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梅州市农业科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梅州市农业科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4 个。
2 梅 州农 业科普 产 业存 在 问题
2 . 1 农 业科 普产 业体 系不 完善 , 投 入经 费 与力度 不足 , 专
业人才匮乏
梅州市 目前 9 0 %的农业科普推广来源于科
研 机构 和学 校 , 有 推广 优 势 和有 产 业 化 能力 的企 业 不 能
形成合 力 , 直 接 制 约 了梅 州 农 业 科 普 产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从 条件 上看 , 由于没 有专 门的项 目经 费支 持 , 培 训 器 材、 场地 、 实 验 设 施 等很 多 设施 远 不 能 跟上 科 普 需要 ; 科
普 教 育 基 地 的 建设 , 带 动 和 推 进 了各 县 ( 市、 区) 农 业 科 普 的发 展 。
地头劳作 , 因此 , 客家人格外注重农业。基于特色鲜明的 客家文化生态环境 , 为各种带有浓厚农耕特色 的传统文 化的产生 、 发展和流传 , 提供了必须的社会基础 , 逐步发
展成 今 天 丰 富 多彩 、 特 色 浓郁 的客 家 传 统农 耕 文 化 。 三 是 民众 高涨 的农 业 科 普 热 情 。近 年 来 , 梅 州市 充 分 发 挥 农业 科 普 示 范 的公 益 性 作 用 和 区域农 业 科 研 优 势 , 积极 开 展 农 业 科 普 活 动 。除 了农 业 科 研 院所 在 农 村 产 业 推
作专 门经费 , 很 多科 普工 作显 得有 心无 力 。 2 . 2 农业科普技 术落后 , 科 技 支 撑 能 力 亟 需提 高 随
农业生产的光 、 温、 水、 气、 土壤等先决条件优 良 , 在农业
综 合 开 发方 面 曾被树 立 为 “ 东学 梅 州 ” 的典范, 培 育 了 享 誉 四方 的 梅州 金 柚 、 平远慈橙 、 嘉应 茗茶 3 大 区 域 品牌 。 除 此 之外 , 还有粮油、 果树 、 花卉、 茶 叶、 畜 牧水 产 、 蔬菜 、

以新理念引领梅州农业新发展——如何用工业理念、绿色理念引领梅州农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以新理念引领梅州农业新发展——如何用工业理念、绿色理念引领梅州农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曾 佛 应 1 ,钟 福 生 2 ,姚 永 升 1 ,董 瑞 芬 2
( 1. 梅州市农业局 ,广 东 梅州)
[摘 要 ]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方式 ,需要用新理念来变革 ,当面临 社会发展 中出现新 矛盾和新情 况时 , 要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 梅州 农业 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阐述工业理 念 、绿 色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及其 必然 性 ,提出梅州市农业发展的工作目标 ;总结用新理念引领梅州 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措施 ,探讨其保障机制 。 [关 键词 ]工业理念 ;绿色 理念 ;农业 ;梅 州 [中 图分 类号 ] F 0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6 - 642X (2008) 04 - 0051 - 06
钟福生 (1958 - ) ,男 ,湖南衡阳人 ,教授 ,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生态学 、动物资源与保护 、农业区域规划 。
— 51 —
方式上 ,传统农业存在 着仅 仅从事初级 农产品 原料生 产 的局限 性 ,不 能 形成 种养 加 、产 供销 、贸工 农一 体 化 生 产 ;在资源配 置上 ,传统 农业存 在着“城 市抓 工业 、农 村 抓农业 ”的城乡 二元 分割 的局限 性 ,不能实 现城 乡生 产 要素的合理流动和 优化 配置 ; 在工作 体 系上 ,传 统农 业 管理中存在着部门分割 、职 能交叉 、服务 落后的局 限性 , 不能建立起权责一致 、上下 贯通的 管理和 服务体 系 。显 然 ,传统的方式 和方 法与现 代 农业 的发 展是 相矛 盾的 。 要适应现代农 业发展的新 要求 ,就 必须用现代 工业理 念 来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 。特别是要在现代农 业发展 中 ,借鉴现代工业 中运用现代 科技成 果和现 代信息 化成 果的经验 ,探索更多 、更新 、更好的办法来改造传统农业 。

梅州现代农业发展力促“四个转变”

梅州现代农业发展力促“四个转变”
既注 重 生产 发展 ,更 注 重市 场开 发 , 既注 重 建 立扩 大基 地 ,更 注 重 加 工 增值 。

品有精炼 高山茶 油、山茶籽洗发水
等,以鸡为原料的a T产品有精鸡 n
向绿色品牌 型转变
农产品市场 的竞 争就是 “ 质量
粉、精鸡 油、盐煽鸡等 ,还成功开 +特 色 ” 的竞 争。 梅 州 市 非 常重 视 发了甜玉米罐头、竹笋 罐头、黄金 发挥 自身优越的 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共签 约 6 亿元 。 . 2
思路 ,从过 去 重 生 产 轻 流 通 、重 种 金 柚 含 片 、柚 酱 、 冰 箱 吸 味 剂 、 金
植 轻 市 场 的观 念 中解 放 出来 ,牢 固
柚果冻等 ,以油茶为原料的加工产
二 、农业生产 由普通大路型
树立生产、) i 、销售一盘棋思想, a rl
食 生 产连 年 丰 收 ,八 大 主 导产 业 基 为 联 结农 户 、开 拓 市 场 、 带 动 农 民
的首 届 “ 州市现代 农业招商 暨农产 梅 品展 销 ( 货 ) ”上 ,签约 订货项 订 会 目 11 ,订 货 总 额 2 . 亿 元 :在 0个 13 2 香 港举 办 的 “08广东梅 州 ( 20 香港 )
重视 下 ,结 合 实 际 ,科 学 定位 ,发 4 .亿 元 ,带 动农 户 由 2. 万 户 增 88 9 5
挥优 势 ,开 拓 思 路 ,增 加 投入 ,现 加 到 3 . 户 ,户 年均 收入 由 2 1 得 了明显成 效。在 20 年 1 月举 办 58万 40 07 2 代农 业发 展 取 得 了长 足 的 进 步 ,粮 元 增 加 到 2 8 元。 农业 龙 头企 业 成 80

梅州山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梅州山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梅州山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梅州是广东省位于粤西的一个地级市,梅州市山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旨在了解梅州山区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该地区的有效实施。

一、梅州山区乡村振兴的现状:梅州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较差,以及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梅州山区乡村经济相对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营主体单一,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医疗教育水平不高,乡村文化活动较少。

因此,急需提升梅州山区乡村发展水平,改变农村面貌。

二、梅州山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1. 交通条件不便利:山区地形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影响农民的生活居住和农产品的运输。

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力,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导致农业产出不稳定。

3.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缺乏加工技术,很多农产品难以销售,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4. 农村医疗教育水平不高:乡村医疗设施和教育资源匮乏,农民健康状况和学历水平普遍偏低。

5. 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通水、通电、通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推动梅州山区乡村振兴的重点措施: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善山区村路,提升农业产品运输能力,方便农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并提供加工技术和设备支持,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增值。

4.加强乡村医疗教育建设:加大对乡村医疗机构和学校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医疗和教育水平。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提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调研报告总结:梅州山区乡村振兴存在着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村医疗教育水平不高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梅州山区乡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强医疗教育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 素质人才。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业核 心竞争力。
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 势互补。
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市 场的联系与合作。
农业现代化
梅州市将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 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工业转型升级
梅州市将继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 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工 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未来几年梅州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预测
1 2 3新兴产业Fra bibliotek育人口流动
梅州面临人口外流问题,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流 失,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03
梅州经济发展未来趋势预测
未来几年梅州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01
稳步增长
梅州经济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主要驱动力包括梅
州市内需的不断扩大、企业投资增加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02 03
逐步恢复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梅州经济增长将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同 时,梅州市政府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稳定 经济发展。
2023-11-21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汇报人:文小库
目录
•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 梅州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梅州经济发展未来趋势预测 • 推动梅州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01

梅州市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梅州市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c i r c ums t a n c e o f Me i z h o u C i t y,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h e s i g h t s e e i n g a g r i c u l t ur e a n d l e i s ur e t o u is r m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Me i z ho u Ci t y we r e p ut f o r wa r d S O a s t o
化 发 展
观 光 农 业 的发 展 必然 带 动农 村 商 业 、 服务业 、 交通 运 输 、 建筑、 加 工业等相应 产业的发展 , 带 动 产 业 结 构 的调
Ke ywor ds s i g h t s e e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 l e i s u r et o u is r m a g r i c u l t u r e; s t a t u s; a d v a n t a g e s; Me i z h o uGu a n g d o n g
LU0 S h u a n g — h u i CHEN Yu a n - x i a Z HANG Zh e n — p i n 譬0
( T h eA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I n s t i t u t e o f Xi n g n i n gC i t y i nG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 , Xi n g n i n gG u a n g d o n g5 1 4 5 0 0; T h eH u a n g h u a i E c o l o g i c a l

梅州金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梅州金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梅州金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邹苑眉(梅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东梅州514071)摘要:梅州柚种植历史悠久,其中金柚(沙田柚)历史文字记载的已达上百年。

在广东省辖区内,梅州市柚子生产面积最大,占全省的92%以上。

1995年,梅州市梅县区获得“中国金柚之乡”的称号。

2006年,梅州金柚通过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认定。

2012年,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梅州金柚》。

为促进梅州金柚产业的发展,针对梅州柚种植现状、产业发展情况、所面临形势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梅州金柚发展规模、产业规划、品种定位、种苗培育等方面的建议,为梅州柚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梅州;金柚;产业发展;对策产品,扩大梅州柚果的种植规模,让梅州柚果的产业链慢慢地由县城的近郊区向远郊区、各大中心的集镇和各大枢纽交通主干线的两侧乡村延伸和扩展。

至此,一个由近郊和远郊、中心集镇与乡村相结合的多流向、多层面的产业格局就此形成并不断稳步发展,各区域各点面的产业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来推动整个梅州柚果产业区域化布局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1.1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1.1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梅州市的柚果生产方式多以散户种植为主。

一是难以做到生产标准化,造成柚果品质参差不齐;二是抗风险能力差,柚果产业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应对特殊天气应变能力弱,特别是花期低温阴雨天气和果实成熟期雨水天气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难以有效控制;三是病虫害严重威胁产业安全,部分散户因种植面积小,效益低,粗放管理甚至疏于管理导致病虫害大量发生,形成了控制难、危害大的局面,时刻威胁着柚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1.1.2品种结构不合理。

梅州市柚果品种结构单一,品种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梅州柚以梅州金柚和梅州蜜柚为主,新品种柚类的繁育滞后,柚果成熟可上市的时间太过集中。

以沙田柚和蜜柚为主,其他品种栽培面积很小,因而梅州柚集中在柚成熟高峰期果实9月中旬—11月中旬成熟上市,严重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建议-最新年精选文档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建议-最新年精选文档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建议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风情风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为资源条件,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体验、教育、品尝、购物等活动的一种农业、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生态旅游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建立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互动机制,是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1]。

生态旅游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较长的历史,如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等。

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产业,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

梅州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山多地少,建设用地紧缺,发展容量有限,且受交通条件制约,缺乏大江大河,这些现实状况决定着梅州不适合搞大工业化,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梅州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打响世界客都品牌,为推进梅州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梅州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起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二是有利于带动交通运输、加工、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引进资金与人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2];四是有利于挖掘、保护、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1.1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梅州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粤东北部,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文化保护区,拥有11个国家级荣誉、61处物质文化遗产、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2个联合国授予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梅州市基本情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

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人口万人,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亿元,增长%。

——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有“世界客都”之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节目以梅县话为标准音。

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

集“客家”之大成的梅州,有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民间艺术,日益成为海内外6000多万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梅州,南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置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文风昌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

清中叶以来,涌现了“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被誉为“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的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

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名大学校长(书记)、474名将军、23名中国两院院士。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

梅州是广东的生态发展区,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位居广东省第三。

农业综合开发曾被省委、省政府树为“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型。

——社会和谐的平安福地。

梅州民风淳朴,社会秩序良好,是广东省刑事发案率最低的地级市。

1997年以来,梅州的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3年超过90%;2008、2009年,梅州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2009年3月,广东省综治委委托国家统计
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

梅州矿产丰富,有铁矿、石灰石、钼矿、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54种,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

梅州潜力巨大,正在成为对接珠三角、连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形成了烟草、电力、建材等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有7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经济开发区。

环境优越的梅州正在成为发展绿色现代产业的主阵地,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投资创业热土。

梅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亿元,比增%;农业增加值亿元,比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比增7%。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总产值亿元(按生产价格计算),比增%,农业增加值亿元,比增%,农村人均现金收入5205元,同比增17%。

1、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围绕现代农业“三个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八大产业”(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的发展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发挥龙头作用,依托加工促动,特色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带逐步形成。

2009年,全市八大主导产品基地面积新增23万亩,总规模达万亩。

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8万亩、总产120万吨,实现连续十八年丰收,总产和单产保持全省前列。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建设,油茶面积达50万亩,兴宁市获得“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今年以来,新建特色渔业养殖基地1万亩,新增万头猪场2个,新增基地面积超10万亩,其中优质稻新增5万亩,柚类、脐橙等优质水果万亩,南药万亩,茶叶万亩。

我市平远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仙草之乡”。

依托农产品种养加工骨干基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基地,规划建设一批主体功能清晰、辐射带动力强、具备科技示范性和观光性的集约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成了顺兴蜜柚、嘉丰金柚等5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2、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
加工和流通水平不断提高。

培育发展了威华、雁南飞、西岩、新大地等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广东威华股份于2008年5月挂牌上市,新大地、富农、健神、康奇力、西岩等大型龙头企业正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

目前,全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8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8家、市级169家、县级99家。

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农业企业进入全省“现代农业项目100强”行列。

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预计达亿元,带动农户万户,户均年增收2950元以上。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581家,成员总数达20105人,带动农户12 万多户,其中专业合作社年销售农产品总产量达万吨,经营总收入亿元。

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广东新大地、兴宁树人木业等一批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我市有7个县(市)被国家和省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

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梅州金柚、蜜柚、脐橙去年出口达4万吨,茶叶成功打入日本市场。

积极推进“农超”对接,蔬菜、有机米、甘薯、有机枣等特色农产品定点供货香港市场。

农副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投入400万元加快月梅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步伐,力争建成辐射粤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台梅农业合作,“台湾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挂牌数量达到6个,今年12月将举办“梅台农业交流合作研讨会”,着力推动梅台在农业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精致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

旅游农业方兴未艾,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名闻全国,梅县侨乡村和大埔西岩山茶场创建全国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扎实推进,一批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梅州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以特取胜和扩量提质并重,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重点围绕金柚、脐橙、水稻、茶叶、蔬菜、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

现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示范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50万亩。

全市累计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12家,产品总数134个,认证面积万亩,年产量24万吨,年产值约10亿元;绿色食品总数18个、有机食品总数21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

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达%,蔬菜重金属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100%。

2007年与省农业厅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
梅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第44届香港工展会、世界客商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

我市将从今年起,每年12月份举办一届梅州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今年第二届展销会计划与省农业厅、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进一步提升具有梅州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把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依托市、县、镇三级农科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等农科培训工程。

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果套袋技术等良种良法。

大力推进市、县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目前,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通过省计量认证,8个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全面开展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市、县和基地三级检验监测网络基本建立。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客都梅州农产品网”、“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等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欢迎的信息服务平台。

5、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和《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意见》,从财政支持、税收扶持、收费优惠、用地优惠、其他政策优惠等方面,扶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我市从2007年起,由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绿色现代农业发展。

从2008年起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有所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从2007年起,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贴息贷款1亿元,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