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认识光(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第1课认识光【学习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什么是光污染,了解怎样防止光污染。
知道光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3、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愿意合作与交流,乐意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光的现象4、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重点】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学习难点】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一、教材助读1、光源:指()物体,如:()、()和()等人造光源有哪些?自然光源有哪些?2、下列图片的光来自哪里,哪些是光源?3、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4、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5、怎样防治光污染?二、探究任务1、任务一:识别手头材料中的光源先找出本组实验器材中的光源,然后再讨论是人造光源还是自然光源。
结论:(1)光源:()(2)光源的特点:()2、任务二:做一下小孔成像实验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先将实验器材按()顺序排好2、然后多次调整光源,小孔和光屏的距离,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3、最后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
结论:小孔成像的特点:( )【反馈练习】一、选择题1、《猴子捞月》说的是猴子看到河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C、月亮不是光源2、暗室中看不见物体,是因为()A、暗室里没有光源B、眼睛在暗室中的适应能力差C、没有物体二、填空题1、通常我们把哪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2、()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源的特征是()且()。
4、人眼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
5、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发明了()。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共有6个单元,分别为:1.季节变化2.植物的生长3.动物的生长和变化4.物质的变化5.太阳系和地球6.生态环境通过学习以上6个单元内容,孩子们可以对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拓宽视野,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材特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讲解知识,让孩子们更加生动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大量实验和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高实验设计和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季节变化、植物、动物、物质、太阳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与活动,提高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 教育与思想1.关注并尊重自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季节变化、植物、动物、物质、太阳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实验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2.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第一单元《季节变化》教学内容1.季节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季节变化对人类、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季节变化的现象,引导孩子们感知季节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利用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辅助资料,让孩子们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季节变化的影响。
2.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需要光、水、温度等条件。
2.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方法1.利用实验,让孩子们亲身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析植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
3. 第三单元《动物的生长和变化》教学内容1.动物的生长需要食物、水、空气等条件。
2.动物的各种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1.利用实验和模型,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孩子们探索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形式科学是先验的学科,因此,对于它们是否真正构成一门科学存在分歧。
然而,形式科学在阅历科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沟通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老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下雨是一种常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
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讨论沟通。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
(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老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沟通、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课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讨结果;能够按照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按照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2 、知道地球内部份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式来解决问题。
3 、体会科学研究中成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讨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图像);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上堂课咱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穷,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探讨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讨活动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谈话:按照你的知识经验,同窗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猜想。
(石油、矿产、水)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很多,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纵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适才的录像,你以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知咱们什么呢?你以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非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安静,不时刻刻都在不断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咱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谈话:咱们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咱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熟悉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式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窗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路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2 .学生汇报。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5篇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2. 掌握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3. 提高学生对健康呼吸习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教学重点:1. 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2. 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的理解;2. 学生对健康呼吸习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本《我们的呼吸》;2. 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呼吸问题的思考。
例如,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吗?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呢?Step 2 呈现(15分钟)呈现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
通过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课本中的知识点。
Step 3 讲解和讨论(15分钟)讲解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在吸气和呼气时胸部、腹部的变化。
解释胸部和腹部的运动是怎么样帮助我们进行呼吸的。
Step 4 操作实验(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的变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气球模拟肺部,通过充气和放气的实验,观察气球的变化,加深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Step 5 小结(5分钟)通过问答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习要点和重点,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Step 6 拓展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可以让学生口述图画、问题回答等方式,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课后练习或写一篇小作文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就是一节关于《我们的呼吸》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精选5篇(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种类和特点。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科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和教学重点;2. 掌握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1.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 探究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了解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认识动物的特征和饲养条件;- 复习植物的传播方式。
- 体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 第二单元: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了解空气的特性、组成和运动;-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 体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考能力。
3. 第三单元:地球与太阳系- 了解地球的位置和形状;- 探索地球的运动原理;- 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了解地球的影子和昼夜变化;- 体验太阳系的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第四单元: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了解物体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学习物体的热传导和热膨胀;- 了解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探索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变化过程;- 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科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和教学重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单元教学:根据教材的顺序,逐单元进行教学。
每个单元包括讲授、示范实验、合作探究和小结等环节。
a. 讲授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举例和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重点解释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b. 示范实验:教师进行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的视觉和操作体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c.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和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备课教案青岛版教案内容:一、课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知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性质的分类。
2. 物质变化的判断。
教学难点:1.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镊子等。
2. 实验药品:水、盐、糖、醋、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如固态、液态、气态等,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如盐在水中的溶解、醋与石灰水的反应等。
5. 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题: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知道不同类别生物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分类的方法。
2. 不同类别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1. 生物分类体系的掌握。
2. 生物特征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各类生物的图片。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生物标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如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以及各类生物的特征。
3. 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特征。
5. 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题:地球与宇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知道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结构。
2.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
2. 宇宙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地球结构示意图、宇宙星空图等。
2. 教学器材:地球仪、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外观,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
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第1课】科学实验初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
2.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分类和使用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和推理实验。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
2.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分类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和推理实验。
【教学准备】
1.显微镜、草图纸、比色卡、显色管、试管及支架等实验仪器;
2.小提琴、琵琶、吉他等乐器;
3.玩具汽车、滑步车等运动器具;
4.编写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教学材料;
5.实验课件及相关视频资料。
【学习活动】
1.课前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认知和兴趣。
2.以不同实验方式进行实验体验与思考,利用不同实验器材、
不同实验方式进行实验,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师生交流总结,通过总结发现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偏差的原因。
【教学扩展】
1.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学科中融入实验探究的议题。
2.在小组内,推进学生尝试自由探究、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行发现、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体验与思考、师生交流总结等环节,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点理解情况。
2.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协作能力、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3 、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 (图片、课件、视频图像 );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猜测。
(石油、矿产、水)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2 .学生汇报。
(交流: (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内部照片)(2) 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
)(3) 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3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
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 ----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
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2火山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实验,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源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
2.渗透科学自然观,体会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科学知识1.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2.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风景图片,你们还想再看看吗?(播放课件,教师讲解)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3、揭题:是啊,是火山造就了这些美景。
(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山。
二、新授A、引入1、问:你们听说过火山吗?那么,你们已经知道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请大家来说说吧!2、自由交流:关于火山的知识3、再问:同学们,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在这节课中,你们最想来了解火山的哪些知识呢?4、学生提问,教师聆听5、小结:你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多,可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也许不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要。
有些问题我们和老师一起到课外去继续研究,好吗?另外有些问题可能在后面的共同学习中能一一获得答案,大家也不要着急。
在课前老师已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看看老师已准备了些什么?(出示课件,点击序号,出示内容)──1、什么是火山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喷发 4、火山的危害 5、火山的奉献 6、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
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个秘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
下面,就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B、学习火山的成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导入:我们先来学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课件)2、认识地球的构造和火山的成因(1)、提问:从图中,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层;而地球的半径达6000千米左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2)、讲解(课件):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2000-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近。
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
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3、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吹鸡蛋、吹气球a、吹鸡蛋(1)、解疑:是啊,看鸡蛋(出示鸡蛋)大家想,蛋壳象什么?(地壳)蛋白呢?(地幔)蛋黄呢?(地核)(2)设问:下面我们来玩玩吹鸡蛋,你们会吹鸡蛋吗?(二年级已吹过)哦,下面就开始吧!(3)、学生活动:吹鸡蛋(4)、讨论:在刚才玩吹鸡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吃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蛋白和蛋黄吹出来了)它们是怎样吹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洞里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给它吹气,鸡蛋内的压力很大,蛋白和蛋黄就从蛋壳里出来了)b、吹气球(1)、激趣:刚才我们玩了吹鸡蛋,你们还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知道拼命吹是什么意思吗?(吹破气球)(2)、学生活动:吹气球(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c、联想:吹鸡蛋和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1)、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鸡蛋与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两次实验跟火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
(2)、学生交流(3)、小结:在岩层下,由于特殊的作用,譬如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的从里面想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
4、认识什么是火山(1)、设疑:那么什么是火山呢?(2)、讲解:(出示课件)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形成火山。
C、认识火山喷发1、引入: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
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你们想参与做吗?2、激趣:只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火山喷发很危险,你们还敢做吗?因为有危险,所以这个实验在上面做,老师要找个志愿者,谁来做呢?(邀请)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1)、介绍实验方法:老师这儿有一套模拟装置,大家看一看,(指装置)这是塑料瓶里面装了沙土,就如地球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
我们等会要观察的是三夹板的上面,夹板上面发生了什么?这就象地面上的情形,我们是看得见的。
你呢,给瓶子吹气,大家想,就象给内部做了什么事?好,开始吹吧!大家注意看。
(2)、学生实验:吹气,其余学生观察(3)、再激趣:接下来更危险的时刻到了。
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带了手套,要换个装置,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带手套吗?(烫手)请同学们注意看,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4)、学生继续实验(5)思想教育渗透:实验结束了,谢谢你(指上台学生)这个勇敢者,你做了回英雄,其实做科学就需要这种精神!(6)、交流:两次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疑问)?(沙土喷出,岩浆喷出,岩浆流动、凝固┄┄)(7)、设疑:(引入下阶段学习)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你觉得可怕吗?真正的火山喷发应该更可怕,那么你觉得可怕在哪里呢?D、认识火山的危害1、导入:是啊,真正的火山喷发更可怕,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也就是灾难,你认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3、小结:(出示课件)请大家再来回顾一下,看看火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1、污染空气 2、烧毁森林 3、毁坏农田4、覆盖城市和村庄。
4、引入:火山喷发虽然可怕,难道只给我们带来灾难吗?它会不会带来好处呢?其实,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谁来说说看?E、认识火山的奉献1、导入:是啊,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美景,那么,火山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2、学生交流3、讲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看,(出示课件)虽然火山喷发十分危险,可是生活在火山旁的人还是不忍离开,就因为火山灰是最肥沃的土壤,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种庄稼,还用它种出了最美的花,最最甜美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