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第一名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观沧海》《龟虽寿》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

”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1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通过解读手法、品读典故,赏析作者情感。

2.明确作者“忧"的情感内涵,实质蕴含着“一统天下”的大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人的“忧"情,2.难点:作者“忧”的情感的背后,实质蕴含着“一统天下"的大志。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鼎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可谓叱咤风云。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中说: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短歌行》,体会其慷慨悲凉。

2.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

父曹嵩过继给曹腾,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最新短歌行教案一等奖(

最新短歌行教案一等奖(

最新短歌行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章《诗海泛舟》中的《短歌行》,详细内容包括《短歌行》的全文解读,诗歌背景分析,作者情感探究以及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短歌行》的全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 通过分析诗歌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短歌行》诗歌节奏、韵律的掌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歌吟唱,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短歌行》。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曹操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逐句解读《短歌行》诗歌,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以“对《短歌行》的赏析”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背景、作者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诗歌题目:《短歌行》2. 作者:曹操3. 诗歌背景4. 艺术特色5. 赏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答案:(1)意象: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酒”和“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2)修辞手法: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美。

(3)个人理解:《短歌行》通过描绘人生的短暂和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

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

作为政治家,面对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他就是—曹操。

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读。

(2)比较朗读生朗读,学生评价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你是从何处探知曹操心理的?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问题探讨: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

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短歌行》_________ 课时:一课时教学背景:教材分析:《短歌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短歌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极具特色。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就,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低沉,雄浑而细腻,忧虑又豪壮,展示了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胸怀抱负;本诗在语言、构思、意蕴、情感上也独具一格,都属于品读可以切入的角度。

学情分析:“三国”故事家喻户晓,高一学生对这篇诗歌背景多少有些了解。

初中又学习了《龟虽寿》、《观沧海》,对曹操及他慷慨激昂的诗风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有初步的把握。

另外,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五首现代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系统地诗歌鉴赏模式。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合作探究,感受诗歌手法、风格、情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有长远志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时常会出现动摇、彷徨、迷惑甚至遗忘。

本诗是曹公以激昂豪壮的心态面对“壮志未酬之“忧”,以开拓进取的行动应对“人生苦短”之“忧"的形象展现,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课标分析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明确规定“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以及,结合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通过《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对比,思辨性探究曹公与陶公产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状态的原因。

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人生状态,知行合一。

7-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7-1《短歌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授课班级高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堂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

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

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

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

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

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

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

古诗词诵读《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古诗词诵读《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古诗词诵读《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课题:短歌行【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2、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由曹操的《观沧海》导入,引出曹操。

(此环节意在温故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牵引出新知识,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讲授1、解题(1)《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

此诗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2)什么叫短歌?在《乐府解题》中,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3)乐府诗类别:曲、引、吟、行、歌、2、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3、“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4、写作背景——乌台诗案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索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以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美读,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特点,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音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是《三国演义》的
主题曲。

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个人,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有雄才大略,这个备受争议的人就是——曹操。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歌《短歌行》,相信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大家会对曹操有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二、预习检测:
1、准确读出下列句子或词语:
譬如朝露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何时可掇越陌度阡
契阔谈䜩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2、释义: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忧从中来枉用相存契阔谈䜩
三、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本环节学生很可能读不出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朗
读缺少味道,所以我们要再读诗歌)
四、再读诗歌:提示——抓关键字,理解感情。

1、本篇诗歌恰好就有关键字,请大家找一找,作者在诗歌中反复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忧。

(出
现三次,分别在诗歌的哪一句)
2、合作探究:
曹操为而忧(要求用四字短语的形式呈现)
依据是诗歌中句
解读
(明确:曹操为人生短暂、贤才难至、功业未成而忧)
3、既然诗歌整体基调是忧虑的,苦闷的,那朗读时应如何表达?(语调应……语速应……)
找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低沉而无力或低沉而激昂,须视具体情况做不同引导,指引学生考虑下一个问题)
4、同样为“忧”,作者之忧与考试之忧或生病之忧有何区别?表现在朗读中应如何处理?(曹操之忧
是站在国家高度的忧,是英雄的慷慨悲歌,表面看似消极悲观,背后却是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
5、引入建安时期背景介绍: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万。

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

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曾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描写。

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

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

(特殊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追求,共同形成了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曹操也开创了一代文风,是为“建安风骨”)
6、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五、美读诗歌:深入理解,读出抑扬顿挫。

六、小结:有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其实,不只在乱世,即使在现在,我们也有可能会因
为理想遇挫而苦恼和忧虑。

但曹操早就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告诉我们,忧虑很正常,却不可陷溺其中,反而应该借此激发出自己更大的潜能,以自己的作为告诉世界,我曾经来过,给这个世界留下独
特而灿烂的痕迹。

七、欣赏:鲍国安老师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对这一段的精彩演绎。

八、作业:
想要真正实现美读,需要对文章做更加细致的分析和体会,小到某个句子停顿多长时间,重音落到哪一个字上,文章在忧的主题基调下有什么细微差别……请大家下课后继续自己的研读和美读。

教学反思:诗歌需要朗读,这是所有语文人的共识。

然而,想要朗读好,除了必备的技巧,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更为关键。

可是,单独处理诗歌内容,课堂会像缺少水分的枯叶;只让学生朗读,又会让
朗读缺少依托而显浅薄。

因而,如何将朗读与对文本的处理有机结合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
的重要课题。

本设计以读为线,以“怎样才能读好”作为贯穿始终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
文本,层层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终实现对内容的把握和朗读技巧的提升。

希望通过这样
的尝试,使学生喜欢诗歌,喜欢朗读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