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

合集下载

牧歌

牧歌

无伴奏合唱《牧歌》
• 1954年,翟希贤以蒙古族民歌《牧歌》为 主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将其改编为一 首无伴奏合唱曲,并将原曲4/4拍改为2/4拍, 定为降G调。海默为之填了新词,着意于牧 民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 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无伴奏合唱已成为 我国合唱作品中的精品。
• 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唱歌,也称 “长调”。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和 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 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 被 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特点如下:
• 1、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多大跳音程、尾音拖 长,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 2、旋律基本以五声羽、宫调式为主,唱词是格律自由的四 句体,曲调具有对比、并置、呼应关系的上下句体。 • 3、长调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假声相结合,并常用颤音及上滑音作装 饰。 • 5、长调的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辅以其他民族乐器如笛 子、三弦等。
• 《牧歌》是一首内蒙古东部昭乌达盟的一 首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五声宫调式, 一段体(单乐段)结构,音乐上带有舒展 辽阔的特征。它的唱词共有四句,从天空 写到白云,再从白云写到羊群,最后又归 到草原,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的草原放牧 图。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出草原的安 静和优美。其中雪白的羊群安静中所孕育 的生命力,歌唱了辽阔草原内在的精神和 力量。

非遗系列之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非遗系列之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档案馆)存在单位性质、机 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保护
2005年,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


蒙古族
系 列
长调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
目录
01 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
02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征
03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流派
04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保护 05 蒙古族调民歌发展影响



01

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
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主要流行于中国内蒙古自 治区北部和蒙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 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 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蒙古国。
蒙古族长调民歌表演特征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 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依音、后 依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 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 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感谢观看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 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保护单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进入现代后,以放牧为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地被改变,哺育 列 了无数代长调歌手的草原文化环境正一点点消失,这都给
蒙古长调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一些曾经繁荣的部落
长调已基本失传。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蒙古族人们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长调民歌传播范围空间逐渐缩小。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
长调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 界 的 瑰 宝
目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02 蒙古族长调发展历史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04 蒙古族长调形态特征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 简介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方式演唱者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物质、社会、精神民俗 文化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都得到了体现,表现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
感谢观看
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

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自由而悠长。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
连,体现的是蒙古族延续生活方式。

遗 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
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

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非 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的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更是蒙古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买尔根(肃北县乌兰牧骑,甘肃酒泉736300)摘要:蒙古族歌唱的长调民歌不仅能够反映出他们的草原生活,而且蒙古族人民是有了长调民歌的陪伴才可以在放牧时不会感觉到孤独和疲惫。

同时长调民歌的陪伴也使蒙古族人民的子子孙孙能够健康、朝气的成长。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声音宏大、曲调悠扬著称,所以长调民歌也成为了影响蒙古族畜牧行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长调民歌有描写爱情的、婚姻的,有歌颂祖国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的,当然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

这些歌曲都能够反映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起源;分布;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63-01一、引言内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唱歌,他们也非常喜欢唱歌的人。

如果按照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将长调民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被蒙古族人民用于婚庆、嫁娶等喜庆的场所,而牧歌主要是在放牧时歌唱以此来赞美家乡,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歌曲。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早在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就进行了迁徙,由鄂尔古纳河两岸迁到了蒙古高原,所以生产方式也有所改变,由狩猎变成了畜牧,因此,蒙古族也产生了长调民歌这种歌曲体裁。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取代了狩猎的歌曲,成为了蒙古族的主要歌曲。

同时长调民歌也对蒙古族的其他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蒙古族人民演唱的长调民歌不仅能够体现出蒙古族的游牧文化,而且还能够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语言、文学、宗教、风俗习惯等等息息相关,所以长调民歌才会一直贯穿于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实际生活中。

蒙古族人民的长调民歌的题材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婚礼歌。

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狩猎时期、游牧时期、半农半牧时期。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当前,蒙古族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还有一些分布于青海、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地。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独特性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独特性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独特性[文化彩虹]乌云塔娜约4148字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游牧文化艺术。

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游牧文化中最为夺目的乐章,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具有旋律舒展、字少腔长、起伏连绵、豪放自如、一泻千里的审美感。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以蒙古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族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审美情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知名的民族音乐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很活跃,他们的研究侧重于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演唱方法、旋律特征或其与边缘学科的交叉点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探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伴奏、歌词与旋律、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艺术独特性。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显著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

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旋律悠长、徐缓,节奏自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显著的特点。

主要以“密-疏-更密-疏”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从而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由于节奏自由,故所表达的情感也多样化,欢快、舒坦甚至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在其他民族民歌中很难找到。

内蒙古不同地区的长调民歌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地区之间有些差别。

如锡林郭勒地区长调民歌是字少腔长、舒坦、自由最为突出。

如《小黄马》、《老雁》、《走马》等。

呼伦贝尔的长调民歌与锡林郭勒地区的长调民歌相比,显得更热情奔放而欢快,如《辽阔草原》、(萨如勒塔拉)、《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长调民歌旋律更缓慢,节奏起伏跌宕,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演唱风格上接近于青海地区民歌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或缩短,节奏也可以随之加快或放慢,即兴发挥。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摘要】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艺术学与民族学结合的观点来综合研究的学术领域。

研究对象包括习俗、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等。

本文通过研究蒙古长调歌唱法、旋律及歌词来分析蒙古长调艺术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艺术长调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的意义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及蒙古国,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有失传的危险性,而蒙古长调作为蒙古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其保护和复兴成为音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各民族音乐的传承大部分是以口头传承的形式保存与发展的,口头传承是民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蒙古长调同样也以口头传承为主。

蒙古长调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有歌谱也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以长调演唱艺人口头示范来传承,特别是歌唱过程中的装饰音在歌谱中不能全部体现,还有其旋律部分也没有完全固定,所以不能像西洋音乐那样用乐谱来表示,师承关系是蒙古长调延续的根本。

内蒙古长调的传承方式有三种:一是家族式传承,晚辈从长辈那里习得。

二是通过媒体播放的文艺节目来学习长调。

三是到长调艺人那里学习长调。

但是,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范畴。

1980年以来,内蒙古艺术联盟为了拯救传统文化,内蒙人民出版社不定期发行民歌集,文字记录的乐谱和口头传承二者相辅相成是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长调的传承、教育、记谱方法、歌唱创作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传承和保护工作却步履艰难,因此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地域性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直线距离约26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约1800公里。

地域习惯、发音、方言、生活环境等多种多样,保留了浓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旋律、歌唱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

其地域性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东部以呼伦贝尔和科尔沁地区为中心,中部以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地区为中心,西部以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区为中心。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一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一、蒙古族民歌历史文化背景蒙古族自称“蒙古”。

原来是蒙古语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再后来,蒙古部落的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其他部落后,遂成就“蒙古”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人民大多数以畜牧业为生,也有少部分以农业为生。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并不是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而是以林间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位处草原,地理因素,人们为了生存便转向了游牧业的发展,蒙古族人民由林间狩猎民歌转化为草原游牧民歌,经过世人传承与演唱,形成了蒙古族各个地区不同体裁的蒙古族民歌,蒙古族幅员辽阔,人民能歌善舞,在劳动生活中衍生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歌曲。

蒙古族人民能征善战,所征战之领地一度横跨亚欧大陆,经过千年的时间洗礼,蒙古族民歌中所沾染的外国异域风情,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口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一宜延续至今。

至今,蒙古族民间歌曲已经成为民间音乐中最丰富、且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歌曲形式。

如果按照题材分类,可以将蒙古族民歌分为宴歌、狩猎歌、牧歌、思乡曲、礼俗歌、叙事歌和儿歌等。

按照音乐特点可以分为长调民歌,在蒙古族语中称为为“乌日图音道”,也叫长歌,音如其名,节奏自由。

短调民歌,也称“宝格尼道工二、蒙古族民歌音乐作品分析与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本章着重对蒙古族民歌的长短调体裁进行分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涌现出很多的不同体裁的民歌,有一段时间我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以什么歌曲为例进行分析,我知道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有一种歌曲体裁叫做牧歌,它既是一种体裁又是一首歌曲,同时它也是一首长调歌曲,所以我将这首歌曲作为长调进行音乐分析。

在短调中有一首以歌颂英雄故事体裁的歌曲《嘎达梅林》,这首歌曲对于蒙古族意义深远,代表着农民独立的坚强意志。

(一)以长调民歌《牧歌》为例1 .音乐分析首先我们应对蒙古族长调民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起源于蒙古族人民在草原游牧时,歌唱牛、羊、骏马、草原和天空的一种牧歌,表达对大自然与万物的一种情感。

蒙古族民歌《牧歌》赏析

蒙古族民歌《牧歌》赏析

三、《牧歌》是如诗如画的文学作品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课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
谢 谢 大 家!
一、《牧歌》是有感而发的内心表白
据被誉为草原民族艺术研究“活化石”的李 宝祥先生所著述的《漠南寻艺录》记载,《牧歌》 源于解放前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镇。
二、《牧歌》是口口相传的动听旋律
《牧歌》同其它民歌一样,也经历了口口 相传的过程。虽然已无从考证最初演唱《牧 歌》的那位牧人姓甚名谁,但它从最初的形 成到后来被安波记谱整理,的确经历了一个 漫长而广泛的传唱过程。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一、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题材上:
狩猎歌、牧歌、思乡曲、赞歌、 礼俗歌、宴歌、儿歌等几类。
一、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长调: 曲调悠长、节奏自由 体


短调: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
紧凑、速度轻快。
二、牧歌的特点
内容上,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充满 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主要内容。 歌词上,注重抒情,又善于描绘景色,情景交融, 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旋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长调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蒙古族的民歌——长调,它就是口头文化遗产的一种。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伴随着中蒙两国申报的成功,长调艺术将逐步地得到进一步的关注蒙古长调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
和保护,将更好地被传承与发扬。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它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主要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2005年11月25日,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此次申遗成功,显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

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

因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与内涵。

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出于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使得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也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

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共识和认同。

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

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长调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美的感受更是心灵的超脱。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它是本民族基本识别的标记,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蒙古长调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不同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所以长调的传承常"附着"在传承人的上。

现在著名长调演唱艺人、流派代表人物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长调保护与发展。

所以对长调的宣传与研究就显得重要了。

伴着中蒙两国“申遗”的成功,长调艺术将逐步地得到关注和保护,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

这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更好的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这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