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8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课后练习说明与答案

部编版8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课后练习说明及答案思考探究1.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谋篇布局之严谨参考答案: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
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2.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特点参考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积累拓展3.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⑵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⑶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设计惫图:引导学生辨析常见实词的不同义项,积累实词。
参考答案:⑴在;如果;自己。
⑵隔断;极<高>;停止。
⑶白色;不加装饰。
4.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会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特点,着重感受文言文特有的美感。
参考答案:略教师应选择质量较好的学生译文与课文对比朗读,不宜直接用"资料链接"里的译文。
要让学生反复读,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急于告知结果,更不要简单地做文言文翻译的校正。
5《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三峡》课后练习答案版

《三峡》课后练习
班级学号姓名
一. 填空。
《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
北宜昌之间。
作者郦道元,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处(quē)素湍.(tuān)绝(yǎn)飞漱.(shù)属.引(zhǔ)沿溯.(sù)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2)自非
..亭午夜分如果不是
(3)自非亭.午夜分正
(4)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5)至于夏水襄.陵升到高处
(6)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7)或.王命急宣有时
(8)虽.乘奔.御风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9)不以疾.也快
(10)素湍.绿潭急流
(11)回清
..倒影回旋的清波
(12)飞漱
..其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13)良.多趣味甚,很
(14)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三峡》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三峡》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北师大版八班级下册语文《三峡》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三峡》自学指导2、(1)①x I ②s u ③tu a n@y a n⑤sh u @zh u(2)①上②正午③日光,文中指太阳④顺流而下⑤这里指飞奔的马⑥极高的山峰⑦下霜的早晨⑧接连不断.《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3.略5、峡长、山高、水急、树茂收获平台一、略二、1、由于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三峡中最突出的一是山,二是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由于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最终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侧面。
渲染出三峡秋景凄清萧瑟。
5、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同时流露出对交通阻隔的感叹。
《黄山记》自学指导:5、菌苔金芙蓉下窥天目松收获平台:1、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制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它是全文的总起。
其次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其次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2、(1)首先把大自然作为仆人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支配的。
再次把黄山的绝境和微小之处全都写到了。
(2)采纳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的表现出来。
(3)下临深谷'幽潭傍依'高风峻骨'到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10《三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上)

10 《三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ꎬ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
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沿溯阻绝.绝.哀转久绝.3.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参考答案:1.在;如果;自己。
2.隔绝;极高;停止。
3.白色;不加装饰。
四、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的乐趣。
语言特点:①原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四字一句,中间用连词“则”来承接,使文章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三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 《三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
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
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沿溯阻绝.绝.多生怪柏哀转久绝.3.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参考答案:1.于,文中是“在”的意思;假如,如果;本人。
2.断,断绝;极,非常;完、止。
3.白色的;不加雕绘装饰的。
四、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译文: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清早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这样快啊。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比较:原文的第②段,具体写夏水,突出夏水暴涨、流速迅猛,特点是奔放美。
第③段,具体写春冬的急流、倒影、树、泉、瀑布,特点是清幽美。
这两段文字对水的描写采用了侧面的烘托,更显出水流的快、急、幽,多用对比、夸张,简洁精炼,生动传神。
三峡课后题及答案

4.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 “人滩 ”何以得名的原因。
5.试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三、写作
23.夏季,你是否见到过一场暴雨过后的河流?请写一段话,说出河 水暴涨的情况,字数300字左右。
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郦道元北魏地理自三峡七百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巴东三峡巫峡长缺中断极高的山峰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飞奔的马快几消失如果自从有时或者即使虽然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山高草盛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峡课后题及答案
篇一:《三峡》复习题及答案】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4.《三峡》一文中有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 起李白的一首诗,这
【篇三:《三峡》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练习题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三峡》课后练习及其答案

《三峡》课后练习及其答案【篇一】三峡课后练习《三峡》课后习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4.写山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做铺垫,山高水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5.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尤为突出,相较而言,春冬两季的长江都有“清荣峻茂”的特点,特点相似,所以合为一体。
6.写猿的作用渲染悲凉气氛7.描写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课后习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最新部编版8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课后练习说明及答案

部编版8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课后练习说明及答案思考探究1.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谋篇布局之严谨参考答案: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
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2.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特点参考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积累拓展3.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⑵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⑶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设计惫图:引导学生辨析常见实词的不同义项,积累实词。
参考答案:⑴在;如果;自己。
⑵隔断;极(高);停止。
⑶白色;不加装饰。
4.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会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特点,着重感受文言文特有的美感。
参考答案:略教师应选择质量较好的学生译文与课文对比朗读,不宜直接用“资料链接”里的译文。
要让学生反复读,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急于告知结果,更不要简单地做文言文翻译的校正。
5《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三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
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
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自.
三峡七百里中 自.
非亭午夜分 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 2.沿溯阻绝.
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3.素.
湍绿潭 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
参考答案:
1.于,文中是“在”的意思;假如,如果;本人。
2.断,断绝;极,非常;完、止。
3.白色的;不加雕绘装饰的。
四、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译文: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清早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这样快啊。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比较:原文的第②段,具体写夏水,突出夏水暴涨、流速迅猛,特点是奔放美。
第③段,具体写春冬的急流、倒影、树、泉、瀑布,特点是清幽美。
这两段文字对水的描写采用了侧面的烘托,更显出水流的快、急、幽,多用对比、夸张,简洁精炼,生动传神。
而译文极尽生动描写之技巧,突出三峡之水的特点——迅疾凶猛、秀丽奇绝、回旋碧绿。
于描写中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更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情趣盎然。
五、《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参考答案:
示例:《水经注》描写孟门山“夹岸崇深,倾崖返扞,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从高、远的角度侧面描写水势凶猛,以此来烘托孟门山的高峻。
巨石“若坠复倚”的想象,更见孟门山的陡峭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