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现代】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word导学案

【关键字】现代1 荷塘月色一、经典涵咏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
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
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
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鉴赏:此曲集中表现了江南水乡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
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由荷塘做中心,再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香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一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美极,妙极!二、任务预习(一)学习目标1、揣摩《荷塘月色》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中夹杂着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3)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回顾反思本课最大的收获是:本课遗留的困惑还有:五、拓展阅读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
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
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
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
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采莲赋》及《西洲曲》的内容。
2.理解引用《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作用3. 概括文章表达的复杂情感。
4.总结文章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复杂情感。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艺术。
【学习内容】一、复习导入二、赏鉴新课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对《西洲曲》的理解: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三、师生一起总结全文: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
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1)运用的表现手法:(2)运用的修辞手法:(3)词语运用的特点:拓展内容:1.《西洲曲》全文如下: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黄,双鬓雅(甚极)雏色(幼稚的面容)。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鸟名),风吹乌臼(一种落叶树)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绿玉制妇女头饰)。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安放)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大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用竹干做的遮栏物)头。
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3.(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法对于如此美的散文,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学法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
一读,读课文。
二品,品文句。
三议,互相讨论。
四读,读课文。
课时:2预习作业1、谈谈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师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文章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政治动荡,朱自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夏夜,漫步于清华园荷塘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重点字词1. 倩影:美丽的身影、倩丽的身影。
2. 袅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盈。
3. 弥望:满眼。
弥,满。
4. 斑驳:形容色彩交错,不整齐的样子。
5. 宛然:仿佛,好像。
6. 倩倩:美丽的样子。
7. 摇曳:摇荡,晃动。
8. 恬静:安静,平静。
9. 吠叫:狗叫。
10. 尘世:人世间,现实世界。
11. 幽雅:幽静雅致。
12. 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13. 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广大。
幅员,领土的面积或范围。
14. 安宁:安静、平静。
三、段落结构本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描绘荷塘周围的景色,包括墙、树、青石板路和水的描写,以及暗示作者的漫步之行。
第二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象,包括荷叶、荷花、荷蕊等的描绘,烘托出荷塘的神韵。
第三段:写作者在荷塘的漫步,通过对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感官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作者在荷塘边小亭的休憩,表现出他暂时从尘世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片刻宁静,并强调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荷花的品格和精神象征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漫步清华园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
他赞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把荷花视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希望像荷花一样保持清白,超脱于污浊的现实世界。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五、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清华园荷塘周围景色和荷花的具体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神韵和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每朵乌去背后都有阳光。
——吉伯特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重点难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知识链接1、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学时安排】2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一)初读课文一、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5、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二、诵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下荷塘)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叶、花、香、波)③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远→近,上→下,静→动)④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层次感、立体感)⑤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三、朗读第5节,思考: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荷塘月色)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
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
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精品文档引导学生归纳: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
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四、齐读第6段,思考: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荷塘四周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②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黯淡的,可以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看出。
③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
五、动词鉴赏: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2、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4、“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六、修辞鉴赏: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拟人句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分析: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明确: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3、认识“通感”所谓通感,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
例1:《琵琶行》在描写歌女那出神入化的琵琶弹奏时,同样也借助了通感: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
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
例3: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是多麽悠扬,多麽撩人情思!例4: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
(吴伯萧《歌声》)歌声是无形、无色、无味的,要辨识它不能凭借视觉、嗅觉和味觉,只能凭借听觉。
作者把歌声比喻成有形的东西,不但能“摄下”“影片”,而且还能“绘制色彩”“绘制形象”“绘制感情”,还能“一幕幕放映起来”。
这就是借助通感手法,才把“歌声”刻画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绘形绘声绘精品文档色。
例5: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朱自清《威尼斯商人》)“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
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2、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参考:⑴她的歌声很甜。
⑵红杏枝头春意闹。
⑶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满幽情的乐曲。
⑷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的感觉。
(5)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6)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静静薄薄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轻轻“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