活的历史背景等等因素来分析词人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词。

因此,词人的作品特色也就无需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解释了,读者就会顺理成章的了然于心,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当我静静地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唐宋十七讲》中叶嘉莹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时,我也重新认识了许多的词人。

我仅仅以王沂孙的《龙涎香》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王沂孙博学多才,他所写的词用典甚多,却又非常有考究。

其中代表作《龙涎香》借咏龙涎香以寄托遗民亡国之痛。

因所咏对象具有神话色彩,所以这首词读起来非常艰涩。

不过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理解这首词就显得容易太多了。

王沂孙是南宋词人,国家灭亡后,帝后的陵墓被盗。

在启棺时,宋理宗的容貌如生时,有人说是因为含有夜明珠。

掘墓者为了沥取水银,竟将其尸倒悬于树间,惨状不忍目睹,后又把他的骨头遗弃在草丛之中。

有唐珏等义士,听闻这个消息异常悲愤,于是邀集乡人,收拾帝后遗骸埋葬。

王沂孙等人结社填词,以“龙涎香”等为题,抒发亡国之痛,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理清了这些我们再来谈谈《龙涎香》。

首先我们要思考的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龙涎香,而不是别的香呢?因为自古以来,在中国龙就是帝王的专属称呼,只有帝王才能称之为真龙天子,所以,这里的龙涎香其实就是暗指宋理宗。

它所要表达的就是对亡国的怀念,对宋理宗坟墓被盗一事的愤恨,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会遭遇这样难以启齿的羞辱,更何况亡国之民呢?接着我们用叶嘉莹的另一种方式——符码来理解这首词。

符码类似于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带有一种约定成俗的象征意义。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整体来说是偏白话的。

这跟先生的目的也极为相似,她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古典文学,不希望自己讲得太学术,因而让基础薄弱的人失去兴趣。

所以这本书是偏基础的,不过有些部分还是得多阅读两遍,才能领略其中的意思。

因为是演讲稿,所以书籍有一些部分稍显啰唆,知识或引用的部分前面提了后面再说,一是为了上下文连贯,二是读者也可以进行复习。

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词作者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

相对来说,个人更喜欢温庭筠、李煜和苏轼。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诗词和作者生平的具体描述,和对具体诗词的解析,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世界。

作者对每一位词作者的作品特点都进行了阐述分析。

冯延巳,有执着的热情。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

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从周邦彦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必须要有敢于在众人面前剖析自己的真诚,如果没有了这种真诚,那作品将没有生命。

而为什么这些大家可以创作出流传后世的诗词,是因为他们的诗词从自身出发,从真诚出发,最后写出了人类的共鸣。

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

作者在介绍诗词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先生的知识面之广阔,几乎每一句诗词的来源典故都可以说得很清楚,这让我有了想去重新阅读那些史书的冲动。

比如其中于“寒食节’由来的介绍,对”蝉鬓“的介绍等。

都让我感受到这些历史典故的有趣。

很多时候,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首诗,我觉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感觉受益匪浅,读完之后感觉对唐诗宋词的认识更加深入,欣赏之余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启发。

这本书站在珍视祖国文化、发扬古典诗词的角度,以十七个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

比如,在介绍冯延巳时,把他的作品与韦庄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温庭筠作品的美感作比较。

他能像韦庄的词那样给人直接的、很强烈的感动,同时他还注重意境,较之韦庄,冯延巳的词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与温庭筠相比,虽然他的词在题材上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但他的词在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他的词意境更加开阔。

书中对唐宋时期的词作背景做了介绍。

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正处于鼎盛时期,其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时期,名家百出。

叶嘉莹说:“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师教”。

“诗言志”说的是它的思想内容、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

时代不同,其作品风格就不同。

唐代的诗作以大多豪放、奔放,读了让人畅快淋漓,词作在唐代,就这个时代来说,它只是配合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唱歌歌词,并无深意。

后来一些读书人感觉到了词曲的优美,由于在民间流行歌词比较俚俗,所以士大夫等这些读书人便自己填写歌词,让这种新兴的音乐词作意境越来越美。

到了宋代,词便更加婉约、细腻。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一个跟过去的“文以载道”的传统脱离,不被教化、伦理道德、政治所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完全是唯美的艺术歌词。

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在评论时把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加在了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去了。

由此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再自由的文学形势,都有时代的烙印。

通过读书,叶嘉莹对唐宋时期的社会现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让我对唐、宋词的创作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唐宋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资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资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资料2023年暑假有幸读了叶嘉莹女士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叶女士用谈话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唐、宋词的前世今生。

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对诗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我对唐宋词的认知知识停留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几首重点诗词。

经过老师的讲解并没有感觉多么的难以理解,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作者以及其他的作品。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初读这本书根本看不懂啊。

首先,不知道叶嘉莹先生在讲什么,东一会,西一会的。

让我摸不着头脑,感觉很难看进去。

然后,发现里面讲的唐宋词根本就没有见过,而且读不懂,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最后就是作者,很多作者都没有听说过。

这些给我的阅读带来很多的阻碍。

后来,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读书,总算能读懂一点了。

下面我来讲下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诗词解诗词”的讲解方式。

这个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我仅举最初见到的一例。

谈温庭筠的《菩萨蛮》,单是讲到“懒起画蛾眉”一句,叶先生便提及了《诗经》中臻首峨眉”,这描绘出了女子外在形象上的美好;提到了《楚辞》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予以善淫”,提到了李商隐诗中的“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语汇的关联使得原词自带一种典雅的气质品质。

这是给了我心灵和认知巨大震撼的。

以前虽然也读语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但那些注释好像就只是单纯的注释,我只是匆匆读过一遍以后,了解了,知道了,除了考试要考的释义,它们并没有真的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什么鲜活的形象,更谈不上什么意义啊、想法啊。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通过对唐宋词的深入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诗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唐宋词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通过对唐宋词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韵味,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唐宋词的诵读和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通过对唐宋词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和风俗。

在阅读《唐宋词十七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通过对唐宋词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精华,它不仅在形式上
具有独特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唐宋词的欣赏和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
术魅力,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通过对
唐宋词的深入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诗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深入学习中国古代诗词,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和发
扬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第一讲《词的起源与演变》本讲主要从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与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词曲的形成过程进行介绍,作者明确指出词的发展与唐宋时期的乐府民歌、楚辞、曲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在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古体词与咏史、咏志的特点。

阅读本讲后,我对于词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词与曲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清晰和具体。

第二讲《九叠之美--古体词十咏》本讲介绍了古体词十首,并重点分析了其特点和艺术魅力。

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再到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这些古体词以婉丽的词句、深情的表达和清新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深入剖析每首词的内涵和艺术技巧,使我对于古体词的欣赏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第三讲《自然与情感--唐宋山水田园词》本讲详细介绍了唐宋山水田园词的特点和形成背景,以及词人对于自然景色和生活环境的独到感悟。

从孟浩然的《春晓》到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再到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这些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阅读本讲后,我对于唐宋山水田园词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四讲《感时咏史--历史词与政治风格》本讲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的历史词及其政治风格。

通过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出塞》、杜甫的《登高》等历史词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抒发和对政治现实的关切。

这些词以深沉的思考、凝练的语言和悲痛的情感,展现了词人对于时代的关注和对于政治风云的思考。

本讲让我深刻体会到词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以及词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敏感性。

第五讲《闺怨之美--唐宋词中的女性形象》本讲重点介绍了唐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特点。

通过对李清照的《如梦令》、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青玉案·元夕》等词作的剖析,作者阐释了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魅力所在。

词人用婉约的笔墨、婉约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塑造出了多个令人动容的女性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看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读了下一篇,就忘记上一篇在讲什么的感觉。

但我从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一种实用性的书籍来读,也并未打算看完这本书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且能立马应用于生活与工作。

因为读词的本身,在现代社会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

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话没有意义的事物是美丽的。

到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

当我们不冲着一个目标,不冲着一个最终结果去做一件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觉得格外轻松,格外迷人。

特别是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神经也就松懈下来了。

然而,最后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实际上却变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在讲词之前,叶嘉莹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

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而词,正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

词,本来是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词。

并没有吧个人理想意志都写进去。

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个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2
当然,除了词能体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还是词的本身。

在一首首词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

有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处士,隐居杭州孤山。

终日养鹤,侍弄梅树。

把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鹤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

隐居山林,孤独终老。

要是,放到现代,大概会被所有人所耻笑和诟病。

古时候的这种古道仙风,在现如今可能已经鲜有见到了;古时候的那种艺术才华,在现如今我认为已经无迹可寻了。

虽说,现如今也有人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

那种从童年时代的氛围到长成后的环境,都与从前不同。

很难再创从前的高峰。

仅能从这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中略感一二了。

在这些词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

他们似乎有着对这个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善感之心。

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说道: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他们就是有这种强大的感知力,见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

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个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暂别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处处都是他们的生活理想。

3
信手拈来一句词,便是心灵的一次短途旅行。

比如,韦庄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青衫薄。

短短一句,却能一下子把所有感情都糅杂在其中,你去解释它,仿佛就缺少了朦胧,意会之感。

青衫薄三个字,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少年气。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阳光下还有些寒风料峭的初春,有一位少年在人群里显得那么特别。

路人们还未脱去厚重的外套,而他只着了一件单薄的春衫。

发梢处因为来回穿行在街道中还冒着丝丝汗水蒸发后的热气
而这一切,韦庄却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青衫薄,就把这样的画面,直接又充满诗意的放在了读者的面前。

不需要过多的去赘述每个细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

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而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是每个读者心里最合适的形象。

词,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作品。

当你不去读,不去想象进去的时候,它只是一堆文字;当你仔细融入进去,并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带进去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和作者俩个人一起完成的一件世上唯你独有的艺术作品。

词,不仅这些单句,让人回味无穷。

词的整个结构的幽微安排也煞费了作者的苦心。

比如,冯正中的《抛球乐》: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时,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清朝时期一位词学家评论冯正中为:冯正中词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缠绵忠厚,与温韦相伯仲。

他的顿挫不是一泻无余,一直下去,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停一停,或者将气氛吊起来一些,又再一点点下去,真是缠绵忠厚。

4
词,是复杂的。

没有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可能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

它那么美,我很惊叹。

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树木品种之多,每棵树上的枝丫都看着很自然,却又是作者经过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

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

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当看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时间,拼命追赶的这些年,回过头来也就这些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而已。

当看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间的唯一真实长逝无回的真实。

遇见词,像是遇见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还是想以周颐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

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记了古人的这份心。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