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增强扫描对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技术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

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技术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

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技术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3-01T07:23:03.14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4期作者:雍成娟[导读] 目的:探究颅脑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雍成娟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探究颅脑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

方法:择取本院50例颅脑肿瘤患者(2021.06-2022.08)深入分析,均分别采用普通增强扫描、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对比诊断效能。

结果:两种诊断方式在肿瘤信号、边缘情况、肿瘤血供诊断中的对比有差异(P<0.05)。

结论: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颅内肿瘤病变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诊断价值高。

【关键词】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颅内肿瘤;肿瘤信号我国目前颅内肿瘤发病率增加,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指颅腔内所有组织来源的肿瘤,如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等,若颅腔内组织增生,极易增加颅内压,损伤神经组织,危及生命,所以需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1]。

目前,临床诊断方法包含磁共振成像(MRI)、CT、脑血管造影(DSA)等,其中DSA是临床标准诊断方法、CT存在漏诊情况[2]。

MRI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方法能够单次获取全脑容积图像,可通过一个方位扫描获取图像,并依据病变部位具体情况重建平面提高诊断准确度[3]。

本文以本院50例颅脑肿瘤患者为例,探究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本院50例颅脑肿瘤患者(2021.06-2022.08)深入分析,男女例数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2.5岁。

本研究经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行颅脑MRI诊断;②病历资料均完善;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免疫性疾病;②无法使用顺磁性造影剂;③颅内出现脱髓鞘改变;④精神异常患者。

磁共振成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在现代医学领域,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RI 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人体内的氢原子在强磁场中会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这些信号被接收和处理后,就能转化为清晰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图像。

对于脑部疾病的诊断,MRI 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细微结构,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脑室等。

与传统的 X 射线和 CT 检查相比,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检测出脑部肿瘤、炎症、脱髓鞘病变等疾病引起的微小结构变化。

脑部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MRI 不仅可以准确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还能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和参数,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例如,良性肿瘤通常边界清晰,信号均匀;而恶性肿瘤往往边界不规则,信号混杂,并且可能伴有周围组织的浸润和水肿。

此外,MRI 还可以用于监测肿瘤治疗的效果,评估肿瘤在治疗后的缩小、稳定或进展情况。

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MRI 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脑梗死,MRI 能够在发病早期就检测到异常信号,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可以在症状出现后的数小时内发现梗死灶,为及时的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脑出血,MRI 可以根据出血的时间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信号特征,有助于判断出血的时间和原因。

此外,MRI 血管造影(MRA)技术还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发现动脉瘤、血管狭窄和畸形等病变。

脑部的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MRI 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炎症区域通常会出现水肿和信号异常,通过 MRI 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磁共振增强扫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增强扫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增强扫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增强扫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MRI(0.15T)对50例颅脑疾病(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肿瘤性病变40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做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注射了Gd-DTPA顺磁造影剂,通过增强前后M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0例增强扫描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肿瘤性病变中明显强化占82.5%(33/40),轻度强化占7.5%(3/40),无强化占10%(4/40)。

非肿瘤性病变中无一例明显强化,轻度强化占30%(3/10),无强化占70%(7/10)。

经卡方检验,肿瘤性病变强化明显,与非肿瘤性病变者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磁共振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助于显示肿瘤病灶大小、形态和数目,有助于鉴别肿瘤有无术后复发或残留,是MRI检查颅脑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颅脑疾病增强扫描【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040-02磁共振成像一种检查颅脑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

随着磁共振造影剂-磁显葡胺(Gd-DTPA)的临床应用,进一步识别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间MRI信号差别,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笔者就我院作的颅脑疾病MRI增强扫描5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评价Gd-DTPA在颅脑疾病中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10-81岁,平均59岁;其中肿瘤性病变4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分别为胶质瘤8例,脑膜瘤8例,转移瘤10例,听神经瘤5例,垂体微腺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肿瘤手术后复发5例(胶质瘤术后复发2例,脑膜瘤术后复发2例,听神经瘤术后复发1例)。

非肿瘤性病变10例,均经其它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证实,包括脑梗死8例,脑出血2例。

1.2 检查方法设备为安科ASM-0.15T永磁型MR机,扫描技术SE序列,T1WI:TR/TE=500/30ms,T2WI:TR/TE=2800/100ms,层厚5-10mm,矩阵128×256,层距0-2mm,平扫,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必要时加冠状位。

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研究

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研究

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研究发表时间:2017-09-28T15:22:03.2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作者:黄永新[导读] 一般而言,后颅窝肿瘤主要发生于颅神经以及脑膜等周围,且还会向其他脑部组织转移,即在其他病变的影响下发生转移【1】。

(岳阳一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颅窝肿瘤患者3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

结果30例患者中,MRI诊断出21例后颅窝肿瘤,CT诊断出20例后颅窝肿瘤。

行增强扫描MRI检查占13例,CT检查占7例。

结论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十分显著,其中MRI诊断能呈现检测的三维数据,并能将病原准确查找出来,而CT诊断则能对肿瘤内部情况进行识别,因此两种方式均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后颅窝肿瘤;CT诊断;MRI诊断;价值一般而言,后颅窝肿瘤主要发生于颅神经以及脑膜等周围,且还会向其他脑部组织转移,即在其他病变的影响下发生转移【1】。

而针对后颅窝肿瘤患者,加强临床诊断和检查,对其相关病症进行认真的分析,则对于后颅窝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2】。

因此本文对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后颅窝肿瘤患者3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年龄为8-70岁,平均年龄为(29.12±6.18)岁。

30例行MRI和CT诊断的患者中,室管膜瘤患者5例、髓母细胞瘤患者7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和转移性肿瘤患者3例、听神经瘤患者10例、膜瘤患者5例。

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

(1)CT诊断:采用西门子Emotion16j及双源CT进行CT检查。

设置6mm层厚,行增强检查者7例,采用含量为60%的泛影葡胺作为造影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多序列磁共振成像在儿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序列磁共振成像在儿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序列磁共振成像在儿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李艳;吴青霞;李永丽;王梅云;窦社伟【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16)017【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在磁共振多种成像序列的影像表现,总结其MRI特征,提高儿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45例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患儿术前均行磁共振T1WI、T2WI、FLAIR、DWI、SWI序列及增强扫描,分析各种占位病变的影像特征,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对照.其中小脑蚓部12例,小脑半球13例,脑干3例,第四脑室10例,桥小脑角区4例,枕大池3例.结果 45例病例中髓母细胞瘤17例,星形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9例,蛛网膜囊肿5例,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白血病脑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各1例.MRI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边缘以及强化特点,对占位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等间接征象也能清晰显示,病变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95.5%(43/45),定性准确率93.3%(42/45).结论后颅窝占位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总页数】2页(P48-49)【作者】李艳;吴青霞;李永丽;王梅云;窦社伟【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J], 邹文辉2.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J], 安琳3.儿童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尹春红;李玉华;李惠民;虞崚崴;张忠阳;安慧涛4.磁共振成像在儿童后颅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武艳君;孙惠苗5.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J], 金京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颅内占位中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颅内占位中的诊断价值

急性脱髓鞘MRS示:Cho峰升高,NAA峰略降低并出现Lip峰, NAA/Cr下降
治疗后复查,病灶明显好转,NAA/Cr较前升高
第二峰在4.1PPM,水抑制时被抑制, TE为135或144ms时反转
提示厌氧性糖酵解(正常脑组织不可见)
Lip—脂质 波峰位置:在0.8至1.3PPM之间多峰 提示髓鞘坏死和/或中断(正常脑组织不可见) Ala—丙氨酸
波峰位置1.48 Glx-谷氨酰胺和谷氨酸 波峰位置:2.1—2.55PPM
反映细胞增殖
PWI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在脑肿瘤的价值 rCBV图可反映肿瘤的血液供应程度
可更好的判断胶质瘤的恶性程度
指导立体定向活检
有助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脑坏死
有助于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
PWI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常规MRI对胶质瘤等级鉴别主要是在肿瘤的强化程度上,但强化程度 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血脑屏障的受损程度、肿瘤的血管化程度、细胞外 间隙的大小及肿瘤血管的通透性等,因此强化程度很难准确地提供肿瘤血管 生成信息。 不同级别胶质瘤实质区最大灌注处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明显的区别。 中低级别胶质瘤血管畸变程度较低,因此肿瘤实质区最大灌注处时间-信号 曲线与对侧镜像正常脑白质的曲线相似;而高级别胶质瘤血管畸变程度(血 管迂曲及动静脉瘘等)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和正常脑实质,肿瘤实质区灌注曲 线中的信号强度下降峰值明显大于对侧镜像正常脑白质,恢复基线时间延长。
纯水和CSF中水分子自由运动无障碍,扩散速度快, 快速扩散导致信号降低,故为低信号 人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须通过纤维膜和细胞器等,扩 散速度慢于水和脑脊液,约比纯水慢2~10倍 不同组织扩散速度不同

颅脑转移性肿瘤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分析

颅脑转移性肿瘤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分析

颅脑转移性肿瘤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放疗疗效的临床价值。

方法 26例脑转移瘤放疗患者,共计30个病灶。

患者放疗前、放疗后3、6月行MRI增强扫描检查并测量30个病灶放疗前后不同时期的ADC、FA值。

结果放疗后不同时期病灶的ADC值、FA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放疗后3、6月分别与放疗前比较ADC值、FA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放疗后颅脑转移瘤ADC值、FA值逐渐上升反映放疗的早期疗效较好,表明MRI连续扫描对评价脑转移瘤放疗后早期疗效及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颅脑转移性肿瘤;MRI增强扫描;疗效评价脑转移瘤是原发于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其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淋巴、脑脊液循环或直接侵入至颅脑内,属于颅内继发性肿瘤[1],占颅内肿瘤的10%~15%[2]。

目前,对小病灶的脑转移瘤的诊断和分期,常规MRI也有一定不足。

另外,脑转移瘤以多发居多,不宜外科手术,放疗已成为医治脑转移瘤的主要手段。

MRI连续增强扫描可在影像学上未发生异常改变之前,从分子学角度研究脑肿瘤放疗后微观病理改变,对早期判断疗效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确诊为颅脑转移瘤患者26例,实施颅脑直线加速器全脑照射治疗。

其中女12例,男14例,平均年龄48.4岁。

单发8例,多发18例,选取30个瘤体相对较大病灶测量其参数值。

原发病灶分别为肺癌13例,乳腺癌5例,肝癌5例,卵巢癌3例,胃癌2例,肾癌1例,直肠癌1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采用12单元体部阵列线圈。

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扫描层厚6.0mm,间距1.2mm。

扫描序列及参数:矢状位T1WI:TR 440ms,TE 14ms;冠状位T1WI:TR 500ms,TE14ms;轴位T2WI:TR 3500 ms,TE 105 ms;轴位FLAIR:TR 8602ms,TE 123ms,TI2100ms。

后颅窝肿瘤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后颅窝肿瘤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后颅窝肿 瘤 C 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T
广 东省农 垦中心 医 ̄(2 0 2 540 ) 王朝文 黄 小茹 潘海锋 谢 磊
本 文回顾性 收集 了 4 2例后颅窝肿瘤患者 , 并结合手术 和 病理证实 的后颅 窝瘤 的影像学 资料与临床有 关资料 , 进行讨
论分析 , 力求提 高对后颅 窝肿瘤诊 断与鉴别诊断 的准确率 。
3 0mg 0 / mL碘 海 醇 注 射 液 。 M I 是 Se n s n 超 导 R 机 i mesE s z e A
肿 , T值 6 1 。蛛 网膜囊肿 1 , 于左后 小脑 , C ~ 2Hu 例 位 与颅 骨
部分相连 , 局部颅 骨变薄 , 呈类 圆形 , 增强扫 描无强化低 密度
胞瘤 4例 ,Ⅱ~ Ⅲ级 星形 细胞瘤 5 , 例 少支胶质细胞瘤 1 , 例
均位 于小脑半球 。囊性 星形细胞瘤 一般为 I 星形细胞瘤 , 级 边 缘 尚清 , 强扫 描未 见 明显强 化 , 周 围有轻 度水 肿 , 增 灶 第 四脑 室受 压变形 , 实性一 囊 星形细胞瘤有 4例是 Ⅱ Ⅲ级 星形 细胞 瘤 , 增强扫 描实性肿块有 明显强化 , 围水肿 比较明显 。 周 后颅 窝转移 瘤一般都 有原 发恶性 肿瘤 存在 ,可为单 发或 多
医技杂 志 2 1 年 1 月第 1鲞 勇 0 01 0 8
Ju a oPata M d a Tcn us Ot e 21 , o 1, o 1 or lf r i ei l ehi e, c br 0 1 V 1 8 N .0资 料 与 方 法
号 , 2 示实质部分呈略高信号 ,囊变或坏死区呈明显高信 T WI
号。 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 而囊变或坏死 区不强化 。 髓母 细胞瘤 1 例均位于小脑蚓 部 ,平扫 T WI 后颅窝小脑蚓 部 2 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5 血管母细胞瘤平扫横断 T1WI 低信号 , 与囊壁宽基底相连 强化 , 囊实性肿块 , 呈大 同图 5 增强 T1WI 壁结节显著
囊小结节型 , 囊液呈长 T1 信号 , 囊壁薄而光滑 , 可见两个壁结节 , 呈稍
2. 4 转移肿瘤 5 例 4 例为肺癌脑转移, 1 例为乳腺癌脑转 移。2 例伴大脑半球多发病灶, 2 例为单发实质性肿块 , 呈稍
图3
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平扫横断 T1WI 肿块信号不均 , 实质部分 图4 同 图 7 转移性脑肿瘤 平扫横 断 T1WI 厚 , 无壁结节 , 周围无水肿 化 , 囊内容物不强化 图8 左侧小 脑半球 囊性病 灶 , 壁 稍 同图 7 增强 T1WI 囊壁明显 强 肿块实质部分强化明显
呈稍低信号 , 并见小片低信号囊变区及大片高信号出 血 图 3 增强 T1WI
[ 作者简介 ] 赵英 ( 1970- ) , 女 , 云南昆明人 , 本科 , 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 收稿日期 ] 2002 06 01
髓母细胞瘤 3 例, 血管母细胞瘤 4 例, 转移瘤 5 例, 脑膜瘤 9 例 , 脑脓肿 2 例 , 表皮样囊肿 3 例 , 蛛网膜囊肿 4 例。7 例患者 ( 星形细胞瘤 3 例, 血管母细胞瘤 1 例 , 脑膜瘤 3 例 ) 于手术后 进行了 1 次复查, 2 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进行了 2 次复查。 扫描采用 Philips Gyroscan T5 ∀ 型 0. 5T 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常 规横轴位 T1、 T2 加权及矢状位、 冠状位 T1 或 T2 加权扫描。 T1WI: SE 序列 , TR TE = 550 25ms, T2WI: TSE 序 列, TR TE = 3500 120ms, 层厚 6~ 10mm, 间隔 0. 6~ 1mm, FOV 350mm, 矩阵 256 # 256, NSA 2~ 4 次。造影剂采用上海奈科明制药有限公 司制造的欧乃影注射液 ( 钆双胺) , 规格 10ml 及 15ml, 北陆公 司制造的磁显葡胺注射液 ( 钆喷酸葡胺 ) , 规格 10ml 及 12ml, 按单倍剂量即 0. 1mmol kg 静脉推注 , 1min 内注完, 即刻行横
2. 3 血管母细胞瘤 4 例 均 位于小脑半球, 呈大囊小结节 型 , 囊液呈长 T1 长 T2 信号, 囊壁薄而光滑 , 囊内壁结节形态 不规则, 大小约 0. 9~ 1. 6cm, T1WI 呈等及稍低信号 , T2WI 呈 等及稍高信号 , 与囊壁呈宽基底相连 ( 图 5) , 2 例于结节周边 可见点、 条状流空血管信号 , 瘤旁水肿轻微 , 4 例均合并不同 程度四脑室受压变形及脑积水。增强扫描壁结节显著强化, 囊壁、 囊液未见增强( 图 6) 。 1 例于术后 6 个月随访 , 可见软 化灶形成 , 无异常强化 , 诊断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年第 19 卷第 1 期
Chin J M ed Imaging Technol, 2003, Vol 19, No 1
本文收集了 38 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颅后窝占位 性病变的 MRI 检查资料, 全部病例均于平扫后做了 Gd DTPA 增强扫描, 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对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定性诊 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999 年 6 月至 2001 年 8 月间 38 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 实的颅后窝占位性病变患者共行 49 次磁共振检查, 男 22 例 , 女 16 例 , 年龄 5~ 72 岁, 平均 41. 3 岁。其中星形细胞瘤 8 例,
tion. Methods MRI manifestations of 38 cases with occupied posterior fossa masses were reviewed. All cases were proved pathologically and clinically, and studied with Gd D TPA, including astrocytoma in 8 cases, medulloblastoma in 3 cases, hemangioblastoma in 4 cases, meta static tumor in 5 cases, meningioma in 9 cases, abscess in 2 cases, epidermoid cyst in 3 cases and arachnoid cyst in 4 cases. Results Imag ing findings of posterior fossa masses were complicated. The hemangioblastomas had big cyst and small nodule. The nodules were homoge neous enhanced after injection of Gd DTPA, and the cysts were not enhanced. The medulloblastomas were obviously enhanced, and cystic ar eas were small. The astrocytoma was materiality or cyst and solid.And it was heterogeneous after injection of Gd DTPA. The metastatic tumor and the abscess were similar after enhanced, we could differentiate them by the disease history. The meningiomas were enhanced obviously, and could show the meninges tail . The epidermis kind cyst and the arachnoid cyst were not enhanced. Nine cases had 11 reexamination af ter operation, one case had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nd 8 cases had changes of operation. Conclusion Contrast enhanced MRI can diag nose most of posterior fossa masses qualitatively. [ Key words] Posterior fossa mass; Gd DTPA; Contrast enhanced MRI
∃ 16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年第 19 卷第 1 期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 2003, Vol 19, No 1
轴位、 冠状位 T1WI 扫描。 2 结果 2. 1 星形细胞瘤 8 例 6 例以实质性为主, 呈稍长 T1 稍长 T2 信号( 图 1) , 其中 2 例内部散在片状长 T1 长 T2 信号 , 1 例可 见短 T1 信号。2 例呈囊性, 囊壁厚薄不均, 壁上可见较大结 节影, 形态不规则, T1WI、 T2WI 均呈中等信号。肿块边界清楚 6 例 , 2 例边界不清 , 瘤旁水肿较轻。增强扫描 8 例肿块边界 均显示清楚, 4 例肿块实质部分中等度强化 ( 图 2) , 其内液化 坏死区及出血不强化, 2 例囊性病灶囊壁及壁结节中等增强 , 2 例实质性肿块无明显强化。 5 例患者于术后 1 个月至 17 个 月进行随访 , 4 例术区周围见细线状异常强化影, 为术后反应 性胶质增生 , 1 例邻近小脑蚓部星形细胞瘤残留小片状肿瘤 , T1、 T2WI 均呈等信号, 难以鉴别为肿瘤残留、 瘢痕组织、 还是 正常脑组织, 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强化, 考虑肿瘤残留 , 2 个月 后复查肿块明显增大, 再次手术治疗。
Diagnosis of Posterior Fossa Masses with Contrast Enhanced MRI
ZHAO Ying , DAI Min f ang ( Department o f MRI , 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 Kunming 650032, China )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Gd DTPA enhance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posterior fossa masses and follow up survey after opera
图1 号 楚 小脑蚓部星形细胞瘤平扫横断 T1WI 病灶边界不清 , 呈稍低信 图2 同图 1 增强 T1WI 病灶中 等度强化 , 信号不均 , 边界清
2. 2 髓母细胞瘤 3 例 2 例位于小脑蚓部, 1 例位于小脑半 球, 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楚 , 均有轻度瘤旁水肿 , 2 例实质 内有囊变区 , 1 例并见短 T1 信号出血灶。增强扫描肿块实质 部分强化明显。2 例中脑导水管受压变窄、 向前移位 , 并合并 梗阻性脑积水( 图 3, 4) 。
长 T1 长 T2 信号, 结节状及椭圆形, 3 例可见肿块内部大小不 等囊变坏死区 , 肿块边界欠清 , 周围有广泛水肿。增强扫描肿 块强化, 较小病灶呈典型环状增强, 肿块边界清楚, 2 例多发 病灶者平扫共发现 7 个病灶 , 增强后多发现 4 个病灶 , 1 例平 扫为单发病灶者增强于右颞叶、 左顶叶大脑皮层各可见一结 节状强化影。上述病例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另 1 例于左 侧小脑半球及左顶叶见囊性病灶, 壁稍厚, 未见壁结节 , 小脑 半球病灶无水肿, 左顶叶病灶周围广泛水肿, 增强扫描囊壁中 等度强化 , 另于右颞叶见小环状强化影 , 周围无水肿 , 术前误 诊为真菌性脑脓肿, 手术病理诊断 : 腺癌脑转移( 图 7,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