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稳定和发展,经济也有了一些进步。

在政治上,明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健全了地方自治制度。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在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都进一步发展起来,同时农业也有了一些新的技术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二、明清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有着明显的封建特征。

土地属于地主,农民只能耕种土地,但不能拥有土地。

封建地主通过提取农民的劳动力和财富来获取利润,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 农业经济为主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

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中原向外拓展和多种植、多作物、多种形式的发展。

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初,中国手工业和商业都有着较高的水平,棉纺织、丝织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

清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更是隆盛,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 国际贸易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发展。

其中,明初开始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有大规模的输出。

明朝皇帝还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以保护国家经济和贸易网络的安全,而清朝时期更是接触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网络。

5. 货币和财政制度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铜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货币的大量流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财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赋税制度得到了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得到了提高和规范化。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明清年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个封建年代,那么⼤家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多少呢,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希望能帮助到⼤家! ⼀、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 ⼆、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统⼀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衰。

1、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传教⼠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民进⾏反侵略⽃争,有⼒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明太祖设⽴殿阁⼤学⼠(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渊阁设⽴内阁,⼤学⼠开始参与军国⼤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帮助皇帝起草对⼤⾂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朱笔批⽰、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 (1)清朝建⽴后,承袭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会议来处理。

(2)设⽴: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上,更是涵盖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时,阐述一些有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思路、实践成果以及经验教训。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虽然时间跨度有点长,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卫国战争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关键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时期,明朝主要与蒙古和朝鲜王朝打交道。

在清朝时期,则主要与满洲国家和西方列强进行了交往。

再者,由于宗族政治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门阀贵族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地复杂和难以处理。

二、政策思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祖国疆土安全,二是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在宣泄这两个层面时,具体的政策思路如下:1、保护祖国疆土安全。

这是明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明朝主要依靠长城和边防驻军来保卫边疆。

明朝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就是宁可疆界不扩,以保卫边疆为主要考虑。

清朝则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表明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顾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可以通过强硬和坚定的政策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和稳定。

2、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中国最为重视的是与蒙古和朝鲜王朝的关系。

在与蒙古的关系上,中国从未认为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将蒙古看成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与朝鲜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应该接受中国的宗主权。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国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尊严和荣誉,一直走在强硬的路线上。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进行知识点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战乱、贸易活跃和边境防御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1.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朝初年,中国对外关系相对较为稳定,主要依靠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联系。

然而,明朝晚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对外关系逐渐趋于紧张。

朝鲜、蒙古等国家的入侵和与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的贸易纠纷成为当时对外关系的主要问题。

2.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建立,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初年,清朝通过设置边境关卡、修筑边境长城等措施巩固了边境防线。

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朝通过设立“厂税”和开辟广州、福建等通商口岸,逐渐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二、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临时抗倭明朝末年,日本倭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明朝政府组织起了抗倭义军,展开了临时抗倭的斗争。

2.南明与荷兰的战争南明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试图通过与南明政权建立贸易关系来获取中国的商品。

然而,中国政府拒绝了荷兰的要求,并与荷兰爆发了冲突。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雍正时期的外交政策雍正皇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来巩固清朝政权。

他通过改变西藏控制权、稳定中国边疆、派遣使节出访等方式,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康熙与俄罗斯的外交康熙皇帝时期,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康熙通过与俄罗斯政府的谈判,成功解决了中国北方边界的争端问题,并确立了中俄边界线。

三、对外关系的影响和启示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第16课: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且经济和文化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变革。

首先,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非常显著。

明朝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专制的,皇帝拥有最高权力,辅佐其统治的是内阁和六部。

但是,明朝政治腐败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民变,社会秩序混乱。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更是给明朝政权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由于明朝政治的腐败与薄弱,清朝于1644年入关并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清朝的政治制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满洲族为主体,通过“满洲统治汉地”的方式来统治中国。

此外,清朝还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

其次,在经济方面,明清时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也有很大的规模。

但是,明朝末年的战乱和内乱导致了经济的衰落。

而清朝的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经济。

首先,清朝废除了明朝时期的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其次,清朝加强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

清朝政府还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

这些措施使得清朝时期的经济逐渐恢复了繁荣。

最后,明清时期的文化也发生了重要变革。

明朝时期,中国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科举制度也使得儒家学说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然而,明朝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

而在清朝时期,新思潮兴起,例如“阳明心学”等,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清朝还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了理学的内容,使得学术思潮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明清时期的文化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例如明朝的戏曲艺术和清朝的文人绘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政治上,明朝的政治腐败导致了政权的崩溃,而清朝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明清对外关系的趋势

明清对外关系的趋势

明清对外关系的趋势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初创立新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趋于封闭。

明朝创立之初,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控制外来文化影响,明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严禁私船出海,对外关系相对封闭。

2. 明中期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

明朝中期,经济开始增长,对外关系逐渐转向友好。

明代与周边国家如朝鲜、琉球、越南等国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区域的稳定与发展。

3. 明末清初的因战乱而形成的动荡局势。

明末清初,国内发生连绵不断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明朝国力逐渐衰退,对外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辽东由于农民起义与满族入侵而丧失,鲜卑地区形势复杂,东北局势动荡。

4. 清朝建立后的对外拓展。

清朝建立后,对外关系逐渐走向拓展。

康雍乾三朝,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加强了对西藏、蒙古的控制,还对西南、台湾等地进行了统一管理。

清朝还通过与外国建立贸易关系,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综合来看,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趋势从封闭到逐渐开放,再到对周边国家友好交
往,最终向着对外拓展的方向发展。

这一趋势的改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等因素密切相关。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与外界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就,同时也在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1. 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二是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1 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最为繁盛的时期在明清时期。

日本的银阁寺、金阁寺、宇治上神社等建筑都受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影响。

同时,日本的茶道、戏曲等文化形式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朝鲜和琉球的文化交流也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的孔庙制度和科举制度对朝鲜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朝鲜也向中国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文化。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琉球的书籍、地图等文化物品也进入了中国。

1.2 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传教方面。

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深受欧洲人的追捧,而欧洲的香料、银器等商品也进入了中国。

传教士是欧洲和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另一重要方面。

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传递给了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了欧洲。

在欧洲,中国的文化被认为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受到欧洲艺术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2. 对外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二是与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往来和贸易。

2.1 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明清时期中国的周边国家主要包括朝鲜、日本、越南、满洲等国家。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较为友好,朝鲜的王公和文臣都向中国派遣过使节。

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相对较为紧张。

明朝时期,中国曾多次派遣军队进攻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清朝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试图改善中日关系。

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也时常处于军事冲突之中,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宽政,才逐渐改善了双方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

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

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西北:蒙古准部噶尔反复发动叛乱。

3.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

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经济: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康、雍、乾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农业繁荣的表现: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

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着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
的商品化农产品
3.
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4.商业繁荣的表现:
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文化:
1.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
·意义: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与此同时,清朝为巩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大兴文字狱
·影响:钳制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中西比较:
·康乾盛世时世界历史上的同一时刻(17世纪、18世纪)
英国:进行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展开,生产力迅速提高
法国: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
的发展。

18
美国:1775年―1783
联邦政府
·对盛世的认识:
从盛世局面的实质
不能消除封建剥削和奴役
从盛世局面的前景
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稳固王朝统治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2.特点:
①官方控制和垄断:明朝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

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
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

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②厚往薄来: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代价作为补偿
③重政治,轻经济: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称蕃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

3.目的:安抚四夷,彰显国威,联系友邦
4.影响:
遭受严重摧残
二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自15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选
1.过程:
①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②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上海)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康熙晚期,对外贸易路线加以收缩
③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清朝中期,国门关闭的更加紧密
2.变化的原因:
政治:对西方势力的戒备和对君主专制加强皇权的需要,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
思想:盲目自大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1.表现: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着作。

他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

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也使中国人耳目一新,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其中最着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
②徐光启、李之藻受命修改历法。

他们以西方历法为基础,聘请多位传教士参与,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2.实质:异质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
3.影响: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国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不少中国人藉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