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泡茶和品茶的器具,它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茶具以及对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的独特滋味。
茶叶的泡制和饮用方式逐渐发展,茶具也随之出现。
最早的茶具是简单的陶器或竹制器皿,用于煮沸茶水和盛放茶叶。
二、茶具的发展历程1. 古代茶具:在中国古代,茶具的发展经历了陶器、竹制器皿、铜器等不同材质的阶段。
古代的茶具多为简单的壶、碗和杯子,用于泡茶和品茶。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了高峰,茶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具的种类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茶壶、茶碗、茶盘等不同种类的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成为了茶具制作的代表。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
在明代,青花瓷茶具成为主流,制作精美的青花瓷茶壶、茶碗等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代则以景德镇瓷器为主要代表,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精湛,茶具的质量和美观度都得到了提升。
4. 近现代茶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茶具的制作材料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质制作,制作工艺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茶具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度,不同风格的茶具在市场上层出不穷。
三、不同类型的茶具1. 茶壶:茶壶是最常见的茶具之一,它用于煮沸茶水和冲泡茶叶。
茶壶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紫砂茶壶、瓷茶壶、玻璃茶壶等。
不同的茶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茶叶,能够更好地发挥茶叶的特点。
2. 茶杯:茶杯用于品尝茶水,它的设计也有讲究。
茶杯的形状和材质会影响茶水的口感和气味。
常见的茶杯有瓷杯、玻璃杯、紫砂杯等。
3. 茶盘:茶盘是用于盛放茶具和茶水的器皿,它能够起到收集茶水和保持茶具整洁的作用。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历史悠久且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茶具古代茶具最早浮现在中国,最早的茶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当时的茶具主要是用陶器制作,如茶碗、茶壶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以功能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茶具也得到了改良。
茶碗开始浮现釉面装饰,茶壶则采用了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使得茶具更加耐用和美观。
此时的茶具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具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具多采用青花瓷制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茶具收藏家们的宝贝。
清代则浮现了精美的紫砂壶,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被誉为“茶具之王”。
4. 近现代茶具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也发生了变革。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制作,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茶具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例如带有过滤器的茶杯、保温效果好的真空壶等。
5. 茶具的国际化茶具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茶具的国际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具的传入和融合,例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具文化;二是茶具的出口,中国的茶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茶爱好者的爱慕。
总结: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简朴器具到现代的多样化茶具,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象征。
茶具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茶具的发展史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简史。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
据传,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开始采摘茶叶。
起初,人们将茶叶直接煮水饮用,没有专门的茶具。
随着茶叶的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茶叶的煮沸温度和时间的重要性,于是茶具逐渐出现。
二、茶具的发展1. 早期茶具早期的茶具主要是以陶器为主,如陶壶、陶杯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制作工艺粗糙,但已经满足了基本的茶叶沏泡需求。
2. 宋代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具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出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宋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青瓷茶壶、白瓷茶杯等。
3. 元代茶具元代茶具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创新性。
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元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铜茶壶、铁茶杯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茶具的专门制作工坊,使得茶具的生产更加规模化。
4. 明代茶具明代是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明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紫砂茶壶、青花瓷茶杯等。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
5. 清代茶具清代茶具在形式和工艺上都有所创新。
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清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景德镇瓷茶壶、粉彩瓷茶杯等。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茶具制作工艺,如釉下彩、鎏金等。
三、茶具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茶具的形状逐渐趋于多样化,从最初的简单壶杯,发展到了茶盘、茶船、茶碗等多种形式。
茶具的功能也逐渐扩展,除了用于沏茶和品茶外,还可以用于展示和欣赏。
茶具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陶器,发展到了瓷器、铜器、铁器等多种材质。
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茶具的选择。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陶坛藏法:用牛皮纸或其他较厚实的纸把茶叶包好,放入陶坛内的四周,中间放石灰包以防潮,并用棉花垫于盖口,减少空气交换,储存效果非常好,但比较麻烦,适合较大量,长时间的存茶。
罐藏法:大多数家庭都宜采用这种方法,即把茶叶放在金属或纸质的罐里密封,好处是取用十分方便。
为了更好的保持罐内干燥,也可以放一小包干燥剂。
袋藏法;应选择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塑料袋,把茶叶放进去密封即可,可与盒藏法混合使用。
暖水瓶贮存法:把散装的茶叶放入完好的.暖水瓶或保温瓶中,要装实装足,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留存量,然后用软木盖塞紧,外缘用白蜡涂口密封即可。
冰箱藏法:把茶叶放进冰箱储存是一个好方法,但一定注意把茶叶密封好,别让茶叶变成了冰箱里的“除臭剂“”。
干燥剂贮藏法:使用干燥剂,可使茶叶的贮存时间延长到一年左右。
但是不同种类的茶叶要选择不同的干燥剂,如贮存绿茶可用块状未潮解的石灰,贮存红茶和花茶可用干燥的木炭。
另外,茶业普遍具有怕潮湿、怕光照、怕异味的特点,因此储存茶叶时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容器应密闭;避免光线直射;放置于干燥通风处;选择干净无异味的盛器,以防茶叶变质。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时间:2018-08-30 来源: 编辑:花未央阅读: 1545 次手机版茶具,古代又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到唐代,“茶具”的说法在唐诗里就很多了。
宋代皇帝将茶具作为赐品,可见它地位很高。
古代茶具的材质,唐宋主要以陶瓷制品居多,逐渐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饮茶文化与中国人的情怀如影随形。
那么古人是怎么对待茶的呢?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从陆羽的《茶经》中,“茶人负以采茶也。
” 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茶道二十四器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2.筥(jǔ)是装炭用的竹篓,形状有圆有方,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3.炭挝(tàn zhuā)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策亦称为火筷。
又圆又直,顶端扁平,取炭用。
多以铁或熟铜制成。
5.鍑(fù)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
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银鍑。
6.交床为十字交叉形器物,将上面木板中间挖去一块,用于安置鍑。
7.纸囊又白又厚的藤纸双层缝制而成的纸袋,用于储藏烤好的饼茶,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则罗合实为两样东西,罗为筛茶末用的细眼筛子,合为存茶末的盒子,罗与合配合使用。
则,量茶之多少。
10.夹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长,用于夹烤茶叶之用。
小青竹所制茶夹烤茶时将小青竹的水分与香气同时烤出,借竹香可增进茶滋味。
11.水方用以贮生水,容量约为一斗,也即10升左右。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用剖开的葫芦制成,又有用木头雕凿而成,用于舀水。
14.竹荚一种用竹子、桃木、柳木等所做的筷子。
一尺长,两端用银片包起,煎茶时用以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古代:在古代,茶叶包装主要采用简单的纸张或布袋。茶叶被包装成各种形状,如方形或 卷曲,然用纸张或布袋包裹起来。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茶叶包装开始出现一些创新。茶叶开始被装在竹篮、竹筒或陶罐中 ,这些容器可以更好地保护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
近代:进入近代,茶叶包装逐渐进入工业化阶段。在20世纪初,茶叶开始采用铁罐、锡 罐等金属包装,这些包装材料可以更好地保护茶叶免受潮湿和氧化的影响。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20世纪中叶:在20世纪中叶,茶叶包装开始采用纸箱和纸袋。这种包装形式更加便捷和 经济,逐渐成为主流。
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现代茶叶包装更加多样化和创新。茶叶袋、 茶叶罐、茶叶盒等各种形式的包装出现,并采用了更多的环保材料和设计元素。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茶叶包装也开始注重网络销售的需求,出现了便携式包装、 小包装和礼盒包装等形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场景。
总体而言,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不断适 应着消费者的需求和时代的变迁。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华再欣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
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以后才作为饮品。
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改变,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
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1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反映了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名”荼”,《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
因茶味苦涩,故又称“苦荼”。
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漆、荼、蜜……皆纳贡之。
”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把茶叶作为贡品。
因此,最早将茶作饮料的地方,估计是巴蜀地区。
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受其影响,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已传播到长江中下游。
从上述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来看,首先是神农最早发现茶,是作为治病的药物,消炎解毒。
其使用方法是生嚼茶叶吞服,或口嚼茶叶用于外敷。
其后,古人发现茶叶还有帮助消化肉食的作用,就将茶叶加入粮食中一同煮食(即羹饮),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发现比饮水解渴,且能振奋精神,清除疲劳,便煮成茶汤饮用,逐渐发展成为用作解渴饮料。
因此,茶叶作为饮料是从粮食用发展而来的。
原始社会,古人是把茶叶当作一种药物和菜蔬食用的,他们从茶树上采摘茶叶后,直接用嘴咀嚼,根本谈不上使用茶具。
只有当古人从茶叶的生嚼,进入羹饮,并使茶叶逐步成为日常饮料时,专用茶具才有产生的可能。
茶叶何时成为日常饮料的呢?至今尚无统一看法。
陆羽提出,茶成为饮料,“闻于鲁周公”。
表明饮茶始于春秋战国。
三国·陈寿的《吴志·韦嚼传》中“以茶代酒”的典故,认为饮茶始于三国。
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中,提出我国饮茶始于魏晋。
但从西汉王褒《僮约》中要家僮煮茶、买茶、净具等茶事活动来看,可见自秦至汉,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饮茶之风已逐渐流行开来。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建州沈屯田
寄新茶 》 夜火焙紫饼 。 价与黄金齐, 包开 :“春芽研白膏, 远及芦底井 。一啜同醉翁, 思君聊 青箬整 。碾为玉色尘,
[ 6 ] ( P171 ) 引饮 。 ”
直到现在也依旧有茶叶使用这种储藏方法,比如云 南一带包裹七子饼茶的材料还是采用当地生产的竹笋 壳包装 。 箬叶包裹后需要再用茶焙进行干燥 。茶焙这类器具
[ 1 ] ( P78 ) ” 宋赵汝砺著 裹以蒻叶, 笼盛之, 置高处, 不近湿气 。
装茶很是震惊,由此可见宋代以纸包茶或是以木盒装茶 都是可行的 。 宋人也有以磁 ( 瓷 ) 瓶贮放散茶的方式, 在周必大的 《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跨日注二瓶 》 : “尚书八饼分
[ 11 ] ( P1612 ) ” 梅尧臣还曾收到友人寄 闽焙, 主簿双瓶拣越芽 。
[ 1 ] ( P107 ) 缄藏之 。阴润勿开, 终年再焙, 色常如新 。” 宋徽宗
作遗新茶 》写道 : “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 。 每饼包青 箬, 红笺缠素 ? 。 ”
[ 6 ] ( P391 )
《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 :“建
[ 6 ] ( P415 )
安太守置书角, 青箬包封来海涯 。”
罂也是以瓷器做的 。 杨万里 《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
[ 12 ] ( P189 “瓷瓶蜡纸印丹砂, 药三首 》 日铸春风出使家 。 ” 张
《许深父送日铸茶 》 镃 谏省初颁越岭 :“短笺欣见小龙蛇,
[ 13 ] ( 卷六 茶 。瓷缶秘香蒙翠箬, 蜡封承印湿丹砂 。” P98 )
吴自
《梦梁录 》 牧 中记载:“径山采谷雨前茗, 以小缶贮馈之 。”
[ 2 ] ( P51 )
图片
五十年代七子饼茶
指出了它的保养功能 。 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也就是 《茶经 》中的 “棚 ”和 “育 ” “茶焙 ” 《茶录 》 “茶 ” , 宋人称之为 器篇中提 。 在蔡襄 到:“茶焙, 编竹为之, 裹以蒻叶, 盖其上, 以收火也; 隔其 中, 以有容也 。纳火其下, 去茶尺许, 常温温然, 所以养茶
[ 1 ] ( P759 ) 《僮约 》 “烹荼尽具 ” “武阳买荼 ” 文书 中已有 以及 的
图片
湖州出土汉代青瓷瓮局部
唐代茶叶主要是制作成饼茶再进行煮饮,另外也有 《茶经 》 “粗茶 、 散茶的存在 。 从陆羽 记载看, 唐代的茶有 。 [ 2 ] ( P165 ) 散茶 、 末茶 、 饼茶 ” 相应的,储藏方式也有所不同 。 饼茶是比较常见的 形式, 常用纸或绢类等细薄丝织品来包装储藏 。 这种包装储藏方式在唐代诗歌中多有出现 。当时人 们以白纸或白绢包装储藏后,在包装表面题写相关的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日高丈 句 。 比如卢全 中就提到 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
[ 6 ] ( P278 ) “远走犀兵至蓬巷, 《吕晋叔著 青箬出箧封题加 。 ”
审安老人的 《茶具图赞 》 中将茶焙命名为 “韦鸿 炉” 。
[ 1 ] ( P151 )
图片
韦鸿炉
这种用火来藏茶的方式在唐代已有,这种方式非常 不方便又有将茶饼烤焦的问题,因此宋代在唐人藏茶方 法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方法,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 。 宋徽宗 《大观茶论 · 藏焙 》 :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 减, 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 。要当新芽初生即焙, 以去水陆 风湿之气 。 焙用熟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 分, 亦以轻灰糁覆, 良久即置焙篓上, 以逼散焙中润气 。 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 之。 火之多少, 以焙之大小增减 。 探手炉中, 火气虽热, 而 不至逼人手者为良 。时以手 譞 茶体, 虽甚热而无害, 欲其 焙火如人体温, 但能燥茶皮肤而 火力通彻茶体尔 。或曰, 已, 内之湿润未尽, 则复蒸矣 。 焙毕, 即以用久竹漆器中
[ 3 ] ( 上册 三道印 。 ” P970 )
记载 。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市 场上买卖, 并进入了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 。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在一座东汉晚期的砖 1990 年, 室墓中 , 清理出一只完整的青瓷贮茶瓮 , 高 33. 5 厘米, 最大腹径 34. 5 厘米 , 内外施釉 , 器肩部有一个“荼 ” 字, 被认为是汉代民间的贮茶用具 。
“纸囊 ” 另有一种临时的茶饼储藏用具 唐代茶饼碾 。 末之前, 要先放人缓火中炙烤至赤色, 烤炙好的饼茶就放 “纸囊 ” 中。 以纸囊来包装烤过的茶饼 入临时的储藏容器 《茶经四之器 》 “纸囊以剡 有利于保持茶的香气, 中就提到 ” 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以贮所炙茶, 使不泄其香也 。
[ 2 ] ( P114 )
图片 唐铜粉盒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58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唐代还有一种靠火来储藏茶叶的方法 。 在 《茶经二 “棚, 之具 》 中提到 一曰栈 。 以木构于焙上, 编木两层, 高
[ 2 ] ( P51 ) ” 茶之半干, 升下棚, 全干, 升上棚 。 一尺, 以焙茶也 。
“育 ” “育, 还有一种名为 的器具也是类似的功能, 以木制 之, 以竹编之, 以纸糊之 。 中有隔, 上有覆, 下有床, 傍有 门, 掩一扇 。 中置一器, 贮 譝 煨火, 令温温然 。 江南梅雨 [ 2 ] ( P51 ) ” 《茶经 》 “棚 ” 时, 焚之以火 。 育者, 以其藏养为名 。 中 和“育 ” 都是被列入《二之具 》 的篇章中, 属于制茶器具, “育 ” “以其藏养为名 ” 还不属于茶具, 只有 的条目中提到
茶叶是一种很特殊的物品, 它易潮, 易串味, 人们自 古就对茶叶的储藏给予重要的认识 。 随着茶文化的发 展, 茶叶的储藏方式和储藏器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传说神农氏最初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茶叶开始 被人类利用,最初茶叶是用来食用的,取其茎叶嚼用或 入菜,并非作为饮料使用,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叶储藏 概念 。 到了汉代,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 成为商品 。公元前 59 年, 西汉川人王褒在他买卖家奴的
《茶与宋代生活 》 “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中的 梅在 中提到
[ 5 ] ( P23 ) 两款鎏金银茶笼说明唐人也用茶笼贮放饼茶 。 ”
图片
罗合则
另外还有瓷质 、铜质等多种材质的茶盒 。 唐代陶瓷 业兴盛, 已经形成“北白南青 ” 的陶瓷格局, 是以陶瓷制
图片 法门寺出土鎏金飞鸿毯路纹银笼子
作的茶盒也较为常见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萧翼赚 , 传为阎立本所作,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茶 兰亭图 》 画 。 画面描绘了一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画面两 个侍者正在煮茶调茗,画中布置了一组唐人煮茶的茶 具, 地上放着茶床, 床上放着茶碾 、 茶盏托和一盖罐 。 此 盖罐应该是用来盛放茶粉的茶盒 。
《北苑别录 》 :“夫茶之入贡, 圈以箬叶, 内以黄斗, 盛以花 箱, 护以重篚, 扃以银钥 。 花箱内外, 又有黄罗幕之 。 可谓 ” 什袭之珍矣 。
[ 1 ] ( P140 )
《乾淳岁时记 》 清人继壕引用周密 进
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茶, 名北苑试新, 行注释:“仲春上旬, 皆方寸小夸 ( 譧 ) 。 进御止百夸 ( 譧 ) , 护以黄罗软盝, 藉以 臣封朱印外, 用朱漆小匣, 镀金锁 。 青蒻, 裹以黄罗夹 譟 ,
59
农业考古
2014 ·2 《曲洧旧闻 》中提到: 宋代也用纸储藏茶叶的方式 。 “范蜀公与司马温公同游嵩山 ,各携茶以行 。温公取纸为 帖 , 蜀公用小木合子盛之 , 温公见而惊曰 : “景仁乃有茶
[ 1 ] ( P767 ) 具也 。 ” 司马光用纸包着茶叶, 看到范镇用木盒子
在此提出了将茶饼在保藏前先用火烘焙祛除湿气,在放 入已经用过的漆竹器中密封保藏 。 有些茶饼用箬叶包裹甚至不加烘焙而直接密封存 《茶录 》 “茶笼: 茶不入焙者, 放。 宋代蔡襄 中提到 宜密封,
图片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
图片
纸囊
《茶经四之器 》中提到 茶粉的储藏器具称为 “合 ” ,
[ 2 ] ( P114 ) “罗末以合盖贮之 ” 意为罗筛筛下的茶末须用有盖
“合 ” “其 的盒进行储藏 。 材质多样, 陆羽提到的合为竹制 合以竹节为之, 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 盖一寸, 底二寸, 口径四寸 ” 。 [ 2 ] ( P114 )
[ 14 ] ( P161 )
图片
宋钧窑茶入
总体来说,宋代的饼茶主要用箬叶包裹后用茶笼等
图片 福建邵武黄涣墓出土的茶笼
器物进行贮藏,也有用囊或纸进行包装储藏 。 而散茶类 用瓷瓶贮藏 。与唐代一样, 也有用火焙茶的储藏方式, 但 是宋人在唐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密封藏 茶的方式更为方便,一方面减少了烤焦茶饼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既可以防止潮湿又可以防止串味 。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两宋时的斗茶之风在明代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 替,散茶的出现对茶叶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 储藏显得更为重要 。 《茶谱 》 明代朱权的 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本茶书, 里 面记载的饮茶方式继承了唐宋的一些传统方式,又开启 了明清的新风气,其中记载的关于储藏方法延续了宋代 《茶录 》 “茶宜蒻叶而收, 中的方法, 比如其中记载的 蔡襄 喜温燥而忌湿冷, 入于焙中 。 焙用木为之, 上隔盛茶, 下 隔置火 仍用蒻叶盖其上, 以收火器 。 两三日一次, 常如人
2014 年第 2 期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李竹雨
摘要: 茶 叶 是一种很特 殊 的 物 品, 它易潮 , 易串 味, 人 们自 古 就 对 茶 叶 的 储 藏 给 予 重要 的 认 识 。 从 早 期 的 到唐煮宋 点, 再 到明 代 散 茶 兴 盛 , 茶 叶 的加 工方 式 和 品 饮方 式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而 与 之 对 应 的茶 生煎羹 饮, 叶 的 储 藏方 式 储 藏 器具 也 随 之发 生 了 变 化。 关键词: 古 代; 茶 叶 ; 储 藏 ; 器具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2335 ( 2014 ) 02 - 0057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