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_刘哲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城市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其次,生态城市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河流等,同时加强城市内部的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再者,生态城市注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提供公平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生态城市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鼓励居民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的生态建设。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一)生态学理论生态学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原理,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根据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原理,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生态城市建设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三)系统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子系统。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整体优化。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一)新加坡新加坡是全球公认的生态城市典范。
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关注。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通过整合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打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系统探讨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根植于生态学,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与共生。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五个方面: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空间理论、生态网络理论、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和生态服务理论。
首先,城市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培育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空间理论关注城市的绿地系统、水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生态空间元素的规划设计与管理。
生态网络理论强调城市与周边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通过建立生态廊道、生态走廊等方式促进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耦合。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则指出城市的身体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等)与生态基础设施(如湿地、森林等)应相互关联,实现双赢。
最后,生态服务理论认为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资源调节、空气净化、自然资源提供等,这些功能应当得到规划与管理的充分考虑。
其次,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实践。
在实践层面,生态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四个方面的实践措施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交通规划、低碳建筑设计和社区参与与治理。
首先,城市生态系统保护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要通过调查研究、生态评价等手段,科学规划城市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生态功能的最大化。
其次,可持续交通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包括促进公共交通发展、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控制机动车辆增长等。
低碳建筑设计是推动城市碳减排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节能材料、设计绿色建筑和优化能源利用等措施,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荷。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并结合广州市城市规划发展情况等方面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容。
本文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抛砖引玉。
关键词:生态城市;意义;实践研究一、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目前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1987年,前苏联科学家奥?亚尼斯科基阐述生态城的概念,觉得“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自然与技术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
在同一年,雷吉斯特在其研究中指出了“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中国学者王如松把亚尼斯科基的生态城市思想概括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2001年,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即“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二、生态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建设与规划理论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1984年,马世俊与王如松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在此之后,王如松提出了用生态系统优化原理、控制论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研究城市生态,他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人类学的满意原则、经济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其中,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提供了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和互动的基础。
在实践上,生态城市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步。
这涉及到诸如城市用地的规划分配、道路和交通系统的设计、建筑和景观的布局等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必须将城市的空间结构设置为以人为本,注重城市运营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环境,区分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公园和区域之间的平衡,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
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植被绿化、水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可以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的所有组成部分:供水和排水系统、物质和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同时还可以提供城市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方式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不断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建立一个长期的、平衡的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分析城市的能源、土地、社会、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平衡需求。
四、加大生态城市监测和评估力度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城市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监测和评估内容通常包括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水质和空气质量、社会经济阶层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等方面。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方式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
1.2 节约资源和能源生态城市建设倡导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理念。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手段,降低城市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1.3 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城市建设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通过保护自然湿地、建设城市绿地、改善水体质量等措施,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并促进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涉及多个方面,下面将重点介绍几个典型案例。
2.1 南京河西新城的规划与建设南京河西新城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城市示范区之一,以生态先行、绿色低碳为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措施。
在规划上,河西新城设有多个绿道系统和多功能公园,形成了绿色生态廊道。
在建设上,以新能源、节能建筑和低碳交通为主导,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2.2 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新加坡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国家,通过建立综合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成功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新加坡采用了多种水源供应方式,包括降雨收集系统、海水淡化和废水回用等技术。
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城市的用水需求,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
2.3 瑞典马尔默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瑞典马尔默市在能源利用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建设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能源利用等设施,实现城市能源的自给自足。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因此应运而生,旨在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合理规划和管理体系的城市发展模式。
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城市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废水处理等各个方面,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优势生态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能够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2. 能够使城市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3. 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降低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
生态城市实践的案例下面介绍一些目前国内外建设的生态城市成功案例。
1. 新加坡——亚洲最佳生态城市新加坡是亚洲最佳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创新的水循环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推广生态旅游等方式,从而使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 伦敦——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伦敦是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限制交通、提供公共交通,并建立全球最大的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从而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城市的CO2排放。
3. 广州——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广州是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生态水系、推广低碳交通、治理城市垃圾等方式,从而使广州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化、高度自我更新、跨域合作、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兴起”等方向,无论是新建城市还是老旧城市进行改造,在未来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新技术和新思想,加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生态城市。
结语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帮助城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为未来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从未止步。
生态城市,这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构想,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旨在营造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生活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生态”二字,它强调以生态平衡为基础,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这样的城市不仅拥有清新的空气、葱郁的绿植和宜居的环境,更具备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在理念层面,生态城市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城市规划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通过科学布局,实现工业、居住、休闲等功能区的有机融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达到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
在实践层面,众多城市开始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通过大量植树造林和公园建设,形成了城市中的“绿色肺叶”;德国的弗赖堡,则以其太阳能发电和区域供热系统成为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我国也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深圳为例,这座城市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鼓励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北京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
然而,生态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
城市规划者需充分考虑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政策,引导市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要求我们从规划理念到生活细节都要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
只有当每个城市都变成生态城市,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村,让未来世代同样能享受蓝天碧水和繁花似锦的美好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文章编号: 1674 - 6139( 2013) 02 - 0159 - 06
Vol. 38 No. 2 Feb. 2013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刘哲,马俊杰
(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通过上述生态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分析,可以看 出,生态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生态良性循环 的理想区域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3 国内外生态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的提出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 转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的生态意识从“生态失意”到 “生态觉醒”的转变。生态城市的概念自 1971 年提 出,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 得到极大发展。 3. 1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3. 1. 1 建设原则方面
1987 年,前苏联科学家奥 · 亚尼斯科基 ( O · Yanitsky) 阐述生态城的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 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
·160·
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 康和环境 质 量 得 到 最 大 限 度 的 保 护,物 质 财 富、能 量、信 息 高 效 利 用,生 态 良 性 循 环 的 一 种 理 想 栖 境”[13]。同年,雷吉斯特在其研究中指出“生态城市 是指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 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14]。澳大利亚建筑师唐顿 ( P. F. Downton) 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与人之间、人 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平衡的城市,并指出创建有 活力的人居环境、构建与生态原则一致的健康的经 济、促进社会公平与改善社会福利是生态城市建设 的关键”[15]。
2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对人与 自 然 关 系 认 识 的 不 断 升 华 而 提 出 来 的。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 圈”研究过程中指 出,“生 态 城 市 是 ”从 自 然 生 态 和 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 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 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城市生态改 造运动的开展,城市生态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城市 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
Key words: eco - city; theory; practice
前言
城市 是 人 类 社 会 经 济 高 度 集 中 发 展 的 产 物[1 - 2]。据统计,1900 年,全球只有 10% 的人口生 活在城市; 目前,全球有超过 50% 的人以城市为家,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 60% ,城 市化进程正以迅猛之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进[3 - 4]。而 实践与研究表明,城市化过程带来人类社会经济繁 荣,同时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生态问 题产生,以 及 住 房 紧 张、交 通 拥 挤、绿 地 减 少 等“城 市病”出现[5 - 8]。自 1898 年英国 E. 霍华德提出田 园城市的概念起,人们就已开始对理想城市模式的 追求。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co - city theory and demonstrated the concept,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ty.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 - city from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basic theory,principles,plann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Through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future research of eco -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such as distinguishing reality and ideal ecological city,exploring the driving factor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city,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e,and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atmosphere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etc.
从生态城 市 概 念 的 多 样 性 论 述 可 以 发 现,不 同学者对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 同[17 - 18]。 从生态哲学 角 度 看,生 态 城 市 的 实 质 是 实 现 人 与 人、人与自 然 的 和 谐; 从 系 统 论 的 角 度 看,生 态 城 市是一个结 构 合 理、功 能 稳 定 的 社 会 - 经 济 - 自 然复合生态系统;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 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这一支持系统的需求 处于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范围内; 从社会学角 度 看 ,生 态 城 市 不 仅 是 自 然 环 境 的 生 态 化 ,更 是 人 类 社 会 的 生 态 化 ,即 教 育 、科 技 、文 化 、道 德 、法 律 、 制度等的全面生态化; 从地域空间角度看,生态城 市是以一定区域为依托的无封闭式城乡综合体, 即城市与周 边 关 系 趋 于 整 体 化,形 成 互 惠 共 生 的 统一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 3 生态城市的特征
体性,营造全方位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等的方面。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 A
Review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 - city Construction
Liu Zhe,Ma Junjie
(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收稿日期: 2012 - 10 - 26 作者简介: 刘哲( 1985 - )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
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
与 生 物 圈 计 划 (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 MAB) ”,提出生态城市研究的核心框架,生态建设 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目标,生态城市的理论 与实践 研 究 受 到 各 国 城 市 政 府 和 学 术 界 的 关 注。 2012 年 7 月第三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 会召开,会议以“生态城市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为 话题,生态城市建设成为 21 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流 方向。
摘 要: 回顾生态城市思想的产生过程,分别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想等方面分别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总结,通过对比国内外有
关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差异,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提出建议,如区别现实生态城市与理想生态城市
的差异,探寻城市生态化的驱动因子和建设途径,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整
1 生态城市思想产生过程
生态城市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的思想,而在古代欧洲的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 的村庄也存在生态城市的雏形[9]。现代生态城市思 想来源于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898 年,霍华德 ( E. Howard) 在《明天: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 路》中提出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田园城市”,
中国学者王如松把亚尼斯科基的生态城市思想 概括为“生 态 城 市 是 按 生 态 学 原 理 建 立 起 来 的 社 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黄光宇认为: “生 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 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 结构”[16]。2001 年,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 外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 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即“生态城 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 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 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 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 理想人居环境”[9]。 2. 2 生态城市的内涵
197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 划”( MAB) ,首先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72 年,在斯德 哥 尔 摩 召 开 的 人 类 环 境 会 议 上《人 类 环 境宣言》发表,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 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 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1975 年,美 国建筑学家雷吉斯特( Richard Register) 等人成立了 以“重建城 市 与 自 然 的 平 衡 ”为 宗 旨 的 城 市 生 态 组 织,并于 1990 年在伯克利组织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 际会议。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举办了未 来生态城市全球高级论坛。自此,生态城市的思想 被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接受,生态城市建设也正式 走向实施阶段。
根据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
第 38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刘哲等·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Vol. 38 No. 2 Feb.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