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技术课程设计
测控技术综合课程设计

测控技术综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测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掌握测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各种测控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测控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测控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测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种测控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测控技术概述,介绍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让学生对测控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第二章:测控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讲解测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测控系统的运作机制。
3.第三章:信号处理技术,介绍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信号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5.第五章:测控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测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以及测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测控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测控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测控技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测控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北京邮电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关于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的相关要求:
1.一个小组提交一份报告,但每位同学都需填写第一页(带有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北京邮电大学课程设计报告》)并作为报告的首页提交。
注意:请不要出现“课程设计指导书”这样的页眉。
2.请将第一页填写完成后的电子文档,以附件形式发到bittrinity@ 邮箱。
邮件主题为:测控课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方式。
3.设计报告内容需至少包含:设计任务、小组分工、设计内容、实验效果和收获体会五部分。
4.小组分工部分需列出组员各自完成的工作,并对组内成员进行贡献率分配。
5.设计内容需包含程序设计思路及程序设计流程图。
6.实验效果至少需包含程序主界面截图,9张波形截图(方波、三角波、正弦波每种波形的高、中、低频效果图,高、中、低频可自己定义,只要在效果图上能看出疏密度即可)。
注意:高、中、低频效果图是输入信号频率分别为高、中、低频时,个别同学由于横坐标的采样点数是动态坐标,通过调节采样点数来更改波形的疏密,与设计报告要求不符。
此外,对于自己觉得有特色的一些界面,也可截图附在报告中。
7.收获体会部分小组成员分别撰写各自的心得体会,主要介绍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设计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设计

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控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仪器的工作机制;2.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3. 使学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测控系统的设计和搭建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测控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在本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对测控技术与仪器有一定了解,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控技术与仪器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测控技术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涵盖课本第二章内容。
2. 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数据采集的方法、过程和设备,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算法,对应课本第三章。
3. 传感器与仪器:分析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常见测控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包括课本第四章内容。
4. 数据传输与接口技术:阐述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介绍常见的数据传输接口技术,如RS-232、RS-485等,对应课本第五章。
5. 测控系统设计与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测控系统的设计和搭建,涵盖课本第六章内容。
6. 软件应用与数据处理:教授相关软件(如LabVIEW、MATLAB等)在测控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对应课本第七章。
测控技术综合课程设计

测控技术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控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信号处理方法;2. 使学生了解测控系统的组成和设计原则,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3. 帮助学生了解测控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控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测控设备、调试系统的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测控技术学科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刻苦、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测控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测控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测控技术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测控技术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信号处理方法、数据采集与传输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控技术概述,第二节 传感器与信号处理2. 测控系统组成与设计原则:介绍测控系统的基本组成、设计原则及各部分功能;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控系统组成与设计,第一节 测控系统概述3. 常用测控设备与仪器:学习各类测控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材章节:第三章 常用测控设备与仪器,第一、二节4. 测控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测控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控技术的应用,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测控技术5. 测控系统实践操作:结合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教材章节:第五章 测控系统实践操作,第一、二节6.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习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教材章节:第六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一节 数据采集与处理7. 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测控系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教材章节:第七章 课程设计,第一节 课程设计要求与方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课程共计1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4课时:测控技术基本原理与系统组成;5-8课时:常用测控设备与仪器;9-12课时:测控技术应用与实践操作;13-16课时:数据处理与分析、课程设计。
测控技术的课程设计

测控技术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测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测控系统设计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测控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测控系统的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信号的放大、滤波和转换;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信号处理方法;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应用;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技能。
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选用《测控技术》一书,参考书包括《测控系统设计》等;多媒体资料包括课件、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器等。
教学资源应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教学进度安排包括课程的起止时间、每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分配应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地点选在实验室和教室,以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同时,教学安排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对于学习风格偏向实践的学生,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对于学习风格偏向理论的学生,增加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
测控专业大学课程设计

测控专业大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测控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测控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控专业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工具,具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测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控专业的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一章测控技术概述;第二章测量理论基础;第三章控制理论基础;第四章测控系统设计;第五章测控系统应用。
2.教学内容:测控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趋势;测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误差分析;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测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测控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测控技术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测控系统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测控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测控专业教材,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测控新技术课程设计

测控新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 了解测控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认识其在现代工业、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重要性。
3. 掌握相关测控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读取、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控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测控系统方案的能力,能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控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测控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测控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测控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测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方法- 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原理- 测控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2. 测控新技术发展动态- 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3. 测控设备的使用方法- 常用测控设备的认识与操作- 数据采集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测控软件的使用与数据分析4.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简单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法- 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场景的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验室实践操作指导- 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 团队协作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测控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4周:测控新技术发展动态第5-6周:测控设备的使用方法第7-8周:测控系统方案设计第9-10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测控技术与仪器》第1章 测控技术概述第2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 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三、教学方法为实现课程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系统讲解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发展动态,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测控技术的课程设计

测控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2. 掌握测控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3. 理解并掌握测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测控问题,具备初步的测控系统设计能力;2. 能够操作常见的测控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3. 能够运用测控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及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控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测控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测控系统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其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控技术概述内容列举:测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 传感器与执行器: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以及执行器的种类、性能和选用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与执行器内容列举:传感器分类、原理及选型,执行器类型、性能及控制方法。
3. 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数据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内容列举:数据采集硬件与软件,信号处理方法,数据可视化技术。
4. 测控系统设计:阐述测控系统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控系统设计内容列举:系统设计原则,硬件选型与连接,软件开发与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GND
VCC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 0 A1 1 O7 O6 O5 O4 O3 O2 O1 O0
2 73 2
OE / Vp p
U1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D0 AD1 AD2 AD3 AD4 AD5 AD6 AD7 PA0 PA1 PA2 PA3 PA4 PA5 PA6 PA7 PB0 PB1 PB2 PB3 PB4 PB5 PB6 PB7 PC0 PC1 PC2 PC3 PC4 PC5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 2 5
OE /Vp p
C6
CE
12 18
4 5 6
E1 E2 E3
W VCC G E
GND
一、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外部数据存储器计掉电保护设计
B1
D2 D3 VCC
R18 100
0. 1 C19
220 C20
二、键盘、显示扩展设计
地址编码器74ls138、8155可编程并行I/O扩展接口
8155内含有256B P17 RAM,2个8位和1个 P16 6位并行I/O口
例如s7为1101 1011
VCC
M0
M1
M2
M3
S1 R1 S5 R2 S9 R3 S13 R4
S2
S3
S4
8 9 10 7 11
CE RD WR IO/M AL E
8 15 5H
R0 S6 S7 S8
6
T M ROUT
R1 S10 S11 S12
3
T M RIN
R2 S14 S15 S16
4
RE SE T
输出行线 先由列线输入全扫描字00H,如果此时行线不全为1,则有键盘输入。 再逐列输入0,如果行线不全为1,说明按键在此列,再由哪一个行线为0 确定具体按键。
R3
二、键盘、显示扩展设计
LED显示器
DS? 1 2 3 4 5 6 7 8 DPY a a b c f b g d e e c d f dp g dp DPY_7 -SE G_ DP
课程设计
任课教师:毛琳
典型工业用仪表
仪表内部结构
仪表外部组成
仪表组成原理
EPROM RAM
模拟量开 关/保持
A/D转换
显示
CPU 0-5V或 4-20mA输出 D/A转换
I/O扩展 8155 键盘
串行口通 讯
一、单片机最小系统(6学时) 二、键盘、显示扩展设计(3学时) 三、单片机串行口扩展设计(3学时) 四、模拟量与数字量转换设计(3学时) 五、数字量与模拟量转换设计(3学时) 六、开关量输入设计(1.5学时) 七、开关量输出设计(1.5学时) 八、单片机系统中看门狗电路设计(3学时)
C6
8 9 10 7 11
CE RD WR IO/ M AL E
6
T M ROUT
3
T M RIN
4
RE SE T 8 15 5H
CE
12 18
4 5 6
E1 E2 E3
பைடு நூலகம்
VCC GND
二、键盘、显示扩展设计
4X4键盘
VCC
M0
M1
M2
M3
S1 R1 S5 R2 S9 R3 S13 R4
S2
S3
S4
U9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OE LE 7 4AL S37 3 17 16 15 14 13 11 10 9 20 Q0 Q1 Q2 Q3 Q4 Q5 Q6 Q7 2 5 6 9 12 15 16 19 8 7 6 5 4 3 2 1 23 22 19 21
VCC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 0 A1 1 O7 O6 O5 O4 O3 O2 O1 O0
CE
12 18
4K EPROM (可选的有27256(32K) /2764(8k))
2 73 2
OE / Vp p
OE输出允许端, 与单片机的PSEN 相连
C6
一、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EPROM存储器扩展电路设计
VCC GND
24 12 18 GND
U4 1 2 3 4 5 6 7 8 13 12 15 14 31 19 18 9 17 16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INT 1 INT 0 T1 T0 E A/VP X1 X2 RE SE T RD WR RXD T XD AL E /P PSE N 10 11 30 29 8 05 1 P00 P01 P02 P03 P04 P05 P06 P07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 4 7 8 13 14 17 18 1 11
2 73 2
OE /Vp p
C?
CE
一、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电路设计
7 4AL S13 8 1 2 3 A B C Y0 Y1 Y2 Y3 Y4 Y5 Y6 Y7 15 14 13 12 11 10 9 7 U9 3 4 7 8 13 14 17 18 1 11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OE LE 7 4AL S37 3 Q0 Q1 Q2 Q3 Q4 Q5 Q6 Q7
R? R? R? R? R? R? R? R? RE S2RE S2RE S2RE S2RE S2RE S2RE S2RE S2
DS? 1 2 3 4 5 6 7 8 DPY a a b c f b g d e e c d f dp g dp DPY_7 -SE G_ DP DS? DPY a a b c f b g d e e c d f dp g dp DPY_7 -SE G_ DP DS? DPY a a b c f b g d e e c d f dp g dp DPY_7 -SE G_ DP DS? DPY a a b c f b g d e e c d f dp g dp DPY_7 -SE G_ DP
U6 1 2 3 6 4 5 A B C G1 G2 A G2 B 7 4ls1 38 Y0 Y1 Y2 Y3 Y4 Y5 Y6 Y7 15 14 13 12 11 10 9 7 CS2 CS3 G1 G2 A B C P22 P23
U8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D0 AD1 AD2 AD3 AD4 AD5 AD6 AD7 PA0 PA1 PA2 PA3 PA4 PA5 PA6 PA7 PB0 PB1 PB2 PB3 PB4 PB5 PB6 PB7 PC0 PC1 PC2 PC3 PC4 PC5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 2 5 O9 O1 0 O1 1 O1 2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P24
P17 P16 P22 P23
8 9 10 7 11
I/O与RAM CS2 选择线 CS3 G1
G2 A B C
CE RD WR IO/M AL E
6
T M ROUT
P24 3
T M RIN
4
RE SE T 8 15 5
二、键盘、显示扩展设计
单片机与8155接口设计
U4 1 2 3 4 5 6 7 8 13 12 15 14 31 19 18 9 17 16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INT 1 INT 0 T1 T0 E A/ VP X1 X2 RE SE T RD WR RXD T XD AL E / P PSE N 10 11 30 29 8 05 1 P00 P01 P02 P03 P04 P05 P06 P07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VCC 3 4 7 8 13 14 17 18 1 11 7 4AL S13 8 1 2 3 A B C Y0 Y1 Y2 Y3 Y4 Y5 Y6 Y7 15 14 13 12 11 10 9 7 U9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OE LE 7 4AL S37 3 17 16 15 14 13 11 10 9 20 Q0 Q1 Q2 Q3 Q4 Q5 Q6 Q7 2 5 6 9 12 15 16 19 8 7 6 5 4 3 2 1 23 22 19 21
R0 S6 S7 S8
R1 S10 S11 S12
R2 S14 S15 S16
R3
二、键盘、显示扩展设计
8155与4X4矩阵键盘接口设计
输入列线
U?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D0 AD1 AD2 AD3 AD4 AD5 AD6 AD7 PA0 PA1 PA2 PA3 PA4 PA5 PA6 PA7 PB0 PB1 PB2 PB3 PB4 PB5 PB6 PB7 PC0 PC1 PC2 PC3 PC4 PC5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 2 5
24
U4 1 2 3 4 5 6 7 8 13 12 15 14 31 19 18 9 17 16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INT 1 INT 0 T1 T0 E A/VP X1 X2 RE SE T RD WR RXD T XD AL E /P PSE N 10 11 30 29 8 05 1 P00 P01 P02 P03 P04 P05 P06 P07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