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高血压的防治进展

合集下载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H型高血压是指通过心脏主动脉从主动脉血液中冲出来的高压脉搏,对血管和心脏造成的影响称为H型高血压。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关于H型高血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就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介绍。

1. H型高血压的定义与特点H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高血压类型,其特点是在心脏收缩期,心脏主动脉血液向前流动的还有部分血液逆流回到心脏。

这种逆流的存在导致了心脏在短时间内需要承受更大的负荷,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和血管造成了损害。

2. H型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对H型高血压的病因研究尚不明确,但有学者认为H型高血压可能与心脏主动脉及其瓣膜的结构异常有关,也可能与心脏主动脉血液的流动速度和方向异常有关。

一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也与H型高血压的发生相关。

3. H型高血压的临床表现H型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一般高血压相似,主要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

4. H型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对于H型高血压的诊断,主要通过心脏超声、心脏造影等检查手段来确定。

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抗高血压药物、扩血管药物、心血管介入手术等。

二、H型高血压的研究进展1. 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H型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相关基因的筛查和分析,一些研究发现了与H型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变异,为H型高血压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影像学技术研究随着心脏超声、心脏造影等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对H型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通过影像学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心脏主动脉血液的流动状态和速度,对H型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手段的研究针对H型高血压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外,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正在不断涌现,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瓣膜修补术等,为H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探索“H型”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探索“H型”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高 。高血压 的发病率随之增加 , 控制高血压的危 险 因素 从 过 去 单 一 到 现 在 的多 个 危 险 因素 ,是 控 制
疾 病 的一 大 进 步 , 调 查 显示 : 高 同 型半 胱 氨 酸 与 高 血 压 关 系 紧 密是 近年 研 究 重 点 .是 导 致 脑 卒 中 的
N O浓度 降低及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合成 , 造成 血中内皮素与 N O浓度 的失调 , 同时 H c y 使前列环 素( P G I 2 ) 生成减 少 , 这些均使 内皮衍 生松弛 因子 的减少 , 血管可扩 张性 降低 , 血压升高 。②D a y a l S 认 为 ,H c y可 能 通 过 炎 性 反 应 [ 9 ] 、 氧 化 应 激 及 脂 质 过氧 化反 应等 多种 机制损 害 动脉 壁血 管 内皮 细胞_ l 0 ( E C ) , 造成 E C 自溶 、 脱落 , 导致 动脉壁弹 性降低。③H c y 水平的不断提高 , 细胞 内线粒体对 钙离子 的释放增加使钙离子快速聚集在 E C , 导致 血管的快速收缩 . 血压升高 。 ④H c y 的升高 , 可 以促 进 弹力 纤 维 的 溶 解 和 胶原 纤 维 的合 成 。改 变 两种
心 血 管病 防治 知识
2 0 1 3年 第 5期
始 综述 及其他 始
探 索“ H型" 高血压 的研 究进展
高 刚利 高 燕
(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 大学附属 医院 ,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H型高血压;发病机制 ;治疗
随 着 社会 经 济水 平 及 人 们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患 者平 均 H c y 水平为 1 5 ̄ m o l / L , 约3 / 4的患 者 伴

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

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

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H型高血压指的是由于心脏收缩功能不良,导致血液不能充分被泵出,在血压升高的同时血液向后流入肺部,引起心肺功能不全。

中医学认为H型高血压多由于心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防治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调和脏腑的方法进行,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理论基础包括了中医经络学、气血学和脏腑学等。

其中充分运用中医经络学来调节心脏经脉、血液循环经络,调节血液、心脏的功能,对治疗H型高血压具有显著的疗效,比如通过经典针刺手三里等穴位,可有效调节心脏、循环系统的功能,达到防治H型高血压的目的。

同时,中医药强调了“先治内脏后疗括约”,将H型高血压视为内脏功能失衡的结果,故治疗H型高血压时,应以调理肝肾脾为首要任务,进一步调和五脏六腑、平衡气血,从而防治H型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如下方面:2.1 中医药针灸中医药针灸是治疗H型高血压的常用技术之一,例如针刺手三里、足三里、内关、涌泉等穴位,能够调节心脏、肾脏、脾胃等脏腑的功能,达到降血压、强心利尿的作用。

中医药内服可以通过调和心肝脾肾功能、活血化瘀等途径,达到防治H型高血压的作用。

例如,桑叶、菊花、薄荷、金鸡纳、柴胡等具有清热利水、降血压的功效,可用于H型高血压的内服药物。

中医药外敷同样是治疗H型高血压的常用技术之一,如采用青黛、穿山甲等中草药煎水涂敷心口、太阳等穴位,具有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缓解H型高血压的情况。

中药方剂是治疗H型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中医药倡导个体化治疗,因此研究出了很多临床有效的中药方剂。

如《红参鸡蛋汤》、《丹参补血饮》、《当归醋汤》等方剂均有一定的降压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组方,如高血压胶囊、降压茶、活血化瘀片等,在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有效地防治了H型高血压患者发病和加重。

中医预防H型高血压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方面。

H型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

H型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

H型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H型高血压作为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呈不断增多的趋势,目前现代医学从降低血压的同时补充叶酸、维生素,基因治疗、中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治疗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H型高血压呈不断增多的趋势,我国3亿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约占75%,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水平与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H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元凶。

国内外研究表明:HHCY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且在中国人群中明显高发[1]。

1 H型高血压的定义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Hcy>10u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称为“H型高血压”,这一概念最早由中国学者于2008年提出[1]。

2011年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血浆Hcy水平升高也被纳入其中,作为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种新的重要因素。

此后,H型高血压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亚型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2 H型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Hcy升高的原因主要有:(1)维生素B6、B12与叶酸摄入不足,尤以叶酸摄入不足导致的同型半胱氨酸生物合成代谢中蛋氨酸循环障碍密切相关;(2)蛋氨酸摄入过多,即动物蛋白摄入过多;(3)肾功能不全致含硫氨基酸排泄障碍;(4)甲状腺功能减退;(5)与遗传基因有关;Hcy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致高血压:(1)血Hcy水平升高在血管内皮细胞内过分蓄积时,刺激血管壁,同时通过氧化应急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抑制了NO的合成并促进其降解,造成血中内皮素与NO浓度的失调,使血管舒张反应异常,扩血管物质减少,缩血管物质增加,可直接和间接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总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造成血压增高[2]。

(2)DayaLS认为,Hcy可能通过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损害动脉壁血管造成内皮细胞脱落、自溶导致动脉壁弹性,加速动脉硬化,促使血压升高[3](3)Hcy水平的不断提高,细胞内线粒体对钙离子的释放增加,使钙离子快速聚集在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的快速收缩,血压升高。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据绝大多数。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高血压又可以分为多种亚型,其中H型高血压即为其中之一。

H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非遗传性高血压,其特点是血压的昼夜节律异常,白天血压升高而夜间血压降低。

H型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以下是关于H型高血压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的讨论。

关于H型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型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只占总患病人数的5%左右。

这一数据表明,H型高血压的发生与其他亚型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存在差异。

关于H型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昼夜节律异常这一特征上。

研究发现,H型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活动呈现出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白天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而夜间交感神经活动减少,导致血压降低。

这一现象可能与H型高血压患者的循环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关于H型高血压的诊断研究主要集中在昼夜节律监测技术的改进上。

传统的血压监测方法只能得到24小时内的平均血压值,无法准确判断昼夜节律异常的存在。

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昼夜节律监测技术,例如自动血压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仪等,能够实时监测昼夜节律的变化,提高了H型高血压的诊断准确性。

在H型高血压的治疗方面,研究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目前,H型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方面,研究者发现某些降压药物对于恢复昼夜节律异常具有一定的疗效,例如利培酮。

而生活方式干预方面,研究者建议H型高血压患者要养成规律作息习惯,注意饮食健康,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究H型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改进昼夜节律监测技术,提高诊断H型高血压的准确性;开展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H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相关风险因素。

H型高血压研究进展及传统医学症候诊疗前景

H型高血压研究进展及传统医学症候诊疗前景
2 H 型高血压的维医学研究背景
维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在血管内发生充血或血热,以动 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 脏器病变的疾病故名为“血浪症”[7]。H 型高血压是现代医学 病名,原发性高血压及 H 型高血压都属于维医学的“血浪症” 范畴,维医学体液论认为体内异常体液质积聚所致的。
通讯作者 *:库尔班·艾力。
导 H 型高血压的临床辨证论治,并通过整体调节的方法,达 到防治脑卒中的目的,对该病的多发及高危证型进行早期干 预 治 疗 ,以 求“ 未 病 防 变 ”,达 到 中 医“ 治 未 病 ”的 目 的 ,为 临 床运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1 H 型高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背景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及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高血 压 疾 病 的 治 疗 也 有 较 为 明 确 的 疗 效,不 仅 能 够 改 善 症 状、降 低 患 者 血 压,还 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减 轻 靶 器 官 损 伤 程 度,甚 至 能够逆转靶器官损害。在中医学中无“H 型高血压”的记载, 但我国中医药学界对此类型疾病已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一 些成效。中医学证型研究对 H 型高血压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主 要 先 拟 定 分 型,再 以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形 式 归 纳 优 势 证 型,如 孙旭 [6] 对 180 44%、阴虚阳亢证占 17.22%、阴阳 两虚证占 18.89%、痰湿壅盛证占 44.44%。以上数据可以指
维医学证型研究对 H 型高血压证型相关性的研究,主要 先 拟 定 分 型,再 以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形 式 归 纳 优 势 证 型,如 帕 力 旦·吾布尔等 [8] 对 144 例 H 型高血压患者症候研究示,各证 型病例数依次为异常黏液质型 83 例(57.64%)、异常血液质 型 22 例(15.28%)、异常沉液质型 20 例(13.89%)、异常胆液 质型 19 例(13.19%)。从结果中可以看出,H 型高血压患者 以异常黏液质型比例最高,提示异常黏液质型可能是 H 型高 血压的重要的证型。今后的 H 型高血压治疗与研究中,应重 视异常黏液质型为主病主证的研究。总之,异常黏液质型是 H 型高血压主要的维医证型。通过 H 型高血压传统医学症 候分布诊疗研究对有效指导 H 型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和研究 工 作 具 有 重 要 意 义,有 助 于 将 来 按 照 循 证 医 学 的 要 求,进 行 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 H 型高血压 的辨证分型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逐 步 找 出 其 中 的 规 律,揭 示 传 统 医 药 的 辨 证 用 药 规 律,达 到 有 效治疗的目的。

H型高血压防治

H型高血压防治

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身体活动可能增加H型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
高盐、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以及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引发H型高血压 。
03
H型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血压值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血浆Hcy水平
空腹血浆Hcy≥10μmol/L。
合并心血管疾病
若患者已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或周围动脉疾病,即使血压和血浆Hcy 水平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可诊断为H型高血压。
评估方法
01
02
03
04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家族史、既往病史、 用药情况和生活方式等。
体格检查
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等,计算BMI和腰臀比。
实验室检查
空腹检测血浆Hcy、血糖、血 脂等指标。
教授居民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和技 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降压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 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 低H型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提高公众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与自我管理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H型高血压的 防治知识,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和
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监测与记录
鼓励居民在家中自行监测血压, 并记录血压值的变化情况,以便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
01
02
03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 物,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内。
非药物治疗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戒 烟、限酒、减少压力等, 降低血压。
监测与自我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记录血压 情况,建立健康档案,进 行自我管理。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H型”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护理对策

“H型”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护理对策

近些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且高血压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在加上近些年来,国内老龄化越发严重,高血压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成年人群的空腹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10μmol/L,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若在10μmol/L以上,则被叫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此类患者若合并高血压后,则统一称之为H型高血压。

我国人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这一情况具有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其次,食物中的叶酸摄取主要是来源于水果以及蔬菜,但国内饮食特点就是富含叶酸事物的摄入量少,并且习惯性将蔬菜等食品进行烹调后食用,会破坏大量叶酸。

H型高血压属于高血压中相对严重的疾病,容易引发其他系统并发症。

H型高血压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中国的烹饪习惯以及环境因素具有密切联系。

H型高血压患者除了会发生血压升高反应,还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直接或者间接的损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以及狭窄反应。

同时,会导致患者的机体代谢功能发生紊乱,提升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液循环速度,大大提升了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系统病变以及肾脏病变的发生率。

H型高血压目前还无法治愈,经过确诊后需要终身性服用降低血压,此类患者除了通过传统药物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调护,控制血压,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高血压疾病和患者的日常生活的饮食结构以及饮食习惯具有密切联系,在H型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护理干预中,值得注意的是:①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循序渐进的进食,避免出现暴饮暴食,做到进食有节制;②要求患者保持及时戒烟戒酒;③保证清淡饮食,以素食为主,荤素要合理搭配,保证患者膳食平衡;④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尽可能的防止使用热量高、脂肪高的食物,同时,需要控制动物脂肪以及动物内脏的食用量。

⑤合理摄入叶酸:叶酸是人类机体无法合成的为甚故事,必须从动物、植物的食物中社区,尤其是由绿叶植物哦攻击,但食物性的叶酸具有不稳定性,储藏、加工、蒸煮均会对其活性造成破坏,因此其吸收以及生物利用度只有50%,因此,需要改善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烹调方式,叶酸补充剂的利用率和来源于事物的叶酸相比,高1.7倍左右,能够被机体更好的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终点发生率组间没有差异 • 整个试验期间只观察到98例脑
卒中,而且分成四组,试验把 握度严重不足 • 加用叶酸的两组脑卒中发生率 (49/1872, 2.6%)低于安慰 剂组(27/943, 2.9%),但没 有统计学差异
– (右图是复合终点)
HOPE2主要结果
• 5522例有心血管疾病史或糖尿病/动脉粥 样硬化等危险因素
• 补充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效果与中风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关 系;这种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证明,同型半胱氨酸下降可 以作为中风风险下降的一个中间环节(surrogate)的生物 标记物
• 对于无中风史的研究对象,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其中风发 病的风险-补充叶酸可以用于脑卒中一级预防
HOPE2数据再分析确认 叶酸对各类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大意义
全部卒中
致残性卒中
25%
Stroke. 2009;40 (4):1-9
HOPE2数据再分析确认 叶酸对各类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大意义
最新报道
Stroke. 2009;40 (4):1-9
我国林县RCT研究结果
• 3318例受试者,
• 治疗组:每日叶酸800g
+VB6 6mg+VB1218 g
+其他维生素+多种金属
目标研究的标准筛选流程
308项备选相关目标文献
PubMed (1966Jan-2006July-2007Apr)
文献摘要审查 除外293 项
(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非心血管观察结局、 干预措施没有叶酸(盐))
15项全文评选目标文献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终点例数审查 除外7项
Circulation. 2006;113:1335-1343.
( 女 性

显 著 降 低 脑 卒 中 死 亡 率
北 美 食 品 中 强 制 添 加 叶 酸
Circulation.
2006;113:1335-1343.
NORVIT研究结果讨论
• 结果提示将B6与叶酸/B12同 时服用可能有副作用
37%
元素
• 对照组:安慰剂
• 随访 6年
• 治疗组脑血管疾病死亡减 少37% [RR=0.63, CI
0.37-1.07]
Am J Epidemiol. 1996;143:658
亚太地区脑卒中发生率 (2002)
Philippines Thailand
Singapore Malaysia
Cambodia USA
– 1990 ~ 1997年
每年下降0.3%;
– 1999 ~ 2002年
每年下降2.9%(P=0.0005);
• 加拿大卒中死亡率
– 1990 ~ 1997年
每年下降1.0%;
– 1999 ~ 2002年
每年下降5.4%(P<0.0001)。
• 英格兰和威尔士卒中死亡率变化不明显
• 结论:叶酸强化、降低Hcy能够降低脑卒中死亡
高血压和高Hcy在增加脑卒中风险中的协同作用 脑卒中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 中美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策略上的差异性 MTHFR与脑卒中风险预测和个体化预防医学 依那普利叶酸片预防脑卒中的大型四期临床研究
HCY与心血管事件线性相关
JAMA.2004;7;11-24
在我国安庆的研究:高Hcy增加中国人 群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的风险
Indonesia Laos
Myanmar Vietnam South Korea
Japan
China
31.0 39.9 41.0 42.4 46
97.3 105.9
h型高血压的防治进展
脑卒中: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发生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加
脑卒中达370万
脑卒中280万
亚太NO1 2020年
2007年
008国际“卒中”杂志上发表的中国-MONICA-北京调查结果
OUTLINES
Hcy与脑卒中的关联 补充叶酸与脑卒中预防
➢ 北美国家强化叶酸预防脑卒中的证据 ➢ 大型RCT研究引起的争议 ➢ Meta分析和争议的化解
•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随访5年 • 治疗组: 2.5mg 叶酸、50-mg VB6和
1mg VB12 • 主要结果:
– 主要终点复合事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 治疗组卒中发生的相对风险较安慰剂
组降低25%(p=0.03)
N Engl J Med 2006;354.
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疗效:荟萃分析
重复报道1项;非脑血管病终点报道5项; 中风发病例数过少1项
8 项纳入荟萃分析目标文献
Toole et al Liem et al Lonn et al Bonaa et al Zoungas et Wrone et al Righetti etal Mark et al
3680
593
5522
2815
tHcy umol/L
Hcy1<01≤0Hcy<20Hcy≥ 20
Li J et al. 2009 (paper under review)
谷物中叶酸强化研究
• 强制执行叶酸强化的国家
– 美国、加拿大。开始时间:1998年
• 无叶酸强化但其他条件相当的国家/地区作为对照
– 英格兰、威尔士
• 美国卒中死亡率
• 研究目的:
– 评价我国人群高Hcy与心脑 血管事件的关联
– 高血压与高Hcy对心脑血管 事件的联合作用
– MTHFR基因型、高Hcy血症 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修饰 作用
• 方法:
– 巢式病例对照(1995-2006)
– 人群:安庆地区,39165人
– 平均随访期:6.2年
– 病例:随访中发生心脑血管 事件存活或死亡的病人
– 对照:按照年龄、性别、入 组时间进行配对
事件发生风险OR
心脑血管事件
6
5
4
3.7
脑卒中
心脑血管死亡 脑卒中死亡
5.7 5.1
4.1
3.9
3.3
3
2.2 1.9
2
1
1
1
1
1
0
Hcy1<01≤0Hcy<20Hcy≥ 20
Hcy1<0≤10Hcy<20Hcy≥ 20
Hcy1<01≤0Hcy<20Hcy≥ 20
315
510
88
3318
荟萃分析确认叶酸预防脑卒中有效
Wang et al. Lancet 2007; 369: 1876-82
荟萃分析确认 补充叶酸与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
因果关系
• 补充叶酸干预时间-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线性特征
• 在没有实行谷物强化叶酸地区,补充叶酸和预防中风疗效明 显好于强化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