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常见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 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通过灵活的想象和多元的艺术形式描绘人物,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多样的情节织成故事。
2. 小说家:小说家是一种专业作家,负责创作以叙事文学体裁为主的小说作品。
3. 风俗小说:风俗小说是一种描写当时或某个特定地区的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揭示社会的弊端和展示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
4. 戏剧:戏剧是一种讲述故事的艺术,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展示故事的素材,运用卡司牌、服饰、舞台布景等来模拟真实的世界,把话剧中的内容演绎出来。
5. 尝试文学:尝试文学是一种具有实验性质的文学体裁,充分发挥作者想象力,从现实与虚构文学空间中挖掘故事,并以夸张的艺术形式表达语言文化特性,以实现创意丰富叙事。
6. 小说类型:小说类型是根据小说中各个要素而形成的小说分类,常见的小说类型是历史小说、情节小说、爱情小说、推理小说等。
7. 浪漫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是17世纪末和19世纪末诞生的一种文学体裁,追求自由和自然,强调超自然的力量和个人的心灵系统,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制度、崇尚自由和崇尚爱情。
8. 魔幻文学:魔幻文学是一种混合了现实和奇幻的文学体裁,描述的是完全不同于人们认知世界的奇妙世界,可以从中寻找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9. 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把人们生活经历写在小说里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描述人们的社会角色及其动机,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关系,展示当下的主要社会现象来表达作者的思考。
10. 幻想小说:幻想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多样的虚构场景表现当前生活,让作者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它大多以童话、神话和其他奇幻文学形式为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新文学运动:指1917年至1927年间中国文化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文艺创新的运动。
2. 白话文运动:指新文学运动中,以推崇白话文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
白话文是指白色文字表达的口语话语,是当时普通百姓普遍使用的语言。
3. 独立自由派:指新文学运动中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反对应用传统文艺观念,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文学流派。
4. 立体派: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注重诗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表达,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倡导诗歌立体化,力求用诗言志。
5. 五四文化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现代文化的追求。
6. 文艺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艺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倡导民主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以扭转文艺长期沉闷和僵化的局面。
7. 江湖文化:是以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的文化现象,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前现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8.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领域内的
一种文学倾向,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强调个体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多方面性。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象征主义 (Symbolism)象征主义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运动,它强调通过符号和象征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作品通常含有暗示和隐喻,读者需要通过解读符号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种文学风格注重感觉和想象力,经常运用诗意的语言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活页剧 (Theatre of the Absurd)活页剧是现代戏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剧作中的情节和对话毫无逻辑性,缺乏情节发展和明确的情节目标。
活页剧的目的是通过夸张、荒诞和荒谬来反映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无意义。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流行文化是指一种以大众喜好为导向的文化现象,它包括电影、音乐、电视、文学、时尚等领域。
现代文学中的流行文化常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趋势,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共鸣来传达作者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现代主义的艺术和文化运动的批判性回应。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常规的艺术形式,强调多样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在思想、语言和风格上出现混乱和矛盾,通过挑战和颠覆传统观念来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现象。
魔幻现实主义 (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奇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文学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常常通过描绘奇特的事件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来探索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界限。
这种文学流派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同时也融入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文化霸权指的是一种文化力量或群体通过掌握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和控制。
现代文学中的文化霸权常常涉及对权力、阶级和性别等议题的思考和批判。
文化霸权的存在可以对个体和社会造成压迫,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探索和反映这些问题,提供对抗和解决的可能性。
反叙事 (Anti-narrative)反叙事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故事线索的意识性地扭曲、破坏或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协: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
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2.孤岛文学: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
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
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3.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4.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5.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6.新月诗派以及三美理论: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
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又称“语丝文体”2、新格律诗: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
闻一多提出了“新格律化”的主张,鼓吹“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它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5创作态度不严肃,创作过于散漫自由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其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3、“太阳社”:1928年初成立于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
发起人有蒋光慈(在革命文学的理论建树上成就突出)。
成员有洪灵菲、孟超、杨树人等。
出版刊物有《太阳》月刊,《创造》月刊。
4、“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以旧文人的口吻,将他们反对旧文学与白话文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5、“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
朱自清称之为“专心致志作情诗的社团”。
1922年4月出版的诗歌合集《湖畔》和后来的一些诗作能够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
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色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首要是爱情诗的创作。
6、“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文学团体。
1930年3月2日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
主要成员有“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鲁迅及其他革命的“同路人”。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刊物有《北斗》《十字街头》《拾荒者》《萌芽月刊》《文学月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重要名词解释文学研究社“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著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
新的文学社团於是应运\而生。
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
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会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 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
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 7期)等刊物。
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新月社文学社团。
1923年以聚餐会形式形成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胡逋、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
1925年由徐志摩编辑《晨报副刊》,增辟《诗镌》、《剧刊》,提倡现代格律诗和国剧运动。
1927年春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现代文化丛书》及文艺书籍。
1928年3月出版《新月》月刊,由徐志摩、梁实秋、罗隆基等先后编辑,前期偏重于发表新诗,讲究格律,形成一种文学流派,被称为“新月派”;1933年6月出至第四卷第七期停刊。
在政治思想上,提倡西方的自由思想和民主政治。
创造社创造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人。
发表园地有《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和《创造日》。
艺术上注意吸收西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现代注意表现手法;创造社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强调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该派强调作家的主体性、艺术的自觉性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较有特色、较有影响的新文学社团。
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
成立于1924年1月,办有《语丝》(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又称“语丝文体”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需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
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
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
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
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
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上海的孤步舞》短篇小说,作者穆时英。
1932年11月发表于《现代》第二卷第一期。
小说运用剪辑组合的方式,通过一个个互不相关的画面,描绘了灯红火绿的大都会夜晚的种种社会病象:夜晚僻静的街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3个穿黑绸衫的人枪杀了一个提着饭篮的人;火车疾驶而过;接着出现的场景,是一个大富豪刘有德回到家,年轻的妻子先向他要钱,儿子又来向他要钱,用于夜生活的享受;工地上一位建筑工人被木柱压死;一个失恋青年在江边呆立……作者用现代派艺术处理手法,象电影镜头般的跳跃,勾勒出五光十色的上海夜景,表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小说在结构上,时间交叉、空间跳跃、扑朔迷离、朦胧恍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女神》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史上杰出的诗人。
历史剧作家。
他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阿Q正传》《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
写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guì)、吴妈、王胡、小D等。
《边城》的悲剧内涵《边城》使人读后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又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在文章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的阴湿与愁苦。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概念。
然而看看人物命运的结局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无不使作品笼上悲剧色彩。
《荷花淀》《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
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和关心。
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可谓一往情深。
论语派现代文学流派。
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讲话总结了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
《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他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严。
二是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矛盾。
他总让人觉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但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间观念。
三是对待他人和事情媚上与欺下的矛盾。
小说着重写了华威先生参加的三个工作会议。
三个会议级别不同,主人公的态度明显不同。
第一个会议,他到会场时,别人都在等他,他旁若无人,态度傲慢。
第二个会议,他到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虽有几分不悦,但态度比第一个会议要谦和些。
第三个会议,他在入场时“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发言时“点点头站了起来”,并且分别向主席和各位参会人员“腰板微微地一弯”,显得卑躬屈膝。
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
在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
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语言,特别是借小说中人之口,采用反复的、矛盾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了主人公假抗日、真独裁,犹如“披着羊皮的狼”的可憎面目。
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在笑声中让人警醒,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