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系统防护方案

标准预防的方案

1 术前准备

1.1 手术间及其室内物品准备安排在特殊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手术,在确保手术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把室内不用物品移出手术间,手术床用一次性中单双层完全覆盖,手支架用一次性多用巾铺垫。

1.2 手术物品准备根据手术方案另备器械包,尽可能减少过多备用器械,降低污染机会。另准备一次性无菌敷料手术包、一次性无菌防水手术衣、一次性无菌手套等。

1.3 防护性物品防护眼镜、一次性橡胶手套、鞋套、隔离衣等。一次性污染盘两个,以放置接触患者体液后的污染物品,污物桶套双层医用污物袋,以防破口造成污染。消毒液洗手水一盆。

1.4 参加手术人员的准备

1.4.1 身体准备四肢皮肤有破损者不参加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均要加穿隔离衣,戴防护镜,戴双层橡胶手套,不赤脚穿拖鞋并在拖鞋外加套鞋套,尽可能地减少皮肤的外露,避免病人的血液及引流物污染工作人员皮肤。

1.4.2 心理准备医护人员感染主要通过针刺伤的伤口或粘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被感染。而恐惧心理是预防AIDS的障碍,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其传播途经,提高警惕性,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消除恐惧心理。

2 术中防护

2.1 巡回护士及麻醉师做好自身防护带一次性橡胶手套,穿防水隔离衣、鞋套。为病人输液选用静脉留置针,选择充盈血管,二人密切配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严谨熟练,严格选择血管,尽可能一次成功,防止血液流出污染操作者,穿刺后针芯放在污染盘内以防被意外刺伤。护士不脱手套即浸泡于0.05%次氯酸钠消毒液中2分钟,如有血迹污染立即更换手套,然后再进行其他操作。手术过程中如需特殊物品,需由其他机动人员取送,巡回护士不要擅自离开手术间,以减少手术间以外环境的污染。

2.2 器械护士及手术医师的自身防护

2.2.1 穿一次性防水无菌手术衣,戴防护眼镜,防止血液溅入眼中。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可带两副无菌手套,以加强保护防止锐利器械刮破或术中撅裂而致感染发生。

2.2.2 传递器械时要求稳、准确,特别是在递刀和针等锐利器械时,应格外小心,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2.2.3 术中的线头等污染废物由器械护士集中收在一次性无菌垃圾袋中,不可随意向台下丢弃,所用纱布、纱垫投放在一次性多用巾上,以防血液污染地面,并可方便清点。

2.2.4 器械护士将术中取下的标本放置在无菌弯盘中,术毕后交给巡回护士送检。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止渗漏与破损,并保持容器外面不被污染口。外送途中加套清洁塑料袋,化验单保持清洁,立即送检,并标明HIV阳性字样。

3 术后处理

3.1 首先将病人身上的所有监护仪器线路取下,用75%酒精擦拭5分钟。手术推车用双层一次性中单完全包裹,术者脱掉手术衣及手套更换防水隔离衣及橡胶手套,然后搬运病人。病人身体上各种管路要连接紧密,防止脱落避免污染环境。

3.2 局部伤口处在敷料外用一次性中单覆盖,被套用一次性中单隔开然后将患者盖严保暖后推出手术室,送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平车推回,车上一次性物品装入双层污物袋焚烧处理,更换下的被套放入1%84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放入塑料袋内,将特殊感染标志粘于袋外,送洗衣房单独洗涤消毒。手术中非一次性布类敷料消毒同此法。

3.3 术毕核对清楚后,巡回护士将污染治疗垃圾及敷料放入双层医用塑料袋中,焚烧处理。

平车用1%84消毒液彻底擦试。

3.4 手术器械打开轴、节用1%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刷洗擦干,用双层包布包裹进行双蒸灭菌。

3.5 特殊用物的处理针头、刀片、缝针等均放入不易刺破带盖容器内,在1%84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置锐器盒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3.6 手术间内的所有物品用0.5%84消毒液彻底擦拭,手术床移离原位,室内地面用1%84消毒液擦拭两遍后,房间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止血带、听诊器、袖带均进行擦洗消毒处理。

3.7 吸引器瓶的处理向瓶内倒84消毒液原液使其与瓶内污物充分融和,浓度为1%,管腔内充满消毒液体达到1%84消毒液的浓度浸泡30分钟,再倒入污物处理池,然后将吸引器瓶放入1%84消毒液大桶内浸泡30分钟后冲洗干净备用。

3.8 器械刷洗槽的处理将水槽内注满1%84消毒液浸没30分钟后排出再用清水冲洗。

爱滋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3个: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医护人员防护只要注意手术中不要出现划伤和针刺伤。要事先与疾控部门联系做好应急处理,一旦出现血液感染事件,立即使用预防药品,进行保护性处理。

其它就是手术后污染器材的消毒灭菌了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降低手术风险的措施

E.1 对外科手术风险的辨识

E.1.1 这些措施适用于外科和所有涉及外科操作的内科、接生和牙科,包括常规医疗操作,也适用于产科、妇科和应急救援。

E.1.2 在手术室或接生过程中大多数的皮肤伤害是由锐利的缝合针所引起,已发现皮肤伤害的风险与外科手术的类型及其持续时间,以及在缝合时用手指而不是用工具来握住组织有关系。手套穿孔是职业接触的常见原因,并且时常被忽视。由于水化作用,手术延长时橡胶手套也会穿孔渗水。尽管双层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害,但是可将里层手套被穿透的风险减少6倍,由于双层手套的分流作用还可减少血液渗透量。

E.1.3 使用钝化针具能进一步减少手套的刺破和皮肤的损害。尽管这类针具不适用于缝合皮肤和肠道,但可适用于腹部的其他缝合。皮肤和腹部缝合时,用u形针来代替锐利的缝合针更为安全。

E.1.4 如果医护人员的皮肤表面不完整,其皮肤直接接触血液就有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风险。外科手术人员可能会因为频繁擦洗而患皮炎或在其他活动中切割和磨损,导致皮肤不完整。

E.1.5 为了将伤害的风险减小到最低,应当将外科队伍中每位人员的工作任务要点列出,识别每位人员可能的职业接触风险并根据风险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效果的评审。

E.2 降低皮肤职业接触风险的方法、程序和设备

E.2.1 降低皮肤接触风险的措施

(1)除非是手术安全和手术成功所必需,否则任何时候在开放伤口/体腔进行操作者不要超过1名;

(2)采用“免用手”技术,因为任何锐器不能同时由两个人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手传递锐器;

(3)保证锐器或针具在传递过程中能经过一个“过渡区域”安全传递;将锐器放置到过渡区域时要通知。过渡区域可以是一个盘子、腰盘或手术区的指定区域;

(4)确保解剖刀和锐利针具不被遗落在手术区域,但负责擦洗的护士应迅速将手术人员及其

助理堆放在“过渡区域”的物品清走;

(5)在缝合时尽可能使用工具而不是手指来牵引或握持组织;

(6)使用器械处理针具和转移手术刀;

(7)要求非利手或助手远离针具和锐器;

(8)在缝合前时移走锐器;缝合时使用工具而不用手指来打结。

E.2.2 如可行,应考虑采用替代设备与程序降低皮肤接触的风险

(1)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

(2)如果有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尽量采用创伤较小的外科手术;

(3)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4)外科手术的手术单上避免使用锐利的夹子;带有自粘性手术膜的一次性手术单可配有钝性夹子;

(5)考虑使用内层较大的双层手套,以增加舒适性。

E.3 降低血液与皮肤直接接触风险的措施

(1)如果怀疑或确认手套被刺破,如可能则擦洗,一旦安全容许应尽快更换手套;

(2)外科手术延长时,即使没有怀疑或确认手套被刺穿,手术人员及其助理也应定期更换手套;

(3)应保护身体、眼睛和面部,免受职业接触的风险;

(4)认为有血液直接接触并造成“穿透”的风险时,例如预测手术中会大出血,则应选用袖口与袖子防水、内衬塑料围裙的手术衣;

(5)如果腿或脚有可能被污染,则应确保用防渗透的手术衣或围裙将腿覆盖,穿防渗透鞋,尽量选用高腰套靴,在手术单上提供“收集袋”,以降低腿和脚被污染的风险;

(6)配戴头盔和外科面罩。男性医护人员戴面罩比帽子更好,以保护刚刮过胡子的脸颊和颈部;

(7)手术结束后,在病人离开手术室之前,确保彻底清洁病人皮肤上的血迹;

(8)离开污染区时,脱下所有的防护服,包括防渗透鞋。所有被污染的、能重复使用的防护服,包括防渗透鞋,都应当进行清洁和消毒或灭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循普遍防护的原则。防渗透鞋在使用之后应当充分去污。

E.4 减少眼睛和其他面部接触的措施

E.4.1 使用护目镜保护眼睛粘膜免受污染。护目镜可以防止溅洒伤害(包括侧面溅洒)而不造成视力损失和不适。如果手术过程中存在血液溅洒的风险,包括气溶胶或其他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时,应当考虑使用面罩。也可选用同时保护眼睛和面部的个人防护用品。

E.4.2 应当准备洗眼站,以备发生事故时使用,在洗眼之前应取下隐形眼镜。

-肿瘤内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肿瘤科常见护理诊断 1、恐惧、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与化疗药物副作用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致进食减少有关(2)与肿瘤的慢性消耗有关 (3)肝功能异常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3、自我形象紊乱:(1)与乳腺切除有关 (2)与腹部结肠造口的建立,排便方式改变有关 4、知识缺乏:(1)置管相关知识缺乏 (2)化疗相关知识缺乏 5、气体交换受损:与肿瘤堵塞大气管,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有关 6、舒适的改变:(1)疼痛: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有关 (2)恶心、呕吐: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关 ( 3 )便秘:与止吐药的副作用有关 7、体温过高:与感染或肿瘤有关 8、体液过多: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和白蛋白合成减少有关 9、躯体移动受限:与肝动脉插管术后体位限制有关 10、潜在并发症:(1)出血:与化疗后骨髓抑制有关 (2)高尿酸血症:与化疗副作用有关 (3)窒息:与肿瘤压迫气管有关 (4)感染:与化疗后骨髓抑制有关 (5)静脉炎:与化疗药物刺激有关 11、口腔粘膜完整性受损:与化疗副作用有关 12、PICC 及CVC 导管效能降低的可能 13、输液模式改变

主要护理措施、护理诊断:知识缺乏——缺乏置管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1.向患者讲解有关深静脉置管的必要性、步骤、作用及其重要性 2.向其介绍其他置管病人,借助实例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3.讲解术中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 4.穿刺完毕让病人了解并学会检查导管置入的深度,指导患者每日自我观察导管情况 5.告知患者每周进行冲管封管两次,更换敷贴一次,如有卷边、起皱、或洗澡等立即更换敷贴 6.加强交接班,确保导管在位通畅。 、知识缺乏:缺乏化疗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化疗的目的及意义,告知患者此次采用的化疗方案名称及化疗周期 2.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化疗药物的药名、作用及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以及这些毒副作用的应对措施 3.指导患者在化疗期间进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并特别注意多饮水,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ml 4.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如有破溃或霉菌感染等给予对症处理 5.告知患者病房要控制陪探,每日开窗通风二次,每次30 分钟,避免接触 、躯体移动受限:与肝动脉插管术后体位限制有关 护理措施:1、向患者讲解肢体制动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 2、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3、定时巡视病人,密切观察术侧下肢末梢血运及足背动脉搏动 情况,注意穿刺点有无出血现象,皮肤颜色及温度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患者卧床期间,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四、PICC 及CVC 导管效能降低的可能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一、建立合理、实用的消毒隔离制度及灵活的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HIV感染的病人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任务。高度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使护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然,直接护理的基本技巧与护理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区别,特殊措施之一是消毒隔离及管理问题。 由于艾滋病是传染病中最新的一族,隔离消毒措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人们谈艾色变,大家如临大敌,似乎怎么隔离都不过份。消毒更严格,病人用物几乎能焚烧的全部焚烧,其他一律高压消毒。但随着知识的普及,了解到HIV 感染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体液暴露和母婴垂直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因此,目前的消毒隔离措施更实际和实用了。 1.消毒隔离 (1)病房要求:什么样的人需住单间呢?病情复杂、严重有机会性感染不合作,用血和其他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病人有相当经济能力,提出特需服务的病人。 (2)皮肤粘膜的保护:为防止HIV感染,护士实施护

理时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特别是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因此当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3)对操作的要求及污染物的处理: 护士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量集中,严格规范,避免误伤自己。当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要注意对利器的处理,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器械用千分之五的消毒液浸泡后再经高压灭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经消毒毁形处理后由卫生局指定厂家回收。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类经高压消毒后再与一般同类物统洗。 (4)送检标本处理: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专送检测。标本用过经消毒处理后再弃掉。 (5)尸体处理:处理尸体应戴手套,穿隔离衣。伤口及渗出部位需妥善处理,房间、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同一般终末消毒方法。 2.灵活的管理模式:

手术室丨艾滋病手术防护我们这样做

手术室丨艾滋病手术防护我们这样做 导语: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所以人们总是谈艾色变。 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会比临床护士遇到更多,接触的更频繁。近期我院接诊一位艾滋病病人,需要进行椎管肿瘤切除术,围绕术中如何做好职业防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关于艾滋的防护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术前准备 1.手术间及其室内物品准备: 安排在特殊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手术,开启负压,在确保手术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把室内不用物品移出手术间,手术床用一次性中单双层完全覆盖,手支架用一次性多用巾铺垫。手术间门口悬挂隔离标识。

2.手术物品准备: 根据手术准备器械包,尽可能减少过多备用器械,降低污染机会。另准备一次性无菌敷料手术包、一次性无菌防水手术衣、一次性无菌手套等。 3.防护性物品: 防护眼镜、一次性橡胶手套、鞋套、隔离衣等。一次性污染盘两个,以放置接触患者体液后的污染物品,污物桶套双层医用污物袋,以防破口造成污染。消毒液洗手水一盆。 4.参加手术人员的准备: ⑴身体准备: 四肢皮肤有破损者不参加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均要加穿隔离衣,带外科口罩,戴防护镜,戴双层橡胶手套,不赤脚穿拖鞋并在拖鞋外加套鞋套,尽可能地减少皮肤的外露,避免病人的血液及引流物污染工作人员皮肤。 ⑵心理准备:

医护人员感染主要通过针刺伤的伤口或粘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被感染。而恐惧心理是预防AIDS的障碍,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其传播途经,提高警惕性,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消除恐惧心理。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及培训。 二、术中防护 1.巡回护士及麻醉师做好自身防护带一次性橡胶手套,穿防水隔离衣、鞋套。为病人输液选用静脉留置针,选择充盈血管,二人密切配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严谨熟练,严格选择血管,尽可能一次成功,防止血液流出污染操作者,穿刺后针芯放在污染盘内以防被意外刺伤。护士不脱手套即浸泡于0.05%次氯酸钠消毒液中2分钟,如有血迹污染立即更换手套,然后再进行其他操作。手术过程中如需特殊物品,需由其他机动人员取送,巡回护士不要擅自离开手术间,以减少手术间以外环境的污染。 2.器械护士及手术医师的自身防护

艾滋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防护

艾滋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防护 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防护经验,降低艾滋病职业 暴露风险。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13合并艾滋病感染的手术 患者从术前患者准备、医护人员准备、手术室准备、手术器械准备,术中护理操 作与配合、污染物品的处理,术后消毒等环节全程采取防护措施,观察职业暴露 防护效果。结果:13例患者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参与手术人员未发生职业暴露事件。结论: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全程采用预防措施, 可以避免手术室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 【关键词】艾滋病;围手术期;职业暴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307-02 无症状感染期的艾滋病感染者外科疾病发病率与正常人群无差异,随着艾滋 病发病率的增高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推广,临床上合并外科疾病需通过手 术治疗的艾滋病感染患者越来越多[1]。由于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加之社会仍存 在艾滋病歧视,患者心理状态与普通患者往往不同;同时医护人员处于高职业暴 露状态,如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极可能因损伤导致感染。我院为本地 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治需手术治疗的11例 艾滋病感染患者,现将护理及防护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年龄24~70岁,平均(38.7±15.4)岁,剖 腹产4例,骨折1例,阑尾炎及其他疾病8例。 1.2 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1)患者准备:协助患者做好相关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 面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如患者CD4细胞<200/uL,尽可能保守治疗,CD4细 胞<50/uL,禁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患者本身心理压力较大,部分患者被其他医院推诿后至我院就诊,因此多存在自卑、恐惧、多疑等不 良心理反应,担心被歧视与隐私的暴露,护理人员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 负面心理反应,积极配合治疗[2]。(2)医护人员准备:提高警惕思想,强化患 者血液、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均为潜在感染源的观念;前臂存在皮肤损伤的医护人 员禁止参与手术,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正确使用防护隔离设施,如防护眼罩、口罩、帽子、防水围腰、高筒水鞋等,一切操作戴双层手套进行。(3)手术室 准备:手术安排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室门口悬挂隔离警示标志,与手术无关 人员禁止进入;手术室设施准备尽可能简洁、实用[3]。(4)手术器械准备:尽 可能选用一次性手术器械与物品;手术器械台用塑料布覆盖防止患者血液、体液 渗透;污物桶使用双层黄色塑料袋;手术刀、手术钳等锐器置于专门容器内[4]。 1.2.2术中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与消毒隔离防护措施;手术全程小心 谨慎,减少出血;手术刀、手术剪等锐利器械传递时置于弯盘内并出声提示,避 免锐器损伤;及时吸尽出血、渗液、脓液,避免溅到医护人员眼睛、皮肤;出现 口罩、帽子污染、手套破损时及时更换;污染的血纱布置于防水的塑料布上,不 要直接扔到台下,术后统一安全处置。 1.2.3术后护理所有手术参与人员口罩、衣帽、手套等弃于污物袋,统一安 全销毁所有一次性用品医疗用品;手术刀、止血钳等长时间消毒液时间浸泡后高

第十四章常见体表肿瘤一、概念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

第十四章常见体表肿瘤 一、概念 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不受机体控制和理调节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扩散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转移 癌(cancer):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Carcinoma):有时泛指恶性肿瘤 其它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肉瘤、淋巴肉瘤、白血病、骨髓瘤等 二、常见致癌因素 1、遗传因素 2、家族史 染色体异常 3、环境因素 4、吸烟 5、其它化学物质: 6、过度暴露:电离辐射阳光的紫外线 7、膳食:低膳食纤维、高脂、熏腌食品、饮酒 8地理因素 9、病毒、寄生虫等 10、免疫异常 二、肿瘤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 恶性肿瘤:生长快,浸润性生长,肿瘤沿组织间隙、神经纤维间隙或毛细淋巴管扩展,境界不清 四、肿瘤的扩散 直接曼延 转移:经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被带到它处生长 淋巴道转移:瀑布式转移、跳跃式转移 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五、肿瘤分期 TNM^ 期 T :原发肿瘤 N :区域淋巴结 M远处转移配合数字0~4 0代表无,1代表小,4代表大

宫颈癌:巴氏(Pap)阴道细胞学检查直肠结肠癌:0B直肠检查、结肠镜乳腺癌:乳腺自检、乳腺体检、乳腺X线前列腺癌:直肠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抗原宫颈、子宫、卵巢癌:盆腔检查 九、预防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病因学预防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 提高生活质量、 生存期 去除环境中致癌剂、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普查、咼危人群监测, 提高早期诊断能力 合理综合治 疗、康复治 疗、止痛 十、治疗 综合治疗::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运用现有治疗手段,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一)手术 根治手术: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 姑息或减症手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二)化疗 1化疗可治愈的肿瘤(治愈率〉30% 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配合手术/放疗可提高治愈率的肿瘤 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骨肉瘤、乳腺癌、大肠癌

艾滋病护理常规

艾滋病护理常规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临床表现】 (1)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护理问题】

(1)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血液、体液排出病毒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HIV感染致机体消耗增加、营养摄入不足及凝血因子Ⅷ缺乏引起的出血有关。(3)体温过高与HIV感染有关。 (4)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5)躯体运动障碍与关节出血、脑萎缩有关。 (6)恐惧与病情重及传染性强有关。 (7)知识缺乏与患者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有关。 【护理措施】 1、血液、体液隔离。 2、休息艾滋病病人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以降低机体消耗。症状减轻后可逐渐起床活动。病室应安静、舒适、空气清新。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色、香、味,设法促进病人食欲。腹泻病人,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少量多餐,少食含纤维素多的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以静脉输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对症护理 (1)针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进行对症护理,密切观察上述症状的表现及变化。 (2)因艾滋病病人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差,易发生继发感染,口腔和皮肤常成为病原菌侵入的门户,因此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发生感染。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系统防护方案 标准预防的方案 1 术前准备 1.1 手术间及其室内物品准备安排在特殊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手术,在确保手术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把室内不用物品移出手术间,手术床用一次性中单双层完全覆盖,手支架用一次性多用巾铺垫。 1.2 手术物品准备根据手术方案另备器械包,尽可能减少过多备用器械,降低污染机会。另准备一次性无菌敷料手术包、一次性无菌防水手术衣、一次性无菌手套等。 1.3 防护性物品防护眼镜、一次性橡胶手套、鞋套、隔离衣等。一次性污染盘两个,以放置接触患者体液后的污染物品,污物桶套双层医用污物袋,以防破口造成污染。消毒液洗手水一盆。 1.4 参加手术人员的准备 1.4.1 身体准备四肢皮肤有破损者不参加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均要加穿隔离衣,戴防护镜,戴双层橡胶手套,不赤脚穿拖鞋并在拖鞋外加套鞋套,尽可能地减少皮肤的外露,避免病人的血液及引流物污染工作人员皮肤。 1.4.2 心理准备医护人员感染主要通过针刺伤的伤口或粘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被感染。而恐惧心理是预防AIDS的障碍,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其传播途经,提高警惕性,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消除恐惧心理。 2 术中防护 2.1 巡回护士及麻醉师做好自身防护带一次性橡胶手套,穿防水隔离衣、鞋套。为病人输液选用静脉留置针,选择充盈血管,二人密切配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严谨熟练,严格选择血管,尽可能一次成功,防止血液流出污染操作者,穿刺后针芯放在污染盘内以防被意外刺伤。护士不脱手套即浸泡于0.05%次氯酸钠消毒液中2分钟,如有血迹污染立即更换手套,然后再进行其他操作。手术过程中如需特殊物品,需由其他机动人员取送,巡回护士不要擅自离开手术间,以减少手术间以外环境的污染。 2.2 器械护士及手术医师的自身防护 2.2.1 穿一次性防水无菌手术衣,戴防护眼镜,防止血液溅入眼中。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可带两副无菌手套,以加强保护防止锐利器械刮破或术中撅裂而致感染发生。 2.2.2 传递器械时要求稳、准确,特别是在递刀和针等锐利器械时,应格外小心,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2.2.3 术中的线头等污染废物由器械护士集中收在一次性无菌垃圾袋中,不可随意向台下丢弃,所用纱布、纱垫投放在一次性多用巾上,以防血液污染地面,并可方便清点。 2.2.4 器械护士将术中取下的标本放置在无菌弯盘中,术毕后交给巡回护士送检。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止渗漏与破损,并保持容器外面不被污染口。外送途中加套清洁塑料袋,化验单保持清洁,立即送检,并标明HIV阳性字样。 3 术后处理 3.1 首先将病人身上的所有监护仪器线路取下,用75%酒精擦拭5分钟。手术推车用双层一次性中单完全包裹,术者脱掉手术衣及手套更换防水隔离衣及橡胶手套,然后搬运病人。病人身体上各种管路要连接紧密,防止脱落避免污染环境。 3.2 局部伤口处在敷料外用一次性中单覆盖,被套用一次性中单隔开然后将患者盖严保暖后推出手术室,送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平车推回,车上一次性物品装入双层污物袋焚烧处理,更换下的被套放入1%84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放入塑料袋内,将特殊感染标志粘于袋外,送洗衣房单独洗涤消毒。手术中非一次性布类敷料消毒同此法。 3.3 术毕核对清楚后,巡回护士将污染治疗垃圾及敷料放入双层医用塑料袋中,焚烧处理。

【肿瘤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一、脑转移并颅高压 脑是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重要器官之一。脑转移的出现可以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也常与原发灶同时出现,但最多的是在发现原发肿瘤之后出现,约占脑转移的81%左右。脑转移的形式可以是单个转移灶,更多的是多发转移灶。尤其是磁共振技术的进步,发现脑多发转移灶占全部脑转移的65%-75%。 ⑴. 临床表现:由于大脑功能的复杂性和部分功能的代偿性,早期出现转移时多不能被发现。少数病人因出现癫痫样发作,易被发现。多数病人出现的症状与肿瘤占位在大脑不同的功能区域所表现出各不相一的症状或体征。当占位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可以有某个肢体运动障碍,由于大脑功能有很强的代偿性,一开始不表现出明显的运动障碍,仅有肢体的间歇软弱或无力,随病情进展症状逐渐突显。当占位在感觉区域,可以有身体某个部位的异常感觉,时有时无到感觉症状的明显加重(可以是各种感觉异常)。当占位在额叶,出现精神或情感的异常。头痛不是转移的早期表现,约50%的病人出现头痛。当肿块逐渐增大,压迫神经或周围的脑组织,出现脑组织的水肿引起头痛。脑转移肿瘤的诊断,病史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CT 和MRI 影象学诊断是最可靠的依据。 ⑵. 治疗:出现脑转移多属于晚期病人。治疗原则应是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对单个脑转移灶尽可能用保守的治疗方法,避免手术。首选是精确放疗(俗称γ

刀或X 刀)或适形调强放疗。对无条件做此类治疗的患者,次选手术。对出现多发脑转移灶的病人应选择普通常规放疗,即所谓的全颅放疗。无论手术还是放疗,都应配合药物化疗。化疗的药物选择是以脂溶性的化疗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为主。 ⒈常规降颅压治疗:甘露醇125ml -250ml/次,快速静脉滴入。24小时内不超过750ml ,防止肾脏出现渗透性肾病。可以在甘露醇中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有利于减轻脑水肿。 甘油氯化钠、甘油果糖:250ml,ivgtt,可以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⒉放疗:精确放疗利用CT 模拟定位机和神经外科的立体定向技术进行精确定位。放疗剂量随肿瘤大小给于不同的放疗分割剂量与数次。当①. 肿瘤1cm 直径,8-12Gy/次,×2-3次;②. 肿瘤2cm 直径,6-8Gy/次,×4次;③. 肿瘤3-4cm 直径,6-8Gy/次,×6-8次。由于精确放疗的放射生物学效应较大,因此,在病人接受过治疗后多数病人不能接受普通的常规放疗。应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于活血化淤、激素、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减轻大剂量放疗产生的放射性并发症。尽管文献和有关教材中强调在病人接受精确放疗后应给病人常规全颅补充剂量照射,但我们中实际工作中发现,给病人补量治疗过程中,患者头痛、呕吐加重。尽管给于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仍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症状。部分病人自动放弃治疗。 常规放疗:对多发脑转移应采用综合治疗,普通常规放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6例艾滋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6页

6例艾滋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cl Imn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即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病毒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一系列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最终导致死亡。HIV主要导致CD+4细胞的死亡和功能的丧失。 自2011年9月~2014年3月,我院共收治6例HIV感染者,其中5例发展为AIDS,现将有关临床表现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HIV感染者(4例男性,2例女性),其中5例发展为AIDS,均由相关试验室确诊,患者血清HIV均为阳性。本组年龄3月(母婴传播)~44岁。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3例,性传播2例,1例母婴传播(未经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HIV-1感染的孕妇,15%~35%婴儿被证明有HIV-1感染)。5例AIDS中,3例已死亡,2例因经济问题家属放弃治疗。 1.2临床表现 AIDS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不规则发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难治性肺部感染或活动性结核;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鹅口疮;皮肤瘙痒、皮疹、溃疡。心理上出现焦虑、恐惧、内疚、报复、孤独、抑郁等,其中焦虑恐惧患者较多,占100%。 1.2.1 肺部以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是本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1.2.2 消化系统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常见。 1.2.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晕、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脑神经炎等。 1.2.4 皮肤黏膜可有白色念珠菌或疱疹病毒所致口腔感染等。 2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2.1皮肤粘膜的损害及护理对策 2.1.1有文献报道,约90%患者同时出现多种表现,大部分患者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5例艾滋病患者中,疱疹病毒感染1例,口腔软腭、舌、悬雍垂等粘膜表面白色伪膜2例,其分泌物念珠菌培养呈阳性1例,日光性皮炎1例。 2.1.2护理对策①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疱疹局部用阿昔洛韦软膏,真菌感染用1%克霉唑霜外用,痒疹局部用炉甘石洗液。 ②口腔感染者,生理盐水清洗口腔;疼痛严重时,局部用止痛剂。③一次性床上用品用后焚烧。布类含氯制剂浸泡,再行清洗消毒。 2.2间质性肺炎及护理对策 2.2.1临床表现发热、干咳、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紫绀和进行性呼吸困难。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考虑合并肺孢子虫性肺炎。本组3例AIDS均合并此肺部感染后多器官衰竭死亡。 2.2.2护理对策①病室通风换气;呼吸困难时半坐位或坐位;观察胸痛、呼吸困难和紫绀变化,注意呼吸节律和类型;持续吸氧;严重者,给予机械呼吸。②监测生命体征,如应激状态、意识改变、体温下降、四肢

肿瘤科常见护理诊断

肿瘤科疾病常用护理诊断及措施 1.焦虑、恐惧与环境改变、肿瘤及死亡的威胁有关。 (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到病人的焦虑、恐惧,承认病人的感受,对病人 表示同情与理解。 (2)热情接待病人,主动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消除病人的陌生和紧 张感。 (3)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等方面信息,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4)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病人改变他们的焦虑情绪。 (5)提供和教会病人一些减轻焦虑恐惧的方法,如:缓慢的深呼吸、看电视、听音乐, 与周围人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 (6)通过连续性的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病人感到恐惧时,留在病人身边, 以增加其安全感。 (7)帮助病人结识病友,寻求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帮助。 (8)告诉病人当焦虑、恐惧不能缓解时,可随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2.预感性悲哀与肿瘤进展、疾病晚期、对治疗丧失信心有关。 (1)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融洽的关系,倾听并鼓励病人表达悲哀。 (2)经常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想法,对治疗上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以增强病人 的自信心。 (3)鼓励和引导病人以恰当的方式发泄悲痛情绪,理解并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 (4)鼓励病人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决策制定过程。 (5)鼓励家属定期探视,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沟通及参与病人生活护理的机会,使病人 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6)提供耐心细致的护理,减少病人病痛,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7)告诉病人有不适时可以随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3.疲乏与疾病消耗、贫血、疼痛有关。 (1)观察并记录病人疲乏的程度。 (2)提供病人预防和减轻疲劳的方法,把疲劳降至最低程度。 (3)指导病人使用全身放松技术,解除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增加休息的时间。 (4)根据病人日常生活的能力安排适当的运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5)合理安排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避免打扰病人休息。 (6)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取之处,以减少体力消耗。 (7)有条件时,可提供保健按摩达到放松的目的。 (8)根据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以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4.疼痛与肿瘤压迫、肿瘤的生物学因素有关。 (1)评估疼痛原因及程度。 (2)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协助病人满足生活需要。 (3)指导病人采取一些放松技术以缓解疼痛,遵医嘱予以止痛药物,并评价效果。 (4)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安全,减少病人因周围环境刺激而加重疼痛。 5.知识缺乏缺乏肿瘤及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 (1)告诉病人肿瘤并非不治之症,有些肿瘤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长期生存。 (2)给病人提供正确的信息,告诉病人不要轻信偏方秘方。 (3)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鼓励病人有规律地进行锻炼。

肿瘤病人的护理

第十三章肿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内、外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一)分类 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呈膨胀性生长,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影响不大,但长在重要部位也可威胁生命,部分良性肿瘤可恶性变。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可破坏所在器官,并发生转移而危害生命。 临床还有少数交界性肿瘤,其形态上属良性,但常呈浸润性生长,切除后容易复发。 (二)病因 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认为其发生是由多种外源性的致癌因素和内源性的促癌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因素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癌前病变。促癌因素包括遗传倾向性、内分泌、免疫和营养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可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而诱发肿瘤。 (三)病理 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癌前期、原位癌和浸润癌三个阶段。从病理形态上看,癌前期上皮增生明显,伴有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是未突破基膜的早期癌;浸润癌则突破基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破坏和侵蚀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 2.肿瘤细胞的分化依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或来分化)三类。高分化细胞接近正常,恶性程度低;未分化细胞核分裂较多,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中分化的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3.转移常见的扩散途径有4种。 (1)直接蔓延: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直接侵入毗邻组织,如直肠癌侵及骨盆壁。 (2)淋巴转移:多数为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少数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转移至第二、第三站淋巴结。 (3)血行转移:由血液循环将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带到肺、肝、骨骼及脑部的微血管床,造成转移。 (4)种植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器官内的转移,如肝癌种植转移至盆腔。 (四)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肿块常是第一症状。 2.全身表现 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低热等,至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呈现恶病质。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改变和全身表现,如颅内肿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引起高血压。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一般化验:三大常规,肝功能、BUN测定。 2)肿瘤标志物检测:为肿瘤病人体液中出现浓度异常的生化物质。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特异性很高;癌胚抗原(CEA)特异性不强,其动态检测对结肠癌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 (2)影像学检查:应用X线平片和各种造影检查、超声波显像、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检查能显示占位性肿块的部位、形态和大小,以推断有无肿瘤及其性质。

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患者手术中职业防护的探讨

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患者手术中职业防护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31T12:39:19.2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作者:韦庆旭[导读] 对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患者手术中职业防护进行分析,并作如下综述: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广西南宁530000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艾滋病;职业防护 手术室护士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的工作比较特殊。现代手术室护士处于多种危险因子之中[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卫生现象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问题,国内外对护士的职业危害性和防护工作做了较大的研究和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接触面比较多,不可避免的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害物质接触,从而影响护士的身体健康[2]。手术室护士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频繁的与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我院作为广西艾滋病治疗中心接触到的艾滋病的危险性比较高。所以必须要做好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工作,加强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管理,降低医院艾滋病感染率[3-4]。本次特对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患者手术中职业防护进行分析,并作如下综述: 1 手术室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1.1 创伤 创伤是手术室比较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手术室工作比较特殊,是多种锐器汇聚区,比如针头、手术刀和缝合针等。这些锐器均可以透过人类皮肤造成创伤,而经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锐器伤害人体比较容易导致人体感染艾滋病[5]。手术室创伤主要由于锐器传递、交接方式不当引起,或者因为锐器处置不合理而引起。赵会利[6]等专家研究发现,手术室锐器创伤普遍高于其他病房,所以可以认为创伤是手术室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之一。 1.2 护具损伤和粘膜感染 手术室护士需要穿戴合格的护具,但是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手套破损的情况也比较多见,手套等护具破损后比较容易造成护士皮肤与患者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成为感染途径之一[7-8];或者是患者体液、血液长时间浸润衣物,接触皮肤微小创伤后就会发生感染。据有关数据调查,手术室护具破损的发生于手术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9]。 1.3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现现状 艾滋病传染发生在手术室的概率极少,但是手术室职业暴露发生率还是有的。手术室职业暴露发生比较常见,各大医院都必须要注意手术室职业暴露问题。一般情况下,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锐器伤害后,艾滋病感染率为0.3%,但是由于单次刺伤发生率高于其他,所以手术室锐器刺伤仍然是艾滋病主要危险因素。由于伤口比较小,所以粘膜暴露的时候有0.9%的概率会感染艾滋病病毒,血液侵染接触者感染机会一般在5%左右[10-11]。从以上分析中,发现多种途径均可能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我国实际临床工作中,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的防护工作做的并不好,标准型的防护原则知晓率也比较低。说明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是造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也是艾滋病手术室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12]。 2 手术室护士艾滋病职业防护措施分析2.1 做好手术室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教育 对手术室护士实施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在临床上非常有必要,虽然我国并没有强制医院执行安全防护教育工作,但是2004版《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医院和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处理措施。医院必须要加强手术室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培训,教导手术室经常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的医务人员注意职业暴露问题,并且在医院内开设职业暴露讲座,普及艾滋病防护知识[13-14]。针对自身防护意识低的护理人员宣讲手术室工作风险因素,艾滋病在手术室的传播途径和艾滋病的危害等等,提高手术室医务人员工作风险意识,从而使他们自觉的遵守相关防护措施[15]。手术室等相关岗位有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可能,所以也要对他们严格的进行岗前培训,严格教育新人,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上岗。首次参加艾滋病手术的护士需要再次进行艾滋病相关职业防护教育,并给予全面的穿戴操作指导,最大限度的降低艾滋病感染率[16]。 2.2 常规检查输血五项 手术室护士在开展手术前需要对患者实施血液检测,如果发现患者为艾滋病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手术前不能因为手术繁忙而忽略检测,否则会造成严重的事故。艾滋病是目前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所以医疗工作中必须要做好预防医源性感染。手术室护士必须要正确认识艾滋病,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并使参与手术人员有充分的个人防护准备。手术过程中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工作,术后执行全面的消毒灭菌制度,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另外,医护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并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建立完善的医院隔离防范制度,秉承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避免艾滋病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感染的发生[17]。 2.3 防护器材的处理 手术室护士工作过程中相对安全的防护是降低职业暴露,减少疾病感染发生率的关键。目前很多安全性能高的护理器材已经投入使用过程中,而且起到了较好的防护工作。比如可收缩针头注射器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刺伤发生率;带有安全装置的留置针也降低了工作人员与患者体液、血液的接触概率[18]。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技术不断的应用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中,利用特定防护措施的医疗器材对医护人员的保护作用普遍高于普通器材,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的研发更加有效的防护性器具,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4 手术室护士手术中的配合和防护 手术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规范手术卫生标准,包括手术室中卫生设置和认真洗手知识的普及,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其次,手术过程中要严格规范穿戴,双层手套、护眼罩、防护服等防护设备应该穿戴整齐,有效防止飞溅的血液,避免艾滋病病毒载体直接接触,降低其感染率。手套等容易损破损的部位戴上双层防护,如果遇到刺伤等情况,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效率。医源性病毒传播的途径是回收使用时消毒不够彻底,艾滋病病毒传染也是这个因素,所以工作中最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具,如果不能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具,回收消毒处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手术结束后。工作人员脱去手术衣后应该认真的洗手,术后物品应该严格消毒处理后妥善保管。医疗废弃物应该采用耐刺性材料,预防渗漏的脱器盒,采用双层塑料袋,密封消毒后再处理,并由制定的回收公司进行处理。 2.5 消毒及暴露人员的处理

最新外科常见体表肿瘤和瘫痕

外科常见体表肿瘤和 瘫痕

外科常见体表肿瘤和瘫痕 皮肤色素痣有哪几种类型?哪些情况下需要手术切除? 色素痣是指皮肤的异常色素沉着:非细胞性斑痣、细胞性斑痣。 非细胞性斑痣 ●雀斑:是指由于黑素细胞活性增加所引起的表皮基底层或真皮 上层的色素过度沉着。 ●色素斑:是指由于真皮中间层出现活性增加的黑素细胞而至色 素过度积聚。无恶变倾向。 细胞性斑德 痣细胞所构成的良性肿瘤。 ●皮内痣:又称真皮痣,病细胞全部集中在真皮层内,极少发生恶 变。 ●交界痣:是指病细胞位居表皮与真皮之交界处,但不超过基底 膜。属活动性色素痞,有恶变倾向。 ●混合痣:皮内痣、交界痣成分共存,其有交界病成分,因此亦有 恶变倾向。 ●蓝痣:痣细胞不规则的大量成群的积聚于真皮下层或皮下组织内 所构成,是临床所见色素最深的一种色素德,属于皮内病的范畴。 很少发生恶变。 ●幼年痣:属混合痣,以皮内病成分居多。病理见到特殊的肿瘤巨 细胞,青春期快,有恶变可能。

临床需要积极处理的色素病有: ①手掌、足底、阴囊的交界痣; ②易受摩擦部位的 ③面积迅速增大; ④色泽不断加深; ⑤出现表面毛发脱落或有桔皮样改变 ⑥表面变粗糙,易出血,或有溃疡,形成痴皮等 ⑦炎性表现 ⑧有症状的:疼痛、搔痒; ⑨界缘不清或出现放射状向周围扩展 ⑩出现卫星色斑及色素环; ?无其他原因的区域淋巴结肿大。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或其母细胞的恶性肿瘤。 临床多见于老年人,尤以女性为多。 好发于易受摩擦的部位,特别是掌路部。 病程进展快,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手术治疗:最佳治疗方法。 皮赘与皮肤乳头状瘤如何鉴别? 皮赘与皮肤乳头状瘤均为突出于皮表的乳头样赘生物

74系统精讲-传染病-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1. 某男性门诊患者,向护士咨询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途径传播,护士正确的回答是 A. 性接触 B. 输血 C. 母婴 D. 握手 E. 共用注射器注射 【答案】:D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HIV 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注射途径传染;母婴传播;其他有体液交换的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 2. HIV 对下列哪种理化因子不敏感 A. 56℃加热30 分钟 B. 5%漂白粉 C. 25%以上乙醇 D. 2%次氯酸 E. 紫外线和γ 射线 【答案】:E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病毒对热敏感,56℃30 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3. HIV 感染的临床分期不包括 A. 潜伏期 B. 无症状感染 C.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D. 急性感染 E. 艾滋病期 答案】:A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 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Ⅰ期:急性感染;Ⅱ期:无症状感染;Ⅲ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Ⅳ期:艾滋病。 4. HIV 感染的孕妇,25岁,已妊娠14 周,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 A. 注射抗-HIV 免疫球蛋白 B. 口服齐多夫定 C. 口服奈韦拉平 D. 立即终止妊娠 E. 注射抗-HIV 疫苗 【答案】:D 【解析】: 考察艾滋病治疗原则。请记忆由于妊娠本身造成孕妇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可能造成CD4+细胞的丢失,不仅加速进展为艾滋病,发生机会感染的概率也增大,HIV 感染母婴传播概率非常大,所有预防性的治疗仍有不能阻断的可能,最好的方法是立即终止妊娠。 5. 护士为社区人员做卫生宣教,告知人们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 A.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 艾滋病病人 C.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D. 性病患者 E. 同性恋者 【答案】:C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病人和HIV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6. 某患者,一月前上感,出现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经治疗痊愈,一周前做阑尾手术前常规检查HIV(+) ,但是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请问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A. 2~10天 B. 2~10周 C. 2~10个月 D. 2~10年或更长 E. 10 周内 【答案】:D

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

? 临床护理 ? 30 7 2.2 特殊护理 ①炎性反应针眼护理:针道周围皮肤变红、肿、热、痛、渗出物增多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换药频率每日1次。②感染针眼护理:除上述炎性反应症状外,分泌物浑浊,甚至呈脓性,有异味,伤口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护理方法:首先用0.5%碘伏对针眼周围及钢针部分作常规消毒,再用盐水润湿针眼处硬痂,并揭去硬痂,排除针眼内积脓,依次用碘伏、盐水消毒针眼及其周围皮肤与钢针,针眼内脓液多的用生理盐水10mL 向两侧针眼内冲洗,Y 型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外露钢针用纱布包裹,QD 换药,直至感染完全控制3d 后,再改用一般方法护理。③如果感染严重,需将钢针拔除后进行换药处理。2.3 注意事项 ①注意无菌操作,操作时应动作轻柔,消毒时必须按顺序进行,即先针眼,后针眼周围;先针眼外,后针眼内,再针眼外。每个部位用一个棉签,钢针处必须按照由近针眼端到远针眼端的方向清洗消毒,不得来回涂擦,钢针如偏向一侧,必须先对钢针及针眼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移动。②换药时针眼内脓液必须彻底清除,并清洗干净。一份换药物品只供一个患者使用,不得与其他人共用,防止交叉感染。③每次换药后用Y 型无菌敷料覆盖针眼及包裹外露钢针,以保持局部相对无菌。3 讨 论 骨牵引是骨科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1] ,钢针穿过骨骼、皮肤与外界相通,针眼和钢针长期暴露于体外,极易发生感染,若不给予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牵引则很难继续。不但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还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针眼护理在牵引治疗中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针眼护理是每日QID 滴注75%的酒精来预防针眼感染,但酒精是挥发性液体,浓度不稳定,70%~75%的酒精才有消毒的作用,过高 或过低都会影响杀菌效果,酒精挥发后,针眼处干燥,暴露于空气中,感染机会增加。刘明兰报道[2]酒精滴针眼护理感染率29%,何丽玉报道[3]酒精滴针眼护理感染率47%,且滴酒精容易打湿床单,影响床单位整洁,在寒冷季节,滴注酒精的冰凉感容易造成患者舒适度降低。 碘伏储存稳定,杀菌作用强,对皮肤无刺激,对不锈钢无腐蚀作用,选择碘伏消毒液消毒针眼,可以避免酒精易燃、易挥发、浓度不稳定、作用时间短、杀菌作用弱、对皮肤黏膜有刺激的弊端[4]。 用生理盐水去碘,保持细胞间平衡[5],也方便观察针眼有无感染症状。 同时也改变传统的包扎方法,将牵引弓与针眼之间外露的钢针用无菌纱布包裹,外露钢针保持相对无菌的状态,即使钢针移动,也是在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内移动,减少感染机会,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牵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笔者改用碘伏与生理盐水消毒针眼及钢针,采用辩证论治的护理方法,258例患者有1例感染,感染率0.39%,与国内文献报道相比较,感染率明显下降,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 陈睿云,丁梅.碘伏与酒精消毒用于预防牵引针眼感染的比较研 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6(4):646. [2] 刘明兰.预防骨牵引致皮肤感染的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9,28(2):151-152. [3] 何丽玉.骨牵引针眼护理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5,26(3): 246. [4] 方玉燕.碘伏用于骨牵引创面护理的临床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 研究杂志,2005,7 (11):1906-1907. [5] 卢欣,赵玉沛.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新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1998, 10(1):36. 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 时 磊 (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河南 项城 466200)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现状,了解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以便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中对于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方法 对于我院内48名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研究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避免职业暴露的解决方案。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医护人员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依旧存在较多的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现象。其中护士的暴露率最高,可达85.8%,主要的暴露方式为护理中的针刺、割伤,以及医护人员损伤后的皮肤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职业暴露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在护理艾滋病患者时,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自主的防护意识是降低临床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值得临床的加强和应用。【关键词】艾滋病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30-0307-02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其致病病毒HIV ,能够破坏人体内的免疫T 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疾病[1]。有关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类的病史可达60余年,并且该病传播迅速,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艾滋病以来,全球几乎均有感染病例的产生,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未研制出能够有效地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因此艾滋病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并且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潜伏期较长,不进行系统的检测很难发 现,因此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自主防患意识以及相关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研究医护人员的护理防患意识对于降低职业暴露现象产生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临床中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