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一)王静安的《人间词话》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他的词话所标举的“境界”一词,文学评论者多奉为圭臬。
“境界”一词的提出,盖欲取代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王静安并自负此为“探其本”的发现。
《人间词话》卷上云: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其实,这里的意境一词,依旧是沧浪所谓的兴趣,阮亭所谓的神韵,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而王氏的境界说,以为词之有无境界的关键,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论词者之所谓自然,盖有二义。
如王灼《碧鸡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锤炼之自然,他举《敕勒歌》和《易水歌》为例来说明自然是“变徵换羽于立谈间”,是出口成章,挥笔成文的;这和刘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所标举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等说法较为近似,这是一类;另如彭孙遹、王鹏运、况周颐等所主张的自然,而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自然。
前者主吟咏情性,不待雕饰,故特别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从追琢中来,”所以除了天才,他们还重视学识,甚至于认为学识可以弥补天才之不足。
而王静安的境界说,可肯定是属于前者,是重视天才,主创造而不主因袭的,即“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人间词话》卷上云: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照此一说,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义之一,并为达到“真”的必备条件。
则王静安以为纳兰词的好处,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样,都是阅历浅而有赤子之心的人。
所谓赤子之心,其含义究竟如何?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并没有明确的界说,但他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图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轮也,第一运动也,神圣之自尊也。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篇1《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其独特的批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本书以"境界说"为核心,探讨了诗词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背景介绍: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而《人间词话》则是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该书的创作背景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社会变革,王国维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批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深入分析:《人间词话》的核心理念是"境界说",即认为优秀的诗词作品应该具有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意象。
王国维认为,一个优秀的诗词作品应该具有清晰、鲜明的意象,通过这种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只有具有这种意境的诗词作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品。
个人观点:我认为,《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在于,它强调了诗词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强调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在于,它过于强调了意象和意境的作用,忽略了诗词的其他方面,如语言、形式等。
对比与参照:相比于其他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更加注重对诗词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的探讨,更加注重对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关注。
同时,它也借鉴了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但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人间词话》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它提出了"境界说"这一独特的批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诗词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篇2《人间词话》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创作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独特的批评体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这一独特的批评理念,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景”与“情”的交融,即“境界”。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一)王静安的《人间词话》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他的词话所标举的“境界”一词,文学评论者多奉为圭臬。
“境界”一词的提出,盖欲取代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王静安并自负此为“探其本”的发现。
《人间词话》卷上云: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其实,这里的意境一词,依旧是沧浪所谓的兴趣,阮亭所谓的神韵,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而王氏的境界说,以为词之有无境界的关键,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论词者之所谓自然,盖有二义。
如王灼《碧鸡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锤炼之自然,他举《敕勒歌》和《易水歌》为例来说明自然是“变徵换羽于立谈间”,是出口成章,挥笔成文的;这和刘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所标举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等说法较为近似,这是一类;另如彭孙遹、王鹏运、况周颐等所主张的自然,而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自然。
前者主吟咏情性,不待雕饰,故特别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从追琢中来,”所以除了天才,他们还重视学识,甚至于认为学识可以弥补天才之不足。
而王静安的境界说,可肯定是属于前者,是重视天才,主创造而不主因袭的,即“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人间词话》卷上云: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照此一说,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义之一,并为达到“真”的必备条件。
则王静安以为纳兰词的好处,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样,都是阅历浅而有赤子之心的人。
所谓赤子之心,其含义究竟如何?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并没有明确的界说,但他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图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轮也,第一运动也,神圣之自尊也。
《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领悟五篇

《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领悟五篇《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领悟1《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
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
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领悟2在寒假期间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其实是不乏深奥的文学评论书,甚至涉及谈人生、谈哲学。
我跟着飞快地通读了一遍。
王国维这本书里面最广为人知的片断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
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儿的所谓境界是指修养或者造诣。
王国维的境界说我读中学时就知道,但那时似懂非懂,如今重读此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里面的故事常常感动着我,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灰姑娘》,里面讲述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小女孩。
她的妈妈死去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
那个后妈带着两个小女孩,这两个女孩爱美、狠毒。
这样,灰姑娘就被欺负,天天睡在厨房里,身上很脏,所以别人称她灰姑娘。
她在妈妈的坟墓旁,认识了小白鸽。
有一次,国王帮王子选妃,举行了三天宴会。
最后,灰姑娘被选上了王妃,而两个姐姐气得晕过去了。
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
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
譬如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一)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
首先,在身体保健方面,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
在他看来,“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
这正应了现实生活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
确实我们要学习,要工作,要有成功,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
书中,洛克还详细论述了养护和锻炼儿童健康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可贵的建议。
如他提到的早起顶有益于健康;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它观点新颖,理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篇一提到王国维先生,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他在甲骨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这算是我们的职业病吧。
通过对甲骨卜辞的研究纠正了《史记•殷本纪》的错误,考证了商先王世数,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新史学的开山。
但是我今天看的不是他在甲骨文方面的论著,是他的《人间词话》。
于是这又是我不务正业的证据,放着《左传》不去看,反而在这里装文学小青年,罪过在罪过。
这还是我从东区图书馆借回来的,西区没找到。
抱怨一下,明明知道西区都是文科生还把那么多书都放东区,记得上次在西区找了好久找不到《万历十五年》,东区那边的几本新的不行,上面都是土,纠结啊纠结。
这不是暴殄天物吗?好了不说废话了,其实说是读书笔记,不过就是看书的一点感想而已。
要是没有一些词的基本知识,这本书看起来非常费劲,单是他对那些词人的称呼就让人头大,皆以字相称,还好我自诩文学小青年,多少有点积累。
王国维先生对词人的评价各有不同,对李煜、苏轼、辛弃疾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对秦观、周邦彦、姜夔、晏殊、晏几道、纳兰性德等人评价次之,而史达祖、张炎、周密等人就干脆鄙视。
尽管有些偏颇不过很和我的口味,说这样的话不会被拍吧。
【予于词,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而不喜《花间》,宋喜同叔、永叔、子瞻、少游而不喜美成。
南宋只爱稼轩一人,而最恶梦窗、玉田。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诸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王先生对南宋似乎更是厌恶,南宋词人只单单提出来一个辛弃疾,不知道他老人家把李清照放在什么位置上,无论如何,南宋的婉约派在词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整本书里安全没有提到,是我的一个遗憾。
最有意思的是在附录里的《清真先生遗事》里的一段话。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优秀3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优秀3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篇一书籍简介:摘抄: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4、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读书笔记:《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翻阅《人间词话》,不难发现王国维读了很多书,写了许多书的评论,也因此《人间词话》被誉为文学批评著作,但是我猜测,人间词话只是王国维先生的读书笔记而已。
他读一本书,摘抄语句,发表自己的感想,一开始也许他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是记录着记录着,由于见解独到,有理有据,就成了一本评论著作。
由于我的文学功底的缺失,对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则完全不知所云了,唯一记得最牢的是书中最有名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通用13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通用13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
——卫琪《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
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
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
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
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
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
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
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
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
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
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
到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
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对《人间词》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性把握。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忠孝为本,以中学经史之学为基,使学生心术以一归于纯正。
而以后以西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
一、“学无中西”-----兼容中西的学术文化观
王国维基本的学术立场是打破中西疆域,兼通并融贯中西文化。
二、“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审美超功利的文艺观
王国维接受席勒、斯宾塞等人的游戏说,认为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应热心地以游戏态度为之。
《人间词话》第120则: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
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
故诙谐与庄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
他在《文学小言》中说:“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
哺啜的文学,绝非真正的文学也。
”他将文学家分为两类:职业的学学家和专门的文学家。
前者是“以文学为生活”,将文学视作干禄求荣的工具;后者是“为文学而生活”,以文学为目的,甚至将生活艺术化,以血书写人生,实现艺术。
王国维慨叹中国古代的文学美术大多数遭受功利主义的戕杀,没有独立的价值,文学创作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的伦理目的,则是“为人”而作,非“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的“自为”。
诗人摆脱功利的束缚,便具有超功利的审美的艺术眼光,具有叔本华所说的“卓越的静观能力”,即审美的关照,王国维称之为“能观”。
《人间词话乙稿序》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能观”,是审美主体创造意境的最重要心理条件。
诗人“能观”,于是眼中之所见,心中之所想,无往不是诗的境界艺术的境界。
然而常人桎梏于功利观念之下,只能以实用的态度看待生活和景物,当然产生不了诗兴。
作家以超功利的审美的心态从事文学创作,便能够敞开心灵,调动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去睹物兴情,创造意象。
这样的创作室伫兴而就不必宿构的。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多次强调词的创作“须伫兴而就”,是审美的直觉创造过程。
这一方面是吸收了叔本华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论“兴会”说的引申发展。
三、“词以境界为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
(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第二,情景须真。
联系王国维德词作来看,他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己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
第三,“真景物、真感情”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
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补充。
不论是写景还是写情,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二)“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与写境,此理想之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他的造境与写境的思想,主要是接受了其他新观念乃至梁启超的影响。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故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也不是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之境,而是指“我”的意志尚存。
且与外物有着某种对立的关系,当“外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威胁着意志时观物所得的一种境界。
(四)“内美”与“修能”、“能入”与“能出”
王国维所谓的“内美”是建筑在他的“天才说”的基础上的。
其“天才说”认为文艺“为天才游戏之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故内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质。
所谓“修能”,亦即后天的修养。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最终要求人们能体验到生活的本质在于“欲”,在于“痛苦”,以求“解脱”。
出乎其外也是指能摆脱生活之欲,忘掉物我关系,从而对审美对象进行“静观”,创造能给人以暂时、求解脱的艺术美。
五、“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始盛终衰”的文体演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