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报告
钢筋混凝土原理与技术读书报告

钢筋混凝土原理与技术读书报告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在《钢筋混凝土原理和技术》教材的基础上,我也查了其它一些相关钢筋混凝土内容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专著及论文等.因此,也初步形成了对钢筋混凝土理论课的一个大致认识.由于在课程学习中,张季超教授是安排我在课堂上讲授"弯剪承载力"一章内容,因此,本报告后续内容也主要围绕"弯剪承载力"这一方面作细致展开,其他内容知识仅作一概括.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何谓钢筋混凝土结构我们知道,所谓混凝土是由水,细骨料,粗骨料和掺和剂等经搅拌,浇筑成型的一种人工石材.它是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而对于工程结构的概念,则是用一定的材料,建造成具有足够抵抗能力的空间骨架,抵御可能发生的各种作用(力或变形),这种骨架就是工程结构.仅由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的用来抵御自然界各种作用的空间骨架称为(素)混凝土结构,素混凝土结构高抗压低抗拉,应用范围有限,开裂即破坏(受拉,受弯等).所以现在工程界一般普遍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钢筋和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的用来抵御自然界各种作用的空间骨架称为混凝土结构.这是由于钢筋的存在可抵抗混凝土开裂处的拉力,大大增强了结构的使用性和耐久性.而破坏是由于钢筋的屈服.其优缺点很多.那为什么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性质很不相同的材料为什么能共同工作呢这是由于:①接触面上存在有粘结强度,能够传递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受力;②温度线膨胀系数很接近;③混凝土可作为钢筋的保护层,防止钢筋的锈蚀,保证构件的耐久性.正是基于以上部分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建设风生水起之际,钢筋混凝土结构正成为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事实上,相比其它材料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以下特点:①造价低,往往是建筑结构的首选材料;②易于浇注成各种形状,满足建筑功能及各种工艺的要求;③充分发挥钢筋和混凝土的作用,结构受力合理:④材料的重度与强度之比不大;⑤材料性能复杂,一般的计算模型难与实际结构的受力情况相符.正因为钢筋混凝土材料的这些优缺点,长期以来,钢筋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如此广泛;为了满足工程需要所建立的反映混凝土材料性能的计算模型也不断完善.然而,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水,砂,石及各种掺合料,外加剂混合而成的成分复杂,性能多样的材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公认的,能全面反映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和性质的计算模型或本构关系.因此,对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还需要学术界和工程人员继续努力.长期以来,人们用线弹性理论来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以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来确定构件的承载能力.这种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工程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大型,复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修建,而且对设计周期和工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常规的线弹性理论分析方法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设计就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在计算机高度发展的今天,采用有限元方法来分析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非线性有跟元分析能提供钢筋混凝土梁各阶段的受力性能,并能考虑徐变和反复荷载等复杂情况,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多年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对一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分析己获得了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的结论.但是,由于影响梁的剪弯性能的因素很多,应力状态复杂,裂缝开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原因,至今还不具备适用于一般构件剪弯性能分析的有限元程序,各种本构关系和计算方法还有待补充和改进.于是,一些相关的经验计算方法便因此浮出水面,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和计算中.常见的有经验回归式,塑性机理解,平衡求解法,半理论半经验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等多种应用算法.就以钢筋混凝土的弯剪承载力计算为例,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剪力和弯矩(有时还有轴力和扭矩)作用下可能发生沿斜截面的破坏.通常情况下可归结为斜截面的剪切破坏.对此,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尚不能说已把握了其本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的梁,其极限承载力不能使用压弯构件的一般方法进行计算.因为后者的基本假定是平截面变形和当轴应力-应变关系,显然不适用于梁端的二轴应力状态.此外,弯剪破坏形态的多样性,斜裂缝位置和形状的变化,沿斜裂缝骨料咬合力的方向和数值,纵筋和腹筋的粘结-滑移,纵筋的销栓力,竖向正应力的局部分布等梁端弯剪段内的复杂受力状态,更增加了抗剪理论分析的难度.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弯剪荷载作用下,截面除产生弯矩M外,常常还产生剪力V,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的剪弯区段,产生斜裂缝,如果斜截面承载力不足,可能沿斜裂缝发生斜截面受剪破坏或斜截面受弯破坏.因此,还要保证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即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是由抗剪计算来满足的,斜截面受弯承载力则是通过构造要求来满足的.一,斜截面开裂前的应力分析如图4-1所示为一承受集中荷载P作用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尚未开裂,钢筋混凝土梁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故可按材料力学公式来分析其应力.但钢筋混凝土构件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因此应先将两种材料换算为同一种材料,通常将钢筋换算成"等效混凝土",钢筋按重心重合,面积扩大倍化为等效混凝土面积,将两种材料组成的截面视为单一材料(混凝土)的截面,即可直接应用材料力学公式.图1-1 无腹筋梁在开裂前的应力状态及裂缝示意图(a)主应力轨迹线(实线为主拉应力,虚线为主压应力); (b)内力图;(c) 截面及换算截面; (d)正应力和剪应力.梁的剪弯区段截面上的任一点正应力和剪应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正应力(1-1)剪应力(1-2)式中I0——换算截面的惯性矩;y0——所求应力点到换算截面形心轴的距离;S0——所求应力点的一侧对换算截面形心轴的面积矩;b——梁的宽度;M——截面的弯矩值;V——截面的剪力值.在正应力和剪应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可按下式求得:主拉应力(1-3)主压应力(1-4)主应力的作用方向与梁纵轴的夹角可按下式求得:(1-5)求出每一点的主应力方向后,可以画出主应力轨迹线,如图1-1(a)所示.同时,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随着荷载的增加,当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复合受力下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与主拉应力轨迹线大致垂直的裂缝(如图1-1(d)).除纯弯段的裂缝与梁纵轴垂直以外,M ,V共同作用下的截面主应力轨迹线都与梁纵轴有一倾角,其裂缝与梁的纵轴是倾斜的,故称为斜裂缝.当荷载继续增加,斜裂缝不断延伸和加宽(如图1-1(d)),当截面的抗弯强度得到保证时,梁最后可能由于斜截面的抗剪强度不足而破坏.二,斜裂缝形成后的应力状态及破坏分析当梁的主拉应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在剪弯区段将出现斜裂缝如图1-2所示.出现斜裂缝后,引起剪弯段内的应力重分布,这时已不可能将梁视为均质弹性体,截面上的应力不能用一般的材料力学公式计算.为了分析出现斜裂缝后的应力状态,可沿斜裂缝将梁切开,隔离体如图1-2所示., (a) 剪力的传递(b)骨料的咬合作用(c) 销栓作用(d)纵筋的剪力变化图1-2斜裂缝出现后受力状态的变化从图中可知,斜截面上的受剪承载力有以下几部分承担:(1)斜裂缝顶部混凝土截面承担的剪力VC;(2)斜裂缝两侧混凝土发生相对位移和错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称为骨料咬合作用,其垂直分力为Vay ;(3)由于斜裂缝两侧的上下错动,从而使纵筋受到一定剪力,如销栓一样,将斜裂缝两侧的混凝土联系起来,称为钢筋销栓作用Vd;即: (1-6)由于斜裂缝的出现,梁在剪弯段内的应力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有:(l)在斜裂缝出现前,剪力主要由梁全截面承担,开裂后则主要由剪压区承担,受剪面积的减小,使剪应力和压应力明显增大.(2)与斜裂缝相交处的纵向钢筋应力,由于斜裂缝的出现而突然增大.因为该处的纵向钢筋拉力在斜裂缝出现前是由弯矩Ma决定的(见图1-2),而在斜裂缝出现后,根据力矩平衡的概念,纵向钢筋的拉力Tb则是由斜裂缝端点处截面b-b的弯矩Mb所决定,Mb比Ma要大很多.三,影响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1)剪跨比梁的剪跨比反映了截面上正应力和剪应力的相对关系,因而决定了该截面上任一点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因而影响梁的破坏形态和受剪承载力的大小.试验表明:当剪跨比由小增大时,梁的破坏形态从混凝土抗压控制的斜压型,转为顶部受压区和斜裂缝骨料咬合控制的剪压型,再转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控制为主的斜拉型.随着剪跨比的增大,受剪承载力减小;当剪跨比大于3以后,承载力趋于稳定.均布荷载作用下跨高比l0/h0对梁的受剪承载力影响较大,随着跨高比的增大,受剪承载力下降;但当跨高比l0/h0>10以后,跨高比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 当荷载不是作用于梁顶,而是作用在梁的中部或底部时,则斜裂缝出现后,梁的拱作用不存在,并且梁的层间作用力由压应力为主变为拉应力为主.于是,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受剪承载力比作用在梁顶部时小.(2)混凝土强度无腹筋梁的受剪破坏是由于混凝土达到复合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而发生的,所以混凝土强度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很大.在上述三种破坏形态中,斜拉破坏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ft,剪压破坏取决于顶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fc和腹部的骨料咬合作用(接近抗剪或抗拉),剪跨比较小的斜压破坏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fc,而斜压破坏是受剪承载力的上限.试验表明,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ft近似成正比,梁的受剪承载力随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提高而提高,大致成直线关系.(3)纵筋配筋率纵向钢筋能抑制斜裂缝的开展,使斜裂缝顶部混凝土压区高度(面积)增大,间接地提高梁的受剪承载力,同时纵筋本身也通过销栓作用承受一定的剪力,因而纵向钢筋的配筋量的增大,梁的受剪承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根据试验分析,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ρ对无腹筋梁受剪承载力Vc的影响系数为,通常ρ大于1.5%时,纵筋对梁受剪承载力的影响才明显,因此规范在受剪计算公式中也未考虑这一影响. (4)截面形式T形,I形截面有受压翼缘,增加了剪压区的面积,对斜拉破坏和剪压破坏的受剪承载力可提高(20%),但对斜压破坏的受剪承载力并没有提高.一般情况下,忽略翼缘的作用,只取腹板的宽度当作矩形截面梁计算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其结果偏于安全.(5)尺寸效应截面尺寸对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尺寸大的构件,破坏的平均剪应力()比尺寸小的构件要降低,主要因为梁高度很大时,撕裂裂缝比较明显,销栓作用大大降低,斜裂缝宽度也较大,削弱了骨料咬合作用.试验表明,在保持参数fc ,λ,ρ相同的情况下,高度增加4倍,受剪承载力约降低25%~30%.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受剪承载力的降低系数约为βh=(800/h0)1/4.对于配置腹筋的梁,腹筋可以抑制斜裂缝的开展,因此尺寸效应的影响减小.(6)梁的连续性试验表明,连续梁的受剪承载力与相同条件下的简支梁相比,仅在集中荷载时低于简支梁,而受均布荷载时则是相当的.即使是承受集中荷载作用的情况下,也只有中间支座附近的梁段因受异号弯矩的影响,抗剪承载力有所降低,边支座附近梁段的抗剪承载力与简支梁的相同.四,影响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影响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因素,除了同无腹筋梁一样与剪跨比,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和加载方式等有关以外,还与腹筋的数量和强度有关.试验表明,构件配箍率与箍筋强度的乘积对梁受剪承载力有一定影响.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两者大体成线性关系.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为了提高斜截面的延性,不宜采用高强度钢筋作箍筋.下面,以一伸臂梁设计实例进行弯剪承载力分析计算.例1 一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伸臂梁,计算简图及承受荷载设计值(包括自重)如图1-3所示,截面尺寸b×h=250 mm×650mm,采用C25混凝土,箍筋和纵筋分别采用HRB335和HRB400级,若利用梁底纵筋弯起承受剪力,试设计此梁.图1-3[解] 1. 材料强度指标N/mm2 ,, N/mm2 , N/mm2N/mm2 ,2. 计算跨度计算跨度=1.025×6195+=65353. 内力计算(1)梁端反力(2)支座边缘截面的剪力AB跨BC跨(3)弯矩计算根据剪力为零的条件算出为最大弯矩截面距支座A的距离,则AB跨=BC跨内力图见图1-4图1-44. 验算截面尺寸== 0.384据单筋正截面公式得=397.7>307.2斜截面抗剪<故截面都需计算配腹筋,截面按构造配箍筋.5.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1)表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AB跨跨中截面支座B截面-由计算选筋322+220(1140+628=1768)222(760)6. 腹筋计算前面验算截面尺寸符合要求,需按计算配置腹筋,截面按构造配箍筋.为充分利用跨中截面的纵向受拉钢筋,均设弯起钢筋(数量由计算确定),并按构造选箍筋双肢箍6@200.则箍筋与混凝土共同抵抗的剪力为:==>127.1(B支座右)<237.2(B支座左)16.5mm2),可以设弯起钢筋的弯终点与支座边缘相距为50mm, 则第一排弯起钢筋的弯起点的设计剪力为:=152.4256.4mm2)可以.检验B左截面是否需要弯起第二排钢筋:=193.1与很接近不需要弯起第二排钢筋. (计算完毕) -――――――――――――――――――――――――――――――――――――――五,总结钢筋混凝土受弯剪荷载作用构件的承载特性和受力行为,可归纳概括如下: (1)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的区段内,会产生垂直于主拉应力方向的斜裂缝,并可能沿斜截面发生破坏.为了防止发生斜截面破坏,应使构件有一个合理的截面尺寸,并配置必要的腹筋.(2)箍筋和弯起钢筋可以直接承担剪力,并限制斜裂缝的延伸和开展,提高剪压区的抗剪能力;还可以增强骨料咬合作用和摩阻作用,提高纵筋的销栓作用.因此,配置腹筋可使梁的受剪承载力有较大提高.(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因配箍率和剪跨比的不同,斜截面主要有斜拉,斜压和剪压三种破坏形态,它们均为脆性破坏.斜压破坏时受剪强度虽高,但突然发生,且腹筋不能屈服;斜拉破坏时,受剪承载力最低,且破坏更加突然,所以,设计时,斜拉和斜压破坏不允许发生,通常通过构造措施予以防止;剪压破坏通过抗剪计算来保证.(4)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梁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剪跨比,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配箍率等.(5)我国《规范》的基本公式就是根据剪压破坏形态的受力特征而建立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有适用范围,其截面限制条件是为了防止斜压破坏,最小配箍率和箍筋的构造规定是为了防止斜拉破坏.(6)以计算剪跨比代替广义剪跨比,简支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仍可适用于连续梁.翼缘对提高T形截面梁的受剪承载力并不很显著,在计算T形截面梁的受剪承载力时,仍应取腹板宽度b来计算.(7)斜截面破坏时,受压区混凝土在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弯压"和"剪切"两种破坏方式,前者是弯矩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剪切作用的结果,这说明斜截面有两类强度问题,即"抗弯强度问题"和"抗剪强度问题",可以独立地分别解决:a.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通过腹筋计算和必要构造来解决.b. 斜截面受弯承载力问题,主要是由于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产生的,一般只采用构造措施保证.六,附教材《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部分习题解答过程14-1 用堆砂模拟法推导矩形截面(b×h)梁的受扭塑性抵抗矩Wtp(式(14-6b)). 解:矩形截面梁采用堆砂模拟法后堆砂的形状如下图所示:推导过程:先计算四坡式屋顶状砂堆的体积V.取砂堆的倾斜率(tanθ)为塑性极限剪应力(τmax),则此构件塑性极限扭矩为砂堆体积V的2倍,即:TP = 2V由TP = WTP *τmax 知:图1 理想塑性材料矩形截面的极限应力分布WTP=TP /τmax=2V/ tanθ== =参考文献[1] Park R,Paulay T.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New York:JohnWiley&Sons,1975[2] 李汝庚,张季超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李汝庚,张季超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4] 过镇海,时旭东编著.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施岚青,喻永言等.钢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抗剪强度计算.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构造——1985年设计规范背景资料汇编.1985 [6] 王传志,滕智明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

页眉《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笔记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在《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教材及本科基础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外加查阅的其它一些相关钢筋混凝土内容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专著及论文等,基本掌握了书中所讲述的关于钢筋混凝土的基础知识,深化了原有的知识理论,形成较为完整的混凝土知识理论系统。
由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贺东青教授是安排我在课堂上讲解“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的部分内容,因此,本报告后续内容也主要围绕“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这一方面作细致展开,其他内容知识仅作一概括。
随着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工程建筑的迅速崛起,混凝土结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现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民用和工业用建筑,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我大致了解了混凝土结构的分类、应用、构件的基本设计原理以及方法等。
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都对作为结构工程方向的我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工作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对《高等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认知在本科学习期间,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课程中,一般先简要的介绍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性,后以较大篇幅着重说明各种基本构件的性能、计算方法、设计和构造要求等,较多地遵循结构设计规范的体系和方法,以完成结构设计为主要目标。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是以研究和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一般规律,并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目标,本书中用大量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主要材料—混凝土在单轴和多轴应力状态下,以及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以此作为了解和分析构件性能的基础。
在表述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各种受力条件下的性能时,强调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着重介绍其受力变形和破坏的全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机理分析、重要技术指标的确定、计算原则和方法等。
本书是研究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其内容和作用如同匀质线弹性结构的“材料力学”。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所组成。
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较强而抗拉能力却很弱。
钢材的抗拉和抗压能力都很强。
为了充分利用材料的件能,把混凝土和钢筋这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使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力,钢筋上要承受拉力,以满足工程结构的使用要求。
一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及其应用钢筋混凝土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19世纪末,随着生产及建设的发展需要.钢筋混凝土的试验工作、计算理论、材料及施工技术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在工程应用方面,钢筋混凝土最初仅在最简单的结构物如拱、板等中使用,随着水泥和钢铁工业的发展.混凝土和钢材的质量不断改进,强度逐步提高。
20世纪20年代以后,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有了提高,出现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壳体空间结构,构件承载力开始按破坏阶段计算,计算理论开始考虑材料的塑性。
20世纪50年代以后,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出现使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了飞速的发展。
装配式混凝土、泵送商品混凝土等工业化的生产结构,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近20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试验的深入,计算理论研究的发展,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新型结构的开发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已经从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设施、水利水电建筑和基础工程扩大到近海工程、海底建筑、地下建筑、核电站安全壳等领域,并已开始构思和实验用于月面建筑。
随着轻质高强材料的使用,在大跨度、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多。
近年来,随着高强度钢筋、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以及高性能外加剂和混合材料的研制使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钢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还有,轻质混凝土、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以及利用工业废渣的“绿色混凝土”,不但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而且对节能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笔记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笔记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在《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教材及本科基础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外加查阅的其它一些相关钢筋混凝土内容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专著及论文等,基本掌握了书中所讲述的关于钢筋混凝土的基础知识,深化了原有的知识理论,形成较为完整的混凝土知识理论系统。
由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贺东青教授是安排我在课堂上讲解“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的部分内容,因此,本报告后续内容也主要围绕“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这一方面作细致展开,其他内容知识仅作一概括。
随着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工程建筑的迅速崛起,混凝土结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现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民用和工业用建筑,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我大致了解了混凝土结构的分类、应用、构件的基本设计原理以及方法等。
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都对作为结构工程方向的我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工作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对《高等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认知在本科学习期间,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课程中,一般先简要的介绍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性,后以较大篇幅着重说明各种基本构件的性能、计算方法、设计和构造要求等,较多地遵循结构设计规范的体系和方法,以完成结构设计为主要目标。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是以研究和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一般规律,并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目标,本书中用大量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主要材料—混凝土在单轴和多轴应力状态下,以及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以此作为了解和分析构件性能的基础。
在表述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各种受力条件下的性能时,强调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着重介绍其受力变形和破坏的全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机理分析、重要技术指标的确定、计算原则和方法等。
本书是研究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其内容和作用如同匀质线弹性结构的“材料力学”。
读混凝土设计原理读后感

读混凝土设计原理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嘀咕着,这混凝土能有啥特别的设计原理啊,不就是那种灰扑扑的东西嘛。
可是越读下去,我就越发现自己是大错特错啦。
这混凝土啊,就像是一个低调的超级英雄,看似平凡,实则有着大大的学问。
书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一开始真的让我有点懵圈。
什么混凝土的强度计算啦,结构受力分析啦,感觉就像是一堆乱麻缠在我的脑袋里。
我当时就想,这简直是要把我的脑细胞都榨干呀。
不过呢,当我静下心来,一点点去琢磨的时候,就好像在解一个超级复杂的谜题,每解开一小部分,都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我发现混凝土设计可不仅仅是把水泥、沙子、石子混在一起那么简单。
这里面要考虑的因素超级多,就像照顾一个超级娇弱又很挑剔的小宝贝。
比如说,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需求,精确地计算出各种材料的比例。
你要是水泥放多了或者少了,那这混凝土可能就不是你想要的那种坚强的“小战士”了,要么太脆容易开裂,要么软趴趴的撑不起东西。
这就好比做菜的时候,盐放多放少都会影响菜的味道,混凝土里材料的比例那可是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危呢。
而且哦,在书里看到那些混凝土在不同结构中的应用,我就像是看到了一场混凝土的“变形记”。
在梁里面,它要承受弯曲的力量,就像一个强壮的手臂,要稳稳地托住上面的重量;在柱子里呢,又要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直直地支撑起整座建筑。
我就想啊,这混凝土可真是个全能选手,哪里需要哪里搬。
再说说那些关于耐久性的内容吧。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混凝土还会有“变老”“生病”的问题。
就像人会因为风吹日晒而皮肤变差一样,混凝土也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得脆弱。
什么酸雨啦、温度变化啦,都会对它造成伤害。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像照顾病人一样,给它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什么涂层啦、合适的养护啦,就盼着它能健健康康地在建筑里待上很多很多年。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会被那些复杂的知识弄得有点沮丧,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
但是当我真正理解了一些原理之后,又会特别兴奋,恨不得拉着身边的人就开始讲混凝土的奇妙之处。
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

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一、引言钢筋混凝土,一种看似寻常的建筑材料,实则是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
它的特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对于了解建筑结构和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的深入学习,理解其组成、特性以及应用,以期对建筑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钢筋混凝土的组成钢筋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钢筋四种材料组成。
其中,水泥起到了粘结和硬化的作用,砂和石构成了混凝土的骨料,而钢筋则提供了抗拉强度,共同构成了这种强大的建筑材料。
三、钢筋混凝土的特性钢筋混凝土具有多种优良特性,使其在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
它的抗压强度高,能够在大量压力下保持稳定。
它的耐久性好,能够抵抗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蚀。
钢筋混凝土还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和环保性,使其成为现代建筑的理想选择。
四、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在建筑领域,钢筋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中。
例如,桥梁、大楼、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钢筋混凝土。
它能够承受大量的载荷,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结构在地震、风等自然灾害中的破坏。
五、结论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种强大的建筑材料的重要性。
它的组成简单,但特性优良,应用广泛。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其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理解和掌握钢筋混凝土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钢筋混凝土报告一、引言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材料,其独特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
然而,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和结构复杂性的提升,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和质量保证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本报告旨在探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强度分析、耐久性评估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模板制作、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养护等步骤。
在模板制作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模板设计,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钢筋绑扎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钢筋的位置、间距和数量符合规范。
钢筋混凝土实习报告

一、前言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过程,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钢筋混凝土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钢筋混凝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实习情况总结如下。
二、实习目的1. 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能。
2. 掌握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水平。
4. 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钢筋混凝土基本知识实习期间,我学习了钢筋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能。
了解到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复合而成,钢筋主要承受拉应力,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应力。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2. 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全过程,包括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等环节。
(1)钢筋加工:首先,我学习了钢筋加工的基本知识,包括钢筋的切割、弯曲、焊接等。
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我亲自动手进行钢筋加工,掌握了钢筋加工的技巧。
(2)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我学习了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浇筑、振捣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了解了混凝土浇筑的注意事项,如浇筑顺序、振捣方法等。
(3)模板拆除:模板拆除是钢筋混凝土施工的重要环节。
我学习了模板拆除的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了模板拆除的操作技能。
3. 钢筋混凝土质量控制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钢筋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1)原材料质量: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2)施工工艺: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3)混凝土配比:根据设计要求,合理配置混凝土配比,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4)施工监测: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如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确保施工质量。
四、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施工过程相结合,加深了对钢筋混凝土的理解。
读书钢筋报告

钢筋混凝土结构读书报告摘要:本文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影响结构延性的主要因素,以及为保证结构具有良好延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关键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塑性铰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所组成。
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较强,而抗拉能力却很弱。
钢材的抗拉和抗压能力都很强。
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由水泥、水、砂、石及各种掺合料、外加剂混合而成的成分复杂、性能多样的材料。
因此,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也复杂。
为了充分利用材料的件能,把混凝土和钢筋这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使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力,钢筋上要承受拉力,以满足工程结构的使用要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比较高,而且具有很好的延性和整体性,特别是抗震性能良好,且较经济,所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四种承重构件组成。
由梁、柱、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它是主要承重结构,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系梁连系起来,即形成一个空间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特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大空间,建筑立面也容易处理。
结构自重轻,延性较好。
计算理论也比较成熟,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造价较低。
框架结构本身柔性较大,横向侧移刚度较小,抗侧力能力较差,在风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
框架结构若采用纵横双向布置,则形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侧力能力较强。
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框架结构的合理层数一般是6到15层,最经济的层数是10层左右,较高的高层建筑不宜采用框架结构。
由于框架结构能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的要求,已广泛应用于办公楼、商场、住宅、商店、医院、旅馆、学校及多层工业厂房和仓库中。
框架结构的变形特点是:杆件的变形是以弯曲为主,但框架结构整体的变形却是剪切型的。
房屋高度增大时,其受力特点的变化是由受竖向荷载为主变为受侧向荷载为主,同时整体变形的弯曲成分也将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读书报告
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报告混凝土的多轴强度是指试件破坏时三向主应力的最大值: 用 f1, f2,f3 表示,相应的峰值主应变为:ε1p,ε2p,ε3p。
符号规则为:
0000
国内外发表的混凝土多轴试验资料已为数不少,但由于所用的三轴试验装置、试验方法、试件的形状和材料等都有很大差异,混凝土多轴性能的试验数据有较大离散性。
尽管如此,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变形随应力状态的变化仍有规律可循,且得到普遍的认同。
4.3.1二轴应力状态
1.二轴受压(C/C, σ1 =0)
混凝土在二轴拉/压应力不同组合下的强度试验结果如图。
混凝土二轴抗压强度对比图。
混凝土的二轴抗压强度( f3 )均超过其单轴抗压强度( fc ):C/C
随应力比例的变化规律为:
σ2 /σ3 =0~0. 2 f3随应力比的增大而提高较快;
σ2 /σ3 =0. 2 - 0. 7 f3变化平缓,最大抗压强度为(1. 25~1. 60) fc,发生在σ2 /σ3 =0.3~0.6之间,σ2 /σ3 =0. 7~1. 0 f3随应力比的增大而降低。
σ2 /σ3 = 1 (二轴等压) fcc=(1.15~1.35) fc
1混凝土二轴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为抛物线形,有峰点和下降段,与单轴受压的应力-应变全曲线相似。
2试件破坏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的强度f3和峰值应变ε3p,大于单轴受压的相应值(f c,εp );
3初始斜率随应力比σ 2 / σ3增大;双轴压状态下的抗拉延性比单轴压状态下大得多;
1两个受力方向的峰值应变ε2p,ε3p随应力比例(σ2/σ3 )而变化;
2ε3p的变化曲线与二轴抗压强度的曲线相似,最大应变值发生在σ2/σ3≈0.25处,应变ε3p在数值上最大;
因为:σ2/σ3 =0.5~1.0σ2/σ3 =0~0.2
3只有σ2/σ3≈0.25左右,由于σ2值适中,限制了该方向的拉断,又不致引起σ3方向的突然崩碎,从而使σ3方向的峰值应变值ε3p最大。
4而ε2p由单轴受压(σ2/σ3=0)时的拉伸逐渐转为压缩变形,至二轴等压(σ2/σ3 =1)时达最大压应变ε2p= ε3p,近似直线变化。
1混凝土二轴受压的体积应变(εv≈ε1+ε2+ε3)曲线也与单轴
受压体积应变曲线相似。
2在应力较低时,混凝土泊松比νs<0. 5,体积应变为压缩(εv<0)。
3当应力达到二轴强度的85%-90%后,试件内部裂缝发展,其体积(包括裂缝在内)应变转为膨胀。
000000000
2.二轴拉/压(T/C,σ2=0)
混凝土二轴拉/压状态的抗压强度f3 随另一方向拉应力的增大而降低。
同样抗拉强度f1 随压应力的加大而减小。
在任意应力比例(σ 1 /σ3)情况下,混凝土的二轴拉/压强度均低于其单轴强度,即:T/C 00000小共识
混凝土二轴拉/压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
两受力方向的应变值和曲线曲
率都较小,近似于单轴受拉曲线。
多数试件是拉断破坏,塑性变形小。
▲二轴拉/压试件破坏时的峰值应变(ε1p,ε3p)均随拉应力f1或应力比︱σ1/σ3︱的增大而迅速减小。
▲当︱σ1/σ3︱→∞ (即单轴受拉)时,其极限值为ε1p= εt,p ,ε3p=-νεt,p。
▲体积应变εv,在开始加载时为压缩,因应力增大而出现裂缝,临近极限强度时转为膨胀。
3.二轴受拉(T/T, σ3=0)
任意应力比 (σ2/σ1= 0~1)下,混凝土的二轴抗拉强度f1 均与其单轴抗拉强度f t接近,故T/T f1≈ f t ◇二轴受拉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单轴受拉曲线形状相同,变形和曲率很小,破坏形态同为拉断。
◇试件的应力比(σ2/σ1)增大,相同应力下的主拉应变ε1减小,是应力σ2横向变形的影响,达到二轴抗拉强度时的峰值应变ε1p 也减小;而ε2p则由压缩(负值)过渡为拉长,当σ2/σ1=0.2~0.25时,ε2p =0,与泊松比值一致。
◇混凝土二轴受拉的体积应变εv,从一开始受力就是膨胀,一直增大,直至试件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