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规范会计理论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会计理论知识概述

会计理论知识概述

会计理论知识概述一、什么是会计理论会计理论是指一系列系统而科学的原则、规则、概念和假设,用于解释和指导会计实践和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

它是会计学科中的基础理论,为会计实践和会计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二、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会计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早期会计理论早期会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记录和处理商业交易的方法和技巧上。

最早的记录系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商业文书。

这一阶段的会计理论主要是经验总结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2. 现代会计理论的形成现代会计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给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会计师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

这导致了现代会计理论的形成,其中包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和会计伦理等方面的研究。

3. 理论体系的建立随着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会计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理论、资产负债表理论、损益表理论、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会计实践和会计信息的报告提供了指导。

三、会计理论的基本原则会计理论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会计实践。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会计理论基本原则:1. 会计实体会计实体原则指出企业应该被独立地看作一个会计实体,与企业所有人之间应有清晰的界限。

这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应该独立于企业所有人的个人财务状况。

2. 全面性原则会计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应该记录和报告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有关的信息。

这意味着企业应该全面、准确地记录和报告其经济活动,以提供对外部用户有用的信息。

3. 会计周期性原则会计周期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将其经济活动划分为一定的时间段进行记录和报告。

常见的会计周期包括年度、季度和月度。

这样做可以提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

4. 货币计量原则货币计量原则指出企业的经济活动应当以货币单位进行记录和报告。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文献综述引言:20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再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说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本文在此对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就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信息化特征及变化刘国辉(2009)认为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蒿俊晓(2011)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步,财务信息数字化、财务信息交换与公布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主流,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财会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系统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刘丽、胡艳(2007)指出ERP系统中,通过设置大量的信息首先由业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整理,核算并录入完成。

ERP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最后再肘打印的凭证正进行审核。

另外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

在现有的ERP环境下,多采用标准成本法,即企业制造费用按照车间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各产品直接人工、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作为标准进行分配。

比较便利。

王莹(2010)ISCA模型:杨周南(2003)提出ISCA模型,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AIS);二是为了确保AIS安全有效地运作,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必须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度;三是为了确保和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开展对AIS及其内控制度的审计,以最终达到对AIS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地应用。

会计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会计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会计专业文献综述范文会计专业文献综述。

引言。

会计是一门重要的商科专业,它在企业和组织的经营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会计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

会计理论的发展。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科的基础,它对于会计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会计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以正宗(Zeff)为代表的会计理论家提出了“会计理论的正统”概念,强调会计理论应当以解释和预测会计实践为主要目标。

此外,以沃特斯(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为代表的会计理论家提出了“契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新的理论框架,对于解释公司治理、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会计和可持续发展等新议题的研究。

其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全球范围内企业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则是反映企业社会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当前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理论构建等方面。

会计实践的发展。

会计实践是会计理论的应用和实施,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和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其中,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代表的数字化会计实践成为了当前的主要趋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效率,还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更加精准和及时的支持。

此外,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代表的新的会计实践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会计实践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数字化会计实践、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2024年会计学专业导论会计学总结范文(三篇)

2024年会计学专业导论会计学总结范文(三篇)

2024年会计学专业导论会计学总结范文会计学专业导论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对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学期的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中,我对会计学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到了许多有关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会计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我在本学期的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中学到了许多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会计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信息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在课程中,我通过学习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会计报表等内容,对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准则和会计估计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会计报表对于企业经营分析和决策的作用。

其次,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还了解了会计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会计学作为一个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课程中,老师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我们了解了会计学在财务报告、预算管理、税务筹划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些案例,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会计学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认识到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从事会计职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好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也通过课程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了一定的会计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会计学是一个需要对数字进行分析的学科,而会计分析能力是培养会计学生必备的能力。

在课程作业中,我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解读,提高了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小组任务,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逐渐掌握了一些会计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为将来从事会计职业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发展目标。

会计文献综述

会计文献综述

会计文献综述会计作为商业活动的记录、分类和摘要,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综述会计领域的文献研究,探讨其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一、会计准则与规范会计准则和规范是会计领域的基础,其制定与推进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和普及。

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越来越符合国际化趋势。

会计准则和规范的研究,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具有重要作用。

二、财务报告质量财务报告是公司对外披露财务状况的主要手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和投资者的决策。

财务报告质量研究是会计领域的热点话题,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等方面。

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的数字化和数据挖掘分析也成为了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是公司运营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公司的财务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会计领域的研究关注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会计职责和作用,探讨如何提高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能力。

同时,与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研究领域也包括公司治理、董事会结构、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

四、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关注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全球化趋势下的会计规范和标准。

同时,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也涉及到不同国家会计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为跨国公司的财务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会计领域的文献研究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其发展趋势和重点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会计研究不仅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践探索,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创新,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会计伦理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会计伦理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引 言

伦理方法的基本核心是由诸如公允 、 公正 、 公平和真实之类的概念组成 , 这也是D R So ̄建立会计 理论 时所采用的主要标准( . .ca 钱 逢胜,04 可以看 出会计理论从诞生之 日 20 ) 起就 已经折射 出公允公平 的思想 , 如公众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真实公
不公开 批评为同一 助 硅主 协 开发 通过自 学或 萁他方式I持技术疗面的职业胜任能力 : = 罘
恰当的行为能够提供指导。 而对于如何检查法规的执行情况也提供
了建议 : 建立质量审核制度 , 并参与质量审核制度或 同业互 查制度 ; 对于注册会计 师同时在公司兼职 的情 形 , 可要求其 审计一个或更 多 项 目; 建立有效的诉讼应对程序 , 确保法规运行有效性。 (二 ) 职业道德法规 内容 的完善 13 年 , yr ̄ coni 9 1 M e ̄ A cu tg n R ve J 发表的文: lahn e co n n e ioy n t c ei Z w i ' cigh cu t th s r d l s f  ̄e g t A a t H t a El o i
法规建设以及会计伦理基本理论等 方面, 这些研 究成 果为我 国研 究会计伦理理论 问题提供 了研 究基础。 本文
对 国 内外 会 计 伦 理 理论 的研 究成 果进 行 了 回顾 , 并且 提 出 了我 国这 一领 域 还 应 当研 究 的主 要 问题 。
关键 词 : 计 理 论 职 业 道 德 综 述 会
二、 国外 职 业道 德 规 范文 献
( ) 一 职业道德规 范结构设 计
对于如何设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 , i is n Osn 17 ) hu (9 8从不 同的 Hg n d l (9 2 和S ab 18 ) g a o

会计制度文献综述范文(3篇)

会计制度文献综述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会计制度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会计制度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以计划经济为主。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以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为主要任务,会计核算方法简单,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会计制度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

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

此阶段,会计制度在核算方法、财务报告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1993-2008年)1993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4.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时期(2009年至今)2009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此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方面不断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三、我国会计制度现状1.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包括《小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2.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内容更加全面、真实、准确,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3.会计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我国会计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包括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仍处在不断完善的变迁过程中,为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会计准则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准则的变迁轨迹,对我国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进行展望,并且指出新会计准则变化如何反映企业管理要求,使企业管理更适应准则变化。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迁企业管理我国会计准则的变革历程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不能单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来认识会计准则的变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来划分整个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一)建立集中统一的会计准则(1949年-197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这一时期,由于产权的高度集中,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值指标,管好公有财产,不存在利润计算的问题,出现了产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因此会计理念取向上表现为一种简单的资产负债观:只注重财产的保值增值和期末结余情况,而不关心收益的确定。

所以国家需要直接管理全国会计事务,统一会计制度的制订,更好地适应统一财政经济体制的需要。

1958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会计十条》及《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这一时期会计准则要求彻底放权,将会计核算的规范彻底打破,目的在于使会计制度符合领导和群众的知识水平,因此,这次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准则变迁,总的来说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

(二)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1979年-1992年)这一阶段,首先恢复了十年动乱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其次由于我国当时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外资、合资等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所以在1979年-1986年我国财政部制订了一系列适应外资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包括《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等对外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中带有共性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范,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性内容,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外资经营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自其产生伊始,就一直占据着会计理论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源于对会计实践的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的需要。因此, 不论会计环境如何变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如何变化,在没有 出现某种能对会计实践进行更好的指导的会计理论之前,规范 会计理论仍将是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尊崇的核心。本章主要对 规范方法下的会计理论进行详细的回顾,重点探讨两点:一是 规范会计理论的提出阶段,主要对该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会计 学家的思想进行介绍;二是对规范会计理论形成阶段的介绍, 两点结合使得读者能够对规范会计理论的发展有全面清晰的认 识。
会计理论
本章总结
规范会计理论的发展与会计规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 随着会计实践的需要而变迁的。但是,促使会计规范发展的直 接力量来自于相应的会计专业团体和机构,而促使规范会计理 论发展的直接力量则较多的来自于理论界的研究、探讨和著述。 本章从理论界对规范会计思想的提出到规范会计理论的基本形 成作了回顾,期待能够给读者勾勒出规范会计理论发展的清晰 脉络。对规范会计理论发展历程的介绍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 是规范会计理论的提出阶段,主要对该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会 计学家的思想进行介绍;二是对规范会计理论形成阶段的介绍, 两点结合使得读者能够对规范会计理论的发展有全面清晰的认 识。最后,本章还进一步介绍了规范会计理论的逻辑框架和基 本特征,读者对规范会计理论的内容构成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麦克尼尔(K.Macneel) 《会计中的真实》 佩顿(Paton) 《会计理论》、 《公司会计准则导 论》 《在动态中的收益 计量》 《会计理论结构》、 《公司会计准则导 论》 《企业收益的理论 和计量》
亚历山大 (S.S.Alexander) 利特尔顿(Littleton)
强调收益的多元性,并认为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取决于决策模式 认为会计的重心是收益,强调收益以及配比原则在会计中的重要地位
会计理论
7.2 规范会计思想提出
7.2.3.斯威利——真实收益学说 Sweeney的代表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稳定会计》(Stabilized Accounting),该书的写作背景恰逢1929-1933年大经济危机 刚过,亟需一种新的会计理念来应对经济不稳定带来的物价波 动,促进了物价变动会计的产生。
会计理论
7.3 规范会计理论形成
7.3.1. 佩顿——美国现代会计理论之父 William.Anderw.paton(1889—1991),佩顿是首批列入会计名人 堂(The Accounting Hall of Fame )的会计大师之一。佩顿 是密歇根(Michigan)大学的终身教授,创办了后来享誉会计 学界的《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杂志并亲任第一 任主编。他不仅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还通过美 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研究公告对实务产生了深远影响。佩顿一 生著述颇丰。从1916年起至1984年,在长达六十七年的学术生 涯中,他共计著书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早期影响 较大的有1918年的《会计原则》(Principles of Accounting),最为著名的有两本著作:第一本是1922年出版 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该书提出了会计的 主体理论,发展了会计要素学说。第二本是他与A.C.利特尔顿 合著并于1940年出版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该书 对美国会计学会1936年所提出的会计原则草案的基本理论作出 了合理论证,首次用“准则”代替“原则”一词。
会计理论
7.4规范会计理论的逻辑框架和基本特征
7.4.1规范会计理论的逻辑框架
会计目标
会计假设
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原则、会计程序以及基本会计方法
会计理论
7.4规范会计理论的逻辑框架和基本特征
7.4.2规范会计理论的基本特征 在这样一套逻辑框架下,规范会计理论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 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收益的计量; (2)强调收益的行为属性; (3)强调成本归属观念; (4)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会计理论
7.2 规范会计思想提出
7.2.2坎宁——将经济学引入会计研究 John B.Canning(1884—1962)
坎宁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1909年进入芝加哥大学主修政治经 济学,于191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芝加哥 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他的代表作是1929年出版的《会计学中 的经济学》(The Economic of Accountancy),其主要贡献 是把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引进到会计学和会计工作中来。
爱德华兹和贝尔 ( Edwards and Bell)
推行现代成本计量模式,并强烈要求改进企业收益的计量方法
会计理论
7.2 规范会计思想提出
7.2.1斯普瑞格——簿记理论的鼻祖 Charles Ezra Sprague(1842—1912)
20世纪初期美国杰出会计学家,被誉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开创 人和奠基人之一,他于1907年所著的《帐户原理》 (Philosophy of Accounting)一书,被学界认为是构建现代 会计理论的最初尝试与肇始性著作,该书不仅仅是对会计方法 与实务的罗列与介绍,更是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讨论帐户原理, 并且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资产负债表等基本概念作了 详细的讨论。由于斯普瑞格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方面的突出 成就,1953年被选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 设立的专门纪念厅——会计名人堂(The Accounting Hall of Fame),成为早期列入会计名人堂的会计大师之一。
会计理论
7.1规范会计理论发展概述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贡献
斯普瑞格(Sprague)
坎宁(Canning) 斯威利 (H.W.Sweeney)
《帐户的哲学》
《会计学中的经济 学》 《稳定会计》
科学地说明了在企业中所使用的各种账户和运用账户作出复式记录的 理由和它的真正含义
将经济学引入会计研究中,并给出了资产和收益的新的定义 为了计量资本的真实价值,在物价变动时可采用“一般水平”作为稳 定的计量单位 建议为了保证收益的真实,对不同的资产项目应该采用不同的计量方 式 提出了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雏形
会计理论
7.1规范会计理论发展概述
20世纪以来美国渐渐成为世界学术研究中心,由于斯普瑞格 (Sprague)、坎宁(Canning)和斯威利(H.W.Sweeney)等这 些受过经济学很好训练,他们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运 用到会计理论研究,形成了科学性强、系统性好的规范会计理 论。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其主要贡献见表7-1。规范会 计理论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规范会计理论思 想提出阶段,斯普瑞格(Sprague)、坎宁(Canning)和斯威 利(H.W.Sweeney)等人将经济学引入会计理论;(第二阶段) 规范会计理论框架形成阶段,佩顿(Paton)、利特尔顿 (Littleton)、爱德华兹和贝尔( Edwards and Bell)等人 提出会计理论结构框架。
会计理论
7.3 规范会计理论形成
7.3.2.亚历山大——计量属性应服从于决策模式 Alexander的代表著作为1950年发表的《在动态中的收益计量》, 该书主张计量属性应该是多样的,应适用不同决策者的需要而 选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因而不赞成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为计量单位。
会计理论
7.3 规范会计理论形成
7.3.3.利特尔顿——会计的重心是收益 Ananias.Charles.Littleton(1886—1974),利特尔顿先后于 1912、1918和1931年在Illinois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 位。他在1912至1915年期间曾供职于Deloitte, Plender, Griffiths & Co., 1915至1952年期间任教于Illinois大学, 于1931年取得教授资格直至退休。此外,他还于1919年取得了 注册会计师资格。曾任美国会计学会(AAA)副会长(1936)、 会长(1943)、会计评论主编(1943—1947)等。利特尔顿一 生著作丰富,发表论文200多篇,著作多部,比较有影响力的 如:《会计要素导论》(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Accounting,1919), 《1900前会计的演进历程》 (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00,1933), 和佩顿合著《公 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1940), 《会计理论架构》 (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heory )(1953), 《会计理论》 (Accounting Theory,1962)等。利特尔顿于1956年入选美 国会计名人堂(The Accounting Hall of Fame),成为早期 列入会计名人堂的会计大师之一。
会计理论
7.3 规范会计理论形成
7.3.4 爱德华兹和贝尔——现代成本计量模式 Edger O.Edwards(1919—)
爱德华兹先后在华盛顿&杰弗逊学院(Washington and Jefferson College)取得学士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取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 教于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和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爱德华兹于2003年入选美国会计名人 堂(The Accounting Hall of Fame)。
会计理论
7.2 规范会计思想提出
7.2.4. 麦克尼尔——市场价格是最合理的计量属性 Macneel的代表著作是1939年出版的《会计中的真实》(Truth in Accounting),这本书几乎与《稳定会计》一脉相承,两书都 是在20世纪初经济大危机后美国经济萧条物价变动的产物。尽 管距离大萧条时期已有五六年,但当时企业会计做假仍使人们 对企业公开的收益的真实性难以完全信任,因而在美国会计界 形成了真实收益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