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十二讲梗概共81页文档
《传统文化十二讲》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2021-05-20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但是很多人的幸福感却没有像以前那么高了。
所以我们看一看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有什么帮助。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幸福?为了说明什么是幸福,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比如说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过着悲惨的生活。
相反,她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盲聋哑人去演讲,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每一次周游世界的时候,她都会这样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我的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改变了很多盲聋哑人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们也看到很多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人是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
因为自己很有钱,就不再满足于只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外面还有情人、小蜜,乱七八糟一大堆,这些人又不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因为一点事就争风吃醋,让他应接不暇。
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脾气不是很好,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彼此打得鼻青眼肿。
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还不满足于既得的财富,每一天还要飞来飞去,要赚更多的钱,结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孩子走到十七八岁,突然锒铛入狱了。
我们想一想,这些人都是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简单地说,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
如果我们说的复杂一点,就是家庭圆满,在家庭的每个人都是充满喜悦地过日子。
如果这是我们所要的幸福,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天之中不生气恼。
为什么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因为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
一旦你气恼了,这个幸福就不存在了,因为气恼和喜悦的情绪不能够同时存在。
所以要获得幸福,我们首先要制怒。
我们看“怒”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
《传统文化十二讲》第1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第1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1-04-13同志们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以问题的方式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什么是传统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有文化?”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过时了?”第三个问题就是“传统文化是愚民的精神鸦片吗?”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有文化?”这个“传”,就是传承、流传的意思。
这个“统”,原来是指蚕丝的统绪。
从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善道有统、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以儒释道为主体,以诸子百家为补充的“志于道”的文化。
那我们在这个系列讲座之中,都是以这一个定义来讲传统文化。
那我们看什么是“文”?这个“文”后来的意思就是文章、文字、礼乐、曲调,当然也包括了建筑、雕塑等等。
在这里,我们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唯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其实是和它的汉字和文言文发明有关系。
正是因为汉字古今一致,行文基本不变,所以使得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承传至今。
比如说我们现在孩子们上语文课,我们认为这个“语”和“文”是一回事,实际上它是两码事。
这个“语”,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语,这个“文”就是我们写文章的文字。
中国古人发现,如果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我们写文章的文言,如果不加区分的话,会有什么弊端呢?我们的日常用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扩展,不断地丰富。
比如说我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半,再回到中国的时候,有很多词就看不懂了。
比如说什么叫“粉丝”?什么叫“顶”?什么叫“pk”?这些都是外来语,就直接用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如果一个人不在这生活四五年这些就听不懂。
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那过四五年就有很多的词看不懂,再过十年八年,再过上百年上千年,如果后人再看前人所写的东西,就完全不知所云,就像读天书一样了,那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我们的智慧承传下去。
中国文化国学十二道介绍

中国文化国学十二道介绍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
韬略犹如双刃古剑。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
7、管子教练之道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之道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妳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
9、鬼谷子权谋之道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
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
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
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10、大学修身之道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
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中华文化十二讲主要内容

中华文化十二讲主要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文化十二讲》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华文化的著作,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传统礼仪与文明: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家族观念和尊师重道的传统等,揭示了中国人对礼仪和文明的重视。
2. 道德伦理与人文精神:诠释了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思想,如仁爱、忠诚、诚实等,探讨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3. 文字与书法: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包括象形文字、草书、楷书等,并解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
4. 经典与思想:讲述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如《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并解读了其中蕴含的思想。
5. 艺术与美学:涵盖了中国古代绘画、音乐、戏曲、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采。
6. 服饰与传统节日: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包括汉服、旗袍等,并详细解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7. 建筑与园林: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特理解。
8. 饮食与茶文化: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宴会礼仪等,并深入探讨了中国的茶文化。
9. 医学与养生: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包括中医药、针灸等,强调了中国人注重养生和平衡身心的观念。
10. 武术与传统体育:探索了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剑术等,并介绍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与特点。
11. 民间信仰与宗教:揭示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并解读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结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强调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通过《中华文化十二讲》,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中国传统文化12讲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
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
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七年级文化总十二课总结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骚:忧愁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2)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备注1、孔子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5、韩非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6、造纸术未发明以前,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7、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戏》.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西汉为前206——公元25)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4、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5、《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诗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做过东魏太守.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1、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2、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4、纸、墨、笔、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他被成为诗仙.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被后人称为“诗史”,代表作是“三吏”“三别”他被称为“诗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秦中吟》、《新乐府》,讽喻社会,同情人民是这类诗的代表作.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1、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当推颜真卿和柳公权.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自创“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颜筋柳骨”.2、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影响较大的有唐朝的阎立本和吴道子.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是《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开创写意画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3、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4、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并加以创新,呈现盛世特色.主要有《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2、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国家有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3、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战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司南”北宋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5、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6、“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思想家•培根(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指的是中国发明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同步P81材料题第9题7、①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提出“石油”这一名称.②郭守敬:元初编写《授时历》,主持开凿了北京附近的通惠河.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该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词经过五代到两宋发展很大,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三位杰出的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3、苏轼(北宋),词风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词风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辛弃疾(南宋),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看.”——辛弃疾4、元朝戏剧空前发展,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5、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突出的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创作中.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6、元代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无不传神,有人称赞他的画属于“神品”.7、“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1、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2、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各朝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4、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该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同时代的科学家徐光启代表作是《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2、①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②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③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④曹雪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汤显祖是明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批判了封建礼教.4、明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形成了百家争艳的局面.后来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京剧.5、明朝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代表人物董其昌.明朝绘画以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明末徐渭,善用泼墨,代表作《墨葡萄图》.“扬州八怪”发展了其手法,作品很多,如郑板桥的《兰竹图》、陈洪绶为《西厢记》等作品的插图.。
钱穆先生全集中华文化十二讲

在第五讲中,钱穆先生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他指出,中国历史上 的文学主要有三个阶段:古典文学、骈文和散文。古典文学以《诗经》、《楚辞》 为代表,骈文以《昭明文选》为代表,散文以《古文辞类纂》为代表。
以上仅是《钱穆先生全集中华文化十二讲》的部分精彩摘录,这本书的内容 丰富深广,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阅读感受
读完《钱穆先生全集中华文化十二讲》,我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性道合一论。性道合一论,即人的本 性与大道的融合,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理念。
在书中,钱穆先生对“道理”与“道术”进行了区分。在西方文化中,科学 和自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文化中,人的关系 被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这种重视人的关系的思想,体现在“道理”与“道术” 的名称中。在中国文化中,“道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术”则 是指维护这种和谐关系的手段。
《钱穆先生全集中华文化十二讲》是一本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文化的书籍, 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性道合一论。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
目录分析
《钱穆先生全集中华文化十二讲》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著作,作者钱 穆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这本书的目录 更是精炼地概括了全书的主题和内容,下面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钱穆先生全集中华文化十二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穆先生
道教文化十二讲

22页什么是道教?如何理解道教文化的定义?P9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其基本宗旨是延年益寿、羽化登仙。
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专家李养正在《道教概说》一书中为道教下的定义是: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存在、神仙可求论和诱使人们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和用祭祀醮仪以祈福免灾为主体内容和特征;文饰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道教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组织与其信仰者们一起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就是道教文化。
凡是以道教精神作为指导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及其结果就是道教文化,例如一些道士根据道教特有的延年益寿方术而研制生产的各种“仙酒”、“仙药”、“仙茶”都可作为广义道教文化之内容看待。
至于狭义的道教文化,则是指道教的精神形态,诸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等。
我们所讲的道教文化主要是就狭义上说的。
66页什么是符箓派?早期符箓派主要有哪些组织方式?它们是如何发展与演变的?p66符箓派是以符箓作为传教布道主要形式的道教组织。
早期符箓派组织方式主要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从古代巫术和民间鬼神信仰发展演化而来。
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龙虎山天师道)都属於符箓派。
该派自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
以上诸符箓派以天师道为首,在元以后逐渐集合为正一道,与全真道为首的丹鼎道派并立。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从古代巫术和民间鬼神信仰发展演化而来。
社会上的精神需求推进了道教的演化与发展110页什么是“三洞四辅十二类”?它在道教经书编纂过程中的地位如何?三洞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