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章 糖酵解

合集下载

碳循环中糖酵解环节

碳循环中糖酵解环节

碳循环中糖酵解环节
糖酵解是碳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葡萄糖分子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产生ATP和NADH。

糖酵解通常发生在细胞质中,它分为糖的准备阶段和糖的分解阶段两个过程。

糖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葡萄糖被磷酸化并转化为两个分子的果糖-1,6-二磷酸。

这个过程涉及到两个关键酶,即磷酸糖异构酶和磷酸果糖激酶。

糖的分解阶段:
在这个阶段,果糖-1,6-二磷酸被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

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酶反应,包括酵母糖解酶、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

整个糖酵解过程产生的ATP和NADH可以进一步用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其他生化过程。

糖酵解是细胞呼吸的起始阶段,后续的细胞呼吸阶段将丙酮酸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

第十九章糖代谢

第十九章糖代谢

2. 糖酵解的概述
有氧情况 好氧 生物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
CO2 + H2O
葡 萄 糖
不需氧
丙酮酸
缺氧情况
“乳酸发酵”
乳酸
厌氧 “乳酸发酵”、“乙醇发酵” 乳酸或乙醇 生物
“磷酸戊糖途径” 需氧 CO2 + H2O
二、糖酵解过程
10个酶催化的10步反应
二 个 阶 段
第一阶段: 磷酸已糖的生成(活化); 甘油醛-3-磷酸的生成(裂解) 第二阶段:甘油醛-3-磷酸转变为甘油酸2-磷酸 ;
ADP、AMP 1,6-二磷酸果糖 2,6-二磷酸果糖
-
+
6-磷酸果糖激酶-1
6-phosphofructokinase-1
2、己糖激酶的调控
G-6-P
己糖激酶
hexokinase
3、丙酮酸激酶的调控
ATP 丙氨酸(肝)
1,6-双磷酸果糖
丙酮酸激酶 pyruvate kinase
+
六、丙酮酸的去路
O O C H C H2C OH OH O OH P OH O C O-
H2O 烯醇化酶 (Mg2+/Mn2+ )
C
OH
OH P
+
O
CH2
OH
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PEP) 2-磷酸甘油酸
氟化物能与Mg2+络合 而抑制此酶活性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烯醇式丙酮酸
O C C CH2 OH O-
糖酵解过程2
1、酵母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l)丙酮酸脱羧
丙酮酸脱羧酶 CH3COCOOH 丙酮酸 TPP CH3CHO + CO2 乙醛

生物化学作业19-24

生物化学作业19-24
答:
P378 7、说明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年级班级专业学号姓名
章节§23葡萄糖异生和糖的其它代谢途次数6
P389 1、糖酵解、戊糖磷酸途径和葡萄糖异生途径之间如何联系?
答:
P389 3、计算从丙酮酸合成葡萄糖需提供多少高能磷酸键?
答:
章节§24糖原的分解与和代谢次数6
P400 1、写出糖原分子中葡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
答:
年级班级专业学号姓名
章节§20柠檬酸循环次数6
P346 2、总结柠檬酸循环在机体代谢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
P346 3、用14C标记丙酮酸的第三个碳原子(14CH3COCOO-),当其进入柠檬酸循环运转一周后,标记碳原子的命运如何?
答:
P346 4、写出乙酰辅酶A形成草酰乙酸的反应平衡式。
答:
P346 7、如果将柠檬酸和琥珀酸假如到柠檬酸循环中,当完全氧化为CO2形成NADH和FADH2,并最后形成H2O时需经过多少次循环?。
答:
答:
年级班级专业学号姓名
章节§22戊糖磷酸途径次数6
P378 2、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的C6原子,加入到含有戊糖磷酸途径全部有关酶和辅助因子的溶液中,试问放射性标记将在何处出现?
答:
P378 4、写出由葡萄糖-6-磷酸到核糖-5-磷酸在不产生NADPH情况下的化学平衡式。
答:
P378 3、写出由葡萄糖-6-磷酸在不产生戊糖的情况下产生NADPH的化学平衡式。
答:
P400 2、糖原降解为游离的葡萄糖需要什么酶?
答:
年级班级专业学号姓名
章节§24糖原的分解与和代谢次数6
P400 6、血糖浓度如何维持相对稳定?
答:
P400 7、将一肝病患者的糖原样品与正磷酸、磷酸化酶、脱支酶(包括转移酶)共同保温,结果得到葡萄糖-1-磷酸和葡萄糖的混合物,二者的比值: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100,试推测该患者可能缺乏哪种酶?

第19章 代谢总论

第19章 代谢总论

第19章代谢总论1、合成代谢2、分解代谢3、在能量贮存和传递中,哪些物质起着重要作用?答案:1、又称生物合成,是生物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的结构元件建造成自身大分子的过程。

2、有机营养物,不管是从外界环境获得的,还是自身贮存的,通过一系列反应步骤转变为较小的、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3、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可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生成的ATP分子又可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其他化合物使之获得能量,所以ATP 不仅是机体细胞最直接的能源,同时A TP在能量的传递中起中间题的作用。

物质氧化产生的高能位电子和脱下的氢原子通过辅酶Ⅰ或辅酶Ⅱ传递给生物合成中需要还原力的反应。

FMN和FAD都能接受两个电子和两个氢原子,它们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特别是在氧化呼吸链中起着传递电子和氢原子的作用。

乙酰-CoA形成的硫脂键和A TP的高能磷酸键相似,都在水解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

因此可以说,乙酰-CoA具有高的乙酰基转移势能。

第20章生物能学1、生物氧化2、氧化磷酸化作用3、磷氧比值4、底物水平磷酸化5、解偶联剂6、怎样判断一个生物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进行的方向?A 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肌酸、葡糖糖-6-磷酸在水解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分别为-30.5kJ/mol、-61.9 kJ/mol 、-43.1kJ/mol、-13.8kJ/mol,当反应物、产物的起始浓度都为1mol/L时,判断下列反应进行的方向:①磷酸肌酸+ADP→ATP+肌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ATP+丙酮;③葡糖糖-6-磷酸+ADP→葡萄糖+A TP。

7、从ATP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在机体细胞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答案:1、生物氧化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形成ATP的过程。

由于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气而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生物氧化又称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第十九章 代谢调空--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十九章   代谢调空--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十九章代谢调空第一节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一、代谢网络(一)糖、脂和蛋白质的关系:通过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三个中间物相互联系。

脂类中的甘油、糖类和蛋白质之间可互相转化,脂肪酸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通过乙醛酸循环由乙酰辅酶A合成琥珀酸,然后转变为糖类或蛋白质,而动物体内不存在乙醛酸循环,一般不能由乙酰辅酶A生成糖和蛋白质。

(二)核酸与代谢的关系:核酸不是重要的碳源、氮源和能源,但核酸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影响细胞的组成成分和代谢类型。

许多核苷酸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如ATP、辅酶等。

另一方面,核酸的代谢也受其他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影响。

(三)各种物质在代谢中是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和密切联系的。

三羧酸循环不仅是各种物质共同的代谢途径,而且是他们互相联系的渠道。

二、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单向性虽然酶促反应是可逆的,但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是单向的。

一些关键部位的代谢是由不同的酶催化正反应和逆反应的。

这样可使两种反应都处于热力学的有利状态。

一般a酮酸脱羧的反应、激酶催化的反应、羧化反应等都是不可逆的。

这些反应常受到严密调控,成为关键步骤。

三、能量的代谢(一)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二)NADPH以还原力的形式携带能量(三)ATP、还原力和构造单元用于生物合成第二节酶活性的调节一、前馈和反馈(一)前馈即底物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有正负作用。

一般起促进作用,有时为避免代谢途径过分拥挤,当底物过量时有负前馈。

此时过量底物可转向其他途径。

如高浓度的乙酰辅酶A是其羧化酶的变构抑制剂,可避免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过多。

(二)反馈一般起抑制作用,包括变构调节;也有反馈激活,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的调节:其产物草酰乙酸是合成天冬氨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前体,嘧啶核苷酸的反馈抑制使天冬氨酸积累,从而减少草酰乙酸的合成。

而草酰乙酸对三羧酸循环是必须的,为维持三羧酸循环,产生了三种正调节:嘧啶核苷酸和乙酰辅酶A的反馈激活和二磷酸果糖的前馈激活。

生物化学第19章 糖酵解(共51张PPT)

生物化学第19章 糖酵解(共51张PPT)
是如何捕获这能量的?
糖酵解第一阶段反应
2、G-6-P异构成F-6-P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糖酵解第一阶段反应
2、G-6-P异构成F-6-P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催化该反应的PGI具有绝对的底物专一性和立体专一性, 一些C5磷酸代谢途径的中间物如赤藓糖-4-磷酸、景天庚酮
糖-7-磷酸等都是它的竞争性抑制剂。
糖酵解第一阶段反应
2、G-6-P异构成F-6-P
1、果糖
其它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2、半乳糖
半乳糖与葡萄糖结构极为相似,它进入糖酵 解途径需要5步反应,最后形成G-6-P而进入。
其它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2、半乳糖
其它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2、半乳糖血症
这是一种遗传病,不能将半乳糖转变成葡萄 糖。原因是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 不能使Gal-1-P转变成UDP-Gal。结果造成血 中Gal升高,进一步造成眼睛晶状体Gal升高, 从而引起晶状体混浊引起白内障。
迅速水解生成3-磷酸甘油酸。砷酸盐的加入使甘油酸-3-磷酸释 放的能量未能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被贮藏。
水解
+ 砷酸
1-砷酸-3-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第二阶段反应
7、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高能键形成ATP
其它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它们的活性受到变构效应物及酶共价修饰的调节。
先在己糖激酶下形成甘露糖-6-P,再经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催化形成F-6-P。
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3、已糖激酶HK和丙酮酸激酶PVK对糖酵解 的调节
不活跃的 磷酸化的丙酮酸激酶
H2O
ADP
减少 葡萄糖浓度

糖酵解的十个步骤

糖酵解的十个步骤

糖酵解的十个步骤
糖酵解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生物体能够从碳水化合物(通常是葡萄糖)中产生能量。

以下是糖酵解的主要步骤:
1. **糖的进入细胞膜:** 葡萄糖首先通过细胞膜进入生物体的细胞。

2. **磷酸化:** 在胞浆中,葡萄糖首先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

这一过程需要耗费一定量的ATP(三磷酸腺苷)能量。

3. **异构反应:** 葡萄糖-6-磷酸经过异构反应,转化为果糖-6-磷酸。

4. **再次磷酸化:** 果糖-6-磷酸再次被磷酸化,形成果糖-1,6-二磷酸。

这一步也需要ATP的能量。

5. **分裂:** 果糖-1,6-二磷酸分裂为两个三碳的糖分子,即甘油醛-3-磷酸和丙酮酸。

6. **甘油醛-3-磷酸的氧化:** 甘油醛-3-磷酸经过一系列酶催化作用,被氧化为磷酸化的二磷酸甘油。

7. **ATP的产生:** 在酵解过程中,一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生成,并且最终导致生成ATP。

8. **丙酮酸的转化:** 丙酮酸被转化为丙醇,同时NAD+还原为NADH。

9. **酵母的反应:** 在酵母中,丙醇会进一步被还原为乙醇,这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

10. **ATP的净产生:** 糖酵解的整个过程中,虽然需要一定数量的ATP来启动反应,但最终通过产生更多的ATP,能量净增加。

这些步骤总体上概括了糖酵解的主要过程,它是生物体中能量供应的一个重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糖酵解在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有不同的变体,上述步骤是在无氧条件下的一般过程。

第19章糖酵解作用

第19章糖酵解作用

HO P O H O
H2C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丙糖的互换 ⑸ 磷酸丙糖的互换
H2C C CH2 HO O P O HO O O H
H
糖酵解过程2 糖酵解过程
C HC O
O H O
HO P O H O
磷酸丙糖异构酶
H2C
磷酸二羟丙酮
(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
3-磷酸甘油醛
(G-6-P) )
(F-6-P) )
磷酸果糖再磷酸化 ⑶ 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 生成1 生成1,6-二磷酸果糖
H2C C HO H H C C C O H O H O H O H HO
糖酵解过程1 糖酵解过程
O H
H2C C HO C C
O- P O
O H O H
-
O H
ATP
Mg2+
ADP
H
H
C
磷酸葡萄糖异构化 ⑵ 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 转变为6 转变为6-磷酸果糖
O C H HO H H C C C C H O H H O H O H O H O H
糖酵解过程1 糖酵解过程
H2C C HO C C O H O H O H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H
H
C
O H HO
H2C O P O
H2C O P O O H
已糖激酶
H
O P HO O
-
H HC O 2
H H H2C O O
(G)
糖酵解过程的第一个限速酶 糖酵解过程的第一个限速酶
(G-6-P) )
已糖激酶(hexokinase)
1. 激酶:能够在ATP和任何一种底物 之间起催化作用,转移磷酸基团的 一类酶。 2. 已糖激酶:是催化从ATP转移磷酸 基团至各种六碳糖(G、F)上去的 酶。 3. 激酶都需要Mg2+作为辅助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章 糖酵解作用
基本要求: 1. 掌握糖酵解过程的概况。(重点) 2. 熟悉糖酵解作用的反应过程。(难点) 3. 掌握糖酵解过程的能量计算。(重点) 4. 掌握丙酮酸的去路。(重点) 5. 掌握糖酵解作用的调节。(重点) 6. 熟悉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
一、糖酵解作用
一)糖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
(动物)
该酶其催化作用之前,要 求其组氨酸残基先被磷酸 化,提供磷酸基团的是 2,3-二磷酸甘油( 2,3-BPG )。 磷酸化的酶将其磷酸基团 转给3-磷酸甘油酸形成2,3BPG,后者又将C3上的磷 酸基团转给酶的组氨酸残 基,本身成为 2-磷酸甘油 酸,并使酶被磷酸化。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反应的机制(植物):
2-磷酸甘油酸 的F-1,6-BP,有利于随后的分解反应。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限速酶
ADP ATP
丙酮酸
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 磷酸果糖激酶是EMP途径关键的调控酶,其活性大小控制 着整个途径的进程。由4个亚基组成,3种同工酶: 同工酶A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对ATP 、磷酸肌酸、柠 檬酸、无机磷酸的抑制作用最敏感; 同工酶B存在于肝脏和红细胞,对2,3-二磷酸甘油酸 (BPG) 的抑制作用最敏感; 同工酶C存在于脑中,对腺嘌呤核苷酸的作用最敏感。
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大约为 10-4, 相应的 ΔGo′为 +23.9 kJ/mol。这个表明这个反应 从左向右进行是不利的。但 是该反应由1分子变成2分 子,它们的浓度差异将大大 影响反应平衡。 在红细胞中 的 ΔG 实际值为0.23 kJ/mol。 在生理浓度下此反应处于平 衡状态。
ΔGo′=-RTlnK 23970 = -8.314×310lnK K = 10-4 FBP DHAP + G3P a-X X X 若FBP为: 1mol/L 10-4 = X2 / (1 - X) (1%) X = 10-2 若FBP为: 10-5mol/L 10-4 = X2 / (10-5 - X) X = 0.92 × 10-5 (92%)
甘油醛-3-磷酸的醛基碳原子标为C-1。
3、酵解第二阶 段放能阶段的反 应机制
Glu
ATP ADP
G-6-P F-6-P
(6 ) 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3-磷酸 甘油醛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果糖激酶(PFK)是一个别构酶, 受许多效应剂的影响:
果糖-2,6-二磷酸 AMP、ADP或H3PO4 ATP 柠檬酸
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反应不 可逆,果糖-2,6-二磷酸是别构 激活剂,能增加磷酸果糖激酶 与果糖-6-磷酸的结合力。
Fructose-2,6-bisphosphate activates phosphofructokinase, increasing the affinity of the enzyme for fructose-6phosphate and restoring the hyperbolic dependence of enzyme activity on substrate.
高浓度ATP是磷酸果糖激酶(PFK)的别构抑制剂, 高浓度的ATP能降低PFK与果糖-6-磷酸的结合力。
At high [ATP], phosphofructokinase (PFK) behaves cooperatively, and the plot of enzyme activity versus [fructose-6-phosphate] is sigmoid. High [ATP] thus inhibits PFK, decreasing the enzyme’s affinity for fructose- 6-phosphate.
已糖激酶IV 葡萄糖激酶 肝脏 G Km高,亲和力低 不受G-6-P抑制 主要用于糖的合成 维持血糖水平
葡萄糖被磷酸化以后,使得中性的葡萄糖带有负电荷,从 而避免了葡萄糖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细胞膜。
葡萄糖-6-磷酸 的代谢途径
戊糖磷酸途径
Glucose-6-phosphate is the branch point for several metabolic pathways.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3-磷酸 甘油醛
醛缩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 1个己糖分裂成2个丙糖 —— 丙酮糖和丙醛糖, 它们为同分异构体。
丙酮酸
ATP
醛缩酶有多种同工酶: Ⅰ型醛缩酶存在于高等动植物,相对分子量为 160000,由4个不同的亚基组成,为四聚体。有 3种同工酶,A主要存在于肌肉中,B主要存在 于肝脏,C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Ⅱ型醛缩酶存在于微生物,相对分子质量只 有Ⅰ型醛缩酶的一半,含有二价金属离子。
果糖-2,6-二磷酸能够 减少ATP对磷酸果糖 激酶(PFK)的抑制。
Fructose-2,6-bisphosphate decreases the inhibition of phosphofructokinase due to ATP.
Glu
ATP ADP
G-6-P F-6-P
(4)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 和二羟丙酮磷酸
己糖激酶(哺乳动物为单体酶,酵母为二聚体)有4种同工酶,分 别称为Ⅰ至Ⅳ型。其中同工酶Ⅳ 只存在于肝脏,其合成受胰岛素 的诱导,称为葡萄糖激酶 (glucokinase) 。 已糖激酶 I、II、III 别名 分布 底物 对G的亲和力 抑制 用途 已糖激酶 不同组织 G、F、M等 Km低,亲和力高 受G-6-P抑制 主要用于糖的分解
二)糖酵解过程 The glycolytic pathway
*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由葡萄糖分解成形成2分子甘油醛-3-磷酸的 过程。消耗2分子ATP。
第二阶段 将2分子甘油醛-3-磷酸转化为2分子丙酮酸 (pyruvate) 。共产生4分子ATP。
1、糖酵解过程 The glycolytic pathway.
Glu
1、糖酵解过程 The glycolytic pathway.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第 一 阶 段
3-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第 二 阶 段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1分子二磷酸已糖裂解成2分子 甘油醛-3-磷酸。
丙酮酸
ATP
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反应机制
单烯二羟负离子 中间体来自Fate of the glucose carbons in the formation of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是巯基酶,它可被碘乙酸
(ICH2COOH)不可逆地抑制。碘乙酸能抑制糖酵解。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砷酸盐(AsO4 3-)在结构与反应方面都和磷酸盐(PO4 3-)相似,都是此 酶的有效底物,能代替磷酸进攻硫酯中间产物的高能键,形成1砷酸-3-磷酸甘油酸。该化合物迅速水解,生成 3-磷酸甘油酸与砷 酸, 3-磷酸甘油酸是糖酵解第7步反应的产物。砷酸盐的存在, 糖酵解可继续进行,但不能生成ATP 。这种不稳定性有效的解离 了氧化与磷酸化偶联。
己糖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糖酵解过程的第一个限速酶
丙酮酸
ATP
己糖激酶是调控酶,受葡萄糖-6-磷酸的抑制。该酶催化的 反应释放大量能量,为不可逆反应。
激酶:催化ATP分子与底物之间的磷酸基转移的酶称激酶,激酶 一般需要Mg2+ 或Mn2+ 作为辅因子。Mg2+ 可以掩盖ATP/ADP分子 中磷酸基氧原子的负电荷,使葡萄糖C6/C1位的羟基易于对ATP 的γ–位磷原子进行亲核攻击,使ATP的γ–磷酸基团转移到其他 亲核受体上的酶,属于转移酶类的一个亚类. 机理:葡萄糖C6/C1位的羟基对ATP的γ–位磷原子的亲核进攻击。
丙酮酸
ATP
2、糖酵解第一 阶段的反应机制
包括这个过程的 前5步反应,1分 子葡萄糖转变为 2分子甘油醛-3磷酸。 消耗2分子ATP.
Glu
ATP ADP
(1)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G-6-P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3-磷酸 甘油醛
催化分子内的磷酰基转移。
Glu
ATP ADP
G-6-P F-6-P
果糖-1,6-二磷酸浓度较 低时,容易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红细胞内糖代 谢中间产物的 实际浓度
Glu
ATP ADP
(5)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
G-6-P F-6-P
ATP ADP 磷酸丙糖异构酶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3-磷酸 甘油醛
ADP
3-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ATP
Glu
ATP ADP
(3) 果糖-6-磷酸形成果糖-1,6-二磷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