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是一门阐述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是沟通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理学的桥梁,是应用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手段,研究养分的生理作用、营养功能、养分消化吸收、饲料营养价值,以及动物营养需要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是研究整过食物链的能量平衡原理的基础学问。
1关联学科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饲料与饲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姊妹学科。
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需要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饲养技术研究发展的历史。
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发展对动物营养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两门课程是学好动物营养学和从事动物营养研究、揭示营养作用机制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物理学、应用数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研究手段和工具。
微生物学是动物营养学研究消化道营养,特别是反刍动物和单胃草食动物营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试验技术将有助于动物营养学从根本上阐明营养物质的摄入、利用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动物营养学与之交叉结合,势必将在动物营养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2研究范围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研究目的及意义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
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动物营养学绪论》课件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A
营养物质
研究动物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消化生理
研究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包括消化酶的 种类和活性,以及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 过程。
B
C
营养需要
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动物对 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制定饲养标准。
饲养实践
根据研究成果,指导动物的饲养实践,提高 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替代性蛋白质来源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寻找替代性蛋 白质来源将成为动物营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如昆虫、微 生物等。
动物营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动物营养学面临着保障动物健康和生产效益的同时降低环境影响的挑 战。
机遇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动物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为动物营养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 遇。
动物营养学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野生动物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作,动物营养学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了解野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存环境,可以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案,提高野生动 物的存活率和繁殖率。
动物营养学还涉及到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生 态文明建设。
动物消化代谢试验
定义
通过测定动物在消化代谢过程中的能 量消耗、营养物质消化率、排泄物成 分等指标,以了解动物对食物的消化 吸收和利用情况。
目的
方法
包括消化代谢室试验、消化代谢车试 验和饲养试验等方法。
揭示动物对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消化 吸收和代谢过程,为制定营养标准提 供依据。
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在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及免疫等方面营养需求和营养代谢的科学。
动物的饲养管理中,合理的营养供给是确保动物健康生长和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1. 提供营养需求:动物营养学指导饲料的配制,根据不同种类和生理状态的动物提供适宜的营养素,确保动物获得所需营养物质,保证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
2. 提高生产性能: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营养供给能够显著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通过精确的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能够提高动物的饲料转化效率、增加体重和肌肉的积累,提高育肥和生产动物的出栏率及产量。
3. 促进动物健康:动物合理的营养供给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降低疾病风险和发生率。
适宜的营养能够帮助动物建立良好的消化系统,维护肠道微生物的稳定,促进肠道健康,提高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减少动物群体和个体间的传染疾病发生。
二、营养对动物健康的影响1. 蛋白质的影响:蛋白质是构成动物体内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合理的蛋白质供给能够促进肌肉的增长和修复,提高产蛋和产奶的能力,并且对动物的繁殖力、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 维生素的影响:维生素是动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
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在动物体内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维生素A促进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维生素E和C具有抗氧化功能等。
缺乏或过量的维生素供给都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矿物质的影响:矿物质对于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钙、磷、铜、锌、铁等矿物质对骨骼的形成和维持、神经传导、酶活性等至关重要。
适当的矿物质供给有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
4. 能量的影响:能量是动物生长、运动和代谢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
合理的能量供给能够维持动物的体温平衡,促进脂肪的积累和能量的储存,保证动物有足够的能量进行生理活动。
高级动物营养学

引起中毒或增加某些慢性病的风险。来自03动物营养与健康
营养与免疫系统
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动物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充足 的营养供给,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 和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
精准营养供给技术
个体化营养供给
01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品种和生产性能的动物,制定个性化的营
养供给方案,满足动物不同的营养需求。
智能化饲养管理系统
02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饲养管理的智能化,提高饲
养效率和动物生产性能。
营养与健康监测技术
03
通过实时监测动物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饲养方案,
高级动物营养学
• 动物营养学概述 • 动物营养需求 • 动物营养与健康 • 动物营养实践 • 动物营养研究前沿 • 案例分析
01
动物营养学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营养需求、 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产性能之间关 系的科学。
目的
为动物提供适宜的营养供给,提高动 物生产效率,保障动物健康,促进动 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06
案例分析
猪的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
猪的营养需求
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能量、蛋白质、 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求不同 ,需根据其生长阶段和生理特点制定 合理的饲料配方。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至关 重要,包括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猪 舍清洁卫生、定期接种疫苗等措施, 以提高猪的抵抗力。
鸡的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动物营养学发展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动物饲料的化学成分,通过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含量的分析,初步了解了动物对营养的需求。
- 科学阶段: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开始从单一的化学分析转向对动物营养生理和代谢过程的研究。
- 系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动物营养学逐渐形成了以动物生理代谢为基础,研究营养素对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健康影响的科学体系。
同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与基因表达:研究营养素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动物对营养素的利用效率。
- 营养与免疫:探讨营养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 营养与肠道健康:研究营养素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改善肠道健康。
- 营养与环境:研究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1.3 畜牧业热词解析(上)- 绿色畜牧:指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畜产品。
这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 精准营养:根据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生产性能等个体差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营养方案,实现营养的精准供给。
这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 生态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模拟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长条件,提高动物福利,生产出高品质的畜产品。
这包括采用有机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宽敞舒适的养殖环境等措施。
1.4 畜牧业热词解析(下)- 饲料添加剂:为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保障动物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等目的,而在饲料中添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
动物科学中的动物营养学

动物科学中的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饲料和饲养方式对动物生物能量转化、诸多代谢过程、生长发育、繁殖性能、产汁产蛋等经济和生态指标的影响,以达到优化饲养效果和生产性能的一门学科。
在动物科学中,动物营养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动物的营养需要得到良好的满足,才能保持身体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代谢,才能产生更多的肉、蛋以及奶制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研究饲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以及不同动物代谢的特点。
所以,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学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分支。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饲养学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动物营养学的学问面较广,不论是从基础研究,还是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动物饲养以获得最大的收益是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饲养效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动物饲养成本,生产出更为优质的肉类、禽蛋、乳制品等,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动物营养学中,选择合适的饲料能够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健康的动物产品。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不同类型动物对各种饲料的代谢性状和营养需求。
人们需要探索出适宜的,能满足符合动物营养需求和健康生长的饲料配方。
一旦掌握了适宜的饲料和营养需求,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和饱食量。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还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动物的繁殖能力,保障动物和特定人群的饮食健康。
当然,适当的饲养管理对于动物的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
相对于肉食动物,植食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来维持生存和生产能力。
因此,养殖人们需要根据动物的饮食和生活习性,以及饲料的成分、制备技术、储藏条件和供应量来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
除此之外,动物营养学还涉及到人们对肉类、奶制品和禽蛋这样的肉类副产品的需求。
人们希望培育出更有营养价值的动物产品,例如高蛋白质、低脂肪的奶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饮食结构和营养成分配比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动物生产的肉和其他可食用的动物农产品的品质。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绪论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2.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3.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资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动物的食物2.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3.粗灰分:是饲料样品在550~600°C高温炉中,有机物质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4.粗蛋白质(CP):是指饲料样品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5.粗脂肪(EE):是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6.粗纤维(C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7.无氮浸出物(NFE):饲料有机物中除去脂肪和粗纤维的无氮物质8.酸性洗涤纤维(ADF):植物材料或含有植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酸性洗涤剂的碳水化合物9.中性洗涤纤维(NDF):植物材料或含杠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那部分物质10.概略养分分析法: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
分别为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1.消化: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经过动物消化道的无力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3.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能力4.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第三章蛋白质营养原理1.蛋白质周转代谢:蛋白质降解的氨基酸进入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库,一部分又被重新用于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2.必需氨基酸(EAA):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够合成满足需要,不需要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4.限制性氨基酸(LAA):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营养学一、名词解释1.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2.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3.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饲料: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准确定义)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5. 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5.蛋白质互补: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 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
互补作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时间饲喂的多种饲料中,但随间隔时间增长,互补作用减弱。
6.IP(理想蛋白):指日粮中各氨基酸含量与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吻合,动物可最大限度的利用饲料蛋白质。
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
理想蛋白中各种氨基酸(包括NEAA)具有等限制性,不可能通过添加或替代任何剂量的任何氨基酸使蛋白质的品质得到改善。
7.维生素: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求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先体物。
8.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体内,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9.常量元素: 动物机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Ca.P .Na .K .Cl .Mg. S等7种。
10.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化学元素,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碘硒钴钼氟鉻硼等12种,铝钒镍锡砷铅锂溴等8种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非常低。
11.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CP%=N%×6.2512.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灼烧后的残渣中含有泥沙,故为粗灰分13.EE(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物质,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14.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15.消化: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16.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视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17.消化率: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
是度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18. NEAA(非必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19.消化速度:绝对消化速度单位时间内食糜在肠道中移动的距离相对消化速度:单位时间内食糜在肠道中移动的距离与肠长的比值。
22.投饲量:投入水体的饲料重量。
23.投饲率:指投放水体中的饲料占鱼体重的比率,投饲率=饲料量/鱼体重*100%24.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25.营养标准: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营养需要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26、LAA(限制性氨基酸):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
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
27、AA平衡的概念: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
该比例是根据动物的需要来确定。
若某种饲粮(料)的EAA 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说明,该饲粮(料)的氨基酸是平衡的,反之,则为不平衡。
28、NSP: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糖甘露聚糖等)组成。
29、配合饲料:按照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需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把多种单一饲料按照一定比例,并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均匀混合而生产出营养价值全面能满足动物各种需要的饲料。
30、全价配合饲料: 除水分外,能全面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由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等按动物饲养标准配合而成。
31、不必需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中的一些脂肪酸,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双键;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对动物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意义;如果不从饲料中供给,就会严重地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生理机能紊乱或者缺乏症,这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32、脂溶性维生素: A、D、E、K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和B族 ):C、B1、B2、B6、泛酸、烟酸、胆碱、B12、叶酸、生物素二、论述1、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2、生产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答:(1)提高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2)调控养分的摄入和排泄量,影响环境质量; (3)保障动物产品对人类的食用安全。
1)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
2)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
3).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
4.)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
5)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
6).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有限。
7).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
3、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植物体化学成分含量受生长期、地区、气候影响较大,动物体则相对稳定。
)2)元素含量规律有机元素: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它少无机元素: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化 2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1).水分一般情况下,动物体与饲料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变异小。
【(1)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很大,可多到95%,少到5%;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成熟,逐渐减少。
(2)动物体水分含量比较恒定,约占体重的60~70%,一般幼龄动物体内含水多,如初生犊牛含水75%~80%,成年动物含水较少,相对稳定,如成年牛体内含水仅40%~60%。
越肥的动物,体内含水量越少,动物体内水分和脂肪的消长关系十分明显。
3)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4)植物的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影响含水量,动物的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也影响体内含水量。
】 2).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干物质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既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又是植物的贮备物质。
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且含量极少,通常在1%以下。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占其干物质重量的3/4以上。
(2)动物体内完全不含有淀粉和粗纤维等这一类物质。
(3)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日粮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也有其他特殊作用。
】 3.蛋白质动物体的干物质中主要为蛋白质,它是动物体内的结构物质。
植物体内除真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化物),而动物体内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无其它氨化物,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的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4.脂类动物体的贮备物质是脂肪。
植物性饲料粗脂肪中,除中性脂肪和脂肪酸外,还包括叶绿素、蜡质、磷脂、脂溶性维生素、挥发油等,在常温下呈液态。
而动物体内只含有中性脂肪、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常温下呈固态。
脂肪是动物体的主要储备物质,其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
5.维生素和矿物质植物性饲料不含维生素A,而含胡萝卜素,动物体内则相反。
植物性饲料中钾、镁、磷较多,钙、钠较少,动物体内则相反。
4、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
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禽类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
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5、简述瘤胃消化饲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消化的优缺点。
瘤胃发酵的优缺点答:优点 a. 分解CF,产生VFA,吸收后可作为脂肪、糖的合成原材料,满足牛、羊能量需要的50%~70%。
b. 细菌利用NPN合成MCP,可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
c. 微生物可合成VB、VK、EFA 、NEAA ,所以对牛羊一般不补充VB、VK、E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