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共17页word资料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共17页word资料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共17页word资料

《首饰简史》

娥皇女英

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

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西施

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是的,图

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这只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动物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

动物形象历来是中国首饰设计常用的元素,但植物形象就更加普遍,如下图中的这把用作头饰的梳子,背上可不分明是一朵“花”么!

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究竟是何等人间尤物,能让西楚

霸王项羽唱出如此一曲《垓下歌》。

虞姬,一个愿意在动荡乱世随军出征的姬妾,一个可以为爱情自刎的忠烈女子,一个美到倾国倾城至今却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的红尘佳人。虞姬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姬妾,金银珠宝、异珍奇玩自然不计其数。而当时最时髦的东西莫过于琉璃了,这种刚刚被汉民族的顶级能工巧匠掌握的新材料,一定会被拿来佩戴在虞姬的身上。这种色彩无比鲜艳的时髦玩意儿,好像划过上古美学天空的一道闪电,激发出秦汉那种细腻、含蓄中蕴藏的热烈、奔放情感。

琉璃,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比较稀有的属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作为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2467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及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古法琉璃。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

与琉璃并称为“佛教七宝”,具有辟邪,消除压力、疲劳、浊气等负性能量的还有玛瑙。好的玛瑙功能甚多,如此图中,做成玲珑的首饰挂件,不失一番风味。

卓文君

纵观历史,美女很多,才女不少,然而敢爱敢恨的或许就说不上几个了吧?这里,有一个奇女子,美丽聪慧,精诗文,善弹琴,家中富贵,只

可叹年纪轻轻,便守寡娘家。某日席间,一穷书生在其家饮酒奏一曲《凤求凰》,琴声中透出书生横溢的才华,曲中暗含热情而大胆的表白,终于打动该富家女的芳心,使其不顾礼教束缚与现实利害,与穷书生连夜隐遁。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浪漫爱情故事——文君夜奔相如。

两情相悦之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开了间小酒家,放下富家小姐身段,与穷书生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新生活,上图为证。后相如终于成名于天下,入朝为官,这是后话。这里我要说的是,卓文君作为封建时代的富家女,敢于将终身托付穷书生实在难能可贵。且看图中淡妆素抹,荆钗布裙,当垆沽酒的文君怎能不让人心生佩服?要不是耳上还戴着从娘家带出的明月珰,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勤劳贤惠的女子会是一个富家千金。

要知道,在西汉初年,能“耳著明月珰”的可绝对是个有钱人家的夫人或小姐。明月珰即琉璃耳珰,色深蓝,做工精致,大约有两厘米长,两头为圆形,中部很细,犹如缩小的腰鼓。两头有小孔,丝线从中穿过,就能挂在耳垂上。汉代的琉璃类似于现代的玻璃制品,但不够透明,看起来有些像有机玻璃,并且特别轻。

这种材质的耳珰素雅、有品味,很适合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兼才女佩戴。在现代首饰中,或许很少琉璃制品,多的是玛瑙宝石,个人觉得那都过于华贵,所幸,首饰的材质总是多元的,诸位看看这个小瓷锁骨项链中运用的青花瓷是不是也很素雅、有品味,有汉代琉璃耳珰的风格吧?现代首饰中对青花瓷片的结合运用,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素雅品味表露无遗。王昭君

昭君出塞,上图正是此情此境。一身裘袍,手抱胡琴,神情哀婉,长城就在其身后。下马,停驻,或许想多留一会,却又不忍回首,瑟瑟秋风中,

马嘶雁鸣,撕裂心肠。

告别故土,登程北去,离愁别绪在心头、在眉梢,甚至在那紫金钗头。

什么家国,什么和平,或许都太沉重,抛开这一切,她只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就算郁郁愁容,反倒更惹人生怜。你看她那金钗横斜,摇摇欲坠、温婉可怜,实在是柔媚万千。钗,在她那高髻头上熠熠生辉。

大家或许有所不知,钗在这里极合时宜,钗既是一种饰物,也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日后重逢再合一起,这有点像耳环,一对同用,只不过耳环没有分别寄情的用途。只是,昭君的另一半钗在谁的手里?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人们是否能够理解那种痛切的别离?

今人不大使用钗与簪,但这种略为落寞的处境反倒让钗、簪显出一种低调的优雅与奢华,如下图(是不是有一种钗、簪合体的感觉?)

谢道韫

谢道韫,东晋著名才女,王羲之的二儿媳。她不但满腹文采,书法也了得,但却很少有人知晓这个人,可见“王谢堂前燕”,不一定会“飞入寻常百

姓家”。叔父谢安曾问谢道韫:“《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悦。因为这两个典故,时人、后人评谢道韫,都说她“雅人深致”、有“咏絮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据说就是以谢道韫为原型的。

最近在鄂州考古中发现东晋时期的墓穴,从规模上来看应该是名门望族,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王家与谢家,而其中栩栩如生的金质武昌鱼饰品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会不会是这位东晋才女遗落的饰品呢?两晋“道法自然”,以动物形制入饰,可谓深得晋人精髓。

现代人更是把这种动物情态做得惟妙惟肖,下图便是以鹤为主题的戒指。值得一提的是,鹤也是两晋时期非常受文人雅士欢迎的动物,因其灵致,与道家法统颇有渊源,难保不是谢道韫的修行良伴呢。

苏若兰

苏若兰,名苏蕙,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的集大成者。苏若兰的丈夫名叫窦滔,是魏晋时期前秦君主符坚手下大将,因得罪权臣被判流放新疆,

离别前苏若兰一再表白对丈夫的忠贞之情,期待团圆。但窦滔到新疆后另觅新欢,苏若兰得知消息后,强忍悲愤写了841字的回文诗,并一针一针绣在织锦上,史称《璇玑图》,寄给负心郎。窦滔收悉,顿感惭愧,从此夫妻情好如初。宋代黄庭坚有诗云:

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

只有英灵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这首841字的璇玑图,纵横回璇反复逆顺读皆成章句,可组成三、四、五、六、七言诗,共得7958首。每首诗语句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诉如怨,情真意切。读之,伤感处催人泪下,愉快处使人破涕而笑,真可谓妙手天成。这幅璇玑图,曾从苏若兰生活的陕西步步流落江南,南宋才女朱淑真曾得观真迹,大为赞叹。像苏若兰这种天纵才女,该佩戴什么样的首饰呢?对,戒指。她用情如此之深,不佩戴戒指怎么行!

戒指,又名指环、约指、手记。新时期时代用以装饰,汉魏以后,成为寄情定信的物件,用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魏晋时期,据已出土戒指形制,江南多为金玉打底,托嵌宝石,西北多为金银打底,托嵌兽首。而金刚指环,则多为天竺贡品。

如今,戒指已成为婚恋所必须物件,寄情定信功能犹在,只是不知可有古人那般浓烈。而下图戒指中的刺绣工艺,是否会令你想起苏若兰的织锦?苏小小

苏小小,生活于金粉六朝的南齐,因身形娇小,父母便取名小小。本姑苏人,后流落西湖湖畔。父母早亡,与乳母靠家中积蓄过活。苏小小是难得

的自由主义者,她宁愿在青楼为妓,也不愿委身豪门:“人之相知,贵乎知心,岂在财貌!更何况我爱的是西湖山水,假如身入金屋,岂不从此坐井观天;宁以歌妓谋生,身自由,心干净,也不愿闷死在侯门内。”千年之前,有此识见,可谓女中豪杰。

此种不愿受拘束的女子,当以耳环为饰。发饰在古代可谓花样百出,因为发式本身花样百出;现代不再追求那种舞凤飞鸟般的高髻造型,发饰也相应零落了。但耳饰,则越来越花样繁多。耳饰的流行开端,也在新石器时代,因为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陶瓶,两耳都有穿挂耳饰的穿孔。因儒家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对耳垂钻孔一事相当反对,因此耳饰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新石器时代耳饰主要是玦,商周时期则丰富为玦(有缺口)、瑱(玉耳塞,类似无线耳机)、珰(有响儿,类似铃铛)、环(类似今天的耳环)及坠饰(耳坠)等。

六朝时期的耳环、耳坠,大致沿袭两汉形制,古朴中酝酿着一丝繁复。今天的耳饰,早已是头饰的重心,形制百出,广纳材质,如下面这款。其神韵可似六朝?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一)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一) 关于中国“近世哲学”是否具有“近世性”或“现代性”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其答案不取决于这个问题本身,而是与论者对明清之际学术的性质的认识密切相关。因为明清之际代表中国“近世”学术从宋学走向清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上述所谓“近世性”或“现代性”的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述,也可以转陈为这一“转型”是否使中国“近世”哲学“转”出了“近世性”或“现代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原问题本身,我们可以不必急于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如果我们能够先在地对这一问题的前提性话题,即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做一个有针对性的解析,也许对深化原话题的探讨会更有助益。 对于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及其内涵和性质,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②]本文将不具体展开评判各派观点的优劣,但笔者特别强调,对明清之际学术性质的研究和评价,应该注意解决好宋学与清学之间的复杂关联,既要注意宋学与清学之间的革命性与断裂性,又要兼顾二者的继承性与连续性。如余英时先生就认为,“六百年的宋、明理学传统在清代并没有忽然失踪,而是逐渐地溶化在经史考证之中了”③]。这样的看法,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将宋学与清学“合而观之”的态度(这是借用的吴根友教授的说法),这可能更为符合思想史发展的实际,这样的思路对于我们展开下文的讨论和分析也极具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笔者认为,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地加以概括,就是从宋明时期的理气心性之学向清代的经史考证之学的转变。宋明学术的主流话语当然是儒学话语,而宋明儒学的主流话语则是以理气心性之学为核心的理学或宋学话语,但在理学话语之外,宋明时期的儒家思想中还同时存在着两股潜流,一股是经史考证之学,一股是经世致用之学。这两股潜流在宋明儒家思想中虽只占据次要地位,但是在“天崩地陷”的明清之际,由于一一系列内外机缘的共同作用,这两股次要的潜流逐渐演变,蔚成大潮,并终于在干嘉时期一跃成为整个清代学术的主流,由此使儒学的面貌和方向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转折。 一、明亡的冲击与理学的危机 明清之际学术话语的转型,首先是明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的政治和文化后果。江山易代所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社会政治动荡和文化心理震撼,给了当时的知识阶层以巨大冲击。面对明朝土崩瓦解、满洲入主中原的事实,儒家士大夫们痛心疾首,他们痛定思痛,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只有深刻反省前代学术,才能为汉民族政治统治和文化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于是宋明理学的霸权地位及其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宋学的学术理念及其造成的无可挽回的后果遭到严厉批评,从而引发了儒学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危机。 当时的遗民知识分子们普遍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理学的空疏无用和理学家的清谈误国。明亡后流亡日本的大学者朱之瑜在总结明清更迭的历史教训时,把理学比之于能工巧匠的雕虫之技,认为其弊病就在于“屋下架屋”而“无益于世用”。他说:“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况又于其屋下架屋哉?”④]他引南宋事功派学者陈亮为同调,主张“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于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⑤]。方以智指斥宋儒蹈虚空谈,认为“宋儒惟守宰理,至于考索物理时制,不达其实,半依前人”⑥],“空穷其心,则倏忽如幻”⑦]。黄宗羲批评宋明儒者空谈性理,不务实际,招致社会黑暗,民族败亡,他说:“儒者之学经天纬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⑧]傅山亦批评宋明理学家崇尚空谈,不务实事,他说:“宋人议论多而成功少,必有病根,学者不得容易抹过。”⑨]顾亭林认为,理学末流实乃“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⑩],他严厉谴责宋明理学家“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11]。 由理学的教义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面前,显得苍白贫乏。理学家们尽可以把理气心性之论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世界珠宝首饰产业逐步向亚洲地区转移,香 港的珠宝制造业迅速崛起,在世界珠宝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大陆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巨大的 市场潜力,吸引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珠宝商纷纷进入中国。 珠宝首饰发展历程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伴随着改革开发而起步,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2年至1993年,珠宝首饰行业处于发展初期;1993年至2003年,承接黄金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周生生、周大福等一批 优秀的珠宝品牌逐渐进入国内市场,行业发展开始提速。自2003年起,以贵金属制品市场全面开放为标志,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根据中宝协统计,我国珠宝首饰零售规模超5,000亿,过去5年复合增速约13%,是规模增长最为迅速的可选消费品类之一。 珠宝首饰产业链 珠宝首饰上游原材料为:贵金属、翡翠玉石、钻石、珍珠、包装材料。珠宝首饰生产商将原材料 加工为珠宝饰品。?珠宝饰品分为五大类:宝石饰品、贵金属饰品、珍珠饰品、半宝石饰品、人造 珠宝。珠宝首饰行业的下游为产品的最终消费者。珠宝首饰销售渠道为:加盟店、直营店、经销 商、电商平台。 珠宝首饰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鼓励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珠宝玉 石首饰行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珠宝消费的增长,加上人们对珠宝首饰的消 费观念改变,珠宝首饰消费在满足传统婚庆刚性需求外,逐步向情感消费扩展。目前市场建设逐 渐完善,各项标准规范得到落实,综合来看,中国珠宝消费市场前景无限。然而中国珠宝首饰行 业也遭遇发展以下发展瓶颈: 1、行业竞争激烈 由于境内珠宝企业尚处于品牌建设阶段,境内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缺乏明确定位和长远的发展战 略,缺乏强势品牌,缺乏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伴随着终端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厂商开展低层次的 价格竞争,既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2款式设计、制造等关键人才缺乏 珠宝玉石首饰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款式设计、珠宝制造等方面的专业 人才。目前国内尚无饰品制造培训的专门学校,对款式设计人才培养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造 成相关人员紧缺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钻石饰品制造属于传统手工业,是一项非常依赖人工的行 业,而企业内部技术工人培养成本极高,降低了企业的培养意愿,对于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非常 不利。

周大生珠宝品牌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周大生珠宝品牌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周大生大陆第一家专柜开设于1999年的北京王府井百货。之后在第十年2009年时,周大生掀起了“千店计划”的高潮,到年底全国连锁店突破1000家。 近20年的企业发展,历经5代形象更迭,周大生稳扎稳打、厚积薄发,以平均每2.5天开一家店的速度持续扩张,突破行业后市竞争重围,以引领行业趋势的创新产品,改写了珠宝业品牌竞争格局,创造了中国珠宝连锁品牌发展的佳话。 2017年4月27日,周大生(股票代码002867)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2018年4月17日,周大生发布2017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05亿元,同比增长31.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2亿元,同比增长38.77%。周大生珠宝品牌成功上市,知名度大幅提升,上市带来的品牌红利,促使品牌估值大幅提升。 截至2018年7月31日,周大生珠宝门店总数为3014家,其中自营店283家,加盟店2731家,周大生珠宝公司已拥有40个区域运营管理机构,遍布全国32个省市的300多个大中城市,领跑于珠宝行业,铸就珠宝连锁新的里程碑。 周大生珠宝定位于中高端钻石珠宝的主流市场,以标准化为核心,打造体验卖场,打造优质门店,提升用户体验。根据“开大店、开多店、开好店”的渠道拓展策略,实现了重点城市携手优质加盟商,省

会城市布局品牌形象店,三四线城市遍地开花,快速进军城市综合体,全面加快智慧门店建设步伐。 2018年6月20,世界品牌实验室召开第十五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会。自2011年首次入围以来,周大生已连续第8年蝉联《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名由2011年的第179名,跃居2018年的第122名,进步巨大。 未来,周大生在新一轮行业再造中,继续发扬“战略制胜”的传统优势,整合革新,密集布局,向着更宏伟的目标大步前进。

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金奖作品赏析

2018?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金奖作品赏析 历时两个多月的2018?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于7月11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内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此次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办,云南红掌柜珠宝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培养、发现和鼓励具有现代创新设计理念的青年一代珠宝设计师,同时也为东方美学的传承提供新的审美和创意。

本次大赛以“我眼中的中国式时尚”为主题,联合各大高校珠宝设计人才,共同打造出了一批最具有东方时尚品味的珠宝作品,并从中评选出了12件铜奖,6件银奖和3件金奖,同时还评选出了杰出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大赛金奖与银奖作品的指导老师),以及特加设的网络投票人气奖3名。 金奖作品【寓光】 设计师:黄嘉欣 所属院校:香港知专设计学院

设计稿 设计灵感:在作品中,寓意明珠是窗花所遮盖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玉,如同璞玉,璞玉指蕴玉石,每人都有才能,只是一直没有被发现,设计中,窗花的中间都可以清晰看到明珠,意指看到的时候,可以和明珠一样,发光发亮。窗花就像是一个遮盖着明珠的屏障,但在适当的位置却又能看到发光发亮的时候。

实物 点评:在普通的窗花中带出了不普通的感觉,作品中参考了中国古式窗花的经典花纹结合一颗明亮的圆珠,本来空无一物的窗花在明珠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抢眼。 【永恒经典】 设计师:项彩云 指导教师:郭强 所属院校:北京服装学院

设计稿 设计灵感:此首饰作品,运用中国式传统建筑中的的“庑殿式”“攒尖顶”等屋檐结构元素。象征着传统韵味的的玉石珠子像胚胎一样,被金属链子

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2004年第4期总第181期 齐鲁学刊 QI/UIOURNAL No.4 GeneralNo.181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儒学在汉代与政治权力相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有的儒学学者刻意迎合当权者的需要,将儒学改装为带有政治神学色彩的学派。后来“儒教”说法的出现,也与汉代儒学神学化色彩的浓重有关。汉代儒学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反映民间巫术影响的痕迹,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关键词:汉代;儒学;董仲舒;神学化;宗教化 中图分类号:B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4)04—0108—06 儒学在汉代同时经历了政治地位提升和社会影响普及的过程。其神圣化和世俗化的演进,都体现出神学色彩愈益浓重的特征。考察相关现象,当有益于深化对儒学史和汉代文化史的认识。 一、儒学和政治权力的结合 汉武帝时期,中国文化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是英才荟萃的时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在这一时期都有繁盛丰实的创造性的成果。当时的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当时的思想与学术,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史记?儒林列传》记载,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又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这宣示了儒学地位的上升,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公孙弘作为齐鲁儒生的代表,建议各地荐举热心学问、尊敬长上、政治形象完好、乡里关系和顺,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加以培养,充实政府机构,“以文学礼义为官”,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认可。从此之后,“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13(P3118),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2](P212)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令后学者有所统一”[2](P2523—2526)。这一历史性转变,开创了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局面,儒学之士在文化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极作用。但是,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主张“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3](《精华》),从而对中华民族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在百家争鸣时代形成的平民主义风格有所消退,开始出现为政治服务的倾向。所以,被司马迁称作“汉家儒宗”的叔孙通有“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名言[1](P2722)。在汉王朝巩固和完善专制统治的时 收稿日期:2003一i0—31 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一),男,河北武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08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作为传统文化得源泉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其独特得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从远古神话得诞生,到明清章回小说得高潮,古典小说有如其她文体般曲折而漫长得发展历程。然而,一直生存于正统文人鄙夷眼光下得小说,由点点萌芽到后期得繁盛,它艰难得发展史更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时期得《庄子》中,就有了对小说得定义。古典小说起源于上古得神话传说,如女涡补天、夸父逐日等,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先人渴望得到神灵庇护,并用来解释现实生活无法理解得现象,而生发想象出来得,同时也就是小说发展得最早源头。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便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见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在当时得文化氛围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下,小说雏形以志人志怪得形式诞生了。 而“称道灵异,张皇神鬼”,并非像后来那样为了影射社会现实,而就是当时得人们确实相信阴阳神鬼得存在,并且作者自认为就是实况记录,而非虚构捏造,也就就是无意创作了小说,这些与当时得社会文化

有着密切得关联。其中,志怪以干宝得《搜神记》为代表,内容多为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以写神灵鬼怪及妖异怪诞之事为主。志人得代表作为刘义庆得《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记录士人得言谈轶事为主。小说得共同特点为作者自认实录,且篇幅短小、叙述简略,一般被学界称为“古小说”,就是小说得史前形态。这为之后小说得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之后小说得创造。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录,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现者,乃在就是时始有意为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发生了巨大得变异,由六朝时无意创作转变为“有意为”之,由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转向了现实生活,由简略“实录”转化为辞藻丰富,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就是一次质得飞跃。其间作品多为传奇故事,代表作有李朝威得《柳毅传》,元稹得《莺莺传》,白行简得《李娃传》,杜光庭得《虬髯客传》,李公佐得《南柯太守一梦》等。 至于宋代,一方面,文言小说得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只就是对志人志怪、唐代传奇得继承,并无过多得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不过,宋代时期对文言小说得发展还就是起了一定得铺垫与推动作用。北宋初年,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了一部 500卷得《太平广记》,收集前代野史、小说、传记之大成者,使得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都借此得以流传,为明清小说得创作提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世界珠宝首饰产业逐步向亚洲地区转移,香港的珠宝制造业迅速崛起,在世界珠宝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大陆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珠宝商纷纷进入中国。 珠宝首饰发展历程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伴随着改革开发而起步,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2年至1993年,珠宝首饰行业处于发展初期;1993年至2003年,承接黄金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周生生、周大福等一批优秀的珠宝品牌逐渐进入国内市场,行业发展开始提速。自2003年起,以贵金属制品市场全面开放为标志,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根据中宝协统计,我国珠宝首饰零售规模超5,000 亿,过去5 年复合增速约13%,是规模增长最为迅速的可选消费品类之一。 珠宝首饰产业链 珠宝首饰上游原材料为:贵金属、翡翠玉石、钻石、珍珠、包装材料。珠宝首饰生产商将原材料加工为珠宝饰品。珠宝饰品分为五大类:宝石饰品、贵金属饰品、珍珠饰品、半宝石饰品、人造珠宝。珠宝首饰行业的下游为产品的最终消费者。珠宝首饰销售渠道为:加盟店、直营店、经销商、电商平台。

珠宝首饰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鼓励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珠宝玉石首饰行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珠宝消费的增长,加上人们对珠宝首饰的消费观念改变,珠宝首饰消费在满足传统婚庆刚性需求外,逐步向情感消费扩展。目前市场建设逐渐完善,各项标准规范得到落实,综合来看,中国珠宝消费市场前景无限。然而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也遭遇发展以下发展瓶颈: 1、行业竞争激烈 由于境内珠宝企业尚处于品牌建设阶段,境内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缺乏明确定位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缺乏强势品牌,缺乏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伴随着终端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厂商开展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既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2款式设计、制造等关键人才缺乏 珠宝玉石首饰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款式设计、珠宝制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国内尚无饰品制造培训的专门学校,对款式设计人才培养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造成相关人员紧缺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钻石饰品

明代首饰发展史

明代首饰 社会背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文化发展的总势趋于保守。其金银器制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风格,而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那器形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目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不可企及的高贵与权势。由于君主制的原因各地藩王及藩王家族墓,开国功臣墓,所出金银首饰其实都以宫样为主。从元人手中接过封建社会接力棒的明代,其金银首饰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明代金银首饰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各有其名,且由于髻(金丝发罩)的出现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而首饰的插戴之满,是明代女子的妆束风格。 对宝石的热情,元代已经开始了——新朝统治者带来对所谓“回回石头”的喜爱,此风遂盛。郑和携归珠宝,或者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宝簪钗不妨作为一证。而《明史》卷八二《食货六》说到嘉靖中期以后,“太仓之银,颇取入承运库,办金宝珍珠,于是猫儿睛,祖母绿,石绿,撤孛尼石,红剌石,北河洗

石,金刚钻,朱蓝石,紫英石,甘黄玉,无所不购。穆宗承之,购珠宝益急”;万历中,“帝日黩货,开采之议大兴,费以鉅万计,珠宝价增旧二十倍”;成书于万历年间的《五杂组》卷一二列举当日为世人所重的各种宝石,而曰“皆镶嵌首饰之用”,定陵以及大抵同时的藩王墓葬所出头面多以珠宝为饰,金银首饰的镶玉嵌宝,正是到了明代才大为兴盛。蒲松龄《七言杂文》咏银匠中的“簪顶牢箝石榴子”,“金镶蝴蝶闹纷纭”,便都是具体式样的描绘。宋元金银首饰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可明内廷设专为皇家打造首饰等金银器物的银作局关于题材,大致可以说,宋元多选择清新活泼的自然景物,明代则更倾向于把花草禽鸟组织为各种祥瑞图案。而以纹样中各个物事的谐音构成吉祥之意,也正是在明代才开始广为流行。佛教艺术以及佛教人物中的妆束和器具也是明代首饰取材的一个来源,除挑心、掩鬓外,还有佛手簪、禅杖簪等,式样细巧别致,是从世俗化了的神佛世界中生长出来的装饰趣味。而这些都可以说是以所谓“宫样”引导时代潮流。 而宫样的雍容华贵,在明代始终是为人们所钦羡、所追仿的。 工艺特点: 1、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 2、民间首饰追求求善,求真,求美和迎祥祈福的心理。 3、镶嵌是明代金银首饰的特色。

国内外首饰设计及首饰展示的现状与分析.doc

国内外首饰设计及首饰展示的现状与 分析 摘要:随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时首饰的需求也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我国首饰业整体起步晚,传统的设计模式与展示手段成为首饰产业发展的阻力。文章对国内外首饰设计及首饰展示的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试为我国首饰产业发展的提供新思路。关键词:首饰设计;首饰展示;设计手段 首饰作为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具有特殊象征性的文化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首饰的需求也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我国首饰业起步较晚,现代化程度不高,传统的设计模式与展示手段与市场成熟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首饰产业发展的阻力。因此,总结我国首饰设计的现状,与首饰艺术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欧美等国进行比较。并从中寻找发展的契机。 一、国外首饰设计及展示的现状 (一)首饰设计实力雄厚,思维活跃 在国外首饰设计从业者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具有高专业素质供职于大珠宝、首饰公司的设计师:二是具有高艺术修养的个体设计者、艺术家。他们当中拥有不少世界顶级首饰设计大师,如珍妮杜桑(Jeanne Toussaint)、帕洛玛毕加索(PalomaPicasso)、佛杜拉(verdura)等。实力雄厚、专业性强是国外首饰行业设计人员的整体特点,他们创新意识强,设计作品具有主题明确,设计风格多样等特点。 (二)首饰设计交流频繁,引领时尚 在欧美、日本等国首饰设计相关的交流非常频繁。如有珠宝首饰协会、美术馆、画廊经常举办的各类首饰展览;各珠宝首饰协会除了定期发布专业刊物之外,还不定期举办专业性的讲座等。频繁的首饰设计及相关的交流不仅有助设计师思维的拓展,同时也是新品很快推向市场并成为流行时尚的重要原因。 (三)品牌意识强烈,首饰设计风格独特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 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B 材料中〝对正当性的信仰〞,其〝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故B项中〝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美化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故符合; A项中〝民贵君轻〞不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性,而是强调民众的重要,故排除. C项〝格物致知〞和D项〝知行合一〞是理学中强调自我道德休养,与题中服从统治者的信仰不符.故排除; 应选B、 此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要求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一方面了解它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认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而不断改造的过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专制的产物.另一面也要认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 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 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A 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 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 材料中没有表达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 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 应选A、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B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珠宝首饰的发展史》之现 代首饰的特征

珠宝首饰的发展史 现代首饰艺术,是在继承传统首饰工艺,结合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传统首饰不同,现代首饰抛弃了传统的束缚与枷锁,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制作工艺,广泛地从其他艺术门类,比如服装、家具、建筑、玻璃艺术、金属工艺等方面吸取积极的因素,进入了一个更自由、更科学、更具创意和美感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首饰的题材和意境,体现了浓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一章:现代首饰的特征 一、现代首饰的造型 现代首饰具有设计新颖性、材料多样性的特点。但是,从造型要素上讲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点 首饰设计中点可以有大小不同的面积,其大小要根据它与周围要素的比较来确定,也就是说首饰设计中只有相对的点,而没有绝对的点。 点是形体组成要素的基本单位,在首饰设计中的每一粒宝石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的造型。点给人的感觉是单一、孤立和稳定,但它的变化却是无限多样的。点的排列及其疏密、聚散,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美学感受。例如,多个点呈直线排列,就能给人以连贯、渐进、有规律和发展之感,是一种跳跃、流动的动态美。如果将点组成环状,则能给人以动中有静、统一中有独立的联想,为一种很好的艺术组织技巧。如果将点组成疏密不等的一片,则能给人以蓬松、开放、弥漫和浸润之感。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适当、巧妙地运用点的艺术是首饰设计中最为基础的技巧,并且适合多种宝石题材的设计。比如将一粒较大的钻石镶嵌在白金托上,既表现了钻石冷艳、绚烂之美,又给人以独立、高贵和超然之感。如果将一粒较大的红宝石置于中央,其周围配以小钻或碎钻作环状或放射状衬托,两种大小、疏密和组织不同的“点”,便营造了很好的意境。点,在珍珠设计中的应用也很常见,比如用一粒珍珠制成耳坠,便表现出一种文静、静谧的感觉。如果选用大小适度的随意型彩色宝石连成一串坠,由于其色泽绚丽、飘逸洒脱,故能给人活泼、清新之感. 2、线 点与线的结合 线在现代首饰设计中是经常运用的元素,线的长短、粗细、刚柔、波动都可以作为设计师的语言。直线可以上下、左右延伸,表现出一种果断、坚定,对人的视觉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折线在形状上常为角度性的折回,适合表现刚毅和讲究条理,富于个性色彩。曲线因有各种不同的曲折变化,能给人以温和,柔顺之感,进而可以增加融合和亲切。环线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精选

简单梳理汉族的发展和文化 班级:10政治(本)姓名:元通学号:20100304041091 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民族”?你可能说你是汉族,但对于汉族,你又了解什么?又知道一些什么呢?汉族在我们大家庭中是占大多数的,有多少人知道汉族的形成和汉文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

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2009年中国珠宝零售市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9年中国珠宝零售市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2009/11/13 18:43)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珠宝行业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珠宝行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时下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风暴,但对于国内珠宝业而言却是一个调整的机会。在下一个阶段的新发展中,有准备的企业将会有更好的机会。 一.中国珠宝市场的发展历史 解放后的上世纪50年代初,大陆停止了黄金交易,黄金全部由人民银行收购,使得黄金退出了首饰市场,而佩戴珠宝也成了被批判的对象,除出口换取外汇外,黄金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在30多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珠宝首饰也得以解禁。80年代初中央特批了少量黄金制成首饰销售,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此珠宝首饰再次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是珠宝首饰的萌发阶段,当时黄金首饰由人民银行统管特许经营。在80年代后期除黄金首饰外,镶嵌首饰也开始逐步流行起来,当时主要是18k金镶嵌的中低档宝石,如石榴石,橄榄石,紫水晶,海蓝宝石等,山东发现蓝宝石后,曾风靡一时。 第二阶段 90年代是大陆珠宝首饰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标志是1991年1月中国宝玉石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宝协成立时举办了全国珠宝展销会,以后每年都举办珠宝展。当时珠宝行业刚刚恢复,流通渠道不畅通。珠宝展成为重要的流通渠道,当时的展会盛况空前,全国各地珠宝商都赶来采购交易,极大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由于珠宝市场被封闭了30多年,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被极大压抑,所以一旦解禁,其发展速度也是爆发式的。在北京及其他省市珠宝展的推动下,各地的珠宝店纷纷开业,零售市场迅速扩大,产品水平迅速提高。从1993年开始,泰国出产的红宝石开始大规模的进入内地市场,逐步代替山东蓝宝,成为市场零售的主要品种,1994年春,戴比尔斯公司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钻石推广会,并于当年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广告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一时进入千家万户,钻石消量迅速增加,90年代中期市场上销售的主要还是一些低级别的钻石,而到了90年代末人们已经开始追求vvs高色级的钻石了。铂金首饰也在大陆迅速推广,除了戴比尔斯的宣传外还得益于大陆对黄金的管制政策,因为铂金不在管制之内,可以自主经营。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word精品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 ,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汉武帝所采纳。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公元前140 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边境安全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当政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而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推崇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主张,主要宣扬“大一统” ,“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以德治国”等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 ,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这在当时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有进步意义。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 、“大一统”等维护 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 与“改制” 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 、“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 。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秘的程度。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第一次将儒家思想成功地运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推动汉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基本政治格局和礼乐行政制度,影响中国政治文明近两千年。 (一)为汉初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成功地解决了时代面临的政治合法性问题,维护了封建政权统一和稳固,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 董仲舒把源於阴阳、五行家的形上学根据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 说确立" 君权天授" 、" 君权神圣"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上和神学上的有力论证。同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

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