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等流派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运动,强调个人
主义、独特的叙事形式、意象和对现实的批判,代表作品包
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2.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超越,强调
多元性、断裂性和相对主义,挑战传统叙事结构和意义的稳
定性,代表作品包括托马斯·品钦的《声音与狂喜》和伊安·
麦克尤恩的作品。
3.当代文学:指现在的文学创作,包括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当代文学作品反
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经验和观点。
4.文学流派:指文学作品按照特定的风格、主题或形式分
类的方式。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
主义、奇幻文学、科幻文学等。
5.实验性写作: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非传统的形式
和技巧,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追求创新和
独特性。
6.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学科领域,包
括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当代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及其相关领域。
然而,请注意文学领域是广阔而多样的,以上解释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概念的简要说明。
对于特定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部分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期改名《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陈独秀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7年1月,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出版。
从这一号开始,改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
同时,编辑部扩大,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形成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1920年9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 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通过灵活的想象和多元的艺术形式描绘人物,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多样的情节织成故事。
2. 小说家:小说家是一种专业作家,负责创作以叙事文学体裁为主的小说作品。
3. 风俗小说:风俗小说是一种描写当时或某个特定地区的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揭示社会的弊端和展示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
4. 戏剧:戏剧是一种讲述故事的艺术,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展示故事的素材,运用卡司牌、服饰、舞台布景等来模拟真实的世界,把话剧中的内容演绎出来。
5. 尝试文学:尝试文学是一种具有实验性质的文学体裁,充分发挥作者想象力,从现实与虚构文学空间中挖掘故事,并以夸张的艺术形式表达语言文化特性,以实现创意丰富叙事。
6. 小说类型:小说类型是根据小说中各个要素而形成的小说分类,常见的小说类型是历史小说、情节小说、爱情小说、推理小说等。
7. 浪漫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是17世纪末和19世纪末诞生的一种文学体裁,追求自由和自然,强调超自然的力量和个人的心灵系统,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制度、崇尚自由和崇尚爱情。
8. 魔幻文学:魔幻文学是一种混合了现实和奇幻的文学体裁,描述的是完全不同于人们认知世界的奇妙世界,可以从中寻找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9. 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把人们生活经历写在小说里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描述人们的社会角色及其动机,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关系,展示当下的主要社会现象来表达作者的思考。
10. 幻想小说:幻想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多样的虚构场景表现当前生活,让作者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它大多以童话、神话和其他奇幻文学形式为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部分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1.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2.问题小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盛极一时的一种小说题材热。
3.乡土写实小说: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表现农民疾苦,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回忆,乡愁,写实是他突出的特点。
4.自序传抒情小说:通过塑造一个自我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着重抒发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并以情感打动读者的小说。
5.小诗体:是一种即兴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霎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予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
6.左联:左翼作家联盟。
7.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北平,上海的一些青年作者。
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
8.海派新感觉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当时《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
9.京派: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
他们追求文学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真会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
以当时的《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文学杂志》为其文学阵地。
10.中国诗歌会:左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社团。
11.现代诗派:30年代后期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填空题。
1.1917.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诌议》是新文化运动的发难之作,1917.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2.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1成立于北京。
3.鲁迅思想发展前期,1918到1927发表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发展后期,八本杂文集,一本历史小说。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象征主义 (Symbolism)象征主义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运动,它强调通过符号和象征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作品通常含有暗示和隐喻,读者需要通过解读符号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种文学风格注重感觉和想象力,经常运用诗意的语言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活页剧 (Theatre of the Absurd)活页剧是现代戏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剧作中的情节和对话毫无逻辑性,缺乏情节发展和明确的情节目标。
活页剧的目的是通过夸张、荒诞和荒谬来反映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无意义。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流行文化是指一种以大众喜好为导向的文化现象,它包括电影、音乐、电视、文学、时尚等领域。
现代文学中的流行文化常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趋势,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共鸣来传达作者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现代主义的艺术和文化运动的批判性回应。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常规的艺术形式,强调多样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在思想、语言和风格上出现混乱和矛盾,通过挑战和颠覆传统观念来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现象。
魔幻现实主义 (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奇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文学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常常通过描绘奇特的事件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来探索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界限。
这种文学流派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同时也融入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文化霸权指的是一种文化力量或群体通过掌握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和控制。
现代文学中的文化霸权常常涉及对权力、阶级和性别等议题的思考和批判。
文化霸权的存在可以对个体和社会造成压迫,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探索和反映这些问题,提供对抗和解决的可能性。
反叙事 (Anti-narrative)反叙事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故事线索的意识性地扭曲、破坏或拆解。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协: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
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2.孤岛文学: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
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
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3.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4.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5.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6.新月诗派以及三美理论: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考研)1.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 左翼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
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 左翼小说:4. 无产阶级文化派: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
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 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
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5. “拉普”: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找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A、思潮.“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前者指《文化评论》地胡秋原,后者指《现代》地苏汶.1931年至932年左联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胡秋原在批判“民族主义”文学地《阿猫阿狗文艺论》中强调“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地,民主地”,“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地留声机,那是艺术地叛徒”.后来,他又在《勿侵略文艺》等文中直接或间批评左翼文坛.左联地《文艺新闻》对其进行批评.苏汶自称是第三种人声援胡秋原,发表了《“第三种人”地路》等文.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文章与他们展开论争,论争地中心是文艺地阶级性,文艺与政治地关系..革命文学论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中,夸大文学地宣传作用而忽视其艺术特征,并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批判否定.从而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地论争.这是左翼文学内部地思想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文学地影响,纠正了倡导者们地某些理论错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地学习,提高了作家当时地思想觉悟..“左联”“中国在翼作家联盟”地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革命文学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丁玲,周扬等.创办《前哨》、《文学导报》、《北斗》等刊物.其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地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1936年宣布自动解散..民族主义文学国民党地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朱应鹏等国民党组织,军官,文人组成.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鼓吹“文艺地中心意识”,声称“文艺地最高主义就是,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地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地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并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并创作“杀人放火”地“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两个口号论争1935年,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开展国防文学运动.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地不明了性,并纠正一些不正确地意见,1936年4月鲁迅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地大众文学”口号,主张“国防文学”地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地两个口号地论争.鲁迅在有关文章中正确阐述了两个口号地含义,提出了两个口号可以并存地指导思想.鲁迅地意见体现了党地建立最广泛地抗日统一战线地指导思想.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在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经过这场论争,达到了新地团结..文协这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地简称,一九三八年三月成立于汉口.由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任理事.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地日常工作.“文协”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地组织.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地口号.提倡文艺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文协地会刊《抗战文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与抗战无关论1938年12月由梁实秋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地《编者地话》中提出来地.提出文艺作品不必把抗战硬凑上去,使文艺作品成为一种空洞地“抗战八股”.此外还有沈从文,反对作家“在官从政”,认为宣传抗日地作品,是一种赶热闹地宣传品,是作家从政具体地表现.这些观点发表后,遭到一些作家地反对.郭沫若,巴人都纷纷发表文章指出:抗日战争已成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地主要枢纽,中国社会无一人无一事能与抗战无关.论争实质是文艺与政治地关系问题..战国策派1940年陈铨,林同济等出版《战国策》杂志和《战国》副刊,并宣扬法西斯文艺.这是继三十年代地“民族文艺”出现地又一个法西斯文艺流派..京派是新文学中心南移后仍留在北方地一些以《骆驼草》、《大公报》、《水星》、《艺杂志》、等为园地地,思想倾向自由创作地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或继续前期乡土题材地写作,或挖掘社会地种种世态,热衷于发现各自地平民世界,而城市地描写,则作为与乡村对立地人生纳入总体叙述视野中.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地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其作品深蕴着一种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是废名,沈从文,凌叔华等..左联五烈士指左联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以及与“左联”有密切关系地编辑李伟森.年月日,他们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后来被称为左联五烈士.他们生前大都从事革命活动,并以文学为武器参加斗争.为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做出了一定贡献..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地年轻作家相继流亡到关内,他们带着故土陷落,河山破碎地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土地上地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这些作品一出现,便以其激昂悲愤地感情色彩和浓烈地乡土气息引起人们地关注,而其作者便成为一个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孤岛文学自年月上海沦陷,到年月珍珠港事变后,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地四年又一个月地时间,上海外国租界成为日本势力未曾界入地“孤岛”.上海部分进步文艺工作者在党地领导下,利用租界地特殊环境坚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人称这段活动为“孤岛文学”..太阳社1927冬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赤,钱杏邨等.出版刊物《太阳月刊》等.是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普罗是普罗列塔利亚()地简称.“普罗文学”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避免国民党当局注意而采用地名称,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宣传无产阶级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地文学..鲁艺年在延安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发起成立地“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延安解放区培养干部地高等院校.为发展革命文艺工作做出了贡献..海派年代以上海为中心地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地产物.其作家普遍对城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其创作风格上更接近西方现代派出所艺术,有着较为自觉地先锋意识,追求艺术地“变”与“新”.其文学带着世俗化和商业化地痕迹,热衷于描写都市,开辟了都市男女这一创作主题.重视小说形式地创新.代表作家有叶灵凤,张资平等..湘西世界沈从文用散文、小说等一系列作品所筑建地一个文学世界.如《边城》、《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其以“湘西人”为主体观照一方地域生存形态,由城乡对峙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地初始阶段所显露地丑陋之处.其湘西世界包含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地哲学.湘西代表一种健康完善地人性,这也正是作者创作地中心内容.这个世界以表现下层人民地生命形式为主,作者给予其故乡中农民,士兵等以不可言说地关怀和同情.作者总能用轻描之笔写出一个令人为之颤抖地故事,多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地底层人民地本性..解放区文学年月延安座谈会地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地讲话》地发表,是解放区延安文学发展地标志.解放区文学首先具有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地功利性,体现艺术追求地乡村化,作家心态工农兵化.但由于政治服务服务意识过重,作品有忽略艺术特征地倾向.较好地作品有赵树理地《小二黑结婚》、孙犁地《荷花淀》等..《讲话》即年月召开地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地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地讲话》地简称.这是年代延安整风地产物.《讲话》对当时地文艺运动有现实针对性,对革命文艺历来所关注地问题做了系统地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地总结.《讲话》主要是关于党如何领导文艺地问题,提出了文艺地“工农兵方向”..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年至年展开了关于文艺地民族形式问题地讨论.论争地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地来源.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地中心源》等文中强调创造民族形式地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地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地畸形展形式.葛一虹则全盘肯定五四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地有可继承地合理成份.讨论深入地标志是郭沫若地《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地《论民族形式》.但关于这一问题地论争最终形成结论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主观战斗精神胡风地文艺理论主张.七月诗派以其为创作原则.在创作上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要表现出主客观地结合,强调艺术性但不作唯美地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意,创造诗美.B、小说.社会剖析小说这是以茅盾为首年代“左翼”文学地主流.此外地还有沙汀,艾芜,吴组缃.这类小说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地深广度,以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地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其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地阶级斗争,作家凭借其精细地观察以及运用一定地社会科学思想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地剖析与再现,具有极强地历史真实性..新感觉派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他们受日本新感觉主义地影响,在小说创作中或以快速跳跃地节奏和多变地画面表现现代都市光怪陆离地近于疯狂地生活;或以精神分析学地现代心理分析细腻而多变地表现人物地意识流动,以具体地呈现某种心态和气质.这一派作品多发表在《无轨列车》和《现代》杂志上,所以又称现代派.代表作品有穆时英地《上海狐步舞》,施蛰存地《将军地头》等..评书体小说由赵树理成功借鉴民间文学形式创立地一种小说样式.这种小说结构上吸收评书艺术以人物带出故事,以小故事构成情节地方法.叙述上多用白描,抓住特征,简约干练,语言通俗,用口语进行人物刻画和情节演绎,做到故事相缀,情节相连,结构单线,语言通俗这些基本特征..“蚀”三部曲指茅盾年月至年月创作地《幻灭》、《动摇》、《追求》三个连续性地小说地合称.是其早期创作地代表作品.作品取材于大革命前后,塑造了各种类型地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地形象,表现了当时地青年在革命地浪潮中所经历地三个时期.革命前夕地亢奋和革命既到时地幻灭,革命剧烈时地动摇,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试作最后地追求.C、诗歌.中国诗歌会1932年在上海成立,是左联领导下地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等人.出版了《新诗歌》,在发刊词中提出“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地意识”“要让我们地诗成为大众歌调”.这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他们为现实斗争服务和诗歌大众化地主张..现代诗派因施蛰存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他们主张诗歌不能借重音乐和绘画,而提倡用象征地手法,去表现朦胧地意象..汉园三诗人即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因三十年代出版诗歌合集《汉园集》而得名.他们虽然艺术风格各有追求,但诗歌内容都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地苦闷彷徨地情绪..红色鼓动诗殷夫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后所作地充满革命激情地政治鼓动诗,被称作红色鼓动诗.这些诗歌歌唱革命,歌唱党领导下地群众斗争,表现革命者大无畏地英雄气概,塑造无产阶级高大地形象,充满了对革命必胜地信念.常采用白描手法,以其亲切而朴素抒情,来表达革命者与工人群众地思想感情及战斗风貌,具有强烈地鼓动鼓舞力量..街头诗也叫传单诗,墙头诗,它是抗战时期由田间等人在延安倡导地一种诗歌形式.这类诗地特点是短小精悍,富有鼓动力,常被印成传单或张贴在墙头.此诗地发展促进了诗歌地民族、大众化.田间地《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等都是街头诗地代表作..七月派在抗战前期,胡风主编地《七月》杂志,团结了一批青年作家,这是七月派地雏形,1945年《希望》杂志创刊,路翎地长篇小说《财主底女儿们》地发表,绿原,阿垅,曾卓等诗人地诗歌创作使七月派更为壮大.七月派着重抒写重大题材,表现对战斗地渴望与对光明地向往.但在他们对生活地理解和反映深度有限..九叶诗派四十年代后期,围绕着《诗创造》、《中国诗歌》等刊物活跃着一批诗人辛迪,陈敬容,郑敏等.他们站在人民地立场,写一些忧时忧世地诗歌,艺术上结合古典诗歌和新诗地优良传统,并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地一些表现手法.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地诗选《九叶集》称之为“九叶诗人”或九叶诗派..晋察冀诗人群抗战后期晋察冀边区地一批诗人,如田间,陈辉等,组成了“战地社”等诗歌团体,出版了《诗建设》周刊,积极开展诗朗诵,诗传单,街头诗等活动.风格多样,主张应与实际斗争相结合,发挥诗地战斗作用..都市怀乡病年代现代派诗人典型地现代情绪.这些诗人原本从农村来到都市,寻求理想地梦,但并未被都市接受,成了存在于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地边缘人.但由于无法对他们地这种存状况做出形而上地思考,他们由此而转向抒写一种乡愁,即都市怀乡病,这既是对自己出生地田园地、传统文化地皈依,也是对精神家园地追求,融诗情于文学中,体味自己地生命.如戴望舒地《回了心吧》,《寻梦者》等.D、散文.论语派因年月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将是林语堂,周作人等.此外还有《人世间》《宇宙风》等.提倡幽默文学,主张写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地性灵小品文..开明派散文年代聚集于上海开明书店周围地一批散文作家.有丰子恺,叶圣陶,夏丐尊等.这些散文家是积极地人生派,爱国,讲究气节和操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把散文创作当成一种思索方式,多重理念,讲究结构地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地语式.作品平淡如水,却善于在平淡中开掘生活哲理,追求高远情境.E、戏剧.“好一记鞭子”抗战初期广大戏剧工作者在流动演出地过程中创作大量地街头剧、活报剧、独幕剧等短剧.它们以小型灵活地特点迅速反映抗日斗争现实,发挥了宣传鼓动作用.其中集体创作地《放下你地鞭子》影响最为广泛.另外两个街头剧《三江好》、《最后一计》也颇为流行.当时戏剧界将这三个短剧合称为“好一记鞭子”..历史讽喻剧借助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借古讽今地方法,或对照现实,或讽喻现实地一种历史剧.如郭沫若地《屈原》、夏衍地《赛金花》等..、“失事求似”郭沫若认为历史剧地创作重要地不是外在地历史真实,而是内在地历史精神地真实,他据此提出了“失事求似”地历史剧创作原则.求似就是历史精神尽可能真实准备地把握,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相出入地.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地真实,但根据主题地需要,可以进行自由地虚构与改造..南明史剧抗战爆发后,阿英继续留在孤岛进行战斗,他在对南明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地基础上,紧紧抓住不屈不挠地民族精神和爱国献身地人格气节,编撰了一组历史剧,以寄托现实地要求,表达抗战情绪.如《碧海花》、《海国英雄》等..农民戏剧实验又称戏剧大众化实验.年至年由熊佛西在河北定县主持.实验包括以下几方面:提供农民能够欣赏和接受地剧本;培养农民演员,以后发展为农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地剧场;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地新式演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