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合集下载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板书提纲
问题:请阅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朝贡贸易的主要内容?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唐宋对外政策 开放 一、明朝对外贸易 1、民间: (明初期)海禁 2、官方: 朝贡贸易 概念:朝见进贡后互市贸易 内容:朝贡贡品、数倍补偿; 附带货物、指定交易; 具体规定、期道船人。
板书提纲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 臣属于中国,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 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 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 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 明政府规定外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 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问题:请结合课文和以上四则材料, 归纳明朝朝贡贸易的特点。
特点:官方垄断、厚往薄来、有限贸易、政治为要。 实质:被政治扭曲的畸形的外贸形态。
板书提纲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唐宋对外政策 开放 一、明朝对外贸易 1、民间: (明初期)海禁 2、官方: 朝贡贸易 概念:朝见进贡后互市贸易 特点: 内容:朝贡贡品、数倍补偿; 官方垄断、厚往薄来 附带货物、指定交易; 有限贸易、政治为要 具体规定、期道船人。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行知实验中学
唐向东

哪个朝代的对外交通路线图?
哪个朝代的对外贸易路线图?
问题:概述唐宋的对外交往:
唐朝:丝绸之路全盛,促进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 唐文化更显博大恢宏,形成东亚文化圈。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宋朝政府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 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7课 唐宋对外政策 开放 一、明朝对外贸易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明朝的朝贡制 度的理解(从实质和影响角度分析)
朝贡贸易:本质上是外交活动,是一种政治怀柔。 明朝的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目的不在 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 国的联系,以经济上的赔本,来刻意营造“万国来朝”、 “四夷宾服”的盛世景象,以渲染其治世功绩,以满足其 天下共主的骄虚自大,同时还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 的要求。 因此明朝的朝贡贸易不是国家间正常的商品经济关系, 而是一种被政治扭曲的畸形的外贸形态。政治目的大于经 济目的。 政治上的虚荣会损害国力的发展。虚荣终会虚融、实 力才有实敬。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由于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在对外关系上也体现出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本课教学目标为:1. 知识与技能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2.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教学重点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明清对外贸易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不予涉及的。

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整体趋势: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

理解其基本走向与实质应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大一统的明清王朝为什么在对外关系方面,一改唐、宋、元时期的开放政策,逐步趋向闭关?这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当时世界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27_明清对外贸易

27_明清对外贸易

闭关政策?
• 惧怕外国势力深入中国,破坏统治秩序;自大保 守的心态;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 需求量少。
1792年,英国派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 为名开始了访华之旅,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 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马嘎尔 尼乘坐英国当时最先进的军舰──狮子号,一路耀武扬威,炫耀 着自己强大的武力,一路大肆收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 方面的情报。9月14日,乾隆在热河接见了马嘎尔尼,接见前 发生了一场让史家议论纷纷、感慨万千的礼仪之争:清政府要 求马嘎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嘎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 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终都没有 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以英国使团行单腿下跪之礼草草收场。 对这样的结果,乾隆皇帝很是不快,当马嘎尔尼向乾隆抛出他 们此行真实的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 天津为贸易口岸……的时候,乾隆皇帝一口拒绝,他说“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警告他 们不要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在天朝 上国的闭关政策面前,马嘠尔尼碰了一鼻子灰,不得不离开北 京,返回伦敦。后来马嘠尔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政 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 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 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 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 了”
• • • 薄来厚往; 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有限制的贸易。
归纳:明初海禁政策的后果:
(1)、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 国家财力。 (2)、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在东南沿海 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并酿成 “倭患”。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顺 治
“迁海令”

规定山东
以南的沿
海居民必
须内迁。
实行严格 的海禁政 策,多次 下令“片 板不许下
三.清初的海禁政策 :顺治-目的-结果
顺 治
“迁海令”

规定山东
以南的沿
海居民必
须内迁。
康熙帝:取消海禁,重 开海外贸易,指定在广 州、漳州、宁波、云台 山(在今上海)设立海 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
四.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乾隆-含义
清 初: 海禁
开禁
闭关
(设立四海关)(广东十三行 )
一.明初的海禁政策:后果
①阻碍了正常的对外 贸易,形成了更大的 武装走私集团。 ②一些走私者与日本 海盗相勾结,酿成为 害更烈的“倭患”。
一.明初的海禁政策:后果
③使当地的民生和社 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 ④导致军费和政府财 政开支增加。
二.明初的朝贡贸易:含义
再 见
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曾极尽讽刺中国古代的 一种对外贸易,说它对外围小国来说是一本万利的。
他讽刺的应是( C )
A.宋朝的榷场贸易 B.元朝的对外贸易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清朝的民间贸易
2.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戈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 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火器操法。福康安却冷淡 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
侍尧主D张( )
A.关闭广州通商口岸B.允许外商越冬贸易
C.增设其他外贸口岸D.严格限制外商行为

4.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
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皇帝的上谕
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两
位皇帝的话反映当时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7课明清对外贸易1

27课明清对外贸易1

乾隆22年(1757年)春,清廷颁布谕旨: “近来奸牙勾串渔利,洋船至宁波者甚多, 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 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 是以更定章程,视粤省稍重,则洋船无所利 而不来,以示限制。”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533, 中华书局,1987年
文献选读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开 放逐渐发展到闭关自守会 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发展到闭关 自守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 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并进而受到 西方国家的侵略。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 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如果说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 分享了精美的丝绸,那么此次的奥运圣火 传递则是要向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从 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当代中 国将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结,与周边国家 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 ——徐志新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
(乾隆帝“圣谕”)大皇帝君临万
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 系大皇帝百姓。
——《海国四说》卷六
(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 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发展到闭 关自守的原因:
防范自卫的需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朝大国的观念。
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郑和下西洋——明朝朝贡贸易的顶峰
第27课
印度尼西亚三宝珑市有一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若……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 卖……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 卖与夷人图利者……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朱元璋
——《大明律》
朝贡贸易的特点(明中前· 官方· 海禁)
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 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明中前· 官方· 海禁)
洪武三年(1370),大明“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明太祖实录》卷49
洪武七年(1374),下令撤销自唐以来的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浙 江明州的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朱元璋
朝贡贸易的特点(明中前· 官方· 海禁)
洪武十四年(138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
——邓钟《筹海重编》
朱元璋
朝贡贸易的特点(明中前· 官方· 海禁)
朝贡贸易的特点(明中前· 官方· 海禁)
朝贡贸易的特点: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1. 官方垄断: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 和垄断的“朝贡贸易”。 2. 薄来厚往:朝贡贡品,数倍补偿。 3. 有限贸易:朝贡时附带货物,在指定地点交易,规定贡期、 贡道、船数、人数。
从海禁到闭关(清)
清迁海令:
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在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无赦。
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台湾外记》
——康熙二十三年(1684)
从海禁到闭关(清)
从海禁到闭关 1. 清初:颁布“迁海令”,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 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 康熙中期: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广州、漳州、宁波、 云台山[今上海]设立海关。 3. 康熙晚期: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 4. 乾隆时期:闭关锁国,广州一地通商,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明清对外贸易-课件

明清对外贸易-课件

探索与争鸣
• 收集资料,从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方面 来论证。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3/32021/3/3Wednesday, March 0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3/32021/3/32021/3/33/3/2021 2:59:15 PM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
1、明初海禁政策
• 原因: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 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 方式:“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 传》),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以严刑峻法惩处 违禁者
– 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 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 贸易遂告断绝。
• 原因: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 内容:颁布“迁海令”,规定山东以南沿海居民,
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实 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2、康熙中期重开海外贸易
• 原因:由于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 归附,导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三、从海禁到闭关
• 方式: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 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
但封 愿侯 海非 波我 平意 。,
二、民间海外贸易
1、明朝后期逐步开放海禁
• 原因:一方面倭寇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受舆论影响 • 隆庆开边:政府允许民间船只经福建漳州月港出洋
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 司输入商品 • 月港开放后,成为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 输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 – 输入: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三分册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学案设计)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三分册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学案设计)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学案一、学习目标识记:①知道朝贡贸易的特点;②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从海禁到闭关;理解:理解“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进—闭关)与实质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进—闭关)与实质三、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46-51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朝贡贸易★:思考1:阅读P.46.2何谓朝贡贸易?它有何特点?实质?特点:实质:二、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探究1:想一想,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的原因是什么?何时占领的?产生了什么影响?澳门是何时回归祖国的?中间经历了什么一系列事情?三、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1、海禁政策【文献选读】材料:“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思考2: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四、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探究2:阅读相应教材,思考清朝由“海禁”——“设关”——“闭关”一系列政策的演变,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影响?1、原因:2、主要内容: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

3、历史影响:【文献与选读】关于朝贡贸易古代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门户,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互相传播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当时广州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两种。

什么是朝贡呢?原来,封建时代,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称为"贡使"。

外国使节来华的任务,就是前往京城朝见皇帝,递交和接受两国外交文件,并把一些珍贵的本国土特产贡献给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由于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在对外关系上也体现出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本课教学目标为:1. 知识与技能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2.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教学重点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明清对外贸易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不予涉及的。

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整体趋势: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

理解其基本走向与实质应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大一统的明清王朝为什么在对外关系方面,一改唐、宋、元时期的开放政策,逐步趋向闭关?这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当时世界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设计建议(一)教学过程建议●“朝贡贸易”(明朝)(1)在这之前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的前4课,了解了明清两朝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特征: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同样,在对外关系上也呈现出大一统的特点——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由此导入新课。

(2)讲清“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首先,“朝贡贸易”是明朝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其次,外国贡使是以朝贡的形式将贡品献于朝廷,而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再者,外国贡使同时可附带商品货物至京师或市舶司所在地,在指定的地点开市数日与明朝百姓(官方监督)交易;最后,朝廷对各国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有具体、不同的规定。

(3)组织学生分析“朝贡贸易”的实质。

联系“练习与测评”1,针对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的特征来看“朝贡贸易”的实质;结合课文中的小字,通过阅读对“名家史论”中的“……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所反映的以政治为主要目的来理解“朝贡贸易”的实质。

(4)组织学生归纳“朝贡贸易”的后果。

一是由于“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二是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三是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民间海外贸易(明朝)(1)海禁。

了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为什么在开国初期即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主要是政权始建,为稳固其统治的需要;再者是为了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

知晓明朝的海禁所造成的后果:错失了宋元以来,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造成了沿海居民将移民、开发海岛作为谋生的手段;酿成了东南沿海严重的武装走私、乃至“倭患”,致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摧残。

(2)开禁。

原因:“朝贡贸易”的萎缩和“倭患”的灾难。

基本概况:福建的月港成为民间从事海外贸易的出洋口和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将丝织品、瓷器、蔗糖等输出海外,东至日本、西达欧洲、遍历东南亚24国。

广州、宁波作为外商的商品输入口岸,进口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开禁促进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3)海外贸易的变化海外贸易的变化,从明朝和西欧两个角度来理解。

明朝是收缩,西欧是东进,其结果是明朝从海禁到开禁,虽说是一种“清醒”,但已丧失海外贸易的良机。

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欧商纷至沓来,导致了葡萄牙将中国的澳门作为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西班牙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市场被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组织学生联系“读图学史”,比较唐朝的丝绸之路、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朝时期欧洲人建立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理解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

建议:联系前面课文,观察路线走向、指出贸易主导方、分析变化特征。

如,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

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从海禁到闭关(清朝)(1)清朝的对外贸易呈现:海禁——开禁——闭关的趋势。

海禁。

清初是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比较明初的海禁,得出明清海禁的实质:明朝海禁主要是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而清初的海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抗清,都有加强沿海统治的目的。

其中既有害怕沿海居民与外国人来往会“滋扰生事”的因素,又有自给自足经济支撑的因素。

开禁。

康熙中期,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开放四口(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允许外商前来贸易。

活跃了地区经济、增加了政府税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闭关。

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下令闭关,仅以“广东十三行”为外商的特许行商进行贸易。

结合“文献选读”中乾隆的“谕旨”以及“知识链接”中的内容,加深理解清朝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

英国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乾隆却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加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防范自卫的需要,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2)比较明清时期国内与世界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结合“练习与测评”2,建议联系课文,阅读文献,纵观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加以综合分析: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进入到古代社会的停滞和衰弱阶段,世界尤其是欧洲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方以守,西方为攻,由此在对外贸易上出现了明初的朝贡体制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得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

西方却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内因是中国社会的专制皇权的加强,自然经济的顽固,思想文化的压抑,对外交往的收缩。

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展,及对外殖民的扩张。

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并进而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比较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开展对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海外贸易“闭关自守”的评价。

依据“探索与争鸣”从明朝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真的是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吗?试将这一阶段的海外贸易,分成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个方面,收集资料并加以讨论来展开。

建议:搜集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基本概况资料,组织小组讨论。

要求能引用材料论证观点,并进行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完成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

(二)知识结构图示官方:朝贡贸易(贡品数倍补偿,附带货物指定交易)明朝民间:海禁——开禁(移民走私)(福建月港出港广州宁波进港)官方:海禁——设立四海关——广东十三行清初民间:海禁——开禁——闭关葡萄牙-中国澳门(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西班牙-菲律宾马尼拉(开辟太平洋丝绸之路)三、栏目和习题分析1. 名家史论明成祖的“商税是国家用来抑商逐商的,而不是为了获利。

现在有夷人慕义远来,我们却去侵害他们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说,但却大大有损于我朝的形象。

”这番话确实是印证了“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明朝的朝贡制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2. 读图学史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

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

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3. 文献选读“大皇帝君临万国,恩波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反映了清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

而“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洋货物以通有无。

”又反映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闭塞观念。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 知识链接英国礼品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航海的仪器,中国礼品是传统的丝织工艺品。

差距:英国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反映出向外扩张的目的。

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

5.练习与测评分析(1)同意。

因为朝贡贸易确实是各国唯有接受中国册封,才能获准与中国通商,明廷希望借此,达到“四夷宾服”的目的。

由于朝贡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通商获利,加上统治者的恩威四方的指导思想,往往在朝贡贸易上出现“厚往薄来”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