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读书交流会牛晓华

合集下载

2023年《芳华》读书笔记

2023年《芳华》读书笔记

2023年《芳华》读书笔记2023年《芳华》读书笔记1《芳华》第二天恶意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罪。

然而,没有人是凶手,所有人都是凶手。

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芳华的众人的几宗罪名。

第一宗罪,是对善意的不尊重。

我在《万历十五年》中探讨海瑞的读书笔记中写过,他们称赞他,却不想成为他。

文工团的每一个人,都称赞刘峰,却都不想成为刘峰。

享受着刘峰的善良带来的好处,却完全不想去回报这种付出。

而她们安慰自己的良心的方式是,既然你刘峰已经得到了各种荣誉,做了全国演讲,已经是大明星了,那么你做的这些好事也是理所应当的。

对善意的不尊重,是极为让人不耻的。

无论刘峰的善良出于什么目的,接受过善良的人们理应心存感激,而不是理所应当地享受。

当好人不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偿的时候,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去做好人。

然而对善意的不公不完全是众人的错。

这让人想起子贡赎人的故事。

鲁国的法律规定能把鲁人在国外做奴隶的赎回来,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子贡又一次赎回了鲁国人,却不接受国家赔偿金。

孔子认为他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为在外的同胞赎身了。

时代喜欢塑造完美的英雄。

而做好事的人,一定是完完全全不求回报,并且过的非常简朴,燃烧自己,去帮助别人的。

这种背景要求人有极高的道德,才会选择去做个好人。

第二宗罪,是将刘峰推上神坛。

这在生活中极为常见。

人们喜欢在顺风的时候,吹捧一个人,将他吹捧地越来越高,人不可能事事顺利,那么最终这个人一定会被捧杀。

众人捧杀刘峰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刘峰得到的荣誉的嫉妒,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自身的羞愧。

人们往往在自己没有办法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例如没有办法去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好人的时候,也不希望别人是这样有道德的人。

因此刘峰越是做个好人,就越有人在背后盯着他,等着他露出破绽,于是当触摸事件发生后,人们迫不及待地去打倒自己塑造的英雄。

有人说,人群最擅长造神,也最擅长[]毁神。

既然没有人记得自己是否真的批判过刘峰,那么我想,必然模糊记忆的人,都在刘峰的背上推了一把。

教师研学活动总结——南京研学有感

教师研学活动总结——南京研学有感

教师研学活动总结
——南京研学有感看到这个题目,有些人也许会说:50岁知天命,也晋完高级了,是应该收获的年龄,是应该享福的年龄,没必要再奋斗。

我认为,活到老,学到老,人活八十还学巧。

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只要是能给别人带来益处,能帮助更多的人,我愿意付出。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劳累并快乐着。

以前我就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当6月17日,吴虹校长把互加青椒行知研学营的船票交到我的手心里时,我更加坚定了爱心奉献的脚步。

7月30日到8月4日,是我最最幸福和难忘的时光,是 50来年最最有意义不同凡响的时刻!
吴虹校长的爱满天下,时朝莉老师的大爱无疆,王晓野老师的仁者爱人,安妮、丝丝老师的古道热肠……都令我佩服不已。

真的感谢吴虹校长半夜三更站在行知基地的大门处翘首以待我们的到来,那热情的拥抱,嘘寒问暖,使我们宾至如归。

真的感谢互加的小伙伴们为了这次研学所付出的辛劳,一直超负荷的工作。

吴虹校长,罗京宁书记,咖喱,安妮,丝丝,熊猫,雪萍等为了这次研学的顺利进行,把各个环节都布置的那么井井有条,没有丝毫漏洞。

特别感谢吴虹校长多次在伙伴们面前表扬我,还让我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分享我的小小的故事。

不是因为我比大家更优秀,而是吴校长对我的厚爱,对我的鼓励。

这次研学,我见到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可是我们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

就像《流年芳华》里写的“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


1。

《芳华》读后感:归位

《芳华》读后感:归位

《芳华》读后感:归位以下是关于《芳华》读后感:归位,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归位——《芳华》读后感金乾波昨天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今早看了一遍冯小刚改编的电影《芳华》。

慢慢梳理思绪,觉得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实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场人性归位的故事。

故事是从1976年开始的。

那年我三岁。

对那个时代,我虽然没有直接感性的认识,但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及长辈的言谈,还是不算很陌生。

读小说的时候,一个概念经常闪烁在我的脑海里——变形。

我在小说的第66页页脚处,情不自禁地写下“当代《变形记》”五个字。

相较卡夫卡用现代主义手法写成的《变形记》而言,严歌苓没有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记叙处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思想、性格的变形,而是直接用人物形象的方式记录着。

刘峰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尽已所能帮助所有的人,于是他被推举为模范、标兵,参加各种表彰活动,出席各种报告讲座。

难得的是他的人性没有多大变形,他既没有因为这些荣·誉而自我膨胀,为自己去捞好处,给自己的人生加分,也没有因为这些外在标签式的东西去刻意拔高自己,为难自己,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过着自己的生活——他甚至为林丁丁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这是十分难得的,几乎达到了庄子笔下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境界。

证明他的人性没有扭曲的事件是他向林丁丁表白。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情感,他的举动也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算不上光辉,但却是人性高扬的表现。

人性扭曲的是旁人。

“触摸事件”中,林丁丁是无辜的。

她接受不了刘峰的爱,不是她水性扬花,尽管她周旋在干事和大夫之间,那也是青春少女的正常情怀;也不是她看不起刘峰,尽管她希望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高干子弟;而是因为幻灭。

刘峰在她心目中就是神,就是圣人,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一个闪耀着圣人般光洁的人竟然也有常人的情欲。

自己心中供奉的某种东西坍塌,那种痛苦和震撼是巨大的。

我在师范读书时,偶然发现我的同班同学中有人勾结校外人员到宿舍偷东西,我的心中就有类似的感觉,那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正视人间的恶与丑。

成人读书分享交流会发言稿

成人读书分享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阅读中的心得体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心灵的洗礼。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本书,用心去阅读,去感受其中的智慧与力量。

今天,我就以《活着》为例,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书感悟。

首先,我要感谢作者余华,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真正含义。

《活着》讲述了一个名叫富贵的中国农民的一生。

他从一个纨绔子弟,经历了家族的兴衰,生活的磨难,最终在逆境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在富贵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坚韧。

一、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在书中,富贵曾说过:“人活着,最大的幸福就是活着。

”这句话让我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金钱、地位、名誉而奔波,却忽略了生命的本质。

其实,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幸福。

富贵在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不再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而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他懂得了,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二、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书中,富贵曾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就像一场战斗,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断奋斗,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富贵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空。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只有不断奋斗,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珍惜亲情,感恩生活在书中,富贵与家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这让我明白了亲情的重要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

同时,富贵也懂得了感恩。

他感激那些在他生命中帮助过他的人,感激这个美好的世界。

这种感恩的心态,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四、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在书中,富贵经历了很多次人生的起伏。

《芳华》读书心得

《芳华》读书心得

《芳华》读书心得
《芳华》是一本讲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通过女主角何小萍的视角,展现了
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成长与命运。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首先,这本书揭示了文革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巨大冲击。

小说中,何小萍是一个勤劳善
良的农村女孩,她从小就有着追求知识的渴望。

然而,在文革期间,她被迫放弃自己
的学业,来到农村插队劳动。

她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革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阻碍。

其次,小说中还展现了女性在文革中的痛苦和无奈。

何小萍是一个坚强的女性角色,
她在艰苦的劳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毅力和勇气。

然而,她也在文革中遭受了许多不公
平对待和伤害。

比如,她与一个农村干部发生了感情纠葛,最终导致了她的婚姻破裂。

这让我意识到了女性在文革中所承受的额外苦难和压力。

最后,这本书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每
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

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面对各种选择和困境,展现出
了不同的人性。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反思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变革对个
人和集体的影响。

综上所述,读完《芳华》,我不仅对文革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个人成长
和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引起了我对历史
和人性的思索。

它提醒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关心
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听讲座后心得体会题目[10篇

听讲座后心得体会题目[10篇

听讲座后心得体会题目[10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听讲座后心得体会题目的资料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听王懂事长、徐教授等讲座的心得体会蒙炳兰通过2014年6月30日那天听了龚老师、王懂事长、徐教授等,他们的讲座以后,自己学懂了百善孝为先很多知识,平时上班忙确没有真正注意到这么好的细节问题,听了讲座以后我真正的做不到对父母的感恩有欠佳,对家人和孩子们照顾确不够,让我直接去反思这个问题。

如:“我身边的子女要懂得知恩,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父母为她们付出的苦累等”。

就想起了我的父母恩就有了根,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学习人生就有了方向,不知恩,就不懂得报恩。

忘本的人,就像树没有了根。

就借圣贤的伦理道德来改变自己的错误和指挥自己将来的人生吧。

好的是从苦的开始,坏的是从好的开始。

累也是从苦的开始。

孝有多少含义? 要如何去尽孝?王懂事长亲自给我们做个实验,什么是福? 什么是禄? 福是身体无病症,无心恼愤怒,什么事情都不着急就是福。

禄就是财富的收入。

爱老人比爱孩子好,返祖归根,爱父母,尽孝顺之道。

一瓶满满的水是老天爷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公平的,也就是说人在做天在看,你在善德为先,你乐意地去帮助别人,那你就得满瓶水,如不乐意地去帮助别人,那你就得不了满瓶水,慢慢的漏出来了,那就是老天爷把你的福搜回了,将来你办事和做事都不大顺利。

如果你不尽孝,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和本质。

所以我们要立志真心孝顺父母,尽孝道,不要假孝,骗自己的良心。

什么是真孝顺? 就是要做足身孝,心孝,性孝。

这是孩子的榜样,发扬中国人的历史传统和美德。

俗话说:“母不嫌子丑”,我们更不能抛弃我们的父母。

很多人尽孝没有尽全,就是不知道什么样的孝顺才是尽全的孝道。

那你就多看别人,多听讲座。

说到这里,我要感恩我身边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用的是爱。

在爱的天平两端,衡量自己。

比如:盐是那样的均匀洁白,它给食物以美味,而爱也一样,它丰富可爱,给这个世界以美好。

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

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

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读书笔记1摘1:历史教学法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赵恒烈教授当时也在28中执教,跟我在同一个教研组。

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他不仅课上得好,而且还潜心于教学法的探索。

他不仅研究教法,而且在与他交谈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历史教学法”,流露出要为中国历史教学法闯出一条路子来的宏大志愿。

启示1:成功总是垂青于有理想、肯付出的人!摘2:课余记笔记,写心得,做摘录。

启示2:似乎写笔记,写心得,做摘录是那些成功教师的共性。

成功的教师都应该是生活、工作中的有心人。

摘3:备课三部曲是把教材由薄变厚,再由厚返薄的过程。

启示3:我认为学习应该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书本由薄变厚的过程,读出书本中言外之意,读书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知识的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将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将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发生联系,进行纵横联系,经整理之后有序地存入自己的大脑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知识的储存过程;第三阶段又是将知识由薄变厚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将存于大脑里有序知识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这是知识的应用过程。

摘录4:一次备课不能到位,我就来一个长计划短安排,每节课接触一些原始材料,每学期重点备好几节课,有选择地深入攻下几个问题。

积跬步总能致千里,这是我的战略思想。

启示4:做学问,贵在有序、系统和坚持!不要太急功近利,而应做到厚积薄发。

摘录5:我平时备课也总要接触各种看似对当前教学用不着的东西。

更深层的东西,更广泛的涉猎,可以加深功底,可以提高素质。

学问是没有止境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没有尽头的。

启示5: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只是一个分工不同,不要认为大学老师水平就一定比中学老师水平高。

2024年《芳华》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芳华》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芳华》读书心得体会今天看完了整本书,也看到了那个年代形形色色的众多人物的结局。

好人永远的好了下去,没有因为命运磨灭了他的好。

与生命逆行,也许正如作者所说的,除了善良他还想求死,可是活了过来之后他依旧无私的好着。

好这个字眼谁都没有解释过,可是后来人们都知道,刘峰是好的,无论他有两只胳膊还是一只胳膊,无论他最后的时光身边是何小曼还是林丁丁。

无论最后,当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爱被狠狠的埋进了现代的尘土,无论那是感激还是爱,也许谁都说不明白,一个永远被人崇拜的人被人唾弃了,一个永远被人唾弃的人突然被人崇拜了,我想着也许是为什么最后的时间他们两个人在一起。

那场追悼会,我在,何小嫚在,刘峰的女儿在,他曾是英雄,却收场的有些凄凉,不过也够了,真的够了,还有人的心里有他红色的影子,有他忙碌的勤劳的身影。

我们追悼着永不老去刘峰,也追悼着那平凡又不平凡的过往。

2024年《芳华》读书心得体会(2)《芳华》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时代情感和人生体验。

故事以一群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参军的年轻人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军队中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快速变迁中的迷惘和挣扎。

首先,我被小说中描绘的那个特殊年代所吸引。

文革时期,整个社会被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和集体主义意识所统治,这也直接影响了主人公们的行为和选择。

他们被迫加入军队,成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压力,他们不得不激发出顽强的生存意志。

这种时代特殊性在小说中通过各种细节展现出来,比如军队的一切都按照严格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个体的生活无法获得多少的自由,每一位军人都被束缚在战士的角色中。

其次,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

主人公赵春,作为一个青年军人,他经历了从天真烂漫到成长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代表着整个青年一代的成长历程。

赵春所在的军队是他的第二个家,他和战友们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磨难,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悄地发生着各种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一个可怕的事实:善念正在沦丧
(一)622杭州保姆纵火案 嗜赌成性的保姆莫焕晶,欠下一屁股债后,为了向雇 主借钱打算在主人家纵火后再灭火以此来邀功借钱。这场 火灾最终导致妈妈和三个可爱的孩子全部死亡,无一幸免。 其中最大的孩子只有11岁,最小的只有5岁。一场大火一 夜之间,让林先生家破人亡。 林先生的太太会经常给保 姆买书。之前保姆说老家要盖房子,林太太也拿了10万给 她,后来才知道是还赌债而已。 警方更是在莫焕晶的住处搜到一些金银细软和名贵手 表,据林先生指证,都是自己家的。保姆(莫焕晶)也对 这些偷盗行为供认不讳。 我想,愿意这样对保姆的中国 家庭实在不多。 可惜,好人在承受哀莫大于心死,坏人至多一死了之。
也许这就是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善良的人,因为给他 善良的本性,让他平静、知足地活着就是上帝对善良的 人的最好奖励。
于是作者有了那句发人深省的话:“一个从来不被
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 由此,我又想起于丹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就越缺什么。”这 句话放在当下四处弘扬的“你要善良”的 大旗帜下,显得是那么地贴切而又悲凉, 因为在这样的正能量背后,善良却成了不 折不扣的稀缺品。
三、 人们不自然地就习惯了用恶意去揣测人。
知乎一网友Jay讲了一个故事: 坐高铁上厕所时,他不小心将手机遗落在了位置的木桌上,当初自己根本没
发现,后来回到座位也没找着,急得焦头烂额,急忙借了隔壁乘客的手机打电 话。大约过了5秒,电话那边接通了,是一个陌生男人接的,因为就在高铁里, 他就直说了:你在哪?陌生男人说明了位置,当时他态度非常强硬,拿回手机 后,潦草地说了句谢了便回到座位。 当他回到座位冷静下来时,才觉得人家凭
内容简介:
《芳华》透过故事的讲述者萧穗子的眼睛, 读者可以望见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大江南 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望见 刘峰、何小曼、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一 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 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
几点思考: 一、刘峰: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善良的人
刘峰是个不折不扣的活雷锋。坐长途火车跑腿接人,帮战 友捎带物件;一农村战友结婚,想着给战友省钱,自掏腰包 买材料,花了几个月时间给他打了一对沙发;何小曼被朱克 嫌弃不肯合作跳舞,他带着腰伤主动请缨,……他竭尽全力 地帮助的刘峰来到海口,不再是战斗英雄,也不再
是雷锋楷模,他只是底层一个最不起眼谁都可以欺负的 残疾人。
岁月漫漫,芳华刹那,特殊的年代,刘峰的善良只 剩下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即使如此,他在自己最潦倒 的时候也不惜倾其所有甚至向战友借钱去帮助那个失足 女孩惠子。当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依然不想去打扰任何 人,用左手给何晓曼做放钥匙的红木箱子,用左手给 “我 ”削苹果.......他,看起来那么知足,那么平静。
(二)陈世峰杀人案 最近开庭审理的江歌被杀案,更是将“好人没好报”演绎到极 致。 江歌,善良地收留了处于感情纠葛期的刘鑫,却在发生争执 时被迫独自面对闺蜜暴戾的前男友; 刘鑫,江歌最好的朋友,却 在事发时将江歌和歹徒独自留在室外,事后也并不体恤死者妈妈, 如今在法庭上更是说着可能是谎话的证词; 陈世峰,那个穷凶极 恶的凶手,死在他十二刀下的江歌尸骨未寒,他就已经迫不及待般 去极力脱罪。 近来,新闻媒体报道了许多这样的案例,让太多善良的人们寒 心!《罪恶》里有一句话说:“人性沉沦的表现,不是这世界上每 天有多少起罪恶的案件告发,而是告发的人,逐渐走向沉默。”这 是个令人颤栗的结论,也许出于自保,也许处于群众观望的好奇心 态,但正是因为这样的迟疑和观念,人们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变得 不敢制止,甚至是直接参与,这就是平庸之恶。平庸之恶让善良的 人性悄悄泯灭!令人多么痛心!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评论刘峰和江歌, 说道:善良必须带着锋芒,否则与傻瓜无异。我不敢说这样的观点 不对,只是觉得很痛心!残酷的现实让我们不敢善良!
唯有善良才是世间最美芳华
----严歌苓《芳华》读书交流
市五中 牛晓华
作者简介:
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 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957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自小生活在书 香世家。祖父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在厦门大学教书,是当时著名的 翻译家。严歌苓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 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 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 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 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 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等。她的作品 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 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 妇》、《赴宴者》、《扶桑》、《穗子物 语》、《陆犯焉识》、《天浴》、《寄居 者》、《金陵十三钗》《人寰》、《白蛇》 等。[2]2016年1月22日,严歌苓入选 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 榜前五名。
什么接通这个电话,凭什么告诉你自己的位置?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做。如果换 作自己,有可能等失主电话,也有可能交给列车员,同时,也有可能在某个刹 那直接将这部手机据为己有。想完这些,网友拿了一包饼干和一个大桃子,穿 过车厢,找到了刚刚的陌生男人,郑重道谢,陌生男人还有些不好意思,但还 是接受了。
网友想的是,下次如果他再遇到这样的事,也许还是会选择把东西归还失主 吧。有句话说:成年人眼里,至少35%的被认为来自他人的恶意,往往都是自 我揣度出的误会一场。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成了大众社交的一种隐性规则——有 人对我好,脑子里想的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街上看到一个穿花哨立 领衬衫,戴大金链子,配大墨镜的人就是社会不良分子; 那个爱讲粗口的人, 人品一定很差……
他喜欢文工团的女独唱,那个叫林丁丁的姑娘。在一次 “冲动”的告白后,刘峰尝试拥抱林丁丁,却被林丁丁的一声 “救命”害惨了。而这次不大不小的“触摸事件”却成了刘峰人 生的分水岭:他被下放连队,随即参加战争,战争中一心寻 死却落到终身残疾,之后的他,退伍还乡,生活潦倒。 下放 连队前,之前受他帮助的战友,一个都没来相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