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具鉴赏

合集下载

27种常见的茶具及其详细介绍

27种常见的茶具及其详细介绍

27种常见的茶具及其详细介绍一、基础茶具1、盖碗: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相传盖碗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发明的,崔宁与其女都喜爱喝茶,那时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但茶杯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固定,这便是最早的盖碗。

盖碗早期是个人使用,冲泡与饮用合二为一,这时的盖碗就有如杯子一般。

今天的盖碗更多被当作茶壶来使用,因为使用盖碗泡茶更易于观察汤色和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茶壶来得方便。

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器皿,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盖碗被茶友称为“万能茶具”,各种茶都可以用盖碗来完成冲饮。

拿盖碗的手法很重要,错误的手法就会使得手被烫到成为常态,食指第一关节按在盖钮的边沿,拇指中指抱对点两手指抓住盖碗边缘,搭配食指三点一线拿稳盖碗。

2、公道杯:又称匀杯、分茶器。

使用公道杯倒茶,可以保持倒出来的茶汤口感尽量一致,避免了每个人喝到的滋味不一样,由此也升华到了精神层面,继承了“公道”精神。

“公道”出自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礼记•礼运》,意为“天下为公”,强调的是公平、客观、合理的原则。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浮梁县令,为了迎合朝廷喜好,特别是为了讨好皇帝朱元璋,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们限期研制一种特别的瓷器——九龙杯。

这种杯子因其特殊的构造或寓意,如具有公平均衡的特性,而被皇帝赐名为“公道杯”。

从此以后,“公道杯”不仅成为了宫廷御用之物,也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和茶道、酒文化中的重要器具,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公正、平等精神的崇尚和追求。

选公道杯一般要略大于所用的壶或盖碗,满足每一道茶且出汤能沥干水分的要求。

公道杯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以称手为宜。

再检查一下出水口是否断水利落,断水时不易沿着杯子外壁流的为好。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

1990年10月起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收藏有4000多件展示我们茶文化和历史文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馆藏的历史茶具。

本文根据2011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整理而成,收集了馆藏的历代茶器精品,由于信息量过大,将以朝代划分,分为四期向大家推送,今天为大家送上“唐以前、唐及五代”茶器。

图片翻拍自书籍,存在色差,不过已经将质量保存在最大。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下邮箱,我们绘给你发送未经压缩的大图。

良渚文化灰陶双鼻壶直口,圆形腹,圜底,口部两侧有耳,中穿小孔,俗称双鼻壶。

灰色陶胎,快轮拉坯而成,器薄匀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远有些剥落。

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成茶具的源头。

春秋原始瓷弦纹碗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

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陆羽《茶经》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盘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两侧有耳。

此原始瓷三足鼎器型仿青铜器,系陪葬用的明器。

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经饮茶,煮茶是当时的主要的饮用方式。

汉青铜兽耳釜敛口,鼓腹下垂,圆底。

口沿有双耳,设计成螭龙的双角向内,龙首向外张昂,龙身为圆环形,龙尾上翘。

造型灵逸,构思巧妙。

汉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之记载。

饮茶在司马相如等文人中已经较为普遍,当时以煮茶为主。

此青铜茶釜系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汉代的饮茶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原始瓷灶模型系陪葬的明器。

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南朝青釉点褐彩刻莲瓣纹盏托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

波涛汹涌都不知 横箫自向船中坐——菏泽元代古沉船出土茶具鉴赏

波涛汹涌都不知 横箫自向船中坐——菏泽元代古沉船出土茶具鉴赏

子 ,其 形 若 罂 ,而 盖 、嘴 、柄 皆 具 ” 。唐 代 的茶 壶 类 似 瓶 状 ,腹
部 大 便 于 装 更 多 的 水 , 几小 利 于 泡 茶 注 水 ,盛 行 于 唐 中期 至宋 。
棺 ” ( ), 宋 元 时 称 之 : 碗
“ ” 或 “ ” , “ ” 即 为 瓯 盏 瓯
及底 部 , 自然 垂 流 多 不 到底 ,底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 了。唐
代 人 把 茶 壶 称 “ 子 ” ,其 意是 注
指从壶嘴里往外倾 水 ,据 《 资暇
录 》载 : “ 和 初 f 元 8 6 , 元 公 0年 唐 宪 宗 时 ) 酒 犹 用 樽 杓 … … 注 酌
图4青 白釉 双 系执 壶
内 的 托 圈 增 高 ,有 的 盏 托本 身 就
仿 佛 是 盘 子 I加 了一 只 小 碗 ,菏 二 泽 出 土 的 钧 窑 盏 托 即 属 这 一 款
式。
中显得庄重 。明代冯可宾在 《 茶
录 》 中写 道 “ 壶 以小 为 贵 ,每 茶
客 小 壶 一 把 ,任 其 自斟 自饮 方 为
足无 釉 ,露 深 黄 色胎 ;近底 部呈 现 厚 重 的 流釉 现 象 , 口沿 处 泛 紫 褐色。该盏托为钧窑典型器物 , 形 体 秀 丽 轻盈 ,姿 态 洒 脱飘 逸 ,
观之 给 人 以赏 心悦 目之感 . . 盏 托 , 由托 盘 发 展 而来 的一 种 常 见 茶 具 。 瓷 盏 托 出 现 于 东 晋 ,盛 行 于南 北 朝 ,并成 为 当 时 风行 的 茶具 。 到 了宋 元 时期 ,盏 托 几 乎 成 了 茶 盏 同定 的 附件 ,托
完 整 的 盏 计 有 5 ,现 择 两 件 j 件 以介绍 : () 1(图 5 图 6)高 37 1 盏 一 .f

中国唐代陶瓷茶器的审美与文化

中国唐代陶瓷茶器的审美与文化

中国唐代陶瓷茶器的审美与文化如今以茶会友就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品茶即是一种高雅而又韵味的享受,品茶水的清香,赏茶器的秀美,回味生活的无穷乐趣。

茶器种类繁多,但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仍然是各类陶瓷茶器。

中国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加提高了文化品位。

1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的必然性及唐代茶器的艺术价值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而走向了统一,发展到唐朝,其国力强盛,国泰民安。

在这种新的时代面貌下,“万象更新”,文学艺术百花齐放,此一时期的美学风格可以用“磅礴大气”来概括。

在一个社会中,无论是哪个时期,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支撑永远是艺术成功的保障,因此,在此阶段的艺术的任何领域,如陶塑、陶瓷、诗歌、书法、绘画等空前繁荣,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但都是在共同的审美文化之下的,都体现出一种“磅礴大气”、“恢宏壮阔”的时代精神。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大促进了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各种不同风格、具有不同特色的窑系,其中尤以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最为著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辉煌场面。

唐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全面发展的时期,黑瓷,尤其是北方黑瓷也取得很大成就。

从唐墓出土瓷器情况看,黑瓷器物的种类、数量和艺术性方面不比青瓷和白瓷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唐墓黑瓷出土不少。

在晚唐代,“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铜和彩瓷茶器逐渐代替金银茶器。

在唐代宏伟壮阔的时代精神和整个社会呈现出的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下,彩瓷茶器也迎合了唐代热烈的气氛而出现,在造型上也是唐代一贯的气势和风格:浑圆饱满、轮廓线条柔和,只是在釉色上运用了彩绘装饰技术,并装饰以丰富的图案,浑朴中透出明丽的格调,显示出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格调。

这些茶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有些品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

2唐代茶器的文化与审美(1)青瓷茶器。

最全品茗杯图鉴|品茗杯基本分类和杯型图(茶器篇)

最全品茗杯图鉴|品茗杯基本分类和杯型图(茶器篇)

最全品茗杯图鉴|品茗杯基本分类和杯型图(茶器篇)品茗杯主要用来品茶及观赏茶的汤色,也有人称之为单杯、个人杯、主人杯等。

在爱茶人的眼里,它不只是一个品茶的器皿,也是彰显自己个性的心爱之物。

不同个性、不同品位的人喜欢的器型、花纹、材质都会不同,有时不同的茶也需要不同的杯子搭配品饮。

接上一篇《紫砂壶基本分类》,本文帮大家梳理一下品茗杯的基本分类!一、品茗杯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四类(紫砂、瓷、陶、玻璃):定义: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间的陶瓷制品。

特点:结构紧密,接近瓷化,颗粒细小有质感,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紫砂可塑性佳,这样的材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材料。

因此紫砂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定义:瓷器制品是由高岭土、瓷石、石英石、莫来石等,经过1200摄氏度~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简介: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

经过3000多年的演变,现代瓷器根据烧制方法不同,显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现在大多提起这些窑名,就会联想起不用特点的瓷器,如: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柴窑和建窑。

关键词:开片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每一个汝窑的品茗杯在开片后,裂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关键词:绝版官窑特点是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时间:2018-08-30 来源: 编辑:花未央阅读: 1545 次手机版茶具,古代又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到唐代,“茶具”的说法在唐诗里就很多了。

宋代皇帝将茶具作为赐品,可见它地位很高。

古代茶具的材质,唐宋主要以陶瓷制品居多,逐渐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饮茶文化与中国人的情怀如影随形。

那么古人是怎么对待茶的呢?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从陆羽的《茶经》中,“茶人负以采茶也。

” 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茶道二十四器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2.筥(jǔ)是装炭用的竹篓,形状有圆有方,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3.炭挝(tàn zhuā)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策亦称为火筷。

又圆又直,顶端扁平,取炭用。

多以铁或熟铜制成。

5.鍑(fù)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

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银鍑。

6.交床为十字交叉形器物,将上面木板中间挖去一块,用于安置鍑。

7.纸囊又白又厚的藤纸双层缝制而成的纸袋,用于储藏烤好的饼茶,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则罗合实为两样东西,罗为筛茶末用的细眼筛子,合为存茶末的盒子,罗与合配合使用。

则,量茶之多少。

10.夹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长,用于夹烤茶叶之用。

小青竹所制茶夹烤茶时将小青竹的水分与香气同时烤出,借竹香可增进茶滋味。

11.水方用以贮生水,容量约为一斗,也即10升左右。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用剖开的葫芦制成,又有用木头雕凿而成,用于舀水。

14.竹荚一种用竹子、桃木、柳木等所做的筷子。

一尺长,两端用银片包起,煎茶时用以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亦是艺术。

宋代,正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茶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的茶具种类丰富,其中有不少茶具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使用。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一、茶盏宋代茶盏的特点是小巧玲珑,常为善于制作小器物的文房雅士所偏好。

茶盏造型整洁,线条流畅,器形恰到好处,具备实用与美观的双重功能。

茶盏的物料多样,有瓷质、陶质、武泥质等,其中以南方各地的瓷器为主。

二、茶壶宋代茶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显得宜且美,富有中国古典美学特色。

宋代茶壶细节刻画,特别是壶嘴和壶钮雕刻异常精致,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水平。

此外,宋代茶壶的种类也很多,有单耳壶、双耳壶、三耳壶、四耳壶、把釜、竹叶壶、柿子壶等。

三、茶碗宋代茶碗种类很丰富,一般分为白胎青花、黑胎青花、青白釉等,也有少数为五彩钧窑茶碗。

宋代茶碗的造形与波纹、圆腰、挺口、折沿等多种造型形式,造型端庄大方,质感硬实,表面光滑细腻,施釉匀称,釉色清新雅致。

四、茶筅茶筅是中国茶文化中,重要的茶具之一,为制作星耀杏仁茶和碾茶时必备的工具。

宋代茶筅制作考究,通常采用优质的竹子、等粗细、坚硬、无虫蚀的竹筋或者竹秆为材料,根据筅的不同目的,其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茶筅具有质轻、柔韧、弹性好等优点,能够帮助茶叶散发香气。

五、茶置宋代茶置相比唐代而言,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所提升。

茶置多采用铜制,造型美观大方,手工精细。

茶置的型制也比较丰富,有圆形、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种形状,有些茶置还附带有香盒、水仙花器等配件。

六、茶盘宋代茶盘种类也相对丰富,有小巧玲珑的茶盘,也有大型的大摆盘等多种形状。

茶盘的材质,有瓷器、木器、金属器等多种材料。

而在工艺方面,制作茶盘常常崇尚小巧玲珑的风格,注重工艺技法和纹饰的刻画,更显得精致华美。

总之,宋代茶具的种类虽多,但其共性之处在于节制、端庄、雅致等风格,表现出当时当地茶韵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功夫茶”是一种泡茶技艺,不仅由于煮制和啜饮时费功夫,且泡茶用具也十分讲究,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1.孟臣壶又称“孟公壶”、“孟臣罐”。

泡茶用具,紫砂茶具,适宜于冲泡乌龙茶,为功夫茶茶具之一。

宜兴惠孟臣制,多为赭石色,壶小如香橼,器底刻有“孟臣”钤记。

清代施鸣保《闽杂记》中载:“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臣壶。

”其标准是“小、浅、齐、老”,小指容量少;浅指壶小水浅能酿味,能翻香,不蓄水,会翻泡;齐指壶嘴、口、把三点能平成一线,制作精细;老器物者为贵,使用时间越长越好,“锈”厚时香重。

清“孟臣”款朱泥水平壶(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2.若琛杯又称“若琛瓯”。

白瓷质饮具,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品饮功夫茶茶汤用。

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将若琛所作。

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

1832年的《厦门志》中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

”3.玉书茶碨又称“玉书碨”。

煮水器,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约200ml。

闽南、粤东和台湾人称瓷质水壶为“碨”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便于观察煮水过程。

“玉书”解释有二:一说水壶设计制造者的名字;二说壶出水时宛如玉液输出,故称“玉输”,因“输”字不吉祥,取谐音为“玉书”。

使用时,置于汕头风炉上急火烧之,水开时,碨盖一开阖,卜卜有声,此时即可冲泡茶叶。

4.汕头风炉又称“潮汕风炉”。

煮水燃具,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

黏土烧制的红泥小火炉,高温下遇水不裂。

外形如鼎,通红古朴,长形,高约20厘米,置碳的炉心既深又小,有盖有门,通风性好。

汕头风炉是玉书茶碨的配套器具,由风炉改进而来,其炉口大小与碨底相称,燃料一般用白炭,也有讲究的茶友会用橄榄核碳。

二、现代意义上的功夫茶具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茶文化的发展,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精美,成套茶具的组合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曜变斑盏
定窑白釉盏托 宋 高6.5cm 口径8.6cm 足径8.2cm
哥窑八方碗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 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黑釉盏 宋 高7.5cm 口18cm 底径5cm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高6.8cm 口径16.4cm 足径4.9cm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宋 高9.6cm 口径16.2cm 足径4.9cm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宋 高9.6cm 口径16.2cm 足径4.9cm
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 高6cm 口径12cm 足径4cm
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日本大阪东洋美术馆所藏 宋建窑油滴盏照片 此盏在日本被定为“国宝” 全日本仅存两件 中国竟无存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yi) 唐 高8.5cm 口径19.3cm
琉璃茶碗拓子
南北朝青釉刻莲花纹托瓷盏
青釉花口高足杯 唐 口径8.5cm 足径4.5cm 高4.5cm
邛崃(qionglai)窑 黄釉茶铫
釉莲花纹茶盏及茶托 高13厘米 盏高8.9厘米 苏州市博物馆
晚唐 定窑白釉唇口玉壁底碗
五代 白釉凤炉 茶鍑高15.6cm 以鍑煮,安炊之,勿令疾沸
五代 定窑白釉瓷茶臼
越窑海棠式杯 唐 口径13.2-8.2cm 足径5.8cm 高6.6cm
「 宋 系 列 」

宋的时代
到了宋代,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宋人对茶艺精益求 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北宋 青白釉盏托 14.6cm
清乾隆 景德镇窑 豆青釉蜂蝶纹瓜式茶壶
清乾隆 景德镇窑 菊瓣朱漆盖碗
清末民初 锡制 诗文公道杯 老紫砂茶器
「 古 画 系 列 」

唐 韩熙载夜宴图
韩师训墓壁画 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 将进茶图 [辽]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窗清供代 玳瑁盏
元代 青花八棱执壶
元代 青花凤凰牡丹纹执壶
元代 高足杯
「 明 清 系 列 」

明清的时代
明清返璞归真的茶风,为茶具走向辉煌提供了有利条 件。使茶具的发展终于步入正轨,并达到顶峰,景德镇甜白 瓷和青花瓷铸就了瓷业的一段辉煌,宜兴紫砂茶壶更是庞大 茶人的至宝。 中国茶具的发展之道,是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繁 趋简,从古朴、富丽再趋向淡雅的返璞归真的过程,从茶具 就可品出时代的茗韵。
明代 僧帽壶 时大彬
明 惠孟臣 朱泥梨壶
明万历 青花折技花纹提梁壶
明永乐 青花压手杯
崇祯年造款 白泥炉和红陶横把茶器
崇祯年造款 白泥炉和红陶横把茶器
崇祯年造款 白泥炉和红陶横把茶器
大明正德年 壶身附有浙江巡抚珍藏及满文
清康熙 十二月花神杯之一
清乾隆 矾红三托盖碗
清 彭年制 曼生铭 半瓢壶
宋 天青釉盏托盘 口径16.8CM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宋代 汝瓷青釉盏与盏托
耀州窑青釉刻花瓷汤瓶
耀州窑青釉六出花瓣瓷碗
耀州窑青釉盏托
「 元 系 列 」

元的时代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 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 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 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 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 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茶具鉴赏
——经历时代的沧桑
完备配套的唐代茶具 鼎盛兴隆的宋代茶具
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 创新定型的明代茶具 异彩纷呈的清代茶具
「 唐 系 列 」

唐的时代
其实在汉代茶具已问世,但它还基本停留在与食器、酒器混用的阶 段,自成体系的专用茶具还没有诞生,这一时期为茶具的萌芽阶段。 到了唐代,稳定的社会,安乐的生活,使人们对茶的认识更为深刻, 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饮茶风气十分深厚,品茶成为士大夫追求雅趣, 以茶会友,精神享受的时尚。茶圣陆羽是这场革命的倡导者、组织者和 参与者,他亲自设计制作了一套从煎煮、点试到饮用、清洁、收藏一应 俱全,内容丰富的茶具。一套古朴实用而又妙趣横生的茶道文化得以形 成,从此,中国茶具文化的里程碑树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