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练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整数乘法算式,如 2×3=6,3×4=12 等,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两个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讲授新课(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 2×3=6 为例,说明 2 和 3 是 6 的因数,6 是 2 和 3 的倍数。

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 2 是因数,6 是倍数。

(2)找一个数的因数以 12 为例,引导学生思考 12 可以由哪些数相乘得到。

学生通过列举 1×12=12,2×6=12,3×4=12,得出 12 的因数有 1、2、3、4、6、12。

然后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从 1 开始,一对一对地找。

(3)找一个数的倍数同样以 12 为例,让学生思考 12 的倍数有哪些。

学生通过计算12×1=12,12×2=24,12×3=36 等,得出 12 的倍数有 12、24、36 等。

总结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依次乘 1、2、3……(4)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因数和倍数的个数,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课堂练习(1)让学生找出 18 的因数和倍数。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案设计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案设计

《因数与倍数》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因数与倍数》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2.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探索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引出“倍数”的概念。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呢?”引出“因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果一个整数能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整数就是另一个整数的因数;反过来,这个整数就是另一个整数的倍数。

(2) 讲解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例如,找出6的因数和倍数,我们可以通过列举法(即从1开始一直列举到该数本身),得出6的因数有1、2、3、6,倍数有6、12、18、24……(3) 探索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找出一些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在全班分享他们的结果。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做,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设计一些关于因数和倍数的习题,让学生回家独立完成,以此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第1篇】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除法算式分类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些身上挂有整数除法算式的小羊,创设情境:这些小羊来自两个不同的羊村,身上算式的结果代表了它们的来处,请学生计算结果帮助小羊回到各自的村庄。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询问学生分类标准。

教师将整除的算式定为第一类。

若学生对于第二类出现商是小数和带余的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从而明确两种形式是一致的。

引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第一类算式中存在的关系,学习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第一类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五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征容易得出商是整数,没有余数。

教师讲解: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并举例:12÷2=6,所以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练习:请学生说一说其余几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提问:刚才我们知道了12是2的倍数,那么能说12是倍数吗预设学生意见不一致。

教师给出算式24÷12=2,并提问这里12是谁的因数或谁的倍数学生根据概念能够得到12是24的因数。

教师讲解:以上相互关系可以总结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并用“同学们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回了家是父母的孩子”“如果没有熊二,熊大就不能称为哥哥”两个例子解释相互依存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里通过除法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除法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预设:0不能做除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倍数与因数 练习四》优质课教案_11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倍数与因数  练习四》优质课教案_11

练习四——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41~43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系统地掌握因数和倍数、2、3、5的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特征与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2.在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地过程中,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理清概念的特征,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理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复习概念1.谈话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练习四——因数和倍数2.回顾旧知。

【课件出示】 1,2,5,12,6,3,25,30师:选择你喜欢的1个或几个数字,说一句与本单元知识有关的话。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有。

生1: 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5是30的因数,30是5的倍数。

师:谁能评价下?生:说的很完整。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点评到位,判断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生:我是想乘法算式2×6=12;生2:也可以想除法算式,如30÷5=6师:真棒,有理有据。

生2:1,3、5、25是奇数;2,12,6,30是偶数。

师:如何判断?生:看个位。

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是偶数。

师:(板书)奇数偶数生:30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厉害了,你是怎么想的?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个位上只能是0,3+0=0,各个数位上的和还是3的倍数师:思考的很全面。

生3:2、3、5、是质数;12、6、25、30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如何判断一个是质数还是合数呢?生:根据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是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的,是合数。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倍数和因数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16÷2=85+6=1118-6=12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

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

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

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按照您给定的单元,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您呈现一份完整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第五、六、七章分别介绍了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及求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重点是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黑板、粉笔以及学生用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分配物品、切割图形等,引导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的存在。

4. 讲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及求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倍数和因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倍数、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及求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求下列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数列:8、12、16、202. 答案:最小公倍数:24最大公因数: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在课后反思课堂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倍数和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至关重要。

一、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倍数与因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特殊数的倍数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特殊数的倍数特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教案适用于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成效。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可以被分享的吗?比如,一块蛋糕可以被几个人平均分完?”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的分配和分割,从而自然地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设计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设计

《因数和倍数》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案设计主题:《因数和倍数》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教学难点:理解和区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找出哪些数字可以整除哪些数字。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新课讲授(20分钟)
(1)教师解释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给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字,找出它的因数和倍数。

(3)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巩固练习(10分钟)
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判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4.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

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反思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7~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

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
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最大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3课时练习课
通过这节练习课,学生复习了2、5、3的倍数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