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雪白的墙》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雪白的墙》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雪白的墙》诗歌鉴赏正像《春天的故事》那首歌里所唱到的,"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春风涤荡了神州大地层层的阴霾。
但人们不会忘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神州大地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不会忘记那个让人心灵阻隔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和猜测;不会忘记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人们的心灵被涂抹的肮脏不堪,整个社会充满了污浊、暗淡。
诗人梁小斌写于1980年《雪白的墙》是对经历十年浩劫人们心灵的一次真切呼唤。
文革之后,人们从劫后余生的创痛中复苏,开始憧憬美好的生活,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者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看到一个工人在粉刷那个曾经脏乱不堪的围墙,虽然他工作很吃力,但面带微笑,因为它遮盖了那些污言秽语。
那个曾经在梦中出现的洁白的墙如今就出现的眼前,它比牛奶还要洁白。
我要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不要再在上面涂抹,永远让它洁白。
这是发自儿童内心的呼唤,发自心灵深处的爱。
作者以通晓明白的语言,深邃的象征,去唤醒人们的曾经麻木的心灵。
生活中人们易于忽略一些小的事情,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然而正是这些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事情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的真爱。
对于诗歌创作,梁小斌认为,"意义重大不是由所谓重大政治事件来表现的。
一块蓝手绢从晒台上落下,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
"因此,他在艺术实践中致力于从日常生活撷取平凡的意象,以表现某种深刻的寓意。
本诗中,作者选择了"洁白的墙"这个尺方之地,显现了神州大地的全貌,以小见大,避免了大而空洞的说教。
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这个深刻的主题。
"洁白的墙"象征了纯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
"粗鲁的字"象征了对人们心灵所遭受的毒害。
"蜡笔"本来是可以画出美丽图画的工具,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制造黑暗和污浊的帮凶。
"工人"象征了和诗人一样心怀天下,以真诚和爱心去关爱他人,去唤醒他人的拯救者。
〖2021年整理〗《雪白的墙》赏析1

《雪白的墙》赏析《雪白的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诗。
“雪白的墙”这一意象如同某类情感经验的网结点,连结了纷繁复杂的情感经验现象:失而复得的希望,纯洁美好的理想,充满友爱和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融进了丰富具体的内容。
直观和记忆,现实与梦魇,理性与感性……这一切,都凝聚在“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感性概括中,通过音乐式的复沓结构,给你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却又摆脱时空局限的感觉。
诗篇开始于洁白的美的复归的惊喜,展示出一种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幻景,仿佛是美好梦境后的回味和诉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简洁而又充满柔情的诗句,传达出对久已失落的某种美好事物重现在面前的欣喜。
不过,这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喜悦之情。
肮脏的颜色可以被刷白,但是记忆呢?“雪白的墙”不能不引起抒情主人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遭遇的痛苦的缅怀、忏悔和深省:“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都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
”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也许不能理解,大街小巷“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的墙壁,与国家和千百万个小家庭的悲剧有什么关系?因此,你或许无法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谈论“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什么,你也许不像诗的抒情主人公那样为自己曾经的幼稚、天真、轻信和盲从悔恨终生。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人们了悟“肮脏”“粗暴”所象征的真正内涵。
“雪白的墙”和“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了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
诗人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诗的结尾已不是起始时的那种喜悦的调子了,它变得严肃、庄重,犹如誓言一般:“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这时,蒙昧的心灵觉醒了,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明的理性,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诀别。
这首诗的特点是以惊人的单纯表现了惊人的丰富。
诗人选择了十年动乱中人们感受最强烈的“墙”这一物象作为抒发自己沉痛的经验与情感的题材,摒弃一切直接事实的陈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思。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课件

历史背景
正像《春天的故事》那首歌里所唱到的, “1979年那是一个 春天。”春风涤荡了神州大地层层的阴霾。但人们不会忘记 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神州大地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不会忘记那个让人心灵阻隔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 和猜测;不会忘记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人们的心灵被涂抹 的肮脏不堪,整个社会充满了污浊、暗淡。诗人梁小斌写于 1980年《雪白的墙》是对经历十年浩劫人们心灵的一次真切 呼唤。 文革之后,人们从劫后余生的创痛中复苏,开始憧 憬美好的生活,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惶 依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惑恋 无北 助京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 动”这里有什么含义?
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
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 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2、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 一起写,有何深意?
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把对北
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 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 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 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2、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一是当时
火车开动造成的错觉,二是作者当时 内心的抖动,内心的强烈的撞击和震 撼。此句也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 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二、幻觉意象的组合
幻觉包括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运动性幻觉等。幻觉尽 管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但也不是与外界信息无关的。幻觉产生时,尽 管客体不在眼前,但是就好像是亲身知觉到的一样,给主体留下鲜明、强烈的 印象。这就使幻觉不同于回忆,回忆中的表象一般比较模糊、遥远,而幻觉中 的表象则鲜明、具体,如20日,诗中描述的是诗 人1968 年12月20日4:08分,告别家乡北京到山西插队 的情形。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梁小斌《雪白的墙》解读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梁小斌《雪白的墙》解读
万海洋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7)11
【摘要】梁小斌的诗《雪白的墙》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经得起分析和推敲.这首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中存在着两种文本:显性文本和潜文本,显性文本以孩子的视角写出,潜文本写的则是成人世界,文革的灾难以及更广阔的人类灾难和这些灾难带来的哀伤以及重见天日带给人的惊喜,两种文本的运用带来了诗学张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另外,此诗无论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意象的选择上都起到了"微言大义"的效果,对于这些诗歌手段的分析对于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复杂的抒情动机是有好处的.【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万海洋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27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墙之诵杭州南宋御街“墙屋”解读 [J], 王飞
2.雪白的墙 [J], 梁小斌
3.雪白的墙 [J], 梁小斌
4.雪白的墙 [J], 梁小斌
5.保持世界的纯洁──读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J], 木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雪白的墙》张利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张利华一、教学目标 1、熟读体会作者感情 2、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3、了解写作背景 4、掌握象征手法的作用二、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 2、本诗主题三、教学难点通过掌握意象掌握主题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德国二战时期的柏林墙,墙隔断了一家人的联系,隔断了一个国家。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名作《墙》。
当代诗人梁小斌在他的现代诗《雪白的墙》一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关于墙的不同的解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诗。
(二)、作者情况梁小斌(1954---)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曾从事过多种基层工作。
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5年梁小斌被为年度推荐诗人. (三)、介绍现代诗阅读方法 1 、初步感知 2 、找意象 3 、探求深层意蕴(四)、初步感知 1 、初读读准字音(请学生范读,老师纠正。
) 2 、再读说出感受(学生讨论并说出感受)(五)、寻找意象诗中反复出现哪个意象?请同学们圈画出来?明确:墙(雪白的墙,洁白的墙及墙共出现八次之多。
)(六)、讨论 1 、为什么不断突出“雪白”和“洁白”?明确:和受污染的墙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的愿望,引发对墙的思考。
2 、墙一直都很洁白吗?诗中哪些地方写到墙被弄脏了?明确:不是。
第四节写到墙被污染了,“肮脏”“写满粗暴的字”“辱骂”的语言。
3 、墙脏了之后哪些人受到了伤害?明确:第四节,妈妈“哭过”,爸爸“永远的不在了”。
| 4 、为什么墙脏了父母受到伤害了?墙上都写了什么?墙和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结合巴金《小狗包弟》分析)明确:结合高一必修《小狗包弟》,通过分析包弟的悲惨命运看文革对人的戕害。
文革对父母,对一代人造成的伤害。
(插入本文背景介绍:大字报的盛行,始于1957年那场后来被称为”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
早出现大字报的高校是北京大学。
《雪白的墙》课件

2019/12/28
9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 儿混蛋
谁要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 见阎王
把对毛主席的忠诚,融化在 血液中,铭刻在脑海里,落 实在行动上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 哲学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毛泽东思想万岁!万岁! 万万岁!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 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 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 战士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2019/12/28
18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 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2019/12/28
19
该句在全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犹似天真的儿童在妈妈面前的态势,更是儿 童自我感受的层层递进。第一次发生在“我”去买蜡笔的路上,主要表露了儿 童见到雪白的墙时的新奇感受;第二次出现在粉刷工人嘱咐“我”“去告诉所 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之后,雪白的墙和工人的话拨开了“我” 的心灵之窗,在自然真切的情绪撞击中,诗人又一次重复该句;过去,小朋友 洁白心灵受到了创伤,然而,面对眼前洁白的墙,儿童天真无邪的心中漂浮出 一丝遐想,最后,诗人情绪激荡,道出了蕴藏儿童心底的美好愿望,第三次重 复了心底的呼声。这样诗作头尾呼应,一气呵成。
雪白的墙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梁小斌,1954年生于合肥,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合肥制药厂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
二、痛苦使人超越(吴思敬)
很明显,在小斌的《断裂》中已很难看到《雪白的墙》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影子了。诗人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在痛苦中前进。不过细品味一下,由《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到《断裂》还是有些相通的东西,那就是某种程度的梦幻色彩。小斌始终是在一个梦幻的内心世界中生活,他在自己世界的周围修筑了“城堡”,顽强地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纯洁,他常常在这梦幻的世界中徜徉,他的作品便是梦幻的记录。当然不同时期作品梦幻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雪白的墙》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是寻求失落了的美好东西的梦,侧重表现失落者的追求,内心是痛苦的,但对未来仍有一种浪漫的憧憬。《断裂》表面上是在写生活,所涉及的生活现象都是从生活中捕捉的而不是出于虚构,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梦幻,它表现了人在现实世界中被侵蚀的感受和人不甘心被侵蚀的一种挣扎。写《雪白的墙》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时期的小斌,从寻求一个美的世界出发,想运用自己意志的力量,向世界投出目光,从而引起世界的回顾,他要顽强地寻找已经失落的美,他思考的是人如何不被抛弃。到了写《断裂》时期,小斌变得冷峻了,也更成熟了,他不再热衷于浪漫的幻想,也不再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涂上一层亮色,他更尊重现实,也更忠实于自我的感受,他不需要借助任何美妙的东西掩饰自己,倒像一位冷静的心理学者,在读者面前勇敢地剖析自己。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略读《雪白的墙》公开课件

人
的
一
生
说
白
了
,
也
就
是
三
万
余
天
,
贫
穷
与
富
贵
,
都
是
一
种
生
活
境
遇
。
懂
得
爱
自
己
的
人
,
对
生
活
从
来
就
没
有
过
高
的
奢
望
,
只
是
对
生
存
的
现
状
欣
然
接
受
。
漠
漠
红
尘
,
芸
芸
众
生
皆
是
客
,
时
光
深
处
,
流
年
似
水
,
转
瞬
间
,
光
阴
就
会
老
去
,
留
在
心
头
的
,
只
是
弥
留
在
时
光
深
处
的
无
边
落
寞
。
轻
拥
沧
桑
,
淡
看
流
年
,
掬
一
捧
岁
月
,
握
一
份
懂
得
,
红
尘
纷
扰
,
我
自
心
安
;
书
一
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诚的渴望
——读梁小斌《雪白的墙》
《雪白的墙》是梁小斌写的一首典型的象征主义诗。
诗写于1980年,那时候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十年的动荡,十年的血雨腥风,使大地变得千疮百孔,人被折磨的身心疲惫,人与人冷淡无情充满怀疑。
而作者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在1979年一阵“春风”洗涤了祖国大地之后,他用诗直接映射了当时那个污浊、阴霾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人的心理。
诗歌以“雪白的墙”为起点展开全诗,通过孩子天真纯净的眼光用质朴的语言叙述,看似写墙,事实上句句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唤醒人们沉睡的麻木的心灵,写出对幸福生活、人间关、真爱的渴望。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平凡的事件纯净的语言中显现了自我的丰富的内心思想。
整首诗,所有出现的意象也都极为普通极为生活化,如“雪白的墙”、“蜡笔”、“工人”、“粗暴的字”、“温和的晴空”等。
但这些意象的使用,正是诗人在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渴望这一深刻主题。
"洁白的墙"象征了纯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粗鲁的字"象征了对人们心灵所遭受的毒害;"蜡笔"本来是可以画出美丽图画的工具,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制造黑暗和污浊的帮凶;工人"象征了和诗人一样心怀天下,以真诚和爱心去关爱他人,去唤醒他人的拯救者;孩子的"梦"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诗中以“我”,一个孩子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怀揣着童心用质朴的语言向妈妈述说着“买蜡笔”、“看到工人在为长长的墙粉刷”这样简单的事。
开篇用“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简洁而又充满柔情的诗句,传达出对久已失落的某种美好事物重现在面前的欣喜,虽然面对“墙”这一情景“我”被唤醒的不仅是对现在的美好的憧憬,还有对过往痛苦的生活经历的回忆和省事,但是这都没有使得孩子对生活绝望,而是依旧描绘出在“我的梦中”出现的“比牛奶还要白的墙”,倾诉我对以后美好生活祝福和向往。
同时发出“我爱洁白的墙,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的严肃、庄重的誓言。
梁小斌曾说“意义重大不是由所谓重大政治事件来表现的。
一块蓝手绢从晒台上落下,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
给普通的玻璃器皿以绚烂的光彩。
从内心平静的波浪中觅求层次复杂的蔚蓝色精神世界。
”这是一种从微小的个体出发去看待历史与社会的“个人性”的价值观。
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会感动读者,也正是因为他在遭受了那样沉痛的经历之后并没有用尖刻的语言去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也没有用充满哀怨的语调去诉说自己的悲苦人生,而是用孩子天真的心灵之窗传达出对“雪白的墙”这一美的复归的惊喜,用“孩子”式的倾诉衷肠发深沉于简隽,寄至情于天真。
在三次“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样看似儿童在妈妈面前天真的态势,将孩子的感情层层递进。
当“我”在去买蜡笔的路上时,表露了儿童见到雪白的墙时的新奇感受;在粉刷工人“费力粉刷”而“微笑”的嘱咐“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时,雪白的墙和工人的话拨开了“我”的心灵之窗,儿童天真无邪的心中漂浮出一丝遐想;最后道出了蕴藏儿童心底的美好愿望。
虽然肮脏的墙被重新冲刷,人的记忆挥之不去,母亲的哭泣、粗暴的辱骂、父亲的永远不在了这样悲伤的情境还是会闪现在脑海。
但是,“我”依旧以孩子那纯净的心去“爱洁白的墙”,依旧对“温和的晴空”发出对美好的呼唤。
也许,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并不能想象出那时的社会是怎样的污浊与野蛮,但在读小斌的《雪白的墙》时候,在孩子的真诚的呼唤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对纯洁美好的祈望,对充满友爱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对充满真爱生活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