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金锁记》读后感1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好在大致的情节还是和电视剧一样的。
细读下来才发现,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是真的好。
开场就用两个丫头的偷偷对话,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不费笔墨,不重浓彩,更懒得絮烦。
而七巧的一出场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大方向来说,《金锁记》的电视剧和书,所表现的中心不同。
虽然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除了七巧的人物性格没变,其它的人物都变了。
电视剧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摧残,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抹杀,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
而书中的《金锁记》,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来的面目,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那么,之所以要把它改成电视剧那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龌龊的姜季泽让我觉得七巧可怜、可悲、可叹;而一个痴情的姜季泽让我觉得可惜、可感、可痛。
书中的《金锁记》,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现为主。
连主人公七巧也是从弱点出发去描写的。
给全书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书版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推陈出新的另类味道。
从感情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电视剧版有更高的论说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会问题。
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细细品味了。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个人比较偏爱电视剧版,不是说书版不好。
只是我觉得,人性的优点比人性的弱点更值得宣扬。
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人文学科的东西,它没有一个终极真理,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结论不重要。
”同样都是很好的爱情故事,都样都是很不幸的结局,给我带来的震撼却截然不同。
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不同之处。
2024年金锁记读书心得感悟(3篇)

2024年金锁记读书心得感悟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运用了精湛的写作技巧,尤其是侧面描写的运用,堪称巧妙之极。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姜公馆的景象,而是通过两个丫鬟的夜谈,巧妙地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与概况。
这一手法与《红楼梦》中以冷子兴的讲述开启宁、荣二府兴衰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后,作者又通过下人之间的对话,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七巧的身世背景。
通过大奶奶、三奶奶的闲言碎语,进一步揭示了七巧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姜家的低微地位。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急切地想要一窥七巧的真面目。
经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铺垫,七巧终于登场,作者仅用“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等十几个字,便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
紧通过七巧的语言和行为,如她为二小姐说媒而引起的轩然大波,小说在短短四五千字内,将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交代得清晰明了。
张爱玲的文学才华令人赞叹。
小说最精妙的侧面描写出现在结尾部分,当七巧晚年时,作者并未直接描写她,而是通过童世舫的视角展现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她已被视为“疯子”。
至于小说的题目《金锁记》,其含义耐人寻味。
我认为,金锁象征着主人公七巧被金钱束缚的一生。
她认为别人对她的爱慕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她对侄子和女儿的游戏疑神疑鬼,担心他们图谋家产;女儿丢失物品,她便找校长理论。
如此种种,七巧戴着黄金的枷锁,不仅自己未获得幸福,还断送了孩子的未来。
当然,金锁亦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束缚的象征。
2024年金锁记读书心得感悟(二)《金锁记》这部小说,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家族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中地位低微女性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曹七巧,出身于普通麻油店家庭,因丈夫天生体弱且姜家富有,得以嫁入公侯之家。
她在姜家遭受蔑视和冷落,内心渴望得到尊重和爱。
曹七巧在家庭中备受压迫,她的出身和地位使她成为家族中的边缘人物。
她内心渴望爱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满足。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数

念书笔录,希望对您有帮助!《金锁记》读后有感3000 字导读:念书笔录《金锁记》读后有感3000字,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金锁记》读后有感3000字:《金锁记》,实在不负傅雷的盛赞,当真是“文坛上最漂亮的收获之一”。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绘了一个小商人家庭身世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刻画了拙劣歪曲的人性。
七巧嫁给姜家残废少爷,情欲被压迫,因身世被姜家人欺凌。
三十年的摧残歪曲了她的性格,使她的行为更加乖戾霸道,不只损坏儿子的婚姻,以致儿媳被摧残而死,还拆开女儿的爱情。
"30 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深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作者是张爱玲,一个玲珑剔透,极具才干的女子。
我极少看她的书,由于忍耐不了作品的悲凉。
她的心是冷的,笔是冷的,笔下的文字透着残忍的理性。
她曾说,由于懂得,所以慈善。
或许正由于她看得太透,所以即使在描绘最善变的人心,最丑恶的人性,最歪曲的欲念,她的笔触还是冷的,美的,无悲无喜。
她以一个漂亮的凄凉的手势,沉着地揭穿华丽圆满下的黑暗。
这或许是她的悲悯吧,不是如观音般普度众生的慈善,而是一种包含,一份理解。
《金锁记》也相同看得人内心发凉,而这与作品中相关月亮这一笔,希望您有帮助!凉意象的描绘是分不开的。
文人客笔下,朦朦的月色像一逸,起人一腔的柔情似水。
故友的想念,恋人的依恋,佳人的思慕就在月色中酵⋯⋯玲不一样,她的笔下,月亮素来都美得凉,冷得人。
在《金》中她写月亮写到了一种极致。
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一的,她不用月亮反应的流逝也表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化,同衬着氛围。
主人公七巧就像是一月亮,少女光亮人光辉四射;嫁姜家被排挤欺侮,光辉开始黯淡下来,但究竟是着温情的;到最后她一点点被染黑,被歪曲,得阴冷人。
芝寿眼中“今日夜晚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月,万里无云,像是乌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金锁记》读后感7篇

《金锁记》读后感7篇《金锁记》读后感篇1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张爱玲关于张爱玲,我已经描述过很过了,这次不想再陈述了,只简单的说,他是一个传奇,她因为家庭原因,所以变得早熟,在自己的作品思维独特,理解深刻,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作品以凄幽、艳、苍凉著称,充满人性的主题。
《金锁记》这篇写于张爱玲23岁时,但是作品已经相当成熟,思考和文字的表达已经有相当的深度,由此可见张爱玲的早熟,这篇小说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小说写了在一个大封建家庭中,只有名分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凄惨的一生。
她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他在小说中既充当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又充当了一个害人者,但又似乎可以理解。
他因为钱嫁进姜家,给一个软骨病的少爷既做夫人,又做奴隶,地位十分低微,甚至连丫环都看不起她,但她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是虽然姜季泽在外面花天酒地,但在家里还是收敛着,七巧也就陷入了爱情的煎熬中,后来七巧从姜家分得自己的一份家产后,变成了守财奴,一心的维护自己只剩下的钱,给自己戴上了沉重金锁,这也是这题目的道理。
后来七巧因为担心别人会骗走自己的钱,而拒绝了前来表白的姜季泽,因为七巧从嫁进姜家后一直备受蔑视,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情的需要,对于小叔子的爱又只有煎熬,于是她开化寺变得变态,丧心病狂的妒忌所有幸福的人,最后甚至亲手拆散了二子和女儿的`婚姻,吸着鸦片。
他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姜季泽,儿子,没有一个能给她需要的爱,这就是导致她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当然张爱玲不只是想表现七巧有多可恶,张爱玲的母的是剖析人性,揭露社会,那个变态的社会让人如此扭曲,那金锁是那个社会逼的七巧戴上去的。
七巧才,一个可恶又可怜的人。
《金锁记》读后感篇2“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金锁记》的开头这样写到,故事写的是曹七巧的一生。
七巧,一个身处下层社会麻油店家的女儿,被自己的哥哥因为利益嫁入了豪门大族姜家,她的丈夫是个从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精选12篇)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精选12篇)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篇1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
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
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
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
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
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
金锁记读后感6篇

《金锁记》读后感6篇篇一:《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
金锁记读后感(6篇)

Just because I wanted to survive, I started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o let go.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金锁记读后感(6篇)金锁记读后感1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13岁时便在校刊发表小说,但真正使她崭露头角的作品,是在1943年在上海发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
此后,她的诸多重要的作品相继发表,使她成为沦陷区最走红的作家。
张爱玲出生于世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使她的创作迥异于当时锋芒凌厉的左派作家,而近于古典式的冷静沉着的特征,语言也更加纯粹。
同时,大量近乎精致的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局限,将人物的特征从里到外得以的彻底呈现,加之她创作主题的悲情色彩,因此评论者也常说她“不动声色地揭开人物血淋淋的伤口”。
在选择推荐她的作品时,我一直在《金锁记》和《秧歌》之间犹豫。
前者是她在沦陷区时的作品,写法结合了中西方小说各自的特长,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承袭中国旧小说路子,而心理方面则有明显西洋小说的特征。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其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秧歌》的创作则在张爱玲离开大陆以后,这部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放弃了以往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风格和题材也都发生了改变,不再局限于布尔乔亚生活的上海,而延伸到了乡村。
这显然与共产主义席卷中国大陆有关,而评论者也乐于解读其中的政治远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然而,尽管《秧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但就创作风格和中文语言的应用,《金锁记》无疑更具有代表意义。
金锁记读后感2《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3篇)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1初涉《金锁记》时,并不喜欢曹七巧这个角色,她粗鄙小气,尖酸刻薄,然而待到最后“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无声怅然地走了,心中蓦地涨的难受。
一生悲剧,年华葬在金钱这件“长满了虱子的华丽袍子”之下,谁见得曹七巧的辛酸,徒留人性兀自挣扎,只余一个“可恨可悲”的疯妇。
七巧嫁入姜公馆,又当上了二房奶奶,这一切本是她所渴望的好事。
长在市侩的七巧,对于金钱自然是追求的,但不至于疯狂。
然而正是由于这个身份,七巧自卑多疑,小气刻薄,搞得婆媳不和,与其他几房闹心,连下人都对其指指点点。
待她终于有了一双弱儿女后,她也未因此获得婚姻的幸福。
二房终日病在榻上,她又自以为是地爱上了小叔子季泽,偏偏流连花丛的季泽颇顾忌伦理,不沾家里人,到头来还是七巧一场无奈的单相思。
婚姻与爱情双双落空,七巧不甘心,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现在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她不甘心,不甘心。
老二和老太太的死,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放大了她对金钱的占有欲,开始耍泼,但是一直到这里,曹七巧对金钱的追求并不过分,仍可以说是一个市侩小寡妇为了日后不被欺负而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然而在搬出了姜公馆后,姜季泽找上门来。
此时的七巧已是一个守寡富婆,她牺牲了青春和爱情得到的财富终于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她也是绝对不会放手的。
身心已被黄金枷锁禁锢的曹七巧机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钱,“这一转念使她暴怒起来”,在试探中得知他的来觊觎着她的钱,曹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意识到爱情的虚假,大怒之下把季泽赶出了家门。
七巧的精明虽然保住了自己用青春换来的金钱,却也同时无情地捏破了七巧对爱情最后的企盼和希望。
七巧在瞬间的天翻地覆中,彻底明白了自己的爱情的无望,但却是自己将之明朗化,并将之毁灭,是自己将自己推到了这一步边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
《金锁记》,实在不负傅雷的盛赞,当真是“文坛上最美丽的收获之一”。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刻画了卑劣扭曲的人性。
七巧嫁给姜家残废少爷,情欲被压迫,因出身被姜家人欺辱。
三十年的折磨扭曲了她的性格,使她的行为越发乖戾霸道,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
作者是张爱玲,一个玲珑剔透,极具才华的女子。
我很少看她的书,因为忍受不了作品的悲凉。
她的心是冷的,笔是冷的,笔下的文字透着残酷的理性。
她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也许正因为她看得太透,所以即便在描写最善变的人心,最丑陋的人性,最扭曲的欲望,她的笔触仍是冷的,美的,无悲无喜。
她以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冷静地揭露华美完满下的黑暗。
这也许是她的悲悯吧,不是如观音般普度众生的慈悲,而是一种包容,一份理解。
《金锁记》也同样看得人心里发凉,而这与作品中有关月亮这一
苍凉意象的描写是分不开的。
文人骚客笔下,朦朦胧胧的月色像一袭飘逸轻纱,牵起人一腔的柔情似水。
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对恋人的眷恋,对美人的赞叹思慕就在月色中发酵……
张爱玲则不同,她的笔下,月亮从来都美得苍凉,冷得瘆人。
在《金锁记》中她写月亮写到了一种极致。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她不仅用月亮反映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变化,同时渲染气氛。
主人公七巧就像是一轮月亮,少女时明亮动人光芒四射;刚嫁进姜家时处处被排斥侮辱,光芒开始黯淡下来,但到底还是带着温情的;到最后她一点点被染黑,被扭曲,变得阴冷瘆人。
芝寿眼中“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月亮圆满,她的心中却是惊惧绝望的,强烈的对比反映了一种悲剧性。
再写“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似是在预示着姜家这一封建贵族的没落腐朽又似是暗示七巧这一轮月亮命运的悲剧,渲染了凄凉气氛。
《金锁记》中同样让人惊艳的是服饰及色彩描写。
在她笔下,服饰和色彩仿佛都有生命,有其隐喻性。
她曾说,衣服是一种语言,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
所以《金锁记》中就连服饰都能撑起一场戏,能够告诉你人物的性格,暗示你人物内心怎样变化,环境气氛如何。
实在让人惊叹!
曹七巧刚出场时“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
如意小脚裤子”,显得与众不同。
强烈且突兀的色彩搭配生动又引人注目,一个热烈且尖刻泼辣的曹七巧形象跃然纸上。
分家产时,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揉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白与黑的搭配,香云纱衫的飘逸,胭脂似的脸色,曹七巧内心的快乐根本无法掩饰。
“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
停了一会,又上去了。
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是长安听到七巧在恋人面前挑拨生事时候的绝望悲哀。
除了描绘服饰,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也极喜欢用繁复鲜明的色彩来刻画人物及环境。
明明是没落腐朽的封建贵族,她却偏偏用着艳丽的色彩来描绘。
但也许正是因为色彩鲜艳缤纷到了极致,反越让我觉得处处充满了诡异、冰冷和苍凉,毕竟盛极必衰啊。
从结构来看,《金锁记》极是巧妙。
文章可分为两段。
上段详细写七巧在姜家一天受尽欺辱压迫的生活,中间以“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读后感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这几句过渡跳跃到十年后。
可以想象七巧是怎样“十年如一日”地过着被姜家排斥厌恶,情欲物欲被压迫的日子啊!正是因为这样巧妙的处理,所以文章下段中七巧分家后的转变才显得合情合理。
从文学作品的主题出发,四十年代的文学大多以同仇敌忾,抗日救亡为主流。
然而就像张爱玲的伯乐柯灵说的那样,“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放不下一个张爱玲”。
相对于新文学的启蒙话语与革命话
语,张爱玲更喜欢写住在里弄,石库门中的新旧市民,即所谓小市民的话语。
读《金锁记》,我也确是没读出什么红色爱国革命精神来,最多也只是新旧时代交替下的混乱对小市民的精神冲击罢了。
比如七巧执意要为长安裹脚,惹人笑话;比如七巧约见童世舫时的混乱搭配:身上穿着旧式“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现代产物“大红热水袋”;再说童世舫其人,接受了西方教育,却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安。
感情受伤后,就想要找旧式温顺女子。
他夹在新旧时代之间摇摆不定,左右为难。
除此之外,我认为《金锁记》的主题更多地表现了人性之恶和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七巧是可悲的。
她小家小户出身,许配个普通人家,也许夫妻俩凑合着也能和顺地过完这一生。
可偏偏她被迫“飞上枝头”,嫁给大家族残废的少爷。
即便是这样,姜家仍认为是她高攀了。
她的正常情欲被压迫,封建礼教叫嚣着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庸,逼她妥协,退让,服从……没有背景,孤身一人在姜家的七巧知道,顺从只能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她开始所谓的“反击”,尖刻泼辣的话语下是她挣扎求生的卑微,是她厚厚的保护壳。
金钱能带给她安全感,能满足她的物欲,是她付出青春,受尽三十年折磨才换来的。
也因此,一旦抓住了她便再不能放手。
是社会在逼迫她,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过多地责怪她呢?
那个时代的女子都很可悲。
出身大家族的女子,从小就被要求三从四德,被当成“商品”,成年后“被估价”“卖“到婆家,接受所
谓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
就像兰仙,得不到季泽的宠爱要忍,面对季泽的风流也要忍,她何尝不是个悲剧呢?
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能够接受教育,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也许是被压迫得太久,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想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这样我们也许就能够理解七巧,理解她对金钱偏执的掌控欲,因为她实在太害怕失去,害怕一切回到原点。
不得不说,《金锁记》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社会意义。
曹七巧被金锁锁了一生,毁了自己,毁了亲生骨肉,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被锁了呢?“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不知快节奏高压力下的城市又会出现多少个“曹七巧”?作者:阿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