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荷塘月色 课时作业

(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
____①____,“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
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
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
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
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____②____,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
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
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
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那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
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A.比喻、拟人、排比B.比喻、引用、夸张C.比喻、排比、反问D.拟人、夸张、排比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等内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等内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等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故此题答案为A。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文章来自:《荷塘月色》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通感。
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
(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和史铁生《我与地坛》比较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和史铁生《我与地坛》比较阅读材料一: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材料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材料三: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散文的特点?A. 形式自由B. 语言优美C. 内容严谨D. 情感真挚答案:C2. 散文《荷塘月色》的作者是谁?A. 鲁迅B. 朱自清C. 老舍D. 巴金答案:B3. 以下哪部作品不属于散文集?A. 《朝花夕拾》B. 《呐喊》C. 《背影》D. 《荷塘月色》答案:B4. 散文《背影》中,作者描述了谁的背影?A. 父亲B. 母亲C. 老师D. 朋友答案:A5.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描绘荷塘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快乐B. 悲伤C. 宁静D. 激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散文《背影》中,作者通过描述________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答案:父亲2. 在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描绘了________的美景,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答案:荷塘3.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这是他用来比喻荷塘中荷花的。
答案:美人4. 散文《背影》中,作者描述了父亲________的情景,这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答案:送别5.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散文《背影》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答案:在散文《背影》中,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父亲在火车站送别时的背影。
这个背影不仅是父亲形象的具象化,更象征着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作者通过这一背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2. 分析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景色的描绘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
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丽,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作者通过对荷塘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020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5讲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一)(解析版)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 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解析版)

《荷塘月色》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曲折(qū) 歌曲(qǔ) 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 荷枪实弹(hè)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 差强人意(ch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颤(zhàn)”应读作“chàn”。
C项,“娜(nà)”应读作“nuó”。
D项,“差(chà)”应读作“chā”。
故选A。
2.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叠词的意思和文章的语境分析叠词的效果,再辨析选项分析的正误。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阅读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阅读答案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问题: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泻浮洗笼B.照飘滤托C.流升洗笼D.泻浮浸罩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和严阵《清荷》对比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和严阵《清荷》对比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乙①一枝荷茎上擎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
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
②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
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③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
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④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⑤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⑥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节选自严阵《清荷》) 1.甲文第①段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甲文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3.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阅读答案【篇一: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及赏析】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4)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5)的季节。
梁元帝(16)《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1)闰儿:指作者的次子朱闰生(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4)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5)袅娜:柔美的样子。
(6)宛然:仿佛。
(7)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
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也写作“班驳”。
(10)倩影:美丽的影子。
(12)一例:一概,一律。
(13)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14)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
(15)风流: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16)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20)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1)《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
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篇二: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韩祥鸿编号:审核人:印数:《荷塘月色》——朱自清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一)初读课文一、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5、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二、诵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下荷塘)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叶、花、香、波)③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远→近,上→下,静→动)④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层次感、立体感)⑤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三、朗读第5节,思考: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荷塘月色)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
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
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引导学生归纳: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
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四、齐读第6段,思考: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荷塘四周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②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黯淡的,可以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看出。
③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
五、动词鉴赏: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2、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4、“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六、修辞鉴赏: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