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有效阅读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草原案例分析

草原案例分析

《草原》案例分析白石小学李杨爱1.草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二、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直奔主题: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走进草原的感受——美。

2、(出示)草原很美,美在___________。

(生回答,师板书:景美情美)【能抓住文章的中心题眼,整合问题,直奔主题】二、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一)默读圈画,整体体会。

草原很美,美在_______________。

在表现景美的语句下画“”,在表现情美处画“()”,并在边上写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这里的设计应概括些,让学生在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美和情美处进行批注,否则范围太广,学生理解深度不够。

但是让学生动笔的设计是我们提倡的】(二)全班交流,细细品味。

1、品味景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并相机板书。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美在天空。

②引导学生抓住“那么……那么……”来体会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③读。

(2)在天底下……无限乐趣。

①美在天底下,美在天底下的草、小丘、羊群。

②读。

(3)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①美在广阔(结合此理解上文的“一碧千里”)②读。

(4)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①美在河。

②读。

(5)理解并读出感受。

①开始:初进草原的愉快,所以想高歌一曲。

(男生读)后来:细细品位后的惊叹与舒服,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让人回味无穷。

《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王俊平(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新华小学)《草原》为老舍先生所创作,语言生动形象,描绘出美丽的草原风光,现被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中,作为人教版第十册中的课文之一。

在文章中,老舍先生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动人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之便对草原美丽的景色向往无比。

《草原》教学案例反思一、刺激学生学习兴趣1.请大家朗读《草原》一文,并陈述自身感受(学生在朗读时,被文章所吸引)2.请根据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诉大家,你觉得草原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自我思索,不仅对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锻炼作用,也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课文的学习(一)理顺文章的中心思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为习惯的方式默读,或者诵读课文,而后向学生提问,你从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样感受到的?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对于草原有着美丽、热闹、迷人等不同的形容。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根据答案,客观的展现学生在阅读后,对于所读文字的理解能力。

)(二)对草原的美丽进行感受1.在诵读课文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让人能够感受到草原美丽的具体文字内容。

2.学生对于让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对于多媒体技术对于草原美景进行展现,使得作者所想展现的思想内涵,能够被学生所理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学生直接的体会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将抽象的想象变成了具体的感观,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得到了弥补,也使得语文课程的人文主义属性得以体现。

此外,训练字语句段,需要采取寻找经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谈论阅读体会等方式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便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三)佳句重点学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句子,并且进行背诵。

2.对于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方式和顺序进行讲解,并且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草原》教案二:以小说阅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策略

《草原》教案二:以小说阅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策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提升综合素质。

小说阅读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实践策略,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性。

在中学阶段,小说阅读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教学非常重要,比如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已经变得愈发重要。

部分中学生或许会把小说阅读看作是一种乏味的任务,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形式对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多么重要的。

因此,通过在课程中引入小说阅读的实践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的文化素质塑造。

在我作为语文老师任教的过程中,针对小说阅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问题,我尝试过许多不同的实践策略。

而《草原》这本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这部作品虽然是一本青少年小说,但是通过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通过人物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小说《草原》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构建提高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通过分析书中不同的人物,理解他们的品质、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性、情感和理智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生可以对不同性格、生活条件和经历非常不同的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人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男主角淳朴忠诚的形象和他与兽群的深厚情感,这便是教育学生培养感恩、忠诚和情感管理方面的营养。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人物形象,比如慷慨豁达又善良的阿爷、聪明机智的阿敏、有勇有谋又坚毅不屈的呼和等等。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经历和生活态度,通过对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路上的不同选择。

2.深入探究情节帮助学生锤炼分析能力小说《草原》中的情节布局和事件变化非常丰富,其中的奋斗、乐观和坚持独立精神也为学生锤炼分析能力带来了很多启示。

《草原》教学案例设计(精选12篇)

《草原》教学案例设计(精选12篇)

《草原》教学案例设计(精选12篇)《草原》设计篇1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背诵第一段)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

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19小学语文《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19小学语文《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请读课题《草原》。

感觉怎么样? (生大声读课题,进入情境。

)2、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一)理请文章思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热闹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

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

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草原景美、人美。

2、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勒、涩”,摘抄、积累描写草原景美的句子。

3、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的美景,并习得抓住特点细致描写景物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序观察和抓住特点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引导交流:看到“草原”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谈话导入: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草原之行后,写下了一篇题为《草原》的优美散文。

文章开头便是这样一句话(出示):“这次,我来到了草原。

”这句话浓缩了老舍先生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散文。

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草原》,不知你们自学得怎么样,谁愿接受老师的挑战,读读字词呢?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由”草原“这两个字词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成一幅幅画,既可以激起学生探究作者笔下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欲望,又可以为后续的学习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做铺垫。

】二、字词检查,再次激趣1、师:同学们都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相信生字词语的自学难不倒大家。

我现在找两名同学,分别听写一组词语,听写完之后,我有问题请教大家。

2、听写词语。

两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写。

听写后集体订正,练习书写容易出错的字词,重点指导书写“勒、涩”。

第一组: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第二组:襟飘带舞响成一片礼貌羞涩两名同学一起听写:舒服【设计意图:进入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通过听写检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2011版课标指出每天的语文课要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

为了落实这一要求,重点指导学生将容易出错的字规范工整地写到田格里,力求美观。

】3、师:仔细观察者两组词语,回顾一下预习时课文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你有什么发现?(一组是写草原之景的,一组是写草原之人的。

《草原》教后案例及反思

《草原》教后案例及反思

《草原》教后案例及反思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们有时会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这是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造成的。

例如《草原》一课课后练习的第3题是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其中一句是“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因为例句讲的是自然景物,有一个班的学生开始造句时几乎也都从这一方面去考虑,什么“天是那么蓝,山是那么青”、“湖面是那么平静,湖水是那么幽深”……老师为了转移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说:“谁能从其它方面考虑一下这个句子的造法呢?除了自然景物还有别的吗?”课堂里顿时沉默下来,思维呈现滞涩状态。

片刻之后,学生们找到了新的角度:“老师是那么可敬,同学是那么可亲。

”“邱少云的意志是那么坚强,品质是那么高尚。

”……学生的思维角度从自然景物转到人的精神面貌,这时,老师又设法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角度;“在学校,班主任王老师那么关心我;在家里,爸爸妈妈又那么疼爱我,我真是泡在蜜罐里的甜娃娃!”“张老师讲课思路那么清晰,语言那么生动,我真佩服他。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既训练了发散性思维,又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师: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草原的景色很美;草原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天空晴朗。

师:你们喜欢吗?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虽说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观其神色,闻其声调,似乎不尽人意。

)师:再轻声读一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师:谁先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生: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因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我最喜欢……师: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不由陶然而醉,能给我一个机会表现表现好吗?(学生期待着)现在请大家现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新感受,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好吗?(生读得比先前更投入,更出色。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第一篇:《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发现生成——《草原》教学案例邹云峰从教以来,我已经多次执教《草原》了。

前两次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

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

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

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

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

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

”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草原》案例分析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

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特别是学习热情待客那一段,我让学生选读,去感悟人情美。

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变得更鲜活与灵动。

请看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的景色美,请继续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我从作者把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他们衣服的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

师(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看插图,他们的服装的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色彩美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生动情地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们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请读读这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和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

……
反思:
《草原》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们的课题方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沿着“寻美赏美悟美”这条主线,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
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情趣,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抓住“动情点”在读中悟道动情,文章语言简练。

流畅、生动,特别是第一部分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生动语言描述,抓住“动情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

2、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本节课注意减少不必要的理性分析和讲解,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自己说。

3、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别人讨论商量。

因此,本节课我鼓励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谈出自己的理解和体
会。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