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苏教版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综合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实词部分必修一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于3、博学..乎己:广博的学习,参:检..而日参省验。
省:反省,省察。
4、而绝.江河:横渡5、君子生.非异也,“性”:天赋,资质。
6、风雨兴焉.:从这里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8、是故无.贵无贱无论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前10、爱其.子自己11士大夫之族.类12、君子不齿..不屑一提13、郯子之徒..这些人14、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15、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凭空17、渺渺兮于怀(句式)主谓倒置1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19、正襟危.坐端正20、而今安在哉(句式)宾前21、而天地曾不能一瞬..一眨眼22、则施施..而行缓慢行走23、到则披.草而坐拨开24、梦亦同趣.“趋”,往,赴25、缘.染溪,沿着26、游于是..乎始从此27、外与天际.交会28、故为之文以志.记必修二1、非兵.不利兵:兵器2、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3、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其实:它实际上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5、思厥.先祖父..厥:其祖父:祖辈父辈6、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分清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9、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力量10、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11、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冒着”12、洎.牧以谗诛洎:等到13、始速..祸焉始:才速:招致1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却,使……退却。
1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天数命运1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随旧事旧例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将要1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1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2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先前使:假使21、率.赂秦耶率:全都22、诚.不得已诚:确实实在23、举.以予人举:全部24、固.不在战矣固:本来25、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东台创新学校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以地事秦。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未云何龙?朝歌夜弦。
日割月削。
骊山北构而西折。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始速祸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李牧连却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在句中的意思⑴其实百倍。
⑵思厥先祖父。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⑷可谓智力孤危。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⑹至于颠覆。
⑺后秦击赵者再。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四、解释下列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及意义1、焉⑴盘盘焉,囷囷焉。
⑵风雨兴焉。
⑶始速祸焉。
2、而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二败而三胜。
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⑸骊山北构而西折。
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⑺谁得而族灭也?3、之⑴破灭之道也。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⑶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⑷子孙视之不甚惜。
⑸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⑹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⑺此言得之。
⑻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⑼苟以天下之大。
⑽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4、以⑴不赂者以赂者丧。
⑵以有尺寸之地。
⑶举以予人。
⑷洎牧以谗诛。
⑸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⑹苟以天下之大。
5、于⑴其势弱于秦。
⑵以趋于亡。
⑶赵尝五战于秦。
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为⑴以荆卿为计。
⑵邯郸为郡。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五、解释下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兵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⑵起诗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⑶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⑷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孙子兵法·谋攻)2、一⑴六王毕,四海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总结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词]:1、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二、[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从骊山;向北,向西)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5、朝.歌夜.弦(在早上,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龙,出现虹)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三)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指金玉珠宝之物)..,韩魏之经营(五)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三[特殊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掠,宫车过也。
(五个判断句)(二)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省谓语“有”)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省介词“于”)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 (省介词“于”)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 (省宾语“秦国”)(三)倒装句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doc

而:1、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3、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因果承接) (可是,表不转折)动2. 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3.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能够,动词) 与: 1.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交结,交好,动词) 2.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和,连词) 3. 与战胜而得者(跟,介词) 为:1. 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2.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3.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动词;为: 被。
介词) 始:1.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2. 始速祸焉(才,副词) 向:1.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2. 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二、古今异义 苴实. 祖父:至于: 可以:故事:智力: 然后:、成语 1、 2, 3、 4、 5、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以至于。
(直到……) 可以凭借今义:表不可能或能够(表不许可) 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这样以后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以: 1、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在)2、 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而)3、 举以予人(连词,来)4、 以地事秦(介词,用) 之:1、 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取独)2、 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 以有尺寸之地(结构助词,的)4、 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 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7、 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一词多义 如弃草芥:芥, 抱薪救火:薪:四、 特殊句式(介后=状后) 赵尝五战于秦介后②洎牧以谗诛被动 ③齐人勿附于秦介后④斯用兵之效也判断 ⑤其势弱于秦介后⑥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⑦破灭之道也判断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 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判断句 五、 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精品]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doc
![[精品]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0d0015d20722192e4436f608.png)
一、一词多义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兵②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③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0,形容词)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①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动词)得②诚不得已(能够,动词)③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亡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①暴秦之欲无厌(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形容词)暴②暴霜露(暴露,动词,读暴ptl)①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终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是“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为②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③邯郸为郡(成为,动词)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②始速祸焉(才,副词)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向②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一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表示最小的整数,数词)一肌一容(所有的,全部、权,形容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秦人视之(它,指代金玉珍宝)之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他们,指代“秦人”)④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①使负栋之柱(让,动词)使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动词)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动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二、实词直疋咸阳:趋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胜负之敎,存亡之理:命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强弱胜负已别矣:决定始速祸焉:招致思豚先祖父:其斯用兵之致也:功效追牧以谗诛:等到回使三国各爱其地:先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劭哉:胁迫三、虚词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秦以攻取之外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洎牧以谗诛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焉①盘盘焉,囲圉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要点

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要点劝学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苏教版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综合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实词部分必修一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于3、博学..乎己:广博的学习,参:检验。
省:反省,省察。
..而日参省4、而绝.江河:横渡5、君子生.非异也,“性”:天赋,资质。
6、风雨兴焉.:从这里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8、是故无.贵无贱无论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前10、爱其.子自己11士大夫之族.类12、君子不齿..不屑一提13、郯子之徒..这些人14、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15、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凭空17、渺渺兮于怀(句式)主谓倒置1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19、正襟危.坐端正20、而今安在哉(句式)宾前21、而天地曾不能一瞬..一眨眼22、则施施..而行缓慢行走23、到则披.草而坐拨开24、梦亦同趣.“趋”,往,赴25、缘.染溪,沿着26、游于是..乎始从此27、外与天际.交会28、故为之文以志.记必修二1、非兵.不利兵:兵器2、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3、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其实:它实际上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5、思厥.先祖父..厥:其祖父:祖辈父辈6、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分清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9、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力量10、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11、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冒着”12、洎.牧以谗诛洎:等到13、始速..祸焉始:才速:招致1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却,使……退却。
1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天数命运1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随旧事旧例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将要1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1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2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先前使:假使21、率.赂秦耶率:全都22、诚.不得已诚:确实实在23、举.以予人举:全部24、固.不在战矣固:本来25、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整理.doc

变幻莫测:变化难丁琢磨。
赏心悦R :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熨帖:贴切,扶弱济困:扶持弱小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一筹莫展:比喻束手无策。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突儿:高耸。
兀,高高地灾起。
搖曳:摇荡。
曳:拖,拉,牵引。
凛冽:刺骨的寒冷。
攫住:抓住。
昊人:广大无边的人。
蹑手蹑脚:形容行动小心轻捷。
疑神疑鬼:形容疑虑重重。
人寰:人间。
寰,广大的地域。
峥喋:高峻。
仓猝:匆忙。
猝,猝然。
创痛:因受创伤而感到的疼痛;痛苦。
仓U,创伤。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整理第一专题知识整理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轮W(kud)孩ffi(zhi)虜诚(qidn)跌S(dang)借静(tidn)禁ffil(gu)ffiW(chdng jing)绚(xuan)丽丰i^(rao)如醉如痢(chi)辱(wil佇>(pie) 一眼粗®(cao)®(hai)A ®(shu)7t厝(b&i)蕾W<(she chi)W#(ql dao)隐遁(dun)餐锵(k@ng qiang)H(gen)古不变坍土E(tdn pi)舉刃占(yti tie)矍(juQ)掙(1心着触须SR(jue)步ffl(lfl)W(juan)永时髦(mao)呢(ni)称人ft(hudn)突JC(wu)摇^(ye)昊天(hdo)仓猝(cti)一幢(zhudng)M^i|(lin lie)逐救(zheng)攀住(juO)创痛(chuang)田凫(fil)林鸟(lidng)潺S(chan)2、正确书写下列加点的字。
审静禁御纟目丽撰住瞥一眼坐落耳古不变舉贝•占埒着触须«步飓事永昵称人宴余暇攀够缘分帝蕾突兀摇曳仓猝凛冽拯救田凫掠鸟潺潺昊天奢侈祈祷曙光3、解释下列词语。
瞥:很快的看一下。
翌日:次日,第二天。
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
禁锢:关押,监禁;束缚,强力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水高级中学09-10学年度(上)高一语文期末复习⑸
——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六国论》
一、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3、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才/招致)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9、后秦赵者再.(两次)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
12、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3、可谓智力
..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
商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6、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
..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释为“那实际上”;今:现代汉语中表示承上文而含转折,表所论的是实际情况
三、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四、一词多义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情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用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洎牧以谗诛。
省略句
至丹以(派)荆卿(刺秦王)为计
举(之)以予人
倒装句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六、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3、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
七、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被攻破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按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倘若与秦国相较量,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咽喉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形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八、文学常识
苏询,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嘉祐集》传世。
《阿房宫赋》
一、拼音
蜀山兀.(wù)缦.(màn)回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
媵.(yìng)嫱.(qiáng)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
尽态极妍.(yán)剽.(piāo)掠其人鼎铛.(chēng)逦迤
..(lǐyǐ)
锱铢
..(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yǔ)直栏横槛.(jiàn)
管弦呕哑
..(cēn cī)
..(ōu yā)参差
二、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韩魏之经营
..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齐楚之精英
..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三、一词多义
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四、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1、朝歌夜弦.(奏乐)
2、楚人一炬.(烧)
3、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像腰带)
3、辇.来于秦(乘坐辇车)
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意动用法
1、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2、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六、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向北建起,向西折去,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 走廊曲折像腰带回环,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把它作为借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七、文学常识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樊川文集》行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一、重点词
1、卷起千堆雪.浪花
2、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卓越不凡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杰出的,优秀的
4、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典故在词中对抒写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所起的作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当世没有英雄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
斜阳草树: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刘裕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元嘉草草: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情,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
四十三年:岁月已逝,局势仍和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一样,山河破碎。
佛狸祠下:人们在祭祀异族君主,写出了人们精神麻木,指出收复山河事不宜迟。
凭谁问: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
也表示出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