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儒家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1、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
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2、有为与无为
儒家的思想是“有”,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

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3、人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区别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区别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区别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系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大流派,决定了无数人的立人处世原则。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很多中华儿女都在他们的影响下践行着自己的人生。

那么,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呢?一、创始人的比较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缉胆光感叱啡癸拾含浆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的探讨。

一、基本思想理念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的本性,因此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道、德、无为、自然”等理念,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的本质,主张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的本性的解放。

二、处世之道儒家和道家在处世之道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而道家则主张消极出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争不抢,追求自由和独立。

三、文化价值观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和创新,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灵魂,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认为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才是人类的最高法则,应该通过回归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四、教育思想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教育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的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的教育,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应该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五、政治观念儒家和道家在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和秩序,认为社会应该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而道家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六、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而道家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来生活和发展。

七、个人与社会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两种思想是儒家和道家。

这两个学派中的代表性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就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一、缘起和大前提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思想体系,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的根本前提是:人性的善良天赋,强调人本主义。

儒家思想要实现其理想社会,需要以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标准,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相比之下,道家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其认为人类通常不会寻求自己的利益,因为人类不明白自己的意愿和本质的所在。

因此,道家思想的主要前提是道,其认为宇宙之中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指出正确的道路,而道本身就是真理和最终的目标。

二、人的本性和修养道家思想的人类本性主要是由人的本质和道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道家思想强调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因此,修养的过程中,即必须减少自我欲望的影响, "采取柔和的方法",也就是:“用柔弱胜过强硬,以谦虚克服傲慢”,“静观其变,随遇而安”, "以柔克刚",从而人能够获得“虚静无为”,到达人生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儒家修身之道强调的是通过行为来实现善举。

儒家更关注道德义务和行为道德,认为行为是提高人的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儒家的思想体系认为,通过正确地行为,人可以改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美好和谐。

三、家庭、社会和政治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儒家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更注重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的真正目的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建立管理国家的方式。

于是,儒家提出了“仁”的理念,认为仁是治理社会的基础。

道家则认为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本身不好,世界上的事情实际上是由自然的安排和组织调整和安排的,可以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四、知识和学问儒家认为学术知识,论辩以及修养都是崇高之道。

并认为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知识的推广,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学海无涯,并主张读书治国、教育出人才。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
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则注重自然和谐和个人修养。

本文将从儒家和道家的起源、思想内涵、实践方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其异同点。

一、儒家和道家的起源儒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子提倡“仁爱”、“礼治”、“忠诚”、“孝悌”等伦理道德,认为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四书五经”等经典文化。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追随大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本性。

庄子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执念,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道家思想在汉代得到发展和整合,形成了《道德经》、《庄子》等经典文化。

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儒家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人伦道德、礼仪文化、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认为人应该遵守“仁爱”、“义利”、“忠诚”、“孝悌”等伦理原则,尊重长辈、敬爱师长、友善相处,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儒家还强调礼仪文化,认为人应该遵守规范的礼仪和仪式,以体现社会的尊严和秩序。

儒家的政治哲学主要体现在“君权神授”、“仁政”、“民本”等方面,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儒家的教育思想则强调“以教为本”,认为教育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道家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哲学、个人修养、道德观和政治思想等方面。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按照天道自然规律运行的,人应该顺应自然的本性,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规律。

道家还强调个人修养,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执念,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无为而治”、“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方面,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自我意识,顺应自然的规律,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学派,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思想和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儒家和道家的本质、思想体系、思想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本质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性、礼仪、道德,重视教育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自然、无为,重视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义是指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规则;智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的品质。

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道德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遵守道德准则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的思想体系则主要包括道、德、无为、自然、阴阳等五个方面。

道是指宇宙和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德是指人的本性和道德准则;无为是指不做无用之事,追求无为而治的精神;自然是指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阴阳是指宇宙和自然的两种相反但又相互联系的力量。

道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爱和礼仪,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完善和和谐。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的规范,认为只有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才能达到和谐和稳定。

道家的思想核心则是道和无为,认为宇宙和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强调的是人应该放弃个人的欲望和野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道教与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股主流力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分别探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自老子所创立的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超越人类理智的道构成,追求道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而无为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始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的“五经”中,尤为重要的有《论语》和《大学》,它们强调了修身以及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1. 人性观点的差异道家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倡导个体的放松自然,体验宇宙的奥秘,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修身做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矫正和约束。

2. 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达到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倡导非礼勿视。

而儒家则强调礼仪规范,在礼仪的引导下维护社会秩序。

3. 对于权力和统治的态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滥用。

而儒家则推崇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4. 对于教育的理念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修行和领悟,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而儒家则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强调全民受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尽管两者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两者也是互补、相辅相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

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

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孔老比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

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

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

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

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

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

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

但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

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

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

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

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2中所说:“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

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

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

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

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

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

盂子提出“仁者无敌”的命题,4B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6)理论倾向比较。

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

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

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

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

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就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

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

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

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

(7)气质与风度比较。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差异。

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生所说:“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容手中道’,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了。

”(《文化与人生》13页)古者有“儒风”、“儒士”、“捕雅”、“儒吏”、“儒臣”、“儒将”、“儒医”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风度湿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远幕、留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

,(同上书169页)用语不多,生动勾画出道家人物的风貌。

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选之意。

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因而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

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还要“资天地之化育”(儒),‘辅万构之自然”(道)。

在人际关系上,格道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儒),“安其居”(道),“善战者跟上刑”(儒),“夫兵者不祥之器”(道)。

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缅于物欲私利之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圣人被褐而钎玉”(道)。

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百姓心为心”(道)。

在真善美的追求上,懦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格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疤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午,乃中经首之会”(道)。

在辩证思维方面,儒疽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落,“时中”、“过犹不及”(儒),“守中”、“去甚去奢去泰”(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