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共17页word资料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地位、财富和文化的象征。
从商周时期的原始贵金属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雏形,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璀璨辉煌,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商周时期:原始贵金属首饰的兴起商周时期,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骨笄、骨梳等发饰为主。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多采用骨、石、竹等自然材料制作,形式简单,工艺粗糙。
然而,这已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和审美追求。
二、春秋战国时期:首饰的雏形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贵金属首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金银为主,形式多样,有笄、钗、环等。
此时的贵金属首饰,已经开始体现出现代首饰的雏形,工艺技术也相对成熟。
三、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与发展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丰富,有金、银、铜、玉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有簪、钗、环、钏等。
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四、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的繁荣与创新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进入了繁荣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不仅在材质上更加丰富,而且在设计、制作和装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贵金属首饰,以金为主,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气象。
宋代贵金属首饰,则以银为主,风格细腻,造型简约,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五、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多样,有金、银、铜、玉、珍珠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簪、钗、环、钏、手镯等。
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古代首饰工艺的成熟与繁荣。
总结,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部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珠宝发展史(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珠宝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信仰和情感。
从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多元化市场,珠宝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
本文将带您回顾珠宝的发展史,探寻那些璀璨夺目的珠宝背后的故事。
一、远古时期的珠宝1. 石器时代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珠宝起源于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美化自身的需求。
石器时代的人们用贝壳、石头等天然材料制作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既是实用的工具,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2.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人类掌握了铜和锡的合金技术,珠宝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人们开始使用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制作饰品,如黄金面具、青铜酒器等,这些饰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古代文明时期的珠宝1. 古埃及古埃及是珠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珠宝在古埃及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古埃及人将珠宝视为神圣的象征,用于祭祀和陪葬。
著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法老王冠都是古埃及珠宝的杰作。
2. 古希腊古希腊珠宝注重形式和线条美,流行使用金银、宝石和象牙等材料制作饰品。
古希腊珠宝代表作品有雅典娜神庙的雕塑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等。
3. 古罗马古罗马珠宝继承了古希腊的工艺,同时融入了罗马帝国的奢华风格。
古罗马珠宝以金、银、宝石和珍珠为主要材料,代表作品有罗马皇帝的冠冕和权杖等。
三、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1. 中世纪中世纪欧洲珠宝受到宗教和封建社会的影响,珠宝制作工艺逐渐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的珠宝以宗教题材为主,如十字架、圣像等。
同时,金银细工和宝石镶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珠宝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创新。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和现实主义,珠宝设计更加注重写实和细节。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
四、近现代珠宝发展1. 18世纪至19世纪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珠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珠宝以奢华和浪漫为主题,流行使用彩色宝石和珍珠。
01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珠宝行业发展现状
行业特点 快速成长 经营日益规范 顾客购物观念益发成熟
珠宝行业发展现状
消费者要求
产品:设计,工艺, 产品:设计,工艺,质量 珠宝商:专业服务,售后服务 珠宝商:专业服务,
珠宝行业发展现状
行业规范
《珠宝玉石名称》GB/T16552-2003; 珠宝玉石名称》GB/T16552-2003; 《珠宝玉石鉴定》GB/T16553-2003; 珠宝玉石鉴定》GB/T16553-2003; 《钻石分级》GB/T16554-2003. 钻石分级》GB/T16554-2003. 《珍珠分级》 珍珠分级》 《金银饰品标识管理规定》 金银饰品标识管理规定》 《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 》
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发展现状(稳定发展) 发展现状(稳定发展)
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特征的品牌化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世纪我国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每年居民银行存款额增长都 过万亿, 过万亿,居民购买珠宝首饰的经济支持力仍然强 劲
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停滞期 恢复期 发展期
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停滞期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珠宝首饰业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八十年代以前,
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恢复期
80-90年 中国经济逐渐复苏,珠宝首饰业, 80-90年,中国经济逐渐复苏,珠宝首饰业,随 经济复苏而升温,经营得以恢复 经济复苏而升温,
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发展期
从1990年至2000年中国珠宝首饰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 1990年至2000年中国珠宝首饰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 年至2000 阶段. 阶段. 1)珠宝首饰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到九十年代末,全国 珠宝首饰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到九十年代末, 金饰生产企业已有500多家,珠宝首饰生产企业4千余家, 金饰生产企业已有500多家,珠宝首饰生产企业4千余家, 500多家 从业人员达200万人. 200万人 从业人员达200万人. 2)珠宝首饰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到2000年珠宝首饰总 珠宝首饰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2000年珠宝首饰总 销售额为800亿元人民币,2002年全国珠宝首饰的消费量达 销售额为800亿元人民币,2002年全国珠宝首饰的消费量达 800亿元人民币 1000亿元 出口近3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 亿元, 30亿美元 到1000亿元,出口近3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珠宝 首饰有望实现年销售额1800亿元,出口额达到70亿美元 首饰有望实现年销售额1800亿元,出口额达到70亿美元. 亿美元. 亿元
中国古代首饰简史

中国古代首饰简史中国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制作各种首饰装饰身体。
至新石器时代,首饰的品种更为增加,首饰的原始器材、纹路等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日益发生着变化。
直到现在,首饰依然是人们日常装扮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绘画、古装影视剧影视作品中,各色各类的首饰琳琅满目。
了解一些中国古代首饰也许更方便我们去感受那些时代的文化气息……发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等装饰品统称首饰。
汉代曾将冠冕、镜梳、脂粉等都算作首饰,宋代又将首饰局限在“头面”的范围内;其定义或宽泛,或狭窄,均与现代习惯上所说的首饰不同。
简单的文字叙述难以详述首饰文化,我们就简单的了解一些具有鲜明时代代表性的首饰吧!商周时期笄(Jī)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各种形状的骨笄玉笄钗发钗出现晚于发笄,也是插发的饰物。
发笄用于插发的一端只有一股,发钗则分叉为两股。
骨钗梳商代的梳子外形基本上是竖直形,梳把较高而窄。
梳子的材料有骨、玉、象牙和铜。
骨梳玉梳铜梳春秋战国时期玉玦[jué]玉玦IJU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
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
据说古人饰玉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有决断性;二是用玉玦表示断绝之意。
青铜镯手串和玉镯仍是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主要手上饰物。
当时的玉镯仍多为扁圆环形。
而金属手镯则是少数民族戴的较多,主要以铜为主。
云南的古滇人极喜爱戴镯,云南古代盛产铜,丰富的铜矿资源使古滇国的居民有在手臂上戴筒形铜镯的习俗。
玉佩饰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然崇尚玉,玉成了“天下莫不贵者”。
“佩玉将将”身上挂着佩玉,走起路来腰身婀娜而使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制作精美的玉佩还可以作为贵重的礼物互相交换或送给亲朋好友。
在“风”诗中,凡男女定情之后,男子也多以佩玉赠送女子。
中国珠宝首饰发展史

中国珠宝首饰发展史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让我们追溯那古老的岁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发展轨迹吧。
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金器。
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如果将商王朝统治区与周边地区出土的金器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它们似乎是分别在几条互不干扰的并行线上发展起来的。
在形制和偶有发现的纹饰上,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
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
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金饰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黄金首饰。
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
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
其中颇为独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种金饰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它地区文化所未见的。
金银器早期的发展情况,也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
这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和自然条件复杂所决定的。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
早期的金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金箔,多是用于其它器物上的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它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
最迟在西周时期,金银平脱工艺就出现了。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
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word精品文档16页

《首饰简史》娥皇女英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
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
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
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
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
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
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
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
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
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
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
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
西施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
是的,图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
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
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
珠宝工艺发展历程

珠宝工艺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开始,原始社会以石器制造作为最原始的的首饰设计技术,人们用石器将石头砸成石器,然后进行打磨最后穿孔。
到了夏商周时期:工艺发展到青铜工艺,主要的首饰有骨,角,玉,蚌,金,铜等制品;其中玉制品最为突出,玉制品工艺以雕刻为主。
秦汉时期首饰设计特征:玉器装饰品大大增加除了玉和黄金材质外,木质饰品也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首饰的特征以金银器数量较多,这个时期,掐丝,焊缀金珠等工艺盛行。
唐朝金银器纹样丰盛,有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工艺技术繁杂,精细;宋辽金元时期主要饰品以玉为主,此时工艺非常成熟,有头饰,耳饰,腕饰,等等;
明朝时期的首饰特征以宫廷首饰种类为主,民间首饰为辅;民间首饰设计更多的体现出健康精神的生活气息,宫廷首饰细巧严谨;清朝时期金银首饰盛行,更多的趋向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以龙凤为主,体现出富贵气息;。
简述中国首饰发展史

简述中国首饰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首饰文化悠久的国家之一,其首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首饰一直被视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因此在历史上,首饰一直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中国首饰通常用贝壳、玉石、珊瑚、牛骨、兽骨等天然材料制成,而在商周时期,首饰材料开始多样化,出现了金、银、铜等金属首饰。
随着工艺和技术的发展,金属首饰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唐宋时期,金银首饰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以金银丝织成的细致工艺和精美的图案纹饰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到了明清时期,首饰的风格开始更加多样化,珠宝首饰、玉石首饰、银饰等各种不同的首饰类别相继兴起。
此时期的首饰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更加强调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
此外,著名的“鸦片战争”也为中国的首饰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变革,西式珠宝和饰品开始在中国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的首饰设计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手工打造到现代化的制造方式,从以装饰为主到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从简约风格到复杂多变的时尚风格,中国首饰文化不断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首饰文化历史悠久,多样化,不断变革,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未来,中国的首饰文化将继续创新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饰简史》娥皇女英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
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
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
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
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
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
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
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
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
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
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
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
西施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
是的,图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
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
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
这只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动物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
动物形象历来是中国首饰设计常用的元素,但植物形象就更加普遍,如下图中的这把用作头饰的梳子,背上可不分明是一朵“花”么!虞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究竟是何等人间尤物,能让西楚霸王项羽唱出如此一曲《垓下歌》。
虞姬,一个愿意在动荡乱世随军出征的姬妾,一个可以为爱情自刎的忠烈女子,一个美到倾国倾城至今却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的红尘佳人。
虞姬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姬妾,金银珠宝、异珍奇玩自然不计其数。
而当时最时髦的东西莫过于琉璃了,这种刚刚被汉民族的顶级能工巧匠掌握的新材料,一定会被拿来佩戴在虞姬的身上。
这种色彩无比鲜艳的时髦玩意儿,好像划过上古美学天空的一道闪电,激发出秦汉那种细腻、含蓄中蕴藏的热烈、奔放情感。
琉璃,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比较稀有的属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
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作为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2467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及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古法琉璃。
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
与琉璃并称为“佛教七宝”,具有辟邪,消除压力、疲劳、浊气等负性能量的还有玛瑙。
好的玛瑙功能甚多,如此图中,做成玲珑的首饰挂件,不失一番风味。
卓文君纵观历史,美女很多,才女不少,然而敢爱敢恨的或许就说不上几个了吧?这里,有一个奇女子,美丽聪慧,精诗文,善弹琴,家中富贵,只可叹年纪轻轻,便守寡娘家。
某日席间,一穷书生在其家饮酒奏一曲《凤求凰》,琴声中透出书生横溢的才华,曲中暗含热情而大胆的表白,终于打动该富家女的芳心,使其不顾礼教束缚与现实利害,与穷书生连夜隐遁。
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浪漫爱情故事——文君夜奔相如。
两情相悦之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开了间小酒家,放下富家小姐身段,与穷书生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新生活,上图为证。
后相如终于成名于天下,入朝为官,这是后话。
这里我要说的是,卓文君作为封建时代的富家女,敢于将终身托付穷书生实在难能可贵。
且看图中淡妆素抹,荆钗布裙,当垆沽酒的文君怎能不让人心生佩服?要不是耳上还戴着从娘家带出的明月珰,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勤劳贤惠的女子会是一个富家千金。
要知道,在西汉初年,能“耳著明月珰”的可绝对是个有钱人家的夫人或小姐。
明月珰即琉璃耳珰,色深蓝,做工精致,大约有两厘米长,两头为圆形,中部很细,犹如缩小的腰鼓。
两头有小孔,丝线从中穿过,就能挂在耳垂上。
汉代的琉璃类似于现代的玻璃制品,但不够透明,看起来有些像有机玻璃,并且特别轻。
这种材质的耳珰素雅、有品味,很适合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兼才女佩戴。
在现代首饰中,或许很少琉璃制品,多的是玛瑙宝石,个人觉得那都过于华贵,所幸,首饰的材质总是多元的,诸位看看这个小瓷锁骨项链中运用的青花瓷是不是也很素雅、有品味,有汉代琉璃耳珰的风格吧?现代首饰中对青花瓷片的结合运用,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素雅品味表露无遗。
王昭君昭君出塞,上图正是此情此境。
一身裘袍,手抱胡琴,神情哀婉,长城就在其身后。
下马,停驻,或许想多留一会,却又不忍回首,瑟瑟秋风中,马嘶雁鸣,撕裂心肠。
告别故土,登程北去,离愁别绪在心头、在眉梢,甚至在那紫金钗头。
什么家国,什么和平,或许都太沉重,抛开这一切,她只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就算郁郁愁容,反倒更惹人生怜。
你看她那金钗横斜,摇摇欲坠、温婉可怜,实在是柔媚万千。
钗,在她那高髻头上熠熠生辉。
大家或许有所不知,钗在这里极合时宜,钗既是一种饰物,也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日后重逢再合一起,这有点像耳环,一对同用,只不过耳环没有分别寄情的用途。
只是,昭君的另一半钗在谁的手里?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人们是否能够理解那种痛切的别离?今人不大使用钗与簪,但这种略为落寞的处境反倒让钗、簪显出一种低调的优雅与奢华,如下图(是不是有一种钗、簪合体的感觉?)谢道韫谢道韫,东晋著名才女,王羲之的二儿媳。
她不但满腹文采,书法也了得,但却很少有人知晓这个人,可见“王谢堂前燕”,不一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叔父谢安曾问谢道韫:“《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
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大悦。
因为这两个典故,时人、后人评谢道韫,都说她“雅人深致”、有“咏絮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据说就是以谢道韫为原型的。
最近在鄂州考古中发现东晋时期的墓穴,从规模上来看应该是名门望族,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王家与谢家,而其中栩栩如生的金质武昌鱼饰品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会不会是这位东晋才女遗落的饰品呢?两晋“道法自然”,以动物形制入饰,可谓深得晋人精髓。
现代人更是把这种动物情态做得惟妙惟肖,下图便是以鹤为主题的戒指。
值得一提的是,鹤也是两晋时期非常受文人雅士欢迎的动物,因其灵致,与道家法统颇有渊源,难保不是谢道韫的修行良伴呢。
苏若兰苏若兰,名苏蕙,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的集大成者。
苏若兰的丈夫名叫窦滔,是魏晋时期前秦君主符坚手下大将,因得罪权臣被判流放新疆,离别前苏若兰一再表白对丈夫的忠贞之情,期待团圆。
但窦滔到新疆后另觅新欢,苏若兰得知消息后,强忍悲愤写了841字的回文诗,并一针一针绣在织锦上,史称《璇玑图》,寄给负心郎。
窦滔收悉,顿感惭愧,从此夫妻情好如初。
宋代黄庭坚有诗云: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只有英灵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这首841字的璇玑图,纵横回璇反复逆顺读皆成章句,可组成三、四、五、六、七言诗,共得7958首。
每首诗语句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诉如怨,情真意切。
读之,伤感处催人泪下,愉快处使人破涕而笑,真可谓妙手天成。
这幅璇玑图,曾从苏若兰生活的陕西步步流落江南,南宋才女朱淑真曾得观真迹,大为赞叹。
像苏若兰这种天纵才女,该佩戴什么样的首饰呢?对,戒指。
她用情如此之深,不佩戴戒指怎么行!戒指,又名指环、约指、手记。
新时期时代用以装饰,汉魏以后,成为寄情定信的物件,用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魏晋时期,据已出土戒指形制,江南多为金玉打底,托嵌宝石,西北多为金银打底,托嵌兽首。
而金刚指环,则多为天竺贡品。
如今,戒指已成为婚恋所必须物件,寄情定信功能犹在,只是不知可有古人那般浓烈。
而下图戒指中的刺绣工艺,是否会令你想起苏若兰的织锦?苏小小苏小小,生活于金粉六朝的南齐,因身形娇小,父母便取名小小。
本姑苏人,后流落西湖湖畔。
父母早亡,与乳母靠家中积蓄过活。
苏小小是难得的自由主义者,她宁愿在青楼为妓,也不愿委身豪门:“人之相知,贵乎知心,岂在财貌!更何况我爱的是西湖山水,假如身入金屋,岂不从此坐井观天;宁以歌妓谋生,身自由,心干净,也不愿闷死在侯门内。
”千年之前,有此识见,可谓女中豪杰。
此种不愿受拘束的女子,当以耳环为饰。
发饰在古代可谓花样百出,因为发式本身花样百出;现代不再追求那种舞凤飞鸟般的高髻造型,发饰也相应零落了。
但耳饰,则越来越花样繁多。
耳饰的流行开端,也在新石器时代,因为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陶瓶,两耳都有穿挂耳饰的穿孔。
因儒家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对耳垂钻孔一事相当反对,因此耳饰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新石器时代耳饰主要是玦,商周时期则丰富为玦(有缺口)、瑱(玉耳塞,类似无线耳机)、珰(有响儿,类似铃铛)、环(类似今天的耳环)及坠饰(耳坠)等。
六朝时期的耳环、耳坠,大致沿袭两汉形制,古朴中酝酿着一丝繁复。
今天的耳饰,早已是头饰的重心,形制百出,广纳材质,如下面这款。
其神韵可似六朝?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