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发展及其应用
静态和动态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比较研究

静态和动态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比较研究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技术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分子结构分析方法,因此在化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目标分子的不同,可以使用静态核磁共振或动态核磁共振。
本文将简要介绍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并比较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静态核磁共振静态核磁共振(Stati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sNMR)是一种传统的核磁共振技术,在分子结构分析和物质成分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信号进行分析,得到分子的结构信息和分子内部的物理化学参数。
具体来说,静态核磁共振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外加磁场下,对待测物质样品进行宏观的弛豫时间测量,从而获得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信息。
静态核磁共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例如,可以利用它来检测有机分子的化学键,分析无机材料中的微观结构,以及研究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
此外,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动态行为,例如蛋白质、核酸、糖等。
静态核磁共振的优点是精度高、分析速度快、分析范围广泛,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灵敏度不高、分辨率不够、只能分析静态的体系等缺点。
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的分子或一些需要动态观察的体系,静态核磁共振就不再适用。
二、动态核磁共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分子动态行为的更多需求,动态核磁共振(Dynami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dNMR)技术应运而生。
它是指将时间分辨的核磁共振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捕捉分子体系动态行为的信号,并从中获取分子动态信息的一种方法。
动态核磁共振的原理是通过外加的脉冲磁场和脉冲梯度等技术手段,对样品中原子核的转动角度和分子间的信息交换进行控制和操纵,从而获得分子动态的信息。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优势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优势石文英;潘江;陈武善【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04【摘要】多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是在特定的实验任务条件下对大脑的活动进行分析,然而,近来的研究发现大脑在静息状态下也存在自发神经元活动.静息态fMRI是一种相对新的fMRI方法,能真正反映人脑复杂的脑活动状态,为全面探索大脑活动的内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神经、精神类疾病的研究中已取得较大发展.因其实验设计基本上能够模拟针刺的实际治疗过程,故在研究针刺的神经机制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Most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fMRI )studies have employed task-related paradigm in exploration of brain response to an external stimulu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brain is very active in resting-state.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ting-state fMRI )is a relatively new method that can reflect the brain complicated activity 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exploring the interner mechanismus of brain activity fully, it has achieved greater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lts experimental design can simulate the actual cours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basically,therefore it has the huge potential in the research of acupuncture's nerve mechanism domain.【总页数】4页(P603-606)【作者】石文英;潘江;陈武善【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R445.2【相关文献】1.针刺与中枢:可以从静息的大脑中获取什么?——以静息态的脑默认网络功能影像来分析针刺治疗作用的中枢效应 [J], 李霁;汤伟军;董竞成2.静息态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J], 朱一芳3.ApoEε4基因对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改变的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J], 徐文基;张辉;王效春;谭艳;秦江波;王乐;张磊;吴晓峰4.6~18岁孤独症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强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J], 刘静然;吉兆正;徐凌子;汤欣舟;曹庆久;刘靖;李雪;郭延庆;周娱菁;王慧;杨柳;梅婷5.卒中后抑郁患者静息态局部脑活动与默认网络功能连接改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 朱瑞瑞; 张平; 闫海清; 贵永堃; 王昊亮; 朱欣茹; 张林丽; 宋景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述评】大数据时代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走向精神疾病诊疗应用

【述评】大数据时代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走向精神疾病诊疗应用文章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8,51(4) : 224-227作者:严超赣脑功能成像是对大脑神经功能活动进行测量的技术[1],其中,fMRI技术由于其安全无创、兼具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以及设备得到广泛普及等特点[2,3],在临床研究中被寄予厚望,期待能够找到临床实践中可用的疾病影像学生物标记物。
fMRI技术又分任务态fMRI技术和静息态fMRI技术。
在临床应用上,任务态fMRI目前在术前功能区定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4]。
然而,由于任务态fMRI需要比较复杂的实验设计,需要患者能够非常主动的配合,对于MRI兼容反应刺激仪也有较高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
而静息态fMRI只需要被试者在MRI扫描仪中安静平躺5~10 min,具有设计简单、便于积累大数据、临床易实施、患者易配合等独特优势[5],因而成为fMRI 技术在临床诊疗应用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另一方面,精神疾病虽然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但其诊断缺乏生物学客观指标,主要是基于症状学的临床观察,亟须针对其异常脑机制寻找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客观标记物[6]。
由于精神疾病不宜采取有创的方式进行研究,也不宜让患者做过于复杂的任务,因此静息态fMRI成为当前刻画精神疾病脑自发活动紊乱及建立影像学标记物的首选技术手段。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革命性无创脑成像技术出现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静息态fMRI仍是精神疾病脑机制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虽然已经开展众多静息态fMRI应用于精神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临床前研究[5,7,8],但这一技术至今仍然未能走向临床诊疗实践。
值得指出的是,继往大部分静息态fMRI精神疾病研究均使用小样本试验设计。
而有研究者指出,小样本研究结果各异,其本身并不容易发现显著结果(统计力度太小),即使发现显著结果,其真实性也不高(阳性预测值低)[9]。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简介

DWI、DTI、BOLD-fMRI……
• 分子水平研究:MRS
BOLD(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MRI技术:
通过血氧水平改变产生的磁共振信号变化来反映脑区活动状况的功
能磁共振技术。
基础状态
激活状态 血流量增加 Hbr减少 MRI信号增高
正常血流
基础水平Hbr 基础水平MRI信号
0.01-0.08Hz
1.25 Hz
ALFF的生理意义 —一段时间内自发神经活动的“程度”
区域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 • 在一个功能区内时间序列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Similarity or coherence of the time courses
within a functional cluster. (Zang et al., 2004, NeuroImage)
BOLD-fMRI反映了什么?
BOLD-fMRI反映了什么?
BOLD信号的改变
血流动力学改变 ? 神经元活动的改变
任务状态fMRI
• 组块设计(block design)
• 事件相关设计(event-related design)
• ……
任务状态功能磁共振的优点
• 可直接反映任务效应
• 个体研究
ReHo: 运动任务状态 VS.静息状态
Rest > Motor Motor > Rest
a)在运动任务状态下,双侧运动皮层的ReHo值高于静 息状态。 b) 在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PCC, MPFC, IPL)的ReHo值 较高(Raichle et al., 2001; Greicius et al., 2003)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进展以及应用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关于静息态功能连接和脑网络分析方法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关于静息态功能连接和脑网络分析方法自诞生之初,人类就对大脑中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
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有助于无创地检查、定位和探索大脑的语言、记忆等功能。
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明显转向了“静息态”下的大脑研究。
重点是在没有任何感官或认知刺激的情况下大脑内部的内在活动。
对静息态下大脑功能连接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的静息态网络,这些网络描述了特定的功能和不同的空间拓扑结构。
虽然不同的统计方法被引入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连接性的研究中,但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概念,然后讨论了三种最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描述了几种具有脑区特征的静息态网络及相关认知功能、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本综述旨在强调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连接性研究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强调其与基于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互补性质。
本文发表在The Neuroradiology杂志。
关键词:图论分析Graph analysis, 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基于种子点的分析seed-based analysis 引言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比其他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更有优势,因为它易于采集信号,对患者的要求最少,并能熟练地识别不同患者群体的功能区域,如儿科人群、无意识患者、低智商患者等。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task-based fMRI)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评估大脑的功能区域的先进的磁共振技术。
在这项技术中,受试者被指导执行被设计为针对单一功能的特定的任务,如运动、语言、记忆、视觉、注意力和感觉功能任务。
最近的研究发现,儿科患者,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即昏迷、植物人和最低意识状态的患者,能够完成rs-fMRI。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袁悦铭,张力,张治国*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 e p e n d e n t ,B O L D )效应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被广泛应用于记录大脑神经活动信号[1]。
研究大脑不同区域之间BOLD 信号的统计关联程度可以反映出大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2]。
进一步,通过分析功能连接的空间拓扑结构能探索大脑网络[3]。
在没有特定任务刺激的条件下获得大脑处于清醒放松状态的自发波动的BOLD信号称为静息态信号[4]。
由于静息态数据在采集时不需要特定的任务设计,该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神经科学和临床的脑功能研究中。
众多研究已经发现,脑疾病与特定静息态脑连接的异常有关系,这种异常的、与特定疾病相关的静息态脑连接可进一步作为神经标记对疾病进行诊断预测。
基于静息态BOLD信号统计关联程度的脑功能连接分析,按照空间位置与功能,可以把静息态中内部关联程度较高的脑区归纳为多个静息态网络[5-6],例如默认模式网络等。
大多数研究会使用大脑结构模板[如解剖自动贴标(anatomical a u t o m a t i c l a b e l i n g,A A L)、B r o d m a n n、BrainnetomeAtlas等][7]或空间独立成分分析法(spatial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sICA)[8]把大脑定义成不同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并通过种子点相关分析法[9-10]描述ROI之间的功能连接情况,结合连接强度信息与空间位置信息进行研究与讨论,但普通的功能连接分析假设扫描时间段(一般为5~15 min)内的功能连接为固定值。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癫痫诊疗中的应用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癫痫诊疗中的应用摘要: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因其病因复杂,发作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致痫灶的定位及癫痫发作的神经网络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脑功能及癫痫网络传播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现就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在癫痫的诊治方面的应用加以总结如下。
关键词:癫痫;功能磁共振;默认模式网络;局部一致性;低频振幅癫痫是一种以脑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为基础的,反复发作性脑功能障碍性神经系统疾病。
以往将癫痫按病因分为特发性、症状性以及隐源性癫痫,其中约60%的癫痫划归为隐源性癫痫[1]。
近期,国际抗癫痫联盟重新定义癫痫分类,按病因归为遗传性、结构代谢性及不明原因性癫痫,其中不明原因性仍占较大比例,推测该类患者患病可能与遗传缺陷或潜在脑结构功能异常有关[2]。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随着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癫痫的诊疗方面逐渐应用,使得神经科医生对于癫痫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致痫灶的定位、手术术前方案制定以及癫痫患者认知功能评价等方面得以突破和进展。
本文就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在癫痫诊治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以期增加神经科医生对功能磁共振的认识,并拓展其在癫痫诊疗中的应用,使患者从中获益。
1.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原理1.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非侵袭性功能成像技术,又称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一、什么是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技术(一)、功能磁共振技术及其原理人脑是自然界进化最为复杂的产物,揭示脑的奥秘是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的研究已不仅局限于解剖定位,更多的是对脑功能活动基本过程的深入研究。
功能磁共振成像是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结合了功能、影像和解剖三方面的因素,是一种在活体人脑中定位各功能区的有效方法,它具有诸多优势,如无创伤性、无放射性、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多次重复操作等,因此,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作为脑功能成像的首选方法已被较广泛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基于血流的敏感性和血氧水平依赖性(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 )对比度增强原理进行成像。
所谓血氧水平依赖性是指大脑皮层的微血管中的血氧浓度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局部磁场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核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变化。
采用基于 BOLD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脑活动研究在近十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BOLD f MRI以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均较高的优势,逐渐成为对活体脑功能生理、病理活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无创性和可重复性使之在临床得以迅速而广泛的应用和认同功能磁共振检查方法对人体无福射损伤,并且其时间及空间分辨率较高,一次成像可同时获得解剖影像及功能影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是通过磁共振信号检测顿脑内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间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达到功能成像的目的。
BOLD 技术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础;神经元活动增强时,脑功能区皮层的血流量和氧交换増加,但与代谢耗氧量增加不成比例,超过细胞代谢所需的氧供应量,其结果可导致功能活动区血管活动氧合血红蛋白増高,脱氧血红蛋白相对减少。
脱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其铁离子有4个不成对电子,磁矩较大,有明显的T2缩短效应。
因此,脱氧血红蛋白减少,导致T2*和T2弛豫时间延长,信号増高,使脑功能成像时功能活动去抑制的皮层表现为高信号。
功能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人脑功能的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各种刺激诱导局部脑组织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发生变化,间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这种方法被称为“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 event-related f MRI)”。
(二)、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技术相比于任务态功能核磁共振技术,静息态 f MRI( resting -state f MRI)研究是大脑在静息状态时的自发活动,即在没有明确的输入或输出因素状态下,大脑内部发生的BOLD 信号的自发调节。
最新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非任务状态也存在协同活动,并保持着传统认为只有在执行任务时才出现的复杂网络系统,这种非任务状态目前被广泛地称为——静息状态( resting state)。
更具体地说,静息状态是指被试者保持清醒、不接收任何外部刺激或执行任何高级功能的状态。
1995年,Biswal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静息态 f MRI的论文,发现不仅在双手运动时两侧运动区同时被激活,而且在静息时两侧运动区的活动也是高度同步的,同时发现了静息状态下,运动区之间的信号存在低频振荡(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LFFs,0.01 -0.08H z)的特性,不同脑区之间这种低频振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一些研究者发现静息态下大脑中 BOLD 信号低频涨落与呼吸、心跳以及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PaCO 2)的节律性变化有关[2,3,4],从而认为这些信号变化可能由生理噪声引起 .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虽然原始的静息态 BOLD 信号时间序列中包含有生理噪声,但生理噪声并非 BOLD 信号低频涨落及其在不同脑区中具有同步性的生理学基础。
首先,静息态脑功能研究关心的 BOLD 信号涨落的频率一般在0.1 Hz 或 0.08 Hz 以下,而人类呼吸和心跳的频率分别约为 0.1 ~ 0.5 Hz 和 0.6 ~ 1.2 Hz[5]。
Cordes 等人[5]定量分析了生理噪声对 BOLD 信号低频涨落的贡献,发现其大小不足10 %.此外,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 :在减少或消除生理噪声的影响后,静息态下不同脑区中 BOLD 信号低频涨落的相关性(即功能连接)依然显著存在。
这些都说明,静息态下大脑中 BOLD信号的低频涨落主要反应了神经细胞的自发活动,而其在不同脑区中的同步性则显示了静息态下脑功能的连接模式。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Raichle 等[6]提出在静息状态下人脑存在默认功能网络,即扣带回后部皮层、楔前叶、前额叶内侧皮层。
近年来对这一静息态默认功能网络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醒的静息态下,脑接受心输出量的11%,虽然脑仅占体质量的2%,但却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7]。
脑在休息状态下全部能量的80%被用于参与谷氨酸盐循环和神经元的信号处理,提示在基线或休息状态下存在明显的功能活动。
这种自发BOLD信号与心脏或呼吸活动引起的生理噪声信号不同,它是人脑静息状态时发生的神经元活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静息态下的脑功能研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 f 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脑电图( EEG)、脑磁图( MEG)、扩散光学成像(DOT) 等。
其中 fMRI 作为一种非损伤性的脑成像技术在静息状态脑功能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技术相比经典功能核磁共振技术的优点经典的功能 f MRI( functional MRI,f MRI)所研究的是任务相关的脑激活,研究中所显示的功能脑区就是由任务状态与无任务的对照状态相减后得出的。
静息态fMRI与任务状态下MRI比较,简单易行,可重复性离功能磁共振是一种完全无创的条件下对人脑进行功能分析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静息状态脑活动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相比任务状态的fMRI研究,静息状态fMRI不需给予刺激、受试者无需执行任何任务,因此可有效避免由于实验设计或被试执行情况的差异导致的实验结果的不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和实用巧。
美国国家也理健康研究所总结2010度十大科学事件中,静息态fMRI的神经网络连接研究位列第二位。
二、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一)、静息态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最新的研究发现,静息状态很多功能连接有相应的结构基础,表明静息态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对于这种联系的研究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可以利用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有人发现胼胝体发育不良者双侧运动和听觉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提示解剖连接的破坏可导致功能连接的缺失,暗示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8]。
其次成像方法的发展为活体检测解剖连接提供了重要途径,VandenHeuvel等人使用扩散张量成像( DTI)与 f MRI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研究了静息状态作为脑结构通路的白质纤维束的分布和功能连接网络的结构,发现至少有 8 套静息态功能网络内部脑区之间存在结构连接。
如默认网络各脑区间有扣带白质束,上额-枕白质束,胼胝体膝部白质束等构成了功能连接的解剖基础[9] ;Honey 等人用则扩散谱成像( DSI)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认为静息态的功能连接特性受到大脑皮层解剖连接的限制[10] 。
另外,实验动物的相关研究也可为此提供一定依据。
虽然目前的研究方法对于解剖和功能连接的检测大多是间接的,结果也不尽完整,但是静息态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之间存在相关的理论正渐渐成为趋势和共识,各种技术的发展和更多的实验结果有望为此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认为,静息态功能连接很可能反应大脑的解剖连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解剖连接的模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并彼此影响。
在此基础上,二者的分析方法及研究结果便可互为参考,使得一方面可以通过静息态的研究更精确地提供解剖连接的信息,另一方面在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的相关性质,如默认网络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等,也可以结合解剖连接的发展给出更全面的解释。
(二)、静息态网络(resting - state networks,RSN s)的评估。
RSN s是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各脑区普遍参与的功能网络,其特点是空间连贯且具有自发BOLD 信号波动,与人脑在静息状态下维持感觉、注意等功能相关;目前已经发现10个RSN s,研究较多的是“默认模式网络( default -mode network,DMN)”[11]。
在比较静息和任务两种态下大脑的平均激活时,研究者发现任务执行时有一组脑区总是“负激活”[12]。
而事实上,与执行任务时相比,有一些脑区在静息状态时反而更活跃,这就产生这样一种假说,静息状态时大脑也会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活跃着,这种方式被称为大脑的“默认模式”,该网络主要包括:后扣带回皮层、背内侧前额叶皮层(额中回、额上回)、背侧前扣带回及角回等。
尽管目前对脑功能默认式网络的生理意义还不够清楚,但多认为与情景记忆的提取、对周围环境和自我内省状态的监控以及持续进行的认知和情感过程有关,研究发现 DMN 中断会伴有相应的中枢神经功能缺失。
(三)、疾病研究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网络的研究摒弃了复杂的实验设计,因此在各种神经和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无法执行复杂任务患者的脑功能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其相关理论成果,包括特定脑区的功能连接,各功能网络尤其是默认网络的性质,全脑效率的分析等,都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病程检测、疗效评价等方面,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
(1)抑郁症静息态研究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静息态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和关注,尤其是在各种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因为与任务相关的要求被试在磁共振扫描中执行实验特定的任务,然而对于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往往在临床实践中不能配合完成实验任务,这样任务相关的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比之下,静息态无需执行特定的实验任务,对于临床上不能配合实验或者无需被试主动参与的研究更加适合,比如抑郁症、癫痫、老年痴呆、精神分裂记忆注意缺陷多动综合症等患者。
在各种精神疾病中,静息态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收到了较好的临床利用价值。
抑郁症患者主要的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决定了患者无论是在静息态下或是任务态下,患者的脑功能较正常人均可能存在差异。
由于在精神疾病中,静息态的研究有以下一些优点,比如结果假说不受线性假设的限制,影响因素少,相对客观;获得到的数据量庞大,能够分析的内容较多;不需要任何的实验任务设计,容易掌握,一致性高;患者不需要执行任务,容易配合,特别是研究重症抑郁症患者;与实验任务设计的研究相比较,能够反映的是基础状态脑功能的病理生理结果,更可能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评估更具有实际意义的生理指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