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与路经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与路经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与路经研究【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增长才干的重要路径。

在新时期里,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我们应转变观念,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立长效工作机制,丰富实践的内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实必要性的分析,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创新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社会实践是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民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一、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全面推进,能促使广大青年学生走出象牙塔,投身到不断发展的现实社会之中,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与联系现实、认识社会的真正纽带。

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的心身得到一次次净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说服力,提高广大学生学习马列理论的热情。

同时,使长期以来习惯于讲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上了社会,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真正走进了学生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相互间的了解。

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和体验。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对社会和现实了解甚少,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从书本上获得,较为肤浅。

通过社会实践,他们到农村,下厂矿,进社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以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分析现实,从而进一步认清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

对当前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更加深刻。

实验中心运行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中心运行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李 颖(),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

实验中心运行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李 颖,习友宝(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实验中心,成都 610054)摘要:围绕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了理论教学、科研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介绍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形式,同时结合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对实验课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实行“量”和“质”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关 键 词: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开放管理;考评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10;G 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50(2008)04-0168-03Explora tion and Practi ce on O pera ti ona l and M ana ger i a lM odel of Exper i m en t C en terL I Ying,X I You 2bao(Electronic Ex p eri ment Center,Universit y of Electronic Sci ence and Technol ogy,Chengdu 610054,Ch i na )Ab stra ct:Ass oc iated with the construc tion of Nati onal Lev e l Ex pe ri m ent Educa ti on Demonstra ti on Center and prac tice of our unive rsi 2t y,the Labora t ory opera tiona l s ystem has been put for ward whi ch co m bines theory t eaching and resea rch wit h Ex pe ri m ental Teach i ng,and the opening Lab orat o ryManage ri a lModel wa s introduced .A ss ociated wit h the fea t ures of ex peri ment teaching,evalua tion system is put for wa rd,which ra ises the a sse ss ment mechanis m for the teachers πquan tities and qualitie s 1Key wor ds:lab o ratory ;operationa l s ystem;openi ng labora t ory m anagerial model;eva luati on system1 引 言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约占专业总数的50,学生数约占90。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明显的改观 ,这无疑对实现我 国高素质创新能力人
才 培 养 的跨 越 式 发 展 提 供 了硬 件 条 件 。20 05年教 育部启 动 了国家 级 实验 教 学 示 范 中心 的 评 审工 作 ,
Ab ta t h o g h e ou i n a d rf r t n o n g me ts se n p r t n lme h ns o e e q ii s r c :T ru h t e r v lt n eo mai fma a e n y t m a d o e a i a c a im ft x u st o o o h e
me h n s o h x u st x e i n a e c i g lb r tr c a im ft e e q ii e p rma tlt a h n a o a o y e
ME G Q n —a ,L i— u ,ME G We,C N ig k n N ig f n UJ hi a N i HE G Y n — u ,
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为专题 ,刊登 了清华 大学、北 京师范大 学等 高校 的论 文 5篇 ,本期 “ 特约专栏” 继续刊登吉林大学、哈 尔滨工程大学等 高 的论文 4篇 , 大家借鉴参考。 校 供
实 验 教 学 示 范 中心 管 理 模 式 与 运行 机制 的研 究 与 实践
孟庆繁 ,逯 家辉 ,孟 威 ,程瑛 琨 ,王 贞佐 ,陈亚光 ,刘 艳 ,滕 利 荣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9期
20 0 6年 9月
CNl l一2 3 / 0 4 T
Ex e me tlT c n l g n n g me t p r n a e h oo y a d Ma a e n i

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斐侯伟郑星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2期摘要:航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提升航空特色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其在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西安航空学院通过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方面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实验室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探索了航空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管理运行新机制,并取得了明显实效。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型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为适应现代航空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西安航空学院作为航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优势资源建设航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牵引,加快推进航空工程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以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加强学生学科理论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原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先后组建了航空工程实训中心、航空工程检测中心、航空工程虚拟仿真中心和大学生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建成了航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以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为主,兼顾士官生(专科)培养、青年教师培养、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初步发展成为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覆盖航空器设计—动力—制造—维修全产业链的实践、创新和服务基地。

如何加强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是目前实验中心管理运行中面临的重要课题[12]。

为此,针对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提升。

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体制改革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照学校“一体两翼”的发展理念,遵循学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服务国家航空发展战略,以“改善条件、优化过程、健全体系、达成目标、持续改进”为实验教学理念。

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究

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究

摘要 : “ 菜单式” 实践 教 学 模 式 的主 旨是 以 学 生 为 本 , 遵循 “ 依 兴趣定学 , 因 兴趣 施 教 ” 原则, 其 运 行 机 制 实 现 了理 论 教 学与 实践
教 学、 校 外 实践 与校 内 实践 、 实践主体之 间、 思 政 课 实践 与 专 业 实 践 的 辩 证 统 一 。
2 .建 立 实 践 教 学 主 题 库 。 各 教 研 室 根 据 思 政
课 各 门课 程 教 材 内 容 体 系 及 当 地 的经 济 、 政 治、 文
化 、 生 态 环 境 等 特 色 资 源 及 已建 立 的 实 践 教 学 基 地 , 建 立 与 各 课 程 相 适 应 的 实 践 教 学 主 题 库 。 在 实 践 前 , 学 生可 以充 分 根 据 自己 的 兴 趣 爱 好 , 如 点 菜 那
展 社 会 实 践 。好 的 实 践 “ 菜 单” 主 题 库 是 开 展 思 政 课 实 践教 学 的基础 。 3 .学 生 分 组 , 制 定 实 践 方 案 。 学 生 根 据 自 己 的 兴趣 爱 好 , 组成兴 趣 相 同 的 6 — 8人 小 组 , 选 择 自 己 小 组 感 兴 趣 的 实 践 主 题 。 各 实 践 小 组 组 长 组 织 组 员 制 定 实 践 方 案 并 把 方 案 呈 交 任 课 教 师 审 批 。 教 师 对
题库 中的一 个 主题 , 组成 主题 相 同 的 团 队 , 在 任 课 教 师 的具 体 指 导 下 , 利用课 外 时间, 依 托 社 会 实 践 基 地 , 通过 社 会调 查 、 专题 研究 等 多 种 形 式 , 深 入 城 市
社区、 农 村 乡镇 等地 开展 社会 实 践 , 整 个 实 践 过 程 学

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和这几年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较为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工作室1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优劣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同时也将影响到学生能否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按照国家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并且要求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新的技术成果和科学管理方式,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从中也可以看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的交叉专业,它与人们使用的产品、生活的环境以及人们的休闲都息息相关,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根据区域的特点和专业性质,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探索一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具备更多较快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 现阶段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艺术设计企业的大量走访和调研、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了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2.1 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先理论再实习的教学模式,没有明显地提高学生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没有兴趣,对专业缺乏认识,导致对实践阶段的学习缺乏重视,缺乏学习的动力。

2.2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往往不能完美的结合,学生们比较适应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传统模式,而对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可持续学习的自主动力。

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 词 :多校 区 ;教 学管理 ;模 式与运行 机制 ;探 索与实 践
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教学是其主
要 工作 ,教 学管理 是学 校管理 系统 中的主要 组成部
就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多校区办学存在如下一些共 性 问题 。 1 . 校区之间相距较远。目前各高校建校之初校 址基本处在所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随着城市框架的 不断拉大, 高校新增校园地址大多分布在城市郊区, 各校区之间距离较远。 2.受校 园面 积 影 响 , 各 校 区 功 能 划 分 不 一 。
受 高校 征地 时间 、所处 地方政 府 的重视程 度 、高 校校新 校
分 。为解决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的结构性矛盾 , 自 1 9 9 9 年起我国高校逐步扩大 了招生规模 , 进而也带 来了办学 资源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长需要的矛盾 , 众多大学为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增加校园面积的办
公共基 础 课和专 业基 础课 的教学 单位 、 与教学 联系 密切 的相 关职能 部 门等 。另外 ,由于 新校 区位置 较 偏 ,校 区之 间距 离 较远 ,教师基 本居 住在 老校 区附
管理 。在新校区运行之初 ,绝大多数高校施行的是 “ 条块 结合 ”的管理模 式 ,事实表 明 ,“ 条 块结合 ”的
职 业 时 空
C A R E 管 理研 ER HO

R I Z ON ’
在 新校 区、部分 院系大 一和 大: 二在新 校 区 、部分 院 系所 有 学生在 新 校 区的学生 结构 变化 。自2 0 1 2 年 开
考等 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对应科室全面负责两校区 的相关工作 ,对应科室工作人员负责协调与落实 , 并做好过程管理。 随着两校区教学设施 的 日 益完善, 教学资源相对丰富, 教学任务安排与落实、 排课、 排 考等也可尝试分校区进行。其次 ,教学过程管理相 对独立。教务组代表教务处在新校区全面行使教学 管理职责,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做好教学 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并针对新情况创造性地开 展工作 ,特别是做好两校区信息的沟通与衔接 ,保 证信息畅通 , 实现各类信息的高效对接和准确汇总 , 在多校区运行管理 中特别重要。第三 ,资源共享与 优先安排相结合。两校区办学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 上 ,必 须 明 确教 学 工 作应 充分 利 用 现有 教 学 资源 , 实现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教学资

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

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

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实验中心是一个集中组织、管理和开展实验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实践。

首先,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科学合理的。

实验中心的管理要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目标相一致,同时要根据实验室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例如,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较多的实验室,可以采用仪器科学和运行维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实验室设备较少但实验项目较多的实验室,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此外,还应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工作条件,激发实验师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实验中心的运行机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

实验中心的运行应该注重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实验项目和实验任务的需要,为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便利。

例如,在实验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课程和实验要求,制定灵活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安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科研工作方面,可以提供开放式的科研平台和条件,鼓励实验师资开展自主课题和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率。

第三,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应该注重实践创新。

实验中心的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实践创新,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

例如,可以探索实验中心与其他学院、实验室之间的合作机制,共享实验设备和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科研效益。

同时,还可以探索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模式,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和科研工作的精准性。

最后,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实验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应该注重长远发展,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和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例如,可以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和设备维护制度,确保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正常使用;还可以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高实验师资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近年来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实践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提出了基于计划性课程和自主性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一个系统、两种形式、三个层次、四大类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1.人才需求表象及外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

目前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教育带有普及性,重在传授知识,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从历史的因素来看,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属于政府管辖,自主办学意识不强,众多高校缺乏各自特色,不论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型院校办学模式雷同,相当多的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由此形成一个“怪圈”:常常是学校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毕业后能创出一番事业,几年后便可达到“经理级”,而那些在校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毕业后却往往只能做个好职员而已。

许多调查还显示,学历(位)与职位的关系并不成比例。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病因根源在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上。

目前,政府各级对高校办学质量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即高质量”的偏见,仅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此外,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考核其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差别并不大,还导致许多高校高不成低不就,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近年来,政府及各高校也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微观操作层面上改革的力度不大,情况不够乐观。

2.内因分析。

(1)在管理体制方面。

教研室与实验室设置及其运行机制不合理,仍按学科、课程分类的传统模式设置,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分散不能有机融合,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被弱化等一系列问题。

(2)在实验教学模式方面。

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型的实验少;模拟型的多,实战型的少;限制性的多,自主性的少;单一性的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少。

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的能力,组织和设计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

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加上教学改革进程的约束,改革步子不大,然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开发更高水平的实验项目,淘汰过于陈旧的实验项目,同时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数据的自动检测和自动处理也是内容改革的重要课题。

(4)在教学体系方面。

实验室还没有实现从教学实验到实验教学的根本性转变,要系统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理论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

实验项目中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不多,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

(5)政策机制激励不到位,实验教学队伍缺乏积极性,动力不足。

由于实验室在全校层面上在人员配置、课程安排、劳动成果的认定、奖励晋级、利益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队伍不稳,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不大。

因此,如何激发实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打破封闭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更大范围的操作层面上落实显得非常迫切。

实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用人单位满意率不高的现状,说明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有问题,应重点进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改革思路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高等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如何不辱使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基本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和互补,促进实验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学科交流与融合,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以科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以社会及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为依据,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软件建设为着力点,以软促硬,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确保教学资源投资效益;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机制。

三、实践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应建立计划性和自主性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发挥学生自主实验在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

要充分重视每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工作;要以系统的观念,正确处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系,使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抓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要及时吸收新技术进入实践课;实践教学模式应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

3.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原则和要求,通过多年实践,初步建立了“一个系统、两种形式、三个层次、四大类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一个系统:建立基于计划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实践教学系统。

(2)两种形式:依据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计划性(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和自主性(以非课堂教学为主、一般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教学)两种形式。

(3)三个层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置认知与验证(基础性)——综合(专业性)——设计与创新(研究性)三个层次的实验(实践)训练项目,项目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并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4)四大类型:全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属性设置四大类型课程,有实验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计划(“万、千、百、十”育人工程)和素质拓展计划。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

见右图1。

(2)课程体系设置要求。

以工科为例,各部分学时(学分)比例情况如下:实验部分要求达到总学时的10%~15%;综合性实践环节应占总学时的25%以上;创新教育和素质拓展计划应占总学分的近10%,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完成。

其中,每个专业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不低于两个,每个学生参加校外实践训练(或产、学、研综合训练)累计不少于5周。

鼓励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适当提高学时比例。

(3)内容改革与措施。

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求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精心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把教师设计开发、改进实验项目作为对院系和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观测点之一,每年进行检查总结,同时,学校拨专项资金以项目立项、评审的方式激励教师开展实验项目开发(主要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

基础课实验要逐步从理论课分离出来,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并按照实验技能培养的规律组合实验项目,形成以基本技能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有机组合为重要标志的新的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基本技能型实验培养学生从事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通过基础型实验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院(系)积极探索将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部分单独设为专业实验课,或几门专业课综合设立一门专业实验课的改革路子,使实验课的内容打破学科、课程界限,做到由浅入深,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1.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显著特点。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服务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是评判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趋向的教育价值观,已成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十分重要,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是要解放生产力。

2.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要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当中,从体制上要能统筹学校全部教学人力、设备等资源,要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整合。

实验室与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运转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设置好实验室和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关键。

较为合理的模式是能够有机融合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纯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撑管理两部分职能,统筹规划实验教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确保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转。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有利于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促使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无缝衔接,即要有利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有利于实验项目的改进和开发;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做到三个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兼顾,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兼顾。

教研室和实验室设置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三级教学机构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研室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全校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依据上述思想,我校建立的教学组织结构示意图如142页图2所示。

3.设置说明。

教学院(系)的每个职工唯一定编在某一个教研室或实验室或院(系)办。

学校只对市级及以上的科研机构设置少量科研编制。

教研室可下设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实行课程组或团队负责人制。

学科、专业特有的实验室,即由对应支撑关系的教研室和实验室人力资源充分整合,并实行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一人承担的办法,实验教师全部由对口教研室的相关教师担任,充分融合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队伍,根据实验设备和教学任务的多少、教学特点,只少量设编实验室技术及管理人员,并采用较灵活的用人制度,以实用为原则,适当降低学历、职称等条件要求,实行竞聘上岗。

跨院系(含跨教研室)适于共享的实验室,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实验室共享平台,设置校级或院系级实验中心(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