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简介

蒙古族长调简介
蒙古长调一般指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系
进入现代后,以放牧为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地被改变,哺育 列 了无数代长调歌手的草原文化环境正一点点消失,这都给
蒙古长调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一些曾经繁荣的部落
长调已基本失传。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蒙古族人们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长调民歌传播范围空间逐渐缩小。
非
遗
系
列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
长调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 界 的 瑰 宝
目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02 蒙古族长调发展历史
非
遗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系
列
04 蒙古族长调形态特征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 简介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方式演唱者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物质、社会、精神民俗 文化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都得到了体现,表现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
感谢观看
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
系
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
列
节奏自由而悠长。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
连,体现的是蒙古族延续生活方式。
非
遗 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
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
系
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非 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的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更是蒙古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买尔根(肃北县乌兰牧骑,甘肃酒泉736300)摘要:蒙古族歌唱的长调民歌不仅能够反映出他们的草原生活,而且蒙古族人民是有了长调民歌的陪伴才可以在放牧时不会感觉到孤独和疲惫。
同时长调民歌的陪伴也使蒙古族人民的子子孙孙能够健康、朝气的成长。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声音宏大、曲调悠扬著称,所以长调民歌也成为了影响蒙古族畜牧行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长调民歌有描写爱情的、婚姻的,有歌颂祖国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的,当然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
这些歌曲都能够反映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起源;分布;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63-01一、引言内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唱歌,他们也非常喜欢唱歌的人。
如果按照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将长调民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被蒙古族人民用于婚庆、嫁娶等喜庆的场所,而牧歌主要是在放牧时歌唱以此来赞美家乡,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歌曲。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早在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就进行了迁徙,由鄂尔古纳河两岸迁到了蒙古高原,所以生产方式也有所改变,由狩猎变成了畜牧,因此,蒙古族也产生了长调民歌这种歌曲体裁。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取代了狩猎的歌曲,成为了蒙古族的主要歌曲。
同时长调民歌也对蒙古族的其他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蒙古族人民演唱的长调民歌不仅能够体现出蒙古族的游牧文化,而且还能够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语言、文学、宗教、风俗习惯等等息息相关,所以长调民歌才会一直贯穿于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实际生活中。
蒙古族人民的长调民歌的题材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婚礼歌。
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狩猎时期、游牧时期、半农半牧时期。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当前,蒙古族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还有一些分布于青海、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地。
蒙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

蒙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
蒙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圣洁的宫殿》、《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圣主骏马》、《班禅庙》、《绵羊白的房子》、《杭锦古如歌》、《朝政大厦》、《图日勒格》、《嘉庆仁宗皇帝》、《高高的吉米梁》等。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历史悠久,是蒙古长调古老的形态,属古代宫廷歌曲,大约产生于19世纪以后。
鄂尔多斯古如歌音乐充满苍凉、空灵、悲壮之美,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并有自然和鸣与自然和声夹杂其间。
它既不同于蒙古长调,又不同于蒙古短调,是一种由游牧群众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范文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篇一一、引言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代表,凭借其深沉而宽广的旋律,赋予了草原儿女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长调民歌的旋律、节奏等角度进行深入探析,旨在揭示其艺术魅力背后的节奏结构与文化内涵。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述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草原文化的象征。
长调的旋律线条宽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情感深沉。
这种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的独特理解。
三、长调民歌的节奏特点(一)自由节奏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具有自由性,不受固定节拍的限制。
这种自由节奏使得歌曲在演唱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即兴性和抒情性,使听者感受到如风如云的自由感。
同时,通过节拍的松弛和变化,进一步表达了歌曲的深层次情感和意境。
(二)明显的律动感虽然节奏自由,但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演唱过程中仍然保持了明显的律动感。
这种律动感来源于旋律线条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把控。
通过反复的演唱实践,听者能够感受到这种律动感所带来的愉悦和兴奋。
(三)丰富的节奏形态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形态丰富多样,包括散板、慢板、快板等。
这些不同的节奏形态使得歌曲在表达不同情感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节奏形态的演唱方式,听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长调民歌旋律与节奏的关系(一)旋律与节奏的相互影响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旋律与节奏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旋律的起伏变化影响着节奏的安排,而节奏的变化又进一步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
二者共同构成了长调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节奏为基础的旋律展开在长调民歌的演唱过程中,以自由的节奏为基础展开旋律,使音乐更具有生动性和即兴性。
通过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使旋律在节奏的支撑下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传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进行深入探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自由而丰富的节奏结构以及旋律与节奏之间的和谐关系。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范文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篇一一、引言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长调以其特有的节奏变化、深情的歌声以及辽阔的旋律给人以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特征及其艺术表现力,从而探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概述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悠扬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节奏变化而著称。
这种民歌通常以自由、宽广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节奏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生活以及爱情的理解和感受。
长调歌曲通常以较慢的速度和自由的形式展开,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壮丽的草原景象。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特征(一)节奏的多样性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具有多样性,既包括稳定的节拍,也包括自由的节奏变化。
在歌曲中,节奏的强弱、快慢和长短相互交错,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节奏模式。
这些变化使歌曲更加生动,同时也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韵律与节拍的结合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韵律与节拍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
在歌曲中,节拍通常以较为稳定的形态出现,而韵律则通过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来体现。
这种结合使得歌曲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了丰富的变化性。
(三)自由节奏的运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经常运用自由节奏,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调整歌曲的节奏。
这种自由度使得长调歌曲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感受。
四、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艺术表现力(一)表达深情厚意蒙古族长调民歌通过丰富的节奏变化来表达深情厚意。
在歌曲中,节奏的强弱、快慢和长短都与情感紧密相连。
通过运用不同的节奏模式,歌手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与敬仰。
(二)展现草原风情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与草原风情紧密相连。
通过运用自由的节奏和宽广的旋律,歌曲展现了壮丽的草原景象和牧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音乐形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摘要】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艺术学与民族学结合的观点来综合研究的学术领域。
研究对象包括习俗、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等。
本文通过研究蒙古长调歌唱法、旋律及歌词来分析蒙古长调艺术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艺术长调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的意义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及蒙古国,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有失传的危险性,而蒙古长调作为蒙古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其保护和复兴成为音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各民族音乐的传承大部分是以口头传承的形式保存与发展的,口头传承是民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蒙古长调同样也以口头传承为主。
蒙古长调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有歌谱也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以长调演唱艺人口头示范来传承,特别是歌唱过程中的装饰音在歌谱中不能全部体现,还有其旋律部分也没有完全固定,所以不能像西洋音乐那样用乐谱来表示,师承关系是蒙古长调延续的根本。
内蒙古长调的传承方式有三种:一是家族式传承,晚辈从长辈那里习得。
二是通过媒体播放的文艺节目来学习长调。
三是到长调艺人那里学习长调。
但是,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范畴。
1980年以来,内蒙古艺术联盟为了拯救传统文化,内蒙人民出版社不定期发行民歌集,文字记录的乐谱和口头传承二者相辅相成是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长调的传承、教育、记谱方法、歌唱创作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传承和保护工作却步履艰难,因此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地域性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直线距离约26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约1800公里。
地域习惯、发音、方言、生活环境等多种多样,保留了浓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旋律、歌唱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
其地域性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东部以呼伦贝尔和科尔沁地区为中心,中部以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地区为中心,西部以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区为中心。
长调名词解释

长调名词解释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属于草原牧歌类型,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人称“道吉卓德”:汉语意思为创始者或领唱者。
歌手都必须是博尔济吉特氏。
他们没有特殊的服装要求,一般都穿长袍。
扎木年与胡尔年是蒙古人传统的说唱艺术。
巴尔虎草原上的博古克是蒙古说唱艺术的代表。
其形式由某个专门从事这种艺术的人来完成。
这种演唱方式虽然可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却因缺乏宣传教育作用而没有很好地推广开来。
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来自各旗县区的蒙古族歌手争相献艺,这些代表着蒙古族音乐最高水平的演员们,以嘹亮的歌声、动听的琴声、优美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成功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民歌节,集中展示了全国民歌的魅力和风采。
在内蒙古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各级民族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蒙古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我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无穷魅力。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素有“草原之魂”的美誉。
从2007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三届“草原上的歌唱家”大赛,使“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真正唱响了大江南北。
玛依拉的演唱大多用蒙语演唱,内容多为描写爱情、赞美家乡、祝福亲人等。
大都是在户外即兴表演,不化妆、不做道具。
演唱者身着艳丽的蒙古袍,怀抱七弦琴,头顶飘带,踏着马头琴声的节拍边走边唱。
玛依拉的歌词全部押韵,歌词长短随歌曲而定,短则三、四句,长则十多句,一般由两个人对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的,场面热烈火爆。
在每个礼拜五下午的时候,内蒙古人都会从城市赶往乡村。
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放眼望去,天地间铺满了耀眼的黄,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壮观。
这是阿爸的杰作,阿爸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们来到这儿,指导他们演出,让他们去感受那美妙的音符。
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当他们熟悉之后,便立刻把节奏加快,越来越快,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欢快的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长调民歌。
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为您简单的介绍蒙古族长调。
长调是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之一。
早在一干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内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
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占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
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占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她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白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凋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
《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请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是根据蒙古长调民歌改编的,在五六十年代红透中国大江南北,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心路历程。
歌曲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对生活的希望和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抒发了藏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曲调悠扬、舒美,富有特色的蒙占长调和民族韵味又加深了歌曲本身的内在性,使这首作品广为传唱。
还有《走上
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为基础。
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阅读已经对蒙古长调有了一定得了解。
如果您还想更深入的了解,您可以进入天堂草原音乐网进行搜索。
天堂草原音乐网是一个专门提供蒙古草原歌曲的音乐网站,是众多蒙古音乐爱好者们电脑、手机里必备的音乐网站。
编辑人:天堂草原音乐小编—鸭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